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斯坦福(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过程中累及弓上血管分支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5月宿州市立医院收治的斯坦福B型胸主动脉夹层病人19例,均为胸主动脉撕裂累及弓上第3分支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或)锚定区不足(夹层近侧破口距弓上第3分支动脉开口<15 mm),TEVAR术中覆膜支架Z1、Z2锚定覆盖弓上第3分支动脉或同时覆盖弓上第2分支动脉(左颈总动脉)。弓上第3分支动脉分别用烟囱植入、体外开窗开通和直接封堵处置。结果 19例TEVAR术中弓上第3分支动脉均处理成功,其中15例采用烟囱植入,2例采用体外开窗,2例分别采用直接封堵或部分封堵。随访2~24个月,15例采用烟囱植入处理的支架通畅率为100%。所有病人术后均无特殊并发症,均存活。经过1、3、6个月,1、2年的CT血管造影(CTA)复查,胸主夹层假腔内血栓机化,血管真腔直径扩大,无狭窄或闭塞。结论 TEVAR固定覆膜支架在Z1和Z2修复斯坦福B型胸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对于弓上第3分支动脉处理,需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定制个体化方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杂交技术在Debakey Ⅱ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经验及应用。方法2009年10月~2011年1月,3例Debakey Ⅱ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了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与主动脉建立旁路连接+远端血管内支架逆行置入术,术前、术后复查CTA(电子计算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了解包括主动脉弓人工血管及降主动脉血管内支架及脑血管情况。结果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ICU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6~12h(平均8h),术后清醒时间3h~5h(平均4.2h),手术后住院10~14d(平均12.3d),出院前复查MSCT(多排电子计算断层血管成像multi—row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示人工血管内血流通畅,血管内支架段降主动脉真腔完全恢复,假腔消失,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时间4~32月(平均15.5月),CT示人工血管通畅,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血管内支架无内瘘及移位,远端假腔明显缩小。随访时间为6~18月(平均12月),患者无死亡,生活质量满意,复查CTA提示旁路血管通畅,人造血管支架无移位,远端假腔较术前缩小,其中有部分血栓形成。结论对于Debakey Ⅱ型主动脉夹层行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与主动脉建立旁路连接十远端血管内支架逆行置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杂交手术治疗急性DeBakeyIII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21例DeBakeyIII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了杂交手术,即颈部切口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及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全组行左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旁路8例,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6例,左颈总动脉-头臂干旁路4例,左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旁路及左颈总动脉-头臂干旁路3例,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21例。结果旁路手术时间平均3 h,腔内修复平均1.6 h,全程失血量60-200ml。无住院死亡。发生脑血管意外1例,精神症状(被害妄想、幻视)3例,左耳听力减退1例及切口淋巴漏1例。术后随访1-7个月,无头昏及左上肢乏力等。复查主动脉CTA未提示新发夹层,颈部分支血管及人工血管通畅,无内漏及支架移位。结论杂交手术治疗急性DeBakeyIII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安全、简单、有效,且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既实现腔内隔绝病变又保证主动脉弓分支血管血流灌注,近期疗效确切,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替换+远端硬象鼻置入术"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救治中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13例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dford A/B)患者实施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替换+远端硬象鼻置入术,手术均在全麻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下完成,均采用胸正中切口,手术先行升主动脉替换/Bentall手术,然后行硬象鼻支架弓降部置入,最后以直筒人工血管或四分支人工血管吻合于远近人工血管之间,形成弓部替换,弓顶开窗与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形成分流。结果13例中,1例死亡,12例患者观察2~24个月,无死亡及再手术病例。结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替换+远端硬象鼻置入术能有效救治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生命,是治疗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围术期处理.方法:对我院心胸外科手术治疗的3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围术期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时间10~14 d.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心脏彩超示心功能良好,人造血管通畅,主动脉瓣膜关闭良好.术后2个月心脏彩超、增强CT提示支架远端主动脉真腔扩张良好,假腔内血栓充填,未见活动性血流,假腔较前明显变小,心脏各瓣膜功能良好.结论:积极妥善的围术期处理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郭建  沈振亚  华菲  陈一欢  陈柯 《中国医药》2012,7(8):925-926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在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本院41例经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均为限期手术,手术经过顺利.覆膜支架的释放位置即覆膜部分上缘越过破口超过1.5 cm,支架无迂曲、狭窄、内漏等情况,造影显示夹层原发破口封闭良好,支架位置及贴壁理想,真腔显影良好.术后复查大血管CT血管造影,提示基本达到了夹层破裂口闭合及主动脉血流重塑的治疗目的,假腔内血流消失,血栓形成.随访发现1例马方综合征患者再发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入院后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Bentall术+全弓置换术;支架远端再发血管内膜破口的3例患者均予以再次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上述4例患者出院后已随访5 ~13个月,均未见与该病相关的其他异常情况.本组患者治疗期间无死亡,患者生存状况满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经治疗后顺利出院.结论 腔内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和腔内修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我院选取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60例急重症胸痛患者,为其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判断是否是主动脉综合征。通过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等多种方法对扫描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根据原图图像分析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进行分型和诊断,确认主动脉夹层内真假腔的关系、膜破裂的部位及夹层的范围,对累及重要分支动脉进行判断其受累程度,最后根据检查出的结果选择移植物和腔内修复治疗。结果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后,确诊160例急重症胸痛患者中有124例患有急性主动脉夹层,在DeBakey统计中有60例I型,有28例Ii型,有36例川型。其中创伤性主动脉破裂发生5例和动脉瘤破裂6例,发生主动脉壁内血肿合并穿通性溃疡25例。判断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及真假腔的关系,重要分支动脉的受累程度准确率为100%(160/160),通过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及横断面的处理后夹层内膜破裂的部位准确率为94%(160/151)。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中,对夹层内膜破裂的部位的检查效果非常准确,为其提供精密且正确的影像信息,为腔内修复治疗的指导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DSA检查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疗中对确定AD破裂口位置、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病变累计范围及支架型号的选择等问题是否提供可靠影像学依据,为“外科手术+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EVAR)”提供技术保障。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3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150名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本组150例主动脉夹层病例DSA诊断率为100%,手术成功率98%,术中死亡率为0,术后死亡2例(占1.3%,低于3%的国际水平);术中3例(2%)导管进入假腔、147(98%)例在真腔内;术后86例(占55%)有内漏现象、12例(占8%)肺功能不全、7例(占4.7%)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占0.6%)截瘫、1例(占0.6%)支架移位、4例(占2.7%)迟发造影剂过敏。结论 DSA检查技术能为顺利实施“外科手术+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 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提供影像学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人造血管覆盖支架腔内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术前行CTA或MRA检查进行影像学评估。手术在DSA监视下进行,对29例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施行了人造血管覆盖支架腔内治疗,封闭夹层入口。术后随访期间行CT检查观察手术效果、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有无内漏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果 29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均无内漏、无截瘫,术后第10d猝死1例,随访期间猝死1例,其余病例均健康生存,假腔内血栓形成.无支架移位情况发生。结论 人造血管覆盖支架腔内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微创、有效、严重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其近期一中期疗效令人满意,远期效果有待继续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改良孙氏手术程序即主动脉弓分支优先重建吻合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优势.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孙氏手术的82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分支优先组29例(采用主动脉弓分支优先重建的孙氏手术程序),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经成为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措施。支架系统需要经过下肢动脉输送到降主动脉病变部位进行释放,良好的下肢入路动脉对于TEVAR的顺利实行非常重要,我院心血管外科自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共为10例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病人进行血管腔内修复术,其中两例选择髂总动脉作为入路血管,现报道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孙氏手术作为复杂型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标准术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9月,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544例,其中411例接受主动脉弓替换手术(291例行孙氏手术为Sun's组,120例行传统主动脉弓外科修复手术为CSR组),14例患者接受次全或全主动脉替换手术.结果 Sun's组早期死亡率3.09%[急性夹层4.73% (7/148),慢性夹层1.40%( 2/143)],CSR组早期死亡率5.00%[急性夹层6.06% (4/66),慢性夹层3.70% (2/54)].Sun's组脊髓损伤发生率为2.34%,CSR手术组为0.83%.二次手术率:急性夹层为2.34%(Sun's组1例,CSR手术组4例,P=0.036),慢性夹层为3.05%(Sun's组4例,CSR手术组2例,P=0.663).支架段降主动脉假腔完全血栓化率,急性夹层为94.2%( 130/138),慢性夹层为92.0% (126/137).结论 孙氏手术治疗复杂型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早期死亡率低、并发症少、术后假腔闭合率高、再次手术率低、中期效果好,可以作为复杂型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标准术式,值得推广应用.更长期效果我们将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高速、高压的血流通过主动脉内膜上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内,沿主动脉中膜层扩展,使内膜与动脉中层分离,将主动脉管腔分为真腔及假腔。依据夹层是否累及升主动脉,而将其分为Stanford A型(累及升主动脉)及Stanford B型(不累及升主动脉)。在传统观念上,A型夹层属于心外科诊疗范畴,B型夹层属于血管外科诊疗范畴。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文献[1]报道全球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方法、临床疗效,探讨扩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头臂动脉时的介入治疗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3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行介入性腔内隔绝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等情况。结果 37例手术均成功,其中34例放置普通主动脉覆膜支架;1例利用"开窗"技术放置覆膜支架封堵夹层破口;2例以"烟囱"支架重建左颈总动脉的血流并放置主动脉覆膜支架。随访中死亡1例,所有患者均无支架移位、断裂、塌陷、术后截瘫及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良好前景,采取不同方法延长近端锚定区可扩大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3年1月,对52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5例真性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15例主动脉壁间血肿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在进行腔内修复治疗前再血管化2例,其中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转流1例,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与升主动脉建立旁路1例,19例腔内隔绝直接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例患者使用"烟囱"技术在左锁骨下动脉植入支架。结果:75例手术均获成功,2例I型内漏在近端添加cuff后纠正,有2例II型内漏。69例随访,随访1~35个月,平均(24.3±10.7)个月。1例II型内漏3个月后消失。结论: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疗效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大多数降主动脉病变可采用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仿真内窥镜(VE),其中5例因行腔内隔绝术而行DSA,4例行手术治疗。结果①21例均能明确显示真假腔及内膜片,Ⅰ型6例,Ⅱ型1例,Ⅲ型14例。②18例可见到明确的初始破裂口。破裂口以在VR及MPR像上显示较好,特别是在VR像上,能够立体显示破裂口的大小、形态、及与主动脉的关系。③21例夹层中,1例累及右无名动脉,2例肾动脉受累,4例腹腔动脉干受累,11例髂动脉受累(其中1例涉及股动脉)。④14例的假腔内有血栓存在,其中3例的假腔完全被血栓充填。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是无创、快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而且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诊断主动脉夹层(AD)的价值及优势。方法对临床高度疑似后经手术证实为主动脉夹层的32名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的CTA扫描,并对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等后处理。结果 32例患者均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开口、范围、内膜瓣的情况、真假腔的大小、假腔内血栓及主动脉主要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肾动脉及髂动脉等)的受累情况,并能显示相应器官的供血情况。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清晰、迅速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及其主要分支以及相应器官的供血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尤其适用于急诊主动脉夹层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右椎优势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时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后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6例接受腔内修复术治疗,并在术中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右椎优势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右椎优势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在术中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后的临床不良反应。结果 16例患者中3例有短暂的头晕症状,13例无临床不良反应。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右椎优势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时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不会引起的急性后循环缺血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刘韬帅  董然  郑居兵  宋跃 《中国医药》2010,5(8):740-742
目的探讨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总结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8月间我科收治的76例急慢性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效果。患者于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于术后1个月、半年及以后每年1次行胸腹主动脉增强CT扫描,随访患者的生存状态、内漏类型及夹层真假腔最大直径。结果63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3±10.9)个月。术中DSA造影发现I型内漏5例,术后1个月胸主动脉增强CT扫描发现I型内漏1例,术后8d闪大量内漏致胸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术后半年随访时自行封闭2例,3例少量内漏持续存在,但假腔直径未进一步扩大。术中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6例,无脑干缺血发生,亦未见窃血综合征及左上肢缺血发生,1例封闭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开口致急性右上肢缺血,术后6h急诊取栓并行腋-腋转流术治愈。术后支架段假腔内血栓完全形成7例,降主动脉夹层最大直径与术前比较[(56.3±11.7)mmVS(65.7±17.8)mm,P〈0.05]有明娃缩小。结论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近期随c方结果满意。内漏足该术式主要并发症,许可导致患者死亡,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术中发生即刻内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8-02~2020-02于我院接受腔内修复术治疗且术中未发生即刻内漏的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无内漏组,将同期于我院接受腔内修复术治疗且术中发生即刻内漏的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内漏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分析可能导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术中发生即刻内漏的影响因素。结果:内漏组术中支架覆膜受损占比与无内漏组占比相比更高,主动脉弓曲率半径、近端锚定区长度较无内漏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支架覆膜受损、主动脉弓曲率半径与近端锚定区长度过短均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术中发生即刻内漏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术中支架覆膜受损、主动脉弓曲率半径与近端锚定区长度过短均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术中发生即刻内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