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因素,为预防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以简单四格表分析法初步筛选重要因素。结果:新生儿低体重与孕母孕期体重变化(OR=3.33,P<0.05)、孕期生活事件(OR=3.33,P<0.05)、孕前1个月经情况(OR=3.75,P<0.05)及胎龄、孕母文化程度等有关。结论:孕母孕期体重变化、孕期生活事件、孕前1年月经情况及胎龄等是低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珠三角地区流动女性产后盆底肌力异常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
论依据。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和佛山市各1所医院中于2013年10月~2014年7月分娩并在产后42 d行盆底
肌力筛查的产妇1008例。盆底肌肉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的测定采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影响因素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
调查表完成。结果珠三角地区流动女性产后42 d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49.21%、49.60%;不同年龄、不同职业
产妇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产妇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低于阴道分娩产妇,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产次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均存在关联性,并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分娩方式与产次是珠三角地区流
动女性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的影响因素,应加大对流动妇女的健康宣教,提倡计划生育,及时干预以减少盆底肌肉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康复治疗前后的产后妇女控尿能力、盆底肌肉收缩力强度的变化,探讨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产妇,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50例,A组为剖宫产联合为期3个月的盆底康复训练治疗;B组为剖宫产联合产后常规性护理;C组经阴道分娩联合为期3个月的盆底康复训练治疗;D组为经阴道分娩联合产后常规性护理,观察各组经过康复训练治疗后的产妇尿失禁(SUI)及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生率、盆底肌力强度的变化情况。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A组+B组)和经阴道顺产组(C组+D组)治疗前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选择性剖宫产A组与B组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阴道顺产C组与D组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选择性剖宫产A组与经阴道顺产C组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选择性剖宫产A组的手测盆底肌力评分高于B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B组,肌纤维肌电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经阴道顺产C组的手测盆底肌力评分高于D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D组,肌纤维肌电压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康复治疗,选择性剖宫产A组与经阴道顺产C组相比较,手测盆底肌力评分,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以及肌纤维肌电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顺产确实会增加各种PFD症状的发生率,但经过盆底康复训练后,各种PFD症状改善明显,盆底康复训练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具有防治作用,经过康复治疗后,经阴道顺产PFD的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宫产PF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的结局指标。方法:采用单中心对照研究,将我院2016年4至10月产后3~6个月复查的足月产妇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分为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收集患者基本情况,通过盆底功能结局评估指标对2组产妇盆底肌力、表面肌电值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42例阴道分娩及146例剖宫产分娩产妇在尿失禁、子宫脱垂及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上有统计学差异(P=0.00),阴道分娩组子宫脱垂及尿失禁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而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低于剖宫产组。2组浅深肌群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快肌肌纤维上升时间及恢复时间、慢肌肌纤维平均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静息阶段平均值、快肌(Ⅱ类肌)肌纤维最大值、慢肌(Ⅰ类肌)肌纤维变异性、治疗前肌电评分、腹肌参与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产妇快肌肌电最大值及腹直肌分离发生率均小于剖宫产产妇。结论: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均对盆底肌力、表面肌电值造成损伤,可能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5年5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产妇5057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1495例)和阴道分娩组(1564例),分别通过盆底功能检测仪检测肌力、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受损1464例(981%),Ⅱ类肌纤维肌力受损1471例(986%),阴道分娩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受损I555例(993%),Ⅱ类肌纤维肌力受损1556例(9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剖宫产组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分别(1.96±0.061)、(145±0066)和(29.06±0.87)与阴道分娩组(1.75±0.054)、(125±0.060)和(26.56±0.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选择性剖宫产,阴道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肌的损伤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普罗雌烯阴道胶丸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在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2022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PF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给予普罗雌烯阴道胶丸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通过生物刺激反馈仪测定两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肌纤维疲劳度及盆底肌电位,通过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估患者盆底功能障碍程度;记录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明显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肌纤维疲劳度、PFDI-20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盆底肌电位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雌烯阴道胶丸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可有效提高Ⅰ、Ⅱ类肌纤维肌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娩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影响,为预防该疾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586例足月单胎分娩初产妇进行产后7年随访。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SUI的发生率为7.10%(28/394),阴道分娩组为10.93%(21/192),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SUI的发生与孕妇体重、年龄、第二产程时间相关(P〈0.05),而与分娩方式的选择(选择性剖宫产及阴道顺产)及新生儿体重无关(P〉0.05)。结论:产妇产后SUI的发生与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无关,而与孕妇体重指数、年龄、第2产程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旨在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生的500例单胎初产妇产前及产后6-10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产科相关因素与PF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孕期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生率为25%,产后SUI的发生率为20%,其中60例孕妇SUI症状由分娩前持续至分娩后,占产后SUI的60%;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为50%,其中选择性剖宫产组SUI和POP的发生率为5%和40%,阴道分娩组为30%和65%,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SUI的发生与妊娠期SUI、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会阴撕裂、产钳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分娩前BMI有关(P0.05)。结论孕期SUI的发病率高于产后,选择性剖宫产可能对盆底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与产后早期PFD的发生降低有关,产时及其他相关因素可使产后早期PFD发生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引起第二产程异常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分娩孕产妇826例,将第二产程异常产妇213例作为异常组,与正常组613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异常组胎儿枕后位、枕横位发生率高于正常组,新生儿平均体重比正常组重;宫缩乏力、脐带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以上因素是引起第二产程异常的主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异常组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高于正常组,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引起第二产程异常的高危因素,在分娩前对产妇进行测评和对症防治,可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产妇分娩相关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医院妇产科2020年3—8月就诊分娩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入选与排除标准筛选,最终入选患者167例。依据产妇产后42 d复查结果分为患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组(PFD组,85例)、未患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组(非PFD组,82例)。比较2组产妇分娩方式、分娩进程和胎儿情况。结果 (1)PFD组患者剖宫产14例,非PFD组剖宫产29例,PFD组患者剖宫产率显著低于非PFD组(χ2=5.233,P<0.05)。PFD组产钳助产23例,非PFD组产钳助产1例,PFD组产钳助产率显著高于非PFD组(χ2=20.167,P<0.01)。(2)PFD组患者正常产程14例,非PFD组正常产程39例,PFD组患者正常产程的人数显著低于非PFD组(χ2=11.792,P<0.01)。PFD组患者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异常的例数分别为27例、21例,非PFD组患者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异常的例数分别为7例、4例,PFD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异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产科因素对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和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对701例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分娩并进行产后复查的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妥娩组(161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540例),了解其孕期及产后6 w 尿失禁的发生情况,并测定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分析与尿失禁发生及影响盆底肌力有关的产科因素。结果701例产妇中有42例(5.99%)在产后6 w 左右出现了尿失禁症状;产后尿失禁的发生与分娩方式、新生儿体质量、孕前体质量、体质指数相关(P <0.05);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11.18%(18/161)、4.44%(24/5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阴道分娩组中与产后尿失禁发生有关的因素有新生儿体质量、孕前体质量和体质指数(P <0.05),而与孕周、年龄、第二产程时间均无明显相关性。阴道分娩组的产后盆底肌力检测数值低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阴道分娩、新生儿体质量、孕前体质量、体质指数增加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关;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2种分娩方式均影响产后盆底肌力,阴道分娩可以明显降低产后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12.
高丽 《甘肃医药》2009,28(4):281-282
目的:分析引起头位难产削宫产并发新生儿重度窒息的原因,探讨引起新生儿重度窒息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相关的产科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因头位难产剖宫产485例并新生儿重度窒息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因头位难产而剖宫产的病因为:脐带因素占36.70%;胎头位置异常占31.75%;产程异常占25.36%;胎儿巨大占1.86%;其它占4.32%。以上病因致胎儿宫内窘迫的有208例,占42.9%。头位难产剖宫产致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产科因素主要是胎儿宫内窘迫。结论:加强产前、产时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胎儿宫内窘迫,避免新生儿窒息,提高产科质量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金丽君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8):117-118
目的分析第二产程剖宫产对母婴的影响,减少母婴并发症。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第二产程剖宫产150例,第一产程阻滞82例(对照组),第二产程阻滞68例(观察组),对两组手术指征、剖宫产相关因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状况关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观察组胎位异常、巨大儿发生率、羊水污染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低Apgar评分所占比率,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均无新生儿死亡。结论第二产程剖宫产增加母婴发病率,应尽量降低第二产程剖宫产率,减少剖宫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超声检查胎盘成熟度预测胎盘功能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胎盘成熟度预测胎盘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产前超声检查示胎盘Ⅲ级钙化的住院待产妇70例,胎盘Ⅰ-Ⅱ钙化的待产妇70例,,两组病例年龄,孕周,妥孕产次无显著差异,比较各组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顺产率,剖宫产率及窒息的发生率,结果:胎盘Ⅲ级钙化组21例发生胎儿宫内窘迫,55例(78.5%)顺利阴道分娩,13例(18.5%()因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无新生儿窒息发生,胎盘I-II级钙化组组19例发生胎儿宫内迫,53%例(75.5%)顺利阴道分娩,12例(17.1%)因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2例发生新生儿窒息,两组病例产程,新生儿体重,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顺产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相近,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胎盘成熟度并不能预测胎盘功能。  相似文献   

15.
符凤晖  钟宜 《当代医师》2014,(7):951-953
目的探讨剖宫产与低位产钳助产术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268例第二产程异常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对第二产程异常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剖宫产组(142例)和低位产钳组(126例),分析两种分娩方式对母婴预后的影响。结果剖宫产组产妇住院时间、胎儿娩出时间、产后出血及产褥病高于低位产钳组(P<0.ol或P<0.05),但两组软产道损伤、切口感染及羊水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妇新生儿头皮血肿及重度窒息率高于低位产钳组(P<0.05),两组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肺炎及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无低位产钳助产禁忌证者选择低位产钳术,其助产安全可靠,可降低产科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位及肌力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9月起选取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产检、分娩,并在盆底治疗中心接受产前、产后盆底功能检查的初产妇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进一步分为会阴侧切组组和非会阴侧切组。分别在孕36~38周和产后6~8周对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数值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截至2019年8月共入组221例产妇,阴道分娩组139例(会阴侧切组61例,非会阴侧切组78例)、急诊剖宫产组27例和择期剖宫产组55例。孕36~38周时,阴道分娩组、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产妇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时,阴道分娩组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均低于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P<0.05~P<0.01);会阴侧切组与非会阴侧切组比较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在产后早期对盆底肌电位及肌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盆底康复训练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效果。方法:选取106例产后PF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盆底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Ⅰ、Ⅱ类肌纤维平均肌电压、盆底功能受损症状与生命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平均肌电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尿频尿急、下腹酸胀/下坠感、腰骶痛、阴道干涩、阴道松弛所占比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量表-7(UDI-7)中的社会关系、活动、情感、旅行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可促进PFD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改善PFD症状和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导乐配合镇痛治疗仪在新产程标准中对分娩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单胎足月产妇200例随机分组为镇痛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在导乐宫口开3cm潜伏期时,镇痛组使用电疗仪。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减轻疼痛程度、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方面均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缩宫素使用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度、I类肌损伤发生率、Ⅰ类肌纤维阴道压力方面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损伤发生率、Ⅱ类肌纤维阴道压力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乐联合多功能电疗仪PO—3632型镇痛分娩在新产程中对缩短产程、镇痛、降低剖宫产率及减轻分娩对盆底功能损伤的影响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求文报道足月头位分娩的1273例产妇中发生丰水粪集348例,发生率为27.3%。新生儿窒息36例,发生率为10.4%。羊水回度粪染与Ⅰ度、Ⅱ度粪染组间新生儿窒息率有显著差异(P<0.005),Ⅰ度与Ⅱ度粪染组间新生儿窒息率无差异(P>0.05)。阴道自然分娩与阴道动产组间新生儿窒息率有显著差异(P<0.001),与剖宫产组比较无差异(P>0.05)剖宫产与阴道助产组新生儿窒息率有显著差异(P<0.05)。Ⅲ度粪染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剖宫产并非羊水粪染病例的最佳分娩方式,但阴道助产应适当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来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共i50例进行研究。测量孕妇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增长量,将其分为标准体重组52例和高于标准体重组78例,观察孕期并发症以及母婴结局。结果高于标准体重组剖宫产率为115%,巨大儿发生率为173%,产后出血率为46.2%;标准体重组剖宫产率为64%,巨大儿发生率为5.1%,产后出血率为2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体重增长超过(104±55)的孕妇共有55例(A组),孕期体重增长超过(143±29)的孕妇共有75例(B组),A组产后出血7例,剖宫产29例,巨大儿7例,新生儿窒息8例;B组产后出血14例,剖宫产14例,巨大儿6例,新生儿窒息7例,孕期体重增长适中组母婴结局要优于体重增长过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加与孕期并发症发生率有直接关系,且对母婴结局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