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利用小型猪建立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RN)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采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照射源对24只小型猪右侧下颌骨进行25 Gy和28 Gy一次性照射,于照射结束后2个月拔除双侧下颌第一磨牙,通过定期局部观察、X线、CT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诊断下颌骨ORN的发生。结果 照射结束后3~4个月,拔牙后的小型猪先后全部发生了下颌骨ORN,28 Gy+拔牙组症状较重。结论 25 Gy单一剂量放射小型猪下颌骨+拔牙能建立有效的、可信的下颌骨ORN模型,可用于ORN病因学及治疗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3.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jaws,ORNJ)治疗和外形重建的方案。方法23例因鼻咽癌放疗后引发的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采用局部刮治加高压氧治疗和下颌骨切除后钛板加皮瓣修复两种方法治疗。结果 局部刮治加高压氧对ORNJ治疗无效,有9例症状复发;而切除下颌坏死骨用钛板做支架利用胸大肌皮瓣修复治疗16例,全部有效,随访时间3个月~1年,除1例因排斥反应伤口未愈外,其余15例皆有效。结论 钛板和局部皮瓣或胸大肌皮瓣修复是治疗ORNJ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减少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mandible,ORNM)是头颈部癌放射治疗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新技术已明显减少了下颌骨的放射剂量,加上病因学预防措施包括严格的口腔护理,已使ORNM发生率明显减少。此无论对提高放疗患者的生存质量,还是节省医疗资源和医疗开支意义十分重大。本文述评下降ORNM相关研究进展,讨论ORNM的预防新概念,为临床放射治疗头颈部癌减少ORNM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实验以普通杂种狗作对象,制作了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RN)动物模型,不同时期进行的局部血管影象学、~(99m)Tc—MDP γ照像、组织学等检查均证实本实验模型的可靠性,可根据需要进行颌骨ORN临床表现、病因病理、预防治疗等多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jaws,ORNJ)是头颈部肿瘤放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该疾病进展慢,病程长,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临床处理较为棘手。ORNJ动物模型对于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现就ORNJ动物建模在动物选择,建模方案,评估指标及模型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是头颈部大剂量放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以慢性坏死及感染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吞咽困难、开口受限、咀嚼及语言障碍、面部软组织瘘管经久不愈、死骨暴露,严重者甚至造成病理性骨折,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痛苦,已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及头颈外科领域棘手的临床难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下颌骨ORN缺乏统一的分类、分期及相关治疗共识或指南,不同单位对于下颌骨ORN的诊治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科学的诊疗标准与规范,对该疾病的处理仍以个人或单位经验作为治疗依据,同时也缺乏客观有效的下颌骨ORN治疗后评价体系。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下颌骨ORN的诊疗标准,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治疗效果,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召集国内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反复讨论,汇集全国17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专家的诊治意见,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下颌骨ORN的研究成果与诊治经验,最终制订“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8.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下颌骨最为常见。自1983年Marx提出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概念以来,众多学者不断研究,对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认识有了长足进步,但目前在很多方面仍存在争议,包括放射性骨坏死的病理生理、临床分类与分期、治疗等。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临床分类和分期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依据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RNJ)新的临床诊断标准,探讨建立可模拟ORNJ不同临床分期的复合型动物模型的方法。 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a1、b1、c1为实验组,a0、b0、c0组为对照组;根据生物学等效公式,实验组采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对大鼠左侧下颌区进行照射,7 Gy/次,1次/d,照射5 d;照射后6周,处死a1、a0组大鼠,并拔除b1、b0、c1、c0组大鼠左侧下颌磨牙;照射12、18周后,分别处死b1、b0组大鼠和c1、c0组大鼠并取下颌骨标本。对所有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和micro-CT扫描与骨组织形态学分析。使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实验组照射区可见a1组门齿生长障碍、b1组死骨暴露、c1组咬合错乱,化脓性感染与病理性骨折等症状;对照组无症状。组织学观察可见,实验组照射区骨髓腔与牙周膜内,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b1、c1组还可见游离死骨;实验组门齿牙根与皮质骨渐进性破坏,c1组部分大鼠门齿牙根结构消失,周围皮质骨不连续;实验组空白骨陷窝增多,骨陷窝内骨细胞减少。micro-CT结果显示:相对骨体积(BV/TV):a1(0.401 ± 0.053)、a0(0.615 ± 0.037)、b1(0.309 ± 0.041)、b0(0.717 ± 0.040)、c1(0.200 ± 0.026)、c0(0.724 ± 0.041),实验组相对骨体积(BV/TV)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间BV/TV值相比,a1> b1>c1,Pa1、b1=0.012、Pb1、c1=0.034、Pc1、a1=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建立了一种能够模拟出轻度无症状(a1)、中度死骨暴露(b1)与重度联合症状(c1)三种不同ORNJ分型的复合型动物模型,为针对性研究ORNJ治疗方法提供了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兔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并通过大体观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显微CT及组织病理学方法对该模型进行评估。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组,根据生物学等效公式,以低分割多次照射法,使用直线加速器对各组动物的左侧下颌区分别进行0、8.0、8.9和9.7 Gy照射,共5次。45 d后,拔除所有动物左侧下颌磨牙,3个月后,进行大体观察、SPECT、显微CT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高剂量组动物死亡率较高。高、中剂量组出现照射区皮肤脱毛及照射侧拔牙创不愈合、下颌骨死骨形成并暴露;低剂量组脱毛不明显、拔牙创形成完整黏膜覆盖。组织学观察显示,高、中剂量组下颌骨有死骨形成及骨髓腔纤维化改变,低剂量组主要表现为髓腔炎症。SPECT显示,高、中剂量组代谢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Micro-CT显示,高、中剂量组有死骨分离及骨皮质破坏,BV/TV、Tb.Th、Tb.N值下降,Tb.Sp值增加。结论 以 8.9 Gy剂量对兔下颌区进行分割照射并在照射后拔牙,可成功建立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模型,在各项指标中均有明显放射性骨坏死表现,可重复性好,是研究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辐照仪对大鼠放射性颌骨坏死(ORNJ)模型建立的影响,探索理想建模方法。方法将33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CN组(空白对照,3只)、A组(直线加速器照射,15只)、B组(小动物辐照仪照射,15只)。A、B组再次随机分为3组:A35/B35、A40/B40、A45/B45,各组左侧下颌骨分别接受每天7、8、9 Gy照射,连续5 d。照射结束后1周,所有大鼠行左侧下颌骨照射区拔牙创伤,3周后处死,获取下颌骨标本,进行大体观察、micro-CT扫描和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估建模成功率。结果拔牙后3周,A35、A40组拔牙创愈合,A45、B组拔牙创未愈合、明显骨外露。苏木精-伊红染色见A35组无死骨形成,A40、A45和B组明显死骨形成。A组建模成功率为40%,B组建模成功率为93.3%。结论小动物生物辐照仪是理想的大鼠ORNJ...  相似文献   

12.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实验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动物模型,为研究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发病机制及探讨治疗模式奠定基础。方法选用30只250~300 g SD大鼠,以3-0丝线结扎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的牙颈部以造成牙周炎,并在咬合面开髓以造成牙髓炎,配合饲以软食和高糖水,分别于0、1、2、4、8周观察动物造模后临床表现、X线及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结果4周,造模大鼠在临床、X线及组织病理方面均有明显、典型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表现。结论以本法建立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动物模型,能模拟临床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自然发生过程,用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SD大鼠牙周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利用SD大鼠建立一种近似人类临床牙周炎的牙周炎动物模型。方法:将12月龄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①正常对照组(N组);②高糖饮食+结扎+牙龈剥离(P1组);③牙龈剥离+高糖饮食+结扎+牙龈卟啉单胞菌(P2组)。结果:组织学结果显示P,组4周时可见牙周炎表现,个体差异大;8周时形成深牙周袋,牙槽骨吸收,个体差异小;P2组4周时可见明显牙周炎症状,个体差异小。结论:以本法建立的牙周炎动物模型,能模拟临床牙周炎自然发生的过程,用于牙周炎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绝对骨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弓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用4只22个月龄的广西巴马小型猪,随机选取1只为空白对照,对其余3只以上颌骨种植体为支抗进行上颌快速扩弓。扩弓持续12d后保持30d。通过X线片测量,组织学观察上颌牙弓扩开结果。结果显示上颌骨中缝被有效扩开。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绝对骨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大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Patients with osteoradionecrosis (ORN) of the mandible pose additional challenges to the attending clinician when it comes to major reconstructive head and neck surgery. We present a novel technique to assist in the virtual surgical planning of mandibular ORN, which involves deforming previously delivered radiation dosimetry data on to the virtual mandible to aid in the assessment of surgical resection margins.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of patients whose treatment involved a traditional virtual surgical planning approach or dosimetry-guided virtual surgical planning. All the patients whose treatment involved dosimetry-guided virtual surgical planning had evidence of bony consolidation between the native mandible and fibular free flap. In comparison, only three of the nine patients in the traditional virtual surgical planning group demonstrated bony healing on subsequent imaging. In this known cohort of difficult-to-manage patients, any technique that helps to improve outcomes is a welcome addition to the armamentarium of the surgeon.  相似文献   

16.
李佳博  臧文丽  潘亚萍 《口腔医学》2022,42(10):938-941
药物性牙龈肥大是由钙通道阻滞剂、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等引起的牙龈组织特异性肥大及纤维化。过去二十年间,学者从流行病学、临床试验、细胞学等层面对药物性牙龈肥大发生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受限于临床患者数量及伦理问题,对其相关机制及治疗的深入研究依赖于动物实验。本文回顾了以往研究中药物性牙龈肥大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相关机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研究者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去势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将30只老年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成手术组(OVX)和假手术组(SHAM),手术组切除双侧卵巢。两组于术前、术后3个月行股骨X线检查,测定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术后3个月处死大鼠,取其右侧股骨拍摄X线片,并制作脱钙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行骨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 去势3个月后,X线片显示OVX组股骨骨密度明显低于SHAM组,表现为骨皮质密度降低,透光性增加明显;血清中ALP水平,OVX组术后水平明显高于术前,高于SHAM组;股骨横断面HE染色结果 显示OVX组骨小梁结构疏松或断裂,骨髓腔扩大,骨质流失较多,但骨皮质厚度无明显下降。结论 去势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切实可行,造模3个月。大鼠股骨骨密度下降,骨质丢失增加,骨小梁形成减少,骨质疏松形成。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建立自体牙移植术的标准化大鼠动物模型,并分析其优缺点。方法 选取5周龄SD大鼠,全麻下先后拔除左上第三磨牙(供牙)和左上第二磨牙(患牙)。预备左上第二磨牙牙槽窝后将供牙放入其中试植,调整方向和咬合后进行树脂粘接固定。术后进行口内愈合情况、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大鼠可以接受自体牙移植手术操作。术后8周口内移植牙固定良好,术区软组织无红肿。组织HE染色可见移植牙牙根和牙槽骨初步愈合,CT显示有少量成骨。该模型具有实验周期较短、成本较低、可重复性较好、以及可以接受多种类型的检查和检测的优点。其缺点包括:个体偏小,实验操作空间小,精细化程度要求较高,以及有些操作不能彻底进行或无法完成。结论 大鼠可以用于自体牙移植术标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