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波阵面像差技术的概念,描述方法及研究进展。波阵面像差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对人眼视觉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为人眼视觉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描述波阵面像差技术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波阵面像差(Wavefront)研究的不断深入,波阵面像差技术逐渐从屈光手术领域跨越到白内障手术领域,使白内障手术从复明手术逐渐向屈光手术过渡,并且该项技术正在向视光学其他领域渗透,本文就目前波阵面像差技术在眼科中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1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波阵面像差检测结果表明,功能性视觉的降低与晶状体的球差增加密切相关.随着波阵面像差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认识到对比敏感度和功能性视觉质量与高阶像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介绍波阵面像差的基本概念.波阵面像差技术是当前临床上较为关注的一项新技术,它不仅可以用于检查角膜屈光手术前后的像差改变,还可以用于指导角膜个体化切削,提高角膜屈光手术后的视觉质量.并用于角膜屈光手术后并发症的再手术.  相似文献   

5.
波阵面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屈光手术的新方式.本文比较波阵面像差引导的LASIK与传统的LASIK在术后视力、术后高阶像差的改变以及在安全性上有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LASIK不同厚度角膜瓣的视功能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LASIK手术后厚、薄角膜瓣的视功能差异.[方法]收集行LASIK手术的患者46例(90只眼),其中薄瓣组(A组)24例(46只眼),厚瓣组(B组)22例(44只眼).年龄18~38岁.屈光度为-1.50DS~-10.0DS.术前、术后均进行视力、屈光、波前相差、对比敏感度等视功能的检查.[结果]①术后1~6个月两组屈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波阵面像差:两组之间在Z(-3 3)、Z(-1 3)、Z(1 3)、Z(3 3)、Z(0 4)、RMS3、RMS4、RMS5、RMS6、RMSh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对比敏感度,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屈光手术可以增加眼部的像差.但是,薄角膜瓣、厚角膜瓣组波阵面像差(Z(-3 3)、Z(-1 3)、Z(1 3)、Z(3 3)、Z(0 4)、RMS3、RMS4、RMS5、RMS6、RMSh)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两组的视功能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Tscherning波阵面像差仪测量眼高阶像差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借助波阵面像差仪研究正视眼及屈光不正眼的高阶像差. 方法: 40人77只正视眼及屈光不正眼,散瞳后用基于Tscherning原理的波阵面像差仪进行测量,记录高达6阶的波阵面像差Zernike系数和均方根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7 mm瞳孔下,受检对象的总体高阶像差zernike系数C06,C07,C08,C12,C13,C14,C24,C26,C27与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mm瞳孔下,C06,C10,C12,C23,C24与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第2阶像差均方根(RMS2)以外,正视眼及近视眼各阶像差平均RMS值在7 mm与4 mm瞳孔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0岁及以下者与40岁以上者相比,在7 mm瞳孔时,两者第3阶像差均方根(RMS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4 mm瞳孔时,两者第6阶像差均方根(RMS6)及高阶像差均方根(RMS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正常人眼的光学系统中存在一定的高阶像差,尤其是在瞳孔开大的情况下,高阶像差更为显著;正视眼与近视眼的高阶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以上者所存在的高阶像差大于40岁及以下者.  相似文献   

8.
采用主观性波前像差仪对拟接受LASIK手术的86例(165眼)近视及散光患者的眼波前像差进行评估。患者分为4组:A组40眼(中低度近视,散光≤-1.0 DCA),B组35眼(中低度近视,散光>-1.0 DCA),C组46眼(高度近视,散光≤-1.0 DCA),D组44眼(高度近视,散光>-1.0 DCA)。结果:近视及近视散光像差图形可以分为抛物线型、不规则型两种;平均波阵面像差RMS值A、C和B、D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B和C、D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散光是构成像差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中国歼击机飞行员视觉及相关角膜参数,并与低度近视眼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在我空军应用的前景。方法选取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或角膜表面切削手术(PRK)的低度近视眼,分别观察裸眼视力、屈光状态、Astramax角膜地形图获得的波阵面像差,即总高/低阶像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和球差,以及角膜前表面Q值、角膜曲率等角膜参数,与歼击机飞行员正视眼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RK和LASIK治疗≤-3.00D轻度近视眼,术后裸眼视力达到飞行员的标准;屈光状态,即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角膜的Q值没有改变;中央角膜曲率显著下降;术后总高/低阶像差和球差与飞行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SIK术后球差的增加显著高于PRK。结论 低度近视眼行PRK或LASIK术后裸眼视力、屈光状态、角膜的Q值可以达到飞行员的标准。但总高阶像差、彗差和球差的增加可能严重影响视觉质量,LASIK较PRK对球差的影响更大。在选拔飞行员时,对做过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应该慎重。同时在屈光手术中如何减少和避免波阵面像差的改变,如何通过手术保持和提高视觉质量也是我们今后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角膜屈光手术在眼科临床迅速不断的发展,波阵面像差成为目前眼视光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特别是现代眼科视光学领域中一些技术的突破,波阵面像差已由单纯的物理光学概念变为可以影响人眼视觉功能的研究方向,在眼科临床中应用广泛,甚至作为可能改善视觉功能的研究方向之一[1],因而日益受到关注。1历史回顾传统LASIK手术作为目前角膜屈光手术的主流已普及,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反映夜间驾驶困难、眩光、光晕、单眼复视等影响视觉质量的现象。由此看来,单纯的手术安全,术后裸眼视力的提高,已满足不了屈光不正患者的视觉要求。随着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深入开展,人们对手术后视觉功能的恢复情况有了更多的认识,逐渐了解到,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是造成这些并发症的重要原因[2]。以往人们只能检查及矫正眼屈光偏差的规则成分(球镜及柱镜),而对复杂的不规则、非对称散光缺乏有效的检测和矫正手段。现在,利用波前技术可以测量人眼屈光系统的高阶像差,矫正人眼高阶像差成为现实。自从1999年世界上首例波前引导LASIK手术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兴趣[3]。文献已报告波前引导LASIK手术取得良好的疗效,可以针对性地矫正患者屈光系统中存在的低阶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前瞻对比性研究Akreos^TM系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术眼波前像差的表现。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6例(40只眼),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A组20例(20只眼)植入非球面(消像差)Akreos^TMAO人工晶状体、B组16例(20只眼)植入传统正球面Akreos^TM人工晶状体,分别于术前、术后一周和一月检查,采用ZEIZZ波前像差仪测量波前像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术后矫正视力均大于0.9;非球面(消像差)Akreos^TMAO人工晶状体组术后四阶像差(S4)低于植入传统正球面Akreos^TM人工晶状组,两组术后的波前像差值中的四阶像差S4和Zern ike多项式中的Z(2,0)、Z(4,0)、Z(5,1)和Z(6,0)有统计上的差异,其它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植入消像差Akreos^TMAO人工晶状体在夜视条件下即瞳孔直径大时,较植入传统正球面人工晶状体Akreos^TM的波前像差稍低,成像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晶状体眼波阵面像差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眼波前像差及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白内障患者96人(104眼),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植入不同类型直径的人工晶状体)。术后分别于1W与4W及12W观察术眼波阵面像差及其他相关变化。结果不同光学结构的人工晶状体均存在单色光像差,其中球差的影响最明显。Z4、Z9、Z12和Z24值在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RMS1~6、RMSg、RMSh值术后较术前均呈显著性下降(P<0.001)。折叠人工晶状体的类型(三片、一片)与术后RMS 3(r=-0.319)、RMS 4(r=-0.475)、RMS 5(r=-0.304)和RMSh(r=-0.408)值呈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波前像差技术可以帮助揭示术后出现相关视觉问题的原因。白内障术后各阶像差较术前均显著性减小,光学成像质量提高,具特征性的改变是三叶草形的像差和四阶球差;三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眼的高阶像差小于一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校正波前像差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OL)和对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植入标准球面IOL的视觉质量.方法 受试者随机分配到接受非球面Tecnis Z9001、球状硅CeeOnEdge 911或球状丙烯酸Sensar AR40e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所有产品均为美国加州圣安娜雅培医疗光学提供).WFA1000主观波前像差仪用于分析主观像差.Allegretto波前像差分析仪用于分析客观波前像差.采用FACT测试卡分析对比敏感度.对VF-14问卷加以少许修改以适应中国人群的需要,例如,采用骑自行车代替驾车,用放风筝和门球代替高尔夫球和网球.在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和第6个月进行检查 结果 球面波前像差与年龄呈正相关(r=0.582,P<0.05).Z9001 IOL(37倒)组与911(19例)和AR40e( 16例)组相比,Z40 Zernike系数、RMS4和RMSh均较低(P<0.05),5级空间频率上对比敏感度更高 Z9001 IOL的视觉功能分数高于其他两种球面IOL(P<0.05) 结论 白内障手术时在晶状体平面校正波前像差能改善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3个月时波前像差的变化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关系,探讨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9例(17眼)作为试验组,行传统LASIK的近视患者8例(14眼)作为对照组。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前像差Zernike函数c4(离焦)、C7(垂直彗差)、C8(水平彗差)、三叶草差(C6、C9)、C12(球差)、RMSg(总体像差均方根值)、RMSh(高阶像差均方根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比较对比敏感度,白天在低频区3.0c/d、中频区6.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上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眩光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较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无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5.
侯晓依 《医学综述》2014,20(19):3554-3556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发展与成熟,良好的功能性视觉已成为更多患者及临床工作者的追求。球面像差一直是传统人工晶体影响视觉功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波前像差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球面人工晶体的研究与应用。非球面人工晶体的主要优势是能减少晶体的球面像差,改善白内障患者的功能性视觉。该文就非球面人工晶体的设计、分类、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并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第二阶Zernike多项式与屈光不正的关系及其像差的矫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是“个性化”切削的主要方法,与传统的矫正屈光不正方法相比,在原理和方法上有很大不同。本研究从人眼像差的概念出发,研究像差的Zernike多项式表示方法、第二阶像差与屈光不正的关系,验证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为矫正人眼低阶和高阶像差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验相结合,标定像差和切削量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第二阶像差与屈光不正存在一定的联系,从而可以标定以像差引导的切削,达到矫正人眼像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Wavescan波前像差分析仪检查和分析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前后波前像差的改变与视觉质量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66例(130眼)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手术的病人。分别于术后1d、1周和1、3、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及满意度调查,术后3个月行波前像差检查。结果: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为1.02±0.13,术后6个月平均UCVA为1.06±0.14,术后6个月平均UCVA较术前平均BCVA高(P〈0.05),视觉质量满意度为96.92%。术后总体像差均方根值(root of mean square of general aberration,RMSg)明显减小(P〈0.01),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oot of mean square of higher aberration,RMSh)增大(P〈0.01),高阶像差所占的百分比(Hiorder)增大(P〈0.01)。C4减小(P〈0.01),C7增大(P〈0.05),C12增大(P〈0.01),三叶草差Z33减小,C8增大。结论: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Zernike函数C7、C12增大与术后视觉质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近视患者波前像差特征。方法抽取2008-03~07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105例近视患者,其中男54例,女51例;年龄16~36岁;屈光度-0.50~-10.50DS(等效球镜)。采用美国VISX公司生产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波前像差检测,收集每位患者的波前像差数据。将近视患者按低、中、高度近视分组后,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One-way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比较三组间波前像差的差异。结果低、中、高度近视三组间的总像差两两之间均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044,P〈0.01),并且近视程度越高,总像差越大。而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彗差、球差等四项数据在三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近视组波前像差成分中,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彗差、球差这四项指标的数值在各组中均呈依次降低。结论近视患者的总像差随着近视程度而增大,但高阶像差具有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