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米力农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及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左向右分流型CHD患儿,均合并CHF及中度以上PAH,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9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研究组加用米力农注射剂,分别于用药前后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研究组治疗CHD合并PAH、CHF,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心功能及降低肺动脉压力上,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力农治疗CHD合并PAH及CHF时,能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肺动脉压力,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57例患儿均予以吸氧、抗感染以及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11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5例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内科治疗后肺部感染、心力衰竭难以控制,转我院心外科予以手术。术后8例患儿用前列地尔,6例患儿用西地那非降肺动脉压力。患儿于内科治疗前后、手术后药物治疗前后测肺动脉压力(PA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结果 38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内科治疗后PAP、血浆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LVEF较治疗前升高(P<0.05)。11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5例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PAP、血浆NT-proBNP水平均高于前述38例患儿(P<0.05),LVEF低于前述38例患儿(P<0.05)。8例患儿术后予以前列地尔,6例予以西地那非治疗后,PAP、血浆NT-proBNP水平较用药前下降(P<0.05),LVEF较用药前升高(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需早治疗,可改善预后。前列地尔、西地那非在治疗肺动脉高压方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57例患儿均予以吸氧、抗感染以及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11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5例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内科治疗后肺部感染、心力衰竭难以控制,转我院心外科予以手术.术后8例患儿用前列地尔,6例患儿用西地那非降肺动脉压力.患儿于内科治疗前后、手术后药物治疗前后测肺动脉压力(PA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结果 38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内科治疗后PAP、血浆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LVEF较治疗前升高(P<0.05).11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5例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PAP、血浆NT-proBNP水平均高于前述38例患儿(P<0.05),LVEF低于前述38例患儿(P<0.05).8例患儿术后予以前列地尔,6例予以西地那非治疗后,PAP、血浆NT-proBNP水平较用药前下降(P<0.05),LVEF较用药前升高(P<0.05).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需早治疗,可改善预后.前列地尔、西地那非在治疗肺动脉高压方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波生坦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相关肺动脉高压(PA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至2013年收治的66例CHD患儿,其中左向右分流组(A组)38例,功能性单心室(FSV)组(B组)28例,均口服波生坦治疗,随访并评估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儿治疗1-3个月后肺动脉高压均明显下降,心功能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治疗前心功能Ⅳ,Ⅲ,Ⅱ级构成比分别为32.14%(9/28),46.43%(13/28),21.43%(6/28),末次随访各级构成比分别为0,21.43%(6/28),71.43%(20/28),另2例(7.14%)为心功能Ⅰ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为(79±5)%,末次随访时Sp O2为(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B组患者颜面部水肿14例、胸腔积液15例、心包积液9例,末次随访时颜面部水肿2例、胸腔和心包积液各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生坦治疗儿童CHD相关PAH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波生坦联合西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肺动脉高压患者8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波生坦联合组(n=43)与西地那非组(n=43)。西地那非组给予西地那非治疗,波生坦联合组在西地那非组基础上给予波生坦治疗,2组均连续用药3个月。比较2组患者疗效、6 min步行距离、Brog呼吸困难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不良反应。结果 波生坦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02%,高于西地那非组的74.42%(χ2=5.460,P=0.019)。治疗3个月后,2组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延长,Brog呼吸困难指数较治疗前降低,且波生坦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西地那非组(P<0.05或P<0.01);2组LVEDD、LVESD较治疗前缩短,LVEF较治疗前升高,且波生坦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西地那非组(P<0.05或P<0.01)。波生坦联合组与西地那非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6.98%vs. 4.65%,P=1.000)。...  相似文献   

6.
肺动脉高压(PAH)是指一种罕见且预后不良的疾病,当肺动脉平均压>25 mm Hg(1 mm Hg=0.133 k Pa),或者运动时m PAP>30 mm Hg,肺毛细血管嵌压≤15 mm Hg,肺血管阻力>3 Wood(1 Wood=80 dyne s/cm5)诊断为PAH。先天性体肺分流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缺损部位大量左向右分流导致肺循环容量明显增加,肺血管处于高流量高压力状态,导致肺动脉压力阻力增加,从而导致PAH的发生。对先天性心脏病早期动力性PAH患者,手术治疗可以阻断肺血流量异常增加,阻断PAH进展。但对于肺血管不可逆性改变的患者,即使手术后缺损仍存在。如果不及时治疗,右心房的负担会随着病情的恶化而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因此,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PAH患者,应用有效药物进行术前、术后短期或长期服用,是治疗PAH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靶向性药物控制肺血管压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波生坦是一类非选择性内皮素受体阻滞剂,而西地那非作为PAP-5抑制剂具有很高的选择性,本文就波生坦联合西地那非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PAH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在治疗单一药物控制不佳的肺动脉高压方面波生坦和西地那非联合使用在临床的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方面的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VIP)、万方(Wangfang data)、中国知网(CNKI)、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CBM。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4月1日。收集波生坦联合西地那非(观察组)对比其他两种药物联合组(对照组)治疗肺动脉高压疗效的文献。疗效指标包括:肺动脉压力、6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指数。根据纳入和排除的标准,利用EndNote软件进行文献筛查,资料提取,并使用RevMan5. 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最终纳入24项研究,共3114例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波生坦联合西地那非(观察组)在改善肺动脉压力(WMD=-4. 65 mmHg,95%CI:-7. 52^-1. 78,P=0. 002)、降低呼吸困难指数(WMD=-0. 56,95%CI:-0. 83^-0. 29,P<0. 001)、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WMD=30. 08 m,95%CI:17. 26~42. 90,P<0. 001)方面均优于其他两种药物联合组(对照组)。结论波生坦联合西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用于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uh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3月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先天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n=16).对照组进行常规强心利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波生坦进行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6 min步行实验、心率(heart rate,HR)、心功能及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差异.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舒张压、肺动脉阻力、HR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降低(P<0.05),肺动脉阻力、HR无显著性差异,且治疗后治疗组患儿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6 m in步行距离差异不显著,治疗后治疗组的步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2组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肌酐(ereatinine,CREA)、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S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LT)差异均不显著.结论 非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CHD相关性PAH能改善肺动脉压及提高肺活动耐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波生坦联合西地那非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某院收治的9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西地那非治疗,试验组患儿给予波生坦联合西地那非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3个月。评价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采用右心导管检测测量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血管阻力(PVR)。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6,P=0.003 6)。治疗前,两组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HO肺动脉高压功能Ⅱ级患儿均明显多于治疗前,WHO肺动脉高压功能Ⅲ级、Ⅳ级患儿均明显少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WHO肺动脉高压功能Ⅱ级患儿均明显多于对照组,WHO肺动脉高压功能Ⅲ级、Ⅳ级患儿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mPAP、PV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mPAP、PVR均明显小于治疗前,并且试验组患儿的mPAP、PVR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P=0.908)。结论:波生坦联合西地那非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波生坦治疗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9年3月于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82例HPH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加用波生坦治疗分为波生坦组(50例)和非波生坦组(32例);另选取25例血清标本留取时间、出生胎龄、日龄等一般资料与波生坦组匹配的非HPH新生儿为对照组。所有HPH新生儿均给予持续静脉滴注盐酸多巴胺注射液5 mg/(kg·min),直到肺动脉收缩压(PASP)正常;在此基础上,波生坦组患儿加用波生坦片1 mg/kg(用适量注射用水溶解后喂服),q12 h,连用72 h。分析HPH患儿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与PASP的关系,并比较治疗前后波生坦组和非波生坦组HPH患儿的PASP和疗效以及3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波生坦组患儿血清ET-1水平为(164.3±115.3)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9±3.7)pg/mL,且与PASP呈正相关(r=0.864,P<0.001)。波生坦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非波生坦组的71.88%(P<0.05)。治疗72 h后,两组患儿的PAS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1),且波生坦组显著低于非波生坦组(P<0.05);3组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合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波生坦组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和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非波生坦组(P<0.05)。在波生坦治疗期间及停药1周内,均未发现有患儿血清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及血清肌酐水平有明显变化。3组患儿喂养不耐受、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生坦可改善HPH患儿的氧合状态,降低PASP,且短期用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心钠素(ANP)在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左向右分流型CH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32例,正常对照组14例。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定血浆ET、ANP的浓度,分析上述各指标在病变进展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及相关性。结果①CHD各组术前肘静脉ET的浓度大于对照组(P<0.05);轻度肺动脉高压组与高肺血流量组之间术前肘静脉ET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与重度肺动脉高压组之间的术前肘静脉ET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中度>轻度肺动脉高压组。②CHD各组术前肘静脉血浆ANP浓度分别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肺血流量组、轻度、中度与重度肺动脉高压组之间术前肘静脉血浆AN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中度>轻度>高肺血流量组。③CHD各组肺动脉血浆ET浓度与肺动脉收缩压/主动脉收缩压呈正相关关系(r=0.794,P<0.01);ANP浓度与肺动脉收缩压/主动脉收缩压呈正相关关系(r=0.700,P<0.01)。④CHD各组术前肘静脉血浆ET与ANP浓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891,P<0.01)。结论ANP、ET共同参与了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过程,ET合成增多,使缩血管物质与舒血管物质间失衡,促进了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ANP的升高则为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对维持肺循环稳定,减缓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有积极作用。本实验将为延缓肺动脉高压形成或逆转失去手术机会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12.
讨论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PAH)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回顾性分析4例无外科手术适应证的PDA伴重度PAH患者行靶向药物治疗-介入封堵术及术后近期效果。患者在予西地那非和(或)波生坦治疗1~3周后行封堵术,4例均封堵成功,试封堵后30 min测肺动脉收缩压较封堵前降低。封堵器释放后降主动脉造影示4例封堵完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心脏超声示所有患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移位并发症,肺动脉压力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成人PDA伴重度PAH患者进行靶向药物治疗 介入封堵术临床可操作性强,近期疗效明显,但围手术期须密切监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血清脑利钠肽(BNP)和右室长轴二维整体收缩期应变(GLS)及应变率(GLSR)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的诊断价值。方法左向右分流型先心患儿65例分为无PAH(B组,17例)和PAH(A组,48例)两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C)组。血清BNP用ELISA法测定,保存二维图像分析右室功能。结果 A组血清BNP浓度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并随着肺动脉高压程度的加重而增高。右室GLS、GLSR在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1),GLS随着肺动脉压力程度升高而下降。血清BNP浓度与肺动脉收缩压(PASP)呈正相关(P<0.01)和左向右分流比率(Qp/Qs)呈正相关(P<0.05)。血清BNP与GLS或GLSR呈负相关(P<0.01或P<0.05)。结论血清BNP可以反映左向右分流先心病的容量和压力负荷,可作为先天性心脏病的辅助诊断及疾病严重性评估的客观指标。二维右心室应变和应变率能恰当地评估右心室整体和局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波生坦联合伐地那非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口服盐酸伐地那非片,2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波生坦片,根据患者体质量给药,体质量10 kg:15.625 mg/次;体质量10~20 kg:31.25 mg/次;体质量21~40 kg:62.5 mg/次,1次/d。两组患儿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呼吸困难评分(Borg评分)、脑钠尿肽(BNP)、心脏功能分级(NYHAFC)、血氧饱和度(SpO_2)、6 min步行实验距离(6 MWTD)及右心导管检查结果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68%、92.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org评分、BNP及NYHAFC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s PAP)、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动脉收缩压/体循环动脉收缩压(Pp/Ps)均明显降低,而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明显增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p O2和6 MWTD均明显增加,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生坦联合伐地那非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缓解呼吸困难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郑彩娇 《海峡药学》2013,25(5):144-14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后应用西地那非的疗效。方法观察组30例为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后予西地那非治疗的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对照组30例为同期行介入治疗后未予西地那非治疗的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比较两组的肺动脉压、每分通气量(MV)、潮气量、吸呼比、达峰时间比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肺动脉压、MV、潮气量、吸呼比、达峰时间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应用西地那非后的肺动脉压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MV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潮气量、吸呼比、达峰时间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后应用西地那非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肺功能,同时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患儿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本资料45例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其中,观察组25例,为2012年6月-2013年5月入住患者,对照组20例,为2011年6月-2012年5月入住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地那非1~1.5 mg/kg,q 6 h,鼻饲,疗程1~2 d。比较2组治疗后肺动脉压( PAH)、吸氧浓度分数( FiO2)、动脉血氧分压( PaO2)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同时比较2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天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临床症状及肺动脉压明显改善,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疗效显著,方法简单易行,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采用西地那非联合硫酸镁治疗效果。方法收取我院110例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2016年3月,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实施硫酸镁治疗,观察组患儿实施西地那非联合硫酸镁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PaCO_2(35.12±4.08)mm Hg、SBP(70.15±9.23)mm Hg、PaO_2(83.12±9.78)mm Hg、SPAP指标(26.01±7.23)mm Hg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住院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采用西地那非联合硫酸镁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采用西地那非+高频振荡通气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病例收集时间:2018年6月~2020年6月,病例数量68例,疾病类型为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4)采用西地那非+高频振荡通气联合疗法,对照组(n=34)单纯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氧合指数(OI)、肺动脉压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SaO2、PaO2水平对比上,观察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97.06%vs79.41%)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西地那非+高频振荡通气疗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饶海英  董慧春  张秀霞 《海峡药学》2009,21(10):146-147
总结44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重症肺动脉高压患儿口服西地那非治疗的护理体会。主要护理措施包括药物的准备及服用方法、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患儿的术后肺动脉压显著降低,停用西地那非后肺动脉压均无显著上升,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相对廉价并且服用方便、耐受性好、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西地那非可以安全的用作PAH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及其对患儿血氧饱和度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儿均给予PPHN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地那非,观察组采用西地那非+硫酸镁,根据患儿自身状况调整用药时间,连续治疗3~5 d,比较两组患儿的近期疗效及治疗前、治疗72 h后肺动脉压力(PAP)、氧动脉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血氧饱和度(SaO2),记录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63%,高于对照组的78.13%(P<0.05);治疗后观察组PAP、PaO2、PaCO2、SaO2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36%,低于对照组的18.76%(P>0.05)。结论:西地那非和西地那非联合硫酸镁均可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其中联合用药可在不增加不良反应情况下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且能明显提高患儿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