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方法8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抗血小板聚集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较单一服用阿斯匹林更为显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也更为显著,临床可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对比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12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3例,氯吡格雷组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两组完成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胃出血率。结果治疗28 d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A)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AG)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并且氯吡格雷组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延长(P<0.05),且氯吡格雷组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氯吡格雷组的胃黏膜出血发生率为4.8%,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7.5%(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可用于老年冠心病的治疗,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PCI术后双联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2例冠心病患者分组为双联组72例和阿司匹林组70例,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片75mg/d,双联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50mg/d,随访记录两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凝血三项等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较服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联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患者凝血三项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联组MACE发生率为4.17%(3/72),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22.9%(1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吡格雷50mg/d和阿司匹林75mg/d是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用药的安全剂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应用于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96例和对照组72例。研究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清 C 反应蛋白(CRP)。结果研究组治疗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0.83%、93.75%均高于对照组的37.50%、76.39%(P <0.05);研究组血小板聚集率、CRP 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氯吡格雷用于治疗冠心病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与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关系,评估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后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支架内血栓患者为观察组,连续入选100例接受支架植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用光学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A和PLADP)。将PLAA>20%、PLADP>40%分别定义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对观察组氯吡格雷低反应者加倍剂量至150mg/d,随访PLADP及临床事件。结果观察组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00%vs.27%)(P<0.01);观察组PLA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3.6±6.3)%vs.(31.9±14.0)%](P<0.01);观察组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53.6±6.3)%vs.(37.0±10.9)%](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未检出阿司匹林低反应患者。结论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是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可显著降低残余血小板聚集率,可能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阿司匹林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氯吡格雷组采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血小板聚集情况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氯吡格雷组患者血小板聚集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能有效治疗老年冠心病,氯吡格雷效果更佳,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7,(6):23-26
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聚集率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及联合组,每组40例,阿司匹林组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治疗,联合组接受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治疗,分析两组治疗过程中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过程中,PT、APTT及INR呈升高趋势,FIB及PAR呈下降趋势(P<0.05),入组时及治疗7d时比较,两组间PT、APTT、INR、FIB及PAR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14d及治疗28d时,联合组PT、APTT及INR高于阿司匹林组,FIB及PAR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同时,两组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中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可在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凝血及血小板聚集率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将9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9例.研究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连续治疗4周后,研究组APTT、PT、血小板聚集率数据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推荐老年冠心病在采用单药物治疗方案时服用氯吡格雷,临床效果较阿司匹林更好,安全性更有保障.  相似文献   

9.
吴水珍 《中国基层医药》2014,(16):2537-2538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人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凝血指标、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75 mg/次,1次/d,观察组再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阿司匹林,75 mg/次,1次/d,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两组均观察4周,治疗前后观察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进行心电图检查,评价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空腹抽血,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采用凝固法测定凝血指标[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原活动度(PA)、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T、APTT明显延长(t=5.498、6.485,均P<0.01),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t=6.471,P<0.01),观察组治疗后PT、AP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3.378、3.443,均P<0.05),血小板聚集率明显明显低于对照组(t=3.371,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疗效分别为97.96%比85.71%,95.92%比89.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55、6.474,均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能够通过更加有效地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凝血功能达到快速、高效抗栓作用,提高冠心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疗效,且短期使用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江苏医药》2012,38(12)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与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关系,评估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后的疗效.方法 连续入选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支架内血栓患者为观察组,连续入选100例接受支架植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用光学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A和PLADP).将PLAA>20%、PLADP>40%分别定义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对观察组氯吡格雷低反应者加倍剂量至150 mg/d,随访PLADP及临床事件.结果 观察组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00% vs.27%)(P<0.01);观察组PLA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3.6±6.3)%vs.(31.9±14.0)%](P<0.01);观察组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53.6±6.3)% vs.(37.0±10.9)%](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未检出阿司匹林低反应患者.结论 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是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可显著降低残余血小板聚集率,可能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双联合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老年性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6例老年性冠心病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法,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两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氟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施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下降,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治疗法治疗老年性冠心病患者,疗效显著,50mg氯吡格雷和75mg阿司匹林为治疗老年冠心病安全用药剂量,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的9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Ⅰ组30例、Ⅱ组30例、Ⅲ组30例,Ⅰ组患者单纯口服阿司匹林1次75mg,1日1次,Ⅱ组单纯口服氯吡格雷1次50mg,1日1次,Ⅲ组口服阿司匹林1次75mg,1日1次,氯吡格雷1次50mg,1日1次,3组均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评估心绞痛治疗效果,空腹抽血检测后血小板聚集率PAG及凝血3项(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A、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结果Ⅰ组、Ⅱ组、Ⅲ组治疗后APT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A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Ⅲ组治疗后APTT明显高于Ⅰ组、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AG明显低于Ⅰ组、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Ⅲ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Ⅰ组、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Ⅰ组、Ⅱ组、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是治疗老年冠心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及抑制凝血作用优于单一抗血小板治疗,短期应用未增加不良反应,可在临床上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 25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国产氯吡格雷组563例,进口氯吡格雷组695例。两组患者术前1 d分别服用泰嘉或波立维300 mg,阿司匹林300 mg作为负荷量,以后泰嘉或波立维75 mg.d-1及阿司匹林100 mg.d-1两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泰嘉和波立维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9个月的MACE事件、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以及两药在PCI术后抗血小板作用的安全性。结果: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及冠心病患者PCI术后MACE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均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临床疗效相似,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单一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左心射血分数、血浆黏度、血小板计数、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药物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左心射血分数、血浆黏度、血小板计数、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相近,P> 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射血分数、血浆黏度、血小板计数、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血小板聚集情况和心功能,缩短疗程,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4天;治疗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加波立维(氯吡格雷)75mg,连服14天.结果 氯吡格雷可以有效地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P<0.05),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总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较少发生缺血性脑卒中(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入院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100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针对性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片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凝血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3.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LVEF、SV、CO显著高于对照组(t=2.475、2.397、3.052,均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IB水平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发生胃黏膜出血4例(4.0%),而观察组发生5例(5.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能够通过更加有效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凝血功能达到快速、高效抗栓作用,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且短期使用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在治疗冠心病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辅助治疗方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某院2017年9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UAP患者100例,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大剂量组(52例,口服氯吡格雷150mg/d和阿司匹林100mg/d)和小剂量组(48例,口服氯吡格雷75mg/d和阿司匹林100mg/d)。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小板相关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及花生四烯酸(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大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小剂量组(P0.05)。结论:两种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辅助阿司匹林均能有效降低血小板相关指标,提高临床疗效,且治疗效果相似,但是小剂量治疗方案具有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筛选出冠心病患者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58例入选本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氯吡格雷组,分别给予阿司匹林100mg+安慰剂每天和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每天,14天后采用全血电阻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氯吡格雷组使ADP(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抑制[(1.3±0.48)Ω比(12.8±2.5)Ω],P〈0.01,但对从(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没有影响[(12.3±4.3)Ω比(11.9±4.9)Ω],P〉0.05。结论合用氯吡格雷不能完全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阿斯匹林抵抗,对这部分患者应加强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疗效是否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分成A组(氯吡格+阿司匹林组)33例,B组(阿司匹林组)31例,分别给予标准治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和标准治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血管再通率、再闭塞率及90d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凝血指标、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A组的90d时LVEF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A)上变化均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两组治疗后均出现升高,变化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聚集率(PAR)A组降低比B组更显著,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再闭塞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管开通率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近期和远期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