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钡餐造影与CT诊断食管癌的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钡餐造影和CT检查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206例均行钡餐检查,其中72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206例食管癌钡餐检查显示病变区食管壁僵硬,扩张受限,蠕动减弱,甚至消失,管腔轮廓不规则伴腔内充盈缺损及狭窄,粘膜紊乱、中断及破坏,纵隔内见软组织肿块影。72例行CT检查,显示管壁增厚,病变区周围脂肪层模糊不清以至消失,还可显示肿瘤与胸主动脉夹角增大、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等情况。结论:钡餐造影检查是发现食管癌的重要方法,CT可以进一步明确纵隔的浸润范围和各种转移情况,对术前分期及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超声造影与X线钡餐造影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门诊体检中有胃部症状及体征,经胃超声造影和X线钡餐造影(病例从我院放射科数据库收集)检查后疑似胃癌病例各20例,依据病理科调取的病检结果得出诊断符合率,并与放射科数据库调取的钡餐造影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经胃镜取病检证实,超声造影检查疑似胃癌的病例得到确诊13例,4例为平滑肌瘤,3例为息肉,诊断符合率为65%;X线钡餐造影检查疑似胃癌的病例得到确诊11例,4例为平滑肌瘤,3例为黏膜局限性肥厚,2例为息肉,诊断符合率为55%。结论超声造影对胃癌的诊断符合率略高于X线钡餐造影。 相似文献
3.
钡餐造影和CT在食管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艳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2,25(1):91-93
目的:综合评价CT和钡餐造影在食管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0例食管癌患者均行CT和钡餐造影,其中51例行放射治疗CT定位,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⑴钡外造影能准确定位,显示病变实际长度,确定病理类型。⑵CT外侵检出率为80.6%,钡餐造影为31.8%,以中上胸段食管癌外侵率高,主要侵犯部位为气管、支气管和主动脉。⑶淋巴结检出率CT为37.5%,钡餐造影为0。⑷CT发现有远处转移6例。结论:钡餐造影是食管癌诊断的首选检查手段,同时患者在术前或放射治疗前进行CT检查,为确定临床分期、估计预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设计最佳的放射治疗计划以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价值,是钡餐造影重要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X线钡餐造影与CT联合对食管癌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8例各期食管癌病例的X线钡餐造影与CT表现,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局部或广泛食管壁增厚,其中I期食管癌15例、Ⅱ期20例、Ⅲ期9例、Ⅳ期4例.结论:X线钡餐造影与CT联合对确定食管癌分期有较高的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X线钡餐造影和CT检查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6月~2010年6月间诊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80例食管癌患者的X线钡餐造影和CT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X线钡餐造影检查发现食管癌76例,主要表现为食管黏膜破坏、中断、管壁僵硬、充盈缺损、病变区狭窄,其中有17例出现长条状、不规则溃疡,12例出现肿块影.CT发现63例:肿瘤区食管壁增厚为6~28 mm,平均为21.5 mm,形成明显软组织肿块47例;周围脂肪层消失模糊52例,周围脂肪层清楚6例.2例肺转移及3例肝转移.结论 食管钡餐造影可全面直观的显示病变,能清楚显示黏膜情况、食管腔狭窄程度、管壁蠕动功能等,CT检查能较准确的判断癌肿的浸润深度及对周围脏器的侵犯情况,二者结合有利于食管癌的诊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螺旋CT对胃底贲门癌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底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CT增强检查。分为钡餐组与C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黏膜病变、胃泡内软组织肿块、恶性龛影、胃壁增厚及食管下端变窄的检出率。结果与CT组相比,钡餐组患者的黏膜病变(X^2=21.361,P=0.006)、胃泡内软组织肿块(X^2=11.423,P=0.015)、恶性龛影(x^2=13.217,P=0.012)的检出率均明显增加,而胃壁增厚(X%2=19.124,P=0.008)的检出率减少,食管下端变窄(X^2=5.498,P=0.063)的检出率无差异。结论胃底贲门癌患者应结合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螺旋CT检查,从而提高贲门癌的临床诊断与愈合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螺旋CT对胃底贲门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65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底贲门癌患者,根据术前的检查不同分为:钡餐组,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共32例;CT组,经上腹部螺旋CT检查,共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黏膜病变、胃泡内软组织肿块、恶性龛影、胃壁增厚及食管下端变窄的检出率.结果 与CT组相比,钡餐组患者的黏膜病变(χ2=21.361,P=0.006)、胃泡内软组织肿块(χ2=11.423,P=0.015)、恶性龛影(χ2=13.217,P=0.012)的检出率均明显增加,而胃壁增厚(χ2=19.124,P=0.008)的检出率减少,食管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镜及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十余年76例胃癌手术病例,分析其胃镜及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结果。结果:胃镜诊断准确率为93.42%,其中3例虽病理性质诊断正确,但病变部位诊断错误,定位正确率为96.05%;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准确率为27.27%,定位正确率96.97%。结论:胃镜活检及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联合应用对胃癌的定性及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在胃肠钡餐造影检查中十二指肠横部可见到纵行柱状压迹 ,比较常见的为多“肠系膜上动脉压迹”或“腹主动脉压迹”[1] 。同时 ,我们发现在该压迹的右侧偶尔可见到另外一个带状压迹 ,通过胃肠钡餐造影检查与CT检查对比证实 ,该压迹的形成源于下腔静脉。1 资料和方法1.1. 抽取我院 1998年 3月— 2 0 0 1年 5月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 6 0例 ,其中男 36例 ,女 2 4例 ,年龄 15~ 78岁 ,平均 5 1岁。十二指肠横部显示满意 ,并于CT检查前后 1周内行钡餐造影。1.2 仪器 胃肠道钡餐造影使用岛津EX5 0 0mA胃肠检查X线机。CT检查使用GE… 相似文献
11.
《吉林医学》2016,(2)
目的:比对在胃底贲门癌的诊断中分别采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螺旋CT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6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给予螺旋CT诊断的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的患者设为试验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影像表现的检出情况和临床诊断情况进行比对。结果:试验组的恶性龛影检出率(90.00%)、软组织肿块检出率(93.33%)、黏膜病变检出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恶性龛影检出率(33.33%)、软组织肿块检出率(40.00%)、黏膜病变检出率(43.33%),但试验组患者的胃壁增厚检出率(36.6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胃壁增厚检出率(80.00%);试验组患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Youde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在胃底贲门癌的诊断中更为突出,同时联合螺旋CT检查可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MRI与螺旋CT对于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胃癌治疗确定靶部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收治的58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分别使用螺旋CT检查(CT组)和MRI检查(MRI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胃癌病灶检出情况。结果 CT组使用螺旋CT检查出49例患者的123个胃内病灶以及30例患者的98个胃外病灶;MRI组检查出56例患者的189个胃内病灶和41例患者的146个胃外病灶,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螺旋CT检查方式相比,应用MRI对原发性胃癌患者病灶检查具有更大的优势,患者胃内病灶和胃外病灶的检出率更高,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希春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17(5):14-615,606
目的评价低张双对比造影与CT、胃镜联合诊断青年胃癌在临床上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青年胃癌。单纯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28例,CT检查21例,胃镜检查36例,其中19例采用联合法检查,所得结果与手术及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低张双对比造影判断青年胃癌大体分期的准确性为93。6%。低张双对比造影与CT.胃镜及联合判断青年胃癌大体类型的符合率分别为74.1%、76.8%、68.5%、79.6%。联合法优于单纯某一种检查方法(P〈0.05)。CT判断胃周邻近器官受侵的准确性为93.2%。结论在青年胃癌的诊断中,低张双对比造影与CT、胃镜的联合应用起了互相补充的作用,提高了青年胃癌的诊断水平,为临床选择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能详细的对食管癌患者使用X线钡餐造影和CT影像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2016年12月15日至2017年6月15日期间,在本院接受临床治疗的72例食管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分别应用X线钡餐造影以及CT影像进行诊断,且对最终诊断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对食管癌患者使用这两种方式之后进行比时,发现使用X线钡餐造影的患者相比较使用CT影像的患者在阳性率上诊断较高,且两组患者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中对食管癌患者实行X线钡餐造影和CT影像作为诊断方式,在效果上较为明显.而不同应用手段所具有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如采取CT影像进行诊断,在手术方案等方面能提供可靠依据.因此,X线钡餐造影和CT影像对食管癌患病症的诊断具有明显效果,可以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钡餐造影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岛津DX 800 mA胃肠机,气钡双重对比方法对临床疑似食管癌的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4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X线征象表现分别为:①蠕动减弱、局限性管壁僵硬20例;②黏膜增粗、扭曲、毛糙14例;③小的充盈缺损4例;④小龛影及钡点滞留2例。临床表现主要有吞咽梗阻感、咽喉部干涩及紧缩感、食管异物感、胸骨后不适或闷胀等。结论钡餐造影对早期食管癌能作出较正确的诊断,再结合临床表现,大部分早期食管癌可以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螺旋CT与MRI对原发性胃癌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河南省省立医院消化科和肿瘤科在2017年6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通过螺旋CT检查患者的胃癌病灶;观察组:通过MRI技术检测患者的胃癌病灶。比较两种方法对胃癌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和不同病灶检出的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胃内病灶阳性检出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3.33%,且观察组胃外病灶阳性检出率为73.33%,高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胃内病灶、胃外病灶以及总病灶检出数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和MRI对胃癌患者病灶诊断均有一定价值,但MRI阳性诊断率高,且能检测出更多的病灶数目,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数字胃肠造影与CT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30例胃癌诊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CT检查者28例,行造影检查者30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病理诊断证实,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CT检查结果中25诊断例为胃癌患者,诊断准确率为89.29%(25/28);胃肠造影检查结果中28例诊断为胃癌患者,诊断准确率为93.33%(28/30);CT检查与胃肠造影检查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造影诊断影像学特征中15例表现为不规则龛影,16例表现为充盈缺损;其中黏膜节样隆起、胃肠狭窄、胃小区受损、蠕动异常以及幽门不全梗阻分别为5例、6例、3例、12例以及23例。CT检查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胃壁不规则、黏膜表面不平、胃腔内外存在不规则肿块、胰头周围与胃周淋巴结与远处内脏出现转移以及胃腔狭窄分别为13例、5例、15例、18例及4例。结论数字胃肠造影与螺旋CT在胃癌诊断中各具优势,可相互补充,两者联合应用可使胃癌诊断范围扩大,为临床胃癌术前分析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脊髓造影、脊髓CT和MRI对腰椎管狭窄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脊髓造影、脊髓CT和MRI对椎间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患者均行脊髓造影、脊髓CT、MRI和平板运动负荷试验检查,脊髓造影测定硬脊膜囊最窄前后径,脊髓CT和MRI测量硬脊膜横切面积(D-CSA)。运动平板实验记录首发症状时间(TAF)和总活动时间(TAT),并作为比较影像学参数与行走能力相关性的标准。结果:脊髓CT测量的平均D-CSA为58.3 mm2,MRI为47.6 mm2。所有影像学参数如前后径和D-CSA与TAF或TAT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行走能力与脊髓造影、脊髓CT和MRI评估的腰椎管狭窄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