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TCI)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3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MK组和K组各15例.MK组TCI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K组单用氯胺酮静脉麻醉.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等指标,记录术中低氧血症(SpO2<95%)、氯胺酮用量、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MK组低氧血症发生率为7.14%低于K组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麻醉后HR、SBP、DBP均有所降低,但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K组氯胺酮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I咪达唑仑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儿童麻醉是安全可行的,可明显减少氯胺酮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理想的小儿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瑞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丰县中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术前采用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之后采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麻醉;对照组术前按患者体质量给予定量的咪达唑仑、维库溴铵、芬太尼以及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和血氧饱和度(Sp O2)〕、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HR、DBP、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整个手术过程中Sp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气腹前、气腹后、气腹结束、手术结束时HR、DBP、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麻醉处理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TC I)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MK组和K组各15例。MK组TC I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K组单用氯胺酮静脉麻醉。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等指标,记录术中低氧血症(SpO2<95%)、氯胺酮用量、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MK组低氧血症发生率为7.14%低于K组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麻醉后HR、SBP、DBP均有所降低,但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K组氯胺酮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 I咪达唑仑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儿童麻醉是安全可行的,可明显减少氯胺酮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理想的小儿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用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监护性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02例在监护性麻醉下行ERCP的患者,按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单纯瑞芬太尼组(R组)和瑞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组(RM组),每组51例,观察两组不同时点,包括麻醉前(T0)、ERCP手术开始(T1)、手术开始后5分钟(T2)、手术开始后10分钟(T3)和术毕(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并记录手术操作时间、麻醉时间及不良事件。结果 RM组MAP在T1~T3时与T0比较无明显变化,T4时升高;HR在T2开始持续加快;Sp O2在T2开始降低,T3时又有所升高;BIS T1时开始降低,之后保持平稳。组间比较,RM组的MAP在T1~T3时明显低于R组,HR在T1、T2时明显低于R组,Sp O2在T2之后明显低于R组,BIS在T1~T3时明显低于R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RCP操作中采取瑞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麻醉,与单纯使用瑞芬太尼相比,血流动力学变化更加平稳,但对患者呼吸系统影响较大,易发生气道意外,因此,临床上应谨慎选择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咪达唑仑辅助硬膜外麻醉对内脏牵拉反应及镇静遗忘的影响。方法:50例硬膜外麻醉行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阻滞完善后,切皮前5~10 min,试验组负荷剂量舒芬太尼0.1μg·kg-1+咪达唑仑20μg·kg-1后,微泵持续静注舒芬太尼0.3~0.15μg·kg-1·h-1+咪达唑仑60~30μg·kg-1·h-1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单次静注哌替啶1 mg·kg-1+氟哌利多0.05 mg·kg-1。观察两组心率(HR)、无创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评估防治内脏牵拉反应效果及镇静遗忘作用。结果:试验组HR,SBP,DBP,SpO2平稳;在防治内脏牵拉反应效果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和72%,两组警觉/镇静(OAA/S)评分2~3分者分别为92%和68%,完全遗忘作用分别为88%和24%,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荷剂量后微泵持续静注舒芬太尼-咪达唑仑辅助硬膜外麻醉防治内脏牵拉反应效果佳,镇静遗忘作用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择期LC手术40例,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对照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试验组),每组20例。2组均以咪达唑仑0.1 mg·kg~(-1),丙泊酚2 mg·kg~(-1),瑞芬太尼2μg·kg~(-1)和维库溴铵0.1 mg·kg~(-1)诱导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对照组用2%异氟醚吸入,试验组按丙泊酚6 mg·kg~(-1)·h~(-1)和瑞芬太尼0.5μg·kg~(-1)·min~(-1)的速度用微量泵输入。记录麻醉诱导前、气腹前和气腹后5 min、气腹毕和术毕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清醒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拔管时间和清醒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镇静评分(OA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气腹后5min的HR,SBP,DBP及气腹后5min、气腹结束、术毕的HR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的基础值(P<0.05),试验组术中无明显变化;气腹后5min、气腹结束及术毕对照组的HR和SBP均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气腹后5min、气腹结束时对照组的DBP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静吸复合麻醉下行LC手术比较,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围术期麻醉更平稳,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7.
王玲珠 《中国药业》2013,22(8):29-30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的麻醉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医院诊治的60例ICU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咪达唑仑麻醉)和观察组(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麻醉),每组30例,对两组镇静、肌松满意度以及药品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镇静效果、肌松满意度均明显较好,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用于ICU患者的麻醉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定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时的镇静和镇痛效果及对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40例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组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组(20例),M组咪达唑仑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组(20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切皮时(T1)、分离腺体(T2)、缝合皮肤(T3)时的BP,HR,SPO2,镇静评分(RAMSAY),镇痛评分(VAS),病人满意度。结果盐酸右美托咪定组在镇静、镇痛方面与M组对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右美托咪定组术中SBP,DBP、HR较平稳,咪达唑仑组在术中HR、SBP、DBP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维持良好的氧饱和度。结论与咪达唑仑相比,盐酸右美托咪定能安全有效地使用于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能提供良好的镇静和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较稳定,无明显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在腰硬联合麻醉中的镇静效果。方法 88例腰硬联合麻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麻醉)和观察组(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麻醉),每组44例。于给药后10、30、60、90 min,通过改良警觉/镇静观测评分法,观察和比较两组QAA/S评分;并对两组遗忘程度、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于给药后30、60 min,QAA/S评分明显降低,而遗忘程度显著提高,体动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镇静作用明显,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的镇静和遗忘作用。方法选择60例拟行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用双盲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咪达唑仑组(M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M组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10μg,静脉注射;C组静注生理盐水2mL,约5min后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前后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镇静程度、麻醉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对臂丛神经穿刺的VAS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穿刺时、穿刺后5minHR较给药前显著增快(P<0.05),SBP也有明显上升趋势。观察组穿刺前后BP、HR平稳,患者对麻醉操作的遗忘率高,麻醉效果显著提高。结论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静脉给药可以产生良好的镇静和遗忘作用,对呼吸、循环抑制轻微,提高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质量。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周玉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39-2141
目的 探讨七氟烷复合咪达唑仑对小儿阑尾切除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 80例急性阑尾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阑尾切除术治疗,麻醉采用七氟烷诱导及维持,观察组在术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对照组术前30 min口服安慰剂,比较两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0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时间、苏醒时间、躁动程度、躁动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PETC02、SpO2、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躁动程度轻于对照组、躁动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HR、MAP大于观察组(均P<0.05).结论 七氟烷复合咪达唑仑能够显著减少心儿阑尾切除术后的躁动程度,且不良反应少,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施小彤  李富贵  沈浩林  王维 《江苏医药》2013,39(16):1955-1956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对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需行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三组:A、B组插管前应用舒芬太尼0.2、0.3μg/kg;C组应用芬太尼2 μg/kg.麻醉诱导均用咪达唑仑0.1mg/kg和依托咪酯0.15 mg/kg静脉注射.记录麻醉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5 min(T3)和10 min(T4)时SBP、DBP、HR、SpO2和RR;检测T0、T2和T3时的血清肾上腺素浓度.结果 三组诱导期SBP、DBP和HR均较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T3时血清肾上腺素浓度均较T2时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C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5% vs.35%和30%)(P<0.01).结论 舒芬太尼0.2、0.3μg/kg和芬太尼2μg/kg复合依托咪酯均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冯雪珍  许颖 《中国药房》2014,(36):3410-3412
目的:观察芬太尼对比咪达唑仑辅助硬膜外麻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8例硬膜外麻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术前30 min给予苯巴比妥钠100 mg、阿托品0.5 mg,肌肉注射。监护仪监视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组患者术前10 min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后,行硬膜外麻醉,选择手术位置的椎体间隙作为穿刺位点,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3 ml,观察5 min,如无全脊麻醉征象后,分次追加2%利多卡因3 ml。对照组患者给予咪达唑仑0.04 mg/kg,静脉注射。两组患者均给予面罩吸氧46 L/min。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前后静态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HR、SBP、DBP、SPO2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患者HR、SBP、DBP、SPO2、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HR、SBP、DBP、SPO2、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麻醉前,且对照组高于观察组,而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麻醉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芬太尼辅助硬膜外麻醉较咪达唑仑效果更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诱导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全身麻醉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手术老年患者54例,65~7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试验组予咪达唑仑0.05 mg/kg、异丙酚0.6~0.8 mg/kg、芬太尼4μg/kg、阿曲库铵0.7 mg/kg诱导。对照组予异丙酚1~1.5 mg/kg、芬太尼4μg/kg、阿曲库铵0.7 mg/kg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术中异丙酚、七氟醚维持麻醉。观察记录下列指标:诱导前即刻(T0)、插管后1 min(T1)、腹腔充气时(T2)、手术结束时(T3)、拔管时(T4)、拔管后1 min(T5)、5 min(T6)、10 min(T7)的SBP、DBP和HR;手术结束后患者睁眼时间;气管导管拔出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完全清醒时间;拔管后不良反应;拔管后10 min Ramsay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延迟(P<0.05);拔管后呼吸抑制、舌根后坠和嗜睡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拔管10 min后Ramsay评分3~4级例数明显增多(P<0.05)。两组T4、T5时SBP、DBP、HR较T0均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可能导致老年患者苏醒延迟,增加拔管后呼吸抑制和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对丙泊酚复合七氟烷麻醉下小儿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方法将拟在全麻下手术的1~8岁患儿(ASAI~II级)60例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M组)和对照组(P组),分别记录术后麻醉清醒期患儿躁动发生的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咪达唑仑组的患儿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麻醉诱导期应用小剂量咪达唑仑可以显著降低小儿七氟烷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咪达唑仑具有良好的中枢性镇静作用,且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使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更利于患儿平稳度过全麻术后苏醒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咪达唑仑在乳腺癌手术麻醉复苏中的应用,术后麻醉苏醒情况及拔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ASAⅠ级,临床诊断为乳腺癌,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三组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方式,以维库溴铵诱导插管,1组(F)以芬太尼+异丙酚+咪达唑仑维持麻醉,2组(S)以舒芬太尼+丙泊酚+咪达唑仑维持麻醉,3组(T)以舒芬太尼+丙泊酚+咪达唑仑维持麻醉,于术毕前10min停止丙泊酚输注,追加舒芬太尼+咪达唑仑,观察记录手术结束,取吸痰时,拔管时及拔管后MAP,HR,与基础值进行比较,记录呼患者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OAA/S评分。结果与术毕时比,F组和S组的MAP和HR在吸痰、拔管时均明显增高(P<0.05)。在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两项观察指标中,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组患者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最短,S组次之,F组最慢,OAA/S评分T组评分较F组和S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用于乳腺癌手术患者,能保证很好的麻醉深度,术毕前10min追加舒芬太尼+咪达唑仑,拔管时心血管反应轻,术毕苏醒时间快,清醒状况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咪达唑仑用于无痛人流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400例无痛人流患者,分为两组。A组静脉注射异丙酚;B组静脉注射芬太尼及咪达唑仑后再静脉注射异丙酚。监测术前、术中、术毕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异丙酚用量、清醒时间、自行离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B两组术前、术中、术毕时SBP、DBP、HR、SpO2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异丙酚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1),清醒时间短于A组(P<0.05)。离院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B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少于A组(P<0.05)。术中皱眉或肢体扭动的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咪达唑仑能安全应用于无痛人流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腰硬联合麻醉镇静的效果.方法:从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行腰硬联合麻醉下腹部手术的患者中选择92例,以随机均等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咪达唑仑镇静,观察组予以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镇静,比较两组的镇静效果,另外对比两组的遗忘程度和体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给药后的30min和60min内镇静/警觉观测评分(QAA/S)低于对照组,麻醉后遗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体动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腰硬联合麻醉中应用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具有较好的镇静效果,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尹述洲  殷惠莲  余奇劲 《医药导报》2006,25(9):0911-0913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与咪达唑仑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气管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各30例。麻醉诱导用药:E组给予依托咪酯0.3 mg·kg 1,舒芬太尼1.0 μg·kg 1、罗库溴铵0.9 mg·kg 1;M组给予咪达唑仑0.15 mg·kg 1、舒芬尼1.0 μg·kg 1、罗库溴铵0.9 mg·kg 1。在麻醉期间连续监测和记录心电图(EC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计算心率和收缩压乘积(RPP)。记录气管插管时间。结果 M组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开始时SBP、DBP均较气管插管前明显下降(P<0.05),气管插管后1 min SBP、DBP、RPP和HR均较气管插管开始时显著升高(P<0.01),且插管后1 min RPP比气管插管前明显升高(P<0.01)。与E组对应值比较,气管插管开始时M组SBP、DBP显著降低(P<0.05或0.01),而气管插管后1 min M组SBP、DBP和RPP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与咪达唑仑相比,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时使用依托咪酯可更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全麻诱导时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2组,Ⅰ组麻醉采用咪达唑仑0.03mg/kg,氯胺酮0.5mg/kg,丙泊酚1mg/kg,万可松0.1mg/kg诱导插管;Ⅱ组麻醉采用咪达唑仑0.03mg/kg,芬太尼0.05mg/kg,丙泊酚1mg/kg,万可松0.1 mg/kg诱导插管。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Ⅰ组麻醉诱导后HR、SBP、DBP变化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麻醉诱导后SBP、DBP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HR增快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在失血性休克患者全麻诱导时,循环相对稳定,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