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闭合性颅脑损伤常导致滑车神经受损引起外旋斜视,对此类患者行有效手术治疗,可恢复双眼单视功能。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5例患者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5例病人男3例,女2例;其中双侧上斜肌麻痹4例,单侧上斜肌麻痹1例;年龄28~44岁,平均36岁。均有颅脑外伤及昏迷史,主诉视物倾斜和复视。均经药物保守治疗8个月以上。行眼球运动检查发现上斜肌力弱,歪头试验(+),同视机检查9个诊断眼位的自觉和他觉斜视角并检查双眼单视情况;用M addox杆十三棱镜、双M addox杆、双4△三棱镜等方法进行定性、定量测量垂直、水平及外旋度数。手术在表面麻醉下进行角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Harada—Ito手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效果。方法对10例(先天性9例,外伤性1例)头位倾斜严重(向麻痹眼对侧肩倾斜≥20°)的上斜肌麻痹患者施行Harada—Ito手术。双马氏杆检查原在位≥10°外旋斜视5例;不能很好配合主观检查,用三棱镜中和垂直斜视后代偿头位无明显改善者5例,术中以移位后的前部上斜肌纤维有一定张力为准。结果代偿头位消失6例,改善4例,外伤性1例视物倾斜及复视消失。结论Hara-da—Ito手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表现的外旋斜视和严重代偿头位效果确切良好,不能配合主观旋转斜视检查、三棱镜中和垂直斜视后代偿头位无改善者可以手术。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类型 ,多为单眼发病 ,有明显的代替头位。上斜肌麻痹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文通过 2 7例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总结作者体会 ,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 :本文 2 7例中 ,男性 16例 ,女性 11例 ,年龄5~ 14岁 ,均是 1岁以内发现眼球运动异常及斜颈。单纯上斜视 17例 ,合并内斜 4例 ,合并外斜 6例 ,双眼上斜视 1例。术前所有患者行角膜映光法、同视机检查和三棱镜中和测定斜视角 ,检查双眼和单眼运动。 2 7例病人均有下斜肌亢进 ,Bielschowsky征阳性 ,2 6例有明显代偿头位 ,1例双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V型斜视的病因、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1998年3月至2004年12月笔者对777例水平斜视手术中48例V型斜视的治疗结果。48例V型斜视年龄最小5岁,最大26岁,5-14岁25 例,15-26岁23例,男29例,所有病例均用三棱镜或同视机检查九个方位斜视角,所有病例均伴有单眼或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43例眼底照像检查除5例7眼未查出外旋外,余均为外旋。同视机检查均无双眼单视功能。均行单眼或双眼下斜肌后徙或前转位术,同时行单眼或双眼内外直肌后徙和/或缩短术矫正内外斜视。术后随访时间 1-24月,平均10月。结果 V型斜视占水平斜视的6.17%。引起V型斜视的常见原因为斜肌功能异常,包括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28例(58%),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0例(42%)。手术治疗1例欠矫外,余均正位,98%,获得满意效果。22例(45.8%)获双眼单视功能。结论 V型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常合并水平斜视,V型外斜多于V型内斜,斜肌手术是矫正V型斜视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金丽英  杨东光  周风银  程娟 《眼科》2003,12(2):98-99
目的:探讨后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8例后天性上斜肌麻痹病例。结果:临床特点:(1)发病原因较多,以外伤占首位。(2)复视主要表现在前下方或侧下方。(3)同视机及双4^△三棱镜检查均表现外旋斜视。(4)眼底摄影视盘和黄斑的位置发生改变。28例患者中26例经药物治疗基本痊愈,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第一眼位外旋斜视消失。结论:后天性上斜肌麻痹症状隐匿,易漏诊,应详细行眼肌专科检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术中可调整缝线的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效果。方法 对6例(9眼)外旋斜患者(其中双眼外旋斜和单眼外旋斜各3例)行此术式,在术前、术中、术后1周分别行双马多氏杆检查第一眼位的主观旋转斜。分析旋转斜度与手术量的关系及治疗效果。结果 6例患者术前都存在正前方及下方双眼复视症状,第一眼位的外旋斜5~15。,平均10.5。。术毕双马多氏杆检查第一眼位为0^o~内旋斜5^o,平均内旋斜3.7^o。术后所有患者正前方及向下看复视症状消失,术后1周为外旋2^o~内旋4^o,平均内旋1.4^o。其中2例患者术后7个月复诊,一例外旋斜3^o;另一例为旋转斜0^o,都未出现明显复视症状。结论 术中可调整缝线的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矫正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手术方式,常需要过矫至内旋5^o左右来代偿术后出现的回退。  相似文献   

7.
三种下斜肌减弱术对垂直斜视的矫正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斜肌麻痹在眼外肌麻痹中最为多见,临床多采用减弱下斜肌的方式来矫正。我们量化观察3种下斜肌减弱术的效果,以便根据斜视度选用相应术式。1资料和方法 病历为我院1996年7月~1998年3月间34例下斜肌减弱术病历。男 23例,女 11例;年龄 2~40岁,平均 11岁。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6例,垂直分离性斜视8例。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检查视力、屈光、双眼视功能和眼球运动情况,角膜映光及三棱镜加遮盖分别测量 6 m及 33 cm斜视度,同视机检查 9个诊断眼位,Parks三步法诊断上斜肌麻痹。 手术方法下斜肌切断术…  相似文献   

8.
一条或一组垂直肌麻痹可引起眼球旋转位异常,即内旋斜或外旋斜。旋转斜可由间接检眼镜检查或眼底摄影检查和许多主观试验进行诊断,主观试验中,最常用的是 Maddox 双杆试验。单侧上斜肌麻痹,Maddox 试验想必是显示出麻痹眼的外旋转,然而在一部分病人Maddox 试验却显示出非麻痹眼的外旋转偏  相似文献   

9.
下斜肌后徙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类型 ,主要为先天性发育异常 ,其次为出生时的创伤或婴幼儿期疾病所致。临床表现为主要是上斜视及代偿头位引起的斜颈、面部不对称及脊柱畸形。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收集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 1 7例 ,男 1 0例 ,女 7例 ,年龄 4-1 7岁 ,平均 1 0 5岁 ,均是在出生 3个月后被发现眼球运动异常及斜颈。术前所有患者行角膜映光法和三棱镜中和测定斜视角 ,检查双眼和单眼运动 ,对能合作的患者行同视机及Hess屏检查。1 7例病人均有下斜肌功能过强 ,向鼻侧方注视时内转眼伴有上转 ,Biels…  相似文献   

10.
自1989年作者采用垂直直肌水平移位术矫正旋转斜视以来,共收治旋转斜视患者11例。患者年龄19~68岁,旋转斜视的病因包括:单限或双眼上斜肌麻痹、眼眶骨折、重症肌无力、外斜A征1例,曾施行双眼上斜肌腱切除术,但未完全切断。7例曾在一眼或双眼行眼外肌手术,其中5例行上斜肌的手术(折叠、肌腱切除或Harada-Ito术),1例行水平直肌的手术,1例对后徙的下直肌又做了前徙术。初诊时,患者均作全面的眼科检查。眼球运动功能检查包括:通过三棱镜遮盖法检查视远(6m)与视近(33cm)斜视角,以及视近时9个诊断眼位的斜视角。检查时均采用…  相似文献   

11.
上斜肌麻痹和原发下斜肌亢进的眼球旋转状态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斜肌麻痹和原发下斜肌亢进患者的眼球旋转状态,以及下斜肌减弱手术对其的影响。方法13例上斜肌麻痹和12例原发下斜肌亢进患者(共50眼)行双眼下斜肌减弱术,双马氏杆检查术前、术后的主观旋转;其中10例原发下斜肌亢进和9例上斜肌麻痹(共38眼)术前、术后1周行眼底照相测量黄斑-视乳头夹角。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及术后2个月均无旋转复视。12例原发下斜肌亢进者术前DMRT无旋转,术后1周时8例、2个月时1例DMRT内旋转;13例上斜肌麻痹者,术前4例DMRT外旋,术后1周时7例、2个月时1例DMRT内旋转。眼底照相的10例原发下斜肌亢进患者术前6例存在眼球外旋转,术后5例存在眼球内旋转;9例上斜肌麻痹患者,术前均存在眼球外旋转,术后无眼球内旋转。结论上斜肌麻痹和原发下斜肌亢进患者眼球旋转状态存在差异。下斜肌减弱手术后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下斜肌后徙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多由出生时的创伤或婴幼儿期疾病所致。临床表现主要是上斜视及代偿头位引起的斜颈,面部不对称及背柱畸形,对儿童身心生长发育不利。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4~17岁,平均10.5岁,均是在出生3个月后被发现眼球运动不协调及斜颈。术前所有患者行角膜映光法,三棱镜中和测定斜视角,检查双眼和单眼运动功能,对能合作的患者行同视机,Hess屏及Parks三步法检查。在所查病例中,17例均有下斜肌功能过强,向侧方注视时内转眼伴有…  相似文献   

13.
0引言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临床特征是患眼上斜视和代偿头位。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我院眼肌科自1999-03/2005-08共收治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116例,其中对48例原在位垂直斜度15Δ~25Δ的患者,我们手术行患眼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8例患者,男32例,女16例,年龄23~1.5岁;48例患者41例有代偿头位,表现患眼上斜视,头向健侧倾斜。术前常规检查视力、屈光状态及眼底,用角膜映光法、三棱镜遮盖试验分别检查远近斜视角,对于能合作的患者用同视机测定双眼视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天旋转性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改良Harada-Ito术治疗后天旋转性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例闭合性头颅外伤后旋转性斜视患者,行同视机十字画片、眼底照相、双马氏杆、双4度三棱镜、眼球运动、马氏杆加三棱镜等定性、定量检查。经保守治疗观察半年无改善后手术。其中6例行单眼改良Harada-Ito术(上斜肌前1/2纤维移位于外直肌附着点上缘后8 mm),3例行双眼改良Harada-Ito术,术中正前及上方均过矫,下方正位或稍欠矫,术后随访观察1年。结果 9例患者代偿头位消除,上方、正前方、下方复视消失。行单眼手术的6例中有2例于术后5个月出现回退,第一眼位外旋8°~10°。于第一次术后6个月后行另一眼改良Harada-Ito术。3例双眼手术中1例术后3个月出现回退,于第一次术后6个月后再次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上斜肌前1/2原移位的位置在外直肌上缘后3 mm,将上斜肌前1/2缩短3 mm后再缝于外直肌附着点上缘后8 mm处。结论改良Harada-Ito术治疗后天旋转性斜视疗效可靠,是治疗后天旋转性斜视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后天性双眼上斜肌麻痹外旋转斜视的临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对双眼上斜肌麻痹病人的矫正效果.方法 5例双上斜肌麻痹致外旋转斜视患者,根据不同检查结果两例行双眼上斜肌加强,两例行高位眼上斜肌加强合并另眼的上斜肌前部前徙,一例行双眼上斜肌前部前徙.结果 所有患者主诉症状消肖失,随访中未出现复视及视物倾斜症状.结论 不同术式治疗双眼上斜肌麻痹,在解决旋转性斜视的同时可兼顾到垂直斜视和水平斜视的矫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获得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特点、术式选择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1例(41眼)获得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对术前及术后1周、4周、3个月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获得性上斜肌麻痹以双侧为主,病因主要为闭合性颅脑外伤,常有昏迷病史,有旋转复视主诉,代偿头位以下颌内收多见,斜视检查表现为双下方为主的外旋。本组病例中35眼行Harada—Ito术,5眼行上斜肌折叠术,1眼行下斜肌减弱术。术中及术后随访未见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旋转复视消失,1例仍有轻微头向肩倾斜的代偿头位。41眼术前同视机检查上方注视野外旋(9.1±2.1)°,正前方注视野外旋(11.0±2.4)°,下方注视野外旋(15.0±3.3)°,与术后1周[分别为内旋(7.5±2.3)°,内旋(4.7±2.4)°,内旋(2.2±2.4)°],术后4周[分别为内旋(5.3±1.9)°,内旋(3.5±2.3)°,内旋(1.9±2.3)°],术后3个月[分别为内旋(1.8±2.2)°,外旋(1.4±2.1)°,外旋(4.2±2.3)°]相比,旋转斜视度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着时间推移,术后旋转斜视度有一定程度的回退趋势。结论获得性上斜肌麻痹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旋转性复视,需依据临床检查结果选择Harada—Ito术、上斜肌折叠术或下斜肌减弱术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以适度过矫为宜。手术安全可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下斜肌减弱手术后主观旋转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8例连续性入院行下斜肌减弱手术的V型斜视患者.方法 对18例原发性或发病早期的继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 2~ 3的V征斜视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减弱手术,观察术前,术后1天、2天、3天和1周的主观旋转症状;同时行双马氏杆(DMRT)检查第一眼位,上、下注视眼位的旋转度和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水平.主要指标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主观旋转度,主观旋转症状,双眼视功能状态.结果 18例患者术前无主观旋转;术后打开敷料后1小时内均感双眼视物时内旋转,2小时后4例双眼视物旋转,6例单眼视物时旋转;术后2天、3天和1周时视物旋转者减少;术后1周时1例双眼视物时旋转,4例单眼视物时旋转;均为原主斜眼视物旋转;术后8例获得一定双眼视功能者无旋转症状.术后1天DMRT检查,14例内旋,术后2天、3天及1周时DMRT结果渐减小,术后1周时9例内旋;各注视眼位旋转度无明显差别.结论 下斜肌减弱术后主观旋转是动态变化过程,术后有旋转症状者均为原主斜眼视物旋转,术后获得一定双眼视功能者能更早代偿旋转改变.(眼科,2008,17:123-126)  相似文献   

18.
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最常见的一类先天性眼外肌麻痹 ,其临床特征常常表现为上斜视、继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及斜颈。手术治疗目前首选下斜肌减弱术 ,包括下斜肌断腱术、截除术及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前转位术。本文总结了 2 0例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病例。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 2 0例 ( 2 1只眼 ) ,男 1 4例 ,女 6例 ,年龄 4~ 1 3岁 ,平均 8 5岁 ,均是在出生 3个月后被发现斜颈和眼球运动障碍的。2 检查方法 :术前及术后均用角膜映光法和三棱镜遮盖试验测定看近时原在位斜视角 ,术前垂直偏斜角为 1 5~ 40 △…  相似文献   

19.
后天性外旋转斜视手术前后的立体视觉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W  Zhao KX  Guo X  DU CQ  Ma HZ  Yue YY  Zhu LN  Chen X  Song KY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7):590-593
目的探讨后天性外旋转斜视患者行上斜肌矢状移位术前、后的立体视觉。方法对14例主述下方注视野旋转复视明显、行上斜肌矢状移位术的后天性外旋转斜视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眼位、眼球运动、旋转斜视度数及双眼立体视觉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术前均主诉下方注视野旋转复视症状明显,术后视物效果自然、清晰。双马氏杆法检查术前上方注视野外旋≤10°,正前方注视野外旋10°~20°,下方注视野外旋15°~20°;术后上方注视野外旋消失、减弱或产生少许内旋(外旋4°~内旋3°),正前方注视野外旋减弱(外旋≤8°),下方注视野外旋减弱(外旋≤14°)。术后全部患者上方、正前方及下方注视野的立体视锐度均由无到有或从粗糙到较精细,立体视锐度从800″到60″呈逐步提高趋势;立体视觉从周边立体视到黄斑立体视,直至正常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手术前、后上方、正前方及下方注视野的立体视觉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斜肌矢状移位术可用于治疗前下方注视野旋转复视症状明显的后天性外旋转斜视;手术不仅使患者消除了实用注视野的旋转复视症状,而且使患者的立体视觉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下斜肌徙后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30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儿童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一种,多由产伤或其它先天性因素造成的,主要病变是上斜肌麻痹引起的斜颈、脊柱及面部畸形,对儿童心身发育造成一定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30例30只眼,其中合并内斜7例,外斜4例,年龄3~26a,平均11.5a。所有病例行手术治疗,术前行同视机、三棱镜结合交替遮盖查斜视角,并行Bielschowsky头位试验、Park三步法检查、Hess屏检查及代偿头位检查。1.2 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结膜下麻醉,做“L”形结膜瓣,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