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对7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及22例兼有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并与2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对照。结果胆汁反流性胃炎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31.6%(24/76例),兼有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59.0%(13/22例),消化性溃疡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72.4%(21/29例),前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后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胆汁反流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共同发病中互不明显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起的作用可能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其山  苏若瑟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1):1134-1135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汁反流性胃炎关系。方法采用珠海珠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幽门螺杆菌诊断试纸检测Hp。结果胆汁反流性胃炎Hp阳性率45.46%,病理均符合慢性胃炎的诊断。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Hp检出率低,是因为胆汁反流造成不适宜Hp生长的微环境,也有人认为一定量胆汁可杀灭Hp,Hp检测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对胃镜和病理组织学诊断明确的10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及148例慢性胃炎的患者行Hp检测,比较两组患者Hp检出阳性率。结果 胆汁反流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22.1%,慢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43.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反流的胆汁可能有抑制和杀灭Hp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疣状及胆汁反流性胃炎与HP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惠群  庹必光 《临床荟萃》1998,13(9):411-412
本文通过对疣状胃炎和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调查,了解HP感染与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胆汁反流性胃炎(BRG)、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对192例病人作胃镜检查,并对胃或食管粘膜分别作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学妇科白带涂片快速染色法(CTB),进行分级。结果:BRG患者的Hp感染率为88.88%(96/108),RE患者的Hp感染率为35.71%(30/84),BRG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RE组,差别有显著意义;BRG患者CTB分级较RE高,差别有显著意义。Hp阳性RE患者胃镜分级、病理程度与Hp阴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而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不确定。  相似文献   

6.
内镜诊断279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我院胃镜检查中发现胆汁反流性胃炎高发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07年4月共进行胃镜检查703例,均用PENTAX 2930K型电子胃镜作检查,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内镜下可见有胆汁从十二指肠反流入胃腔(安静状态下)胃黏液湖呈黄色或黄绿色胆汁样,黏膜上有胆汁淤斑,黏膜充血、水肿、变脆或糜烂.结果 内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279例(39.7%).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主要与胆囊疾病、胃排空障碍有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糜烂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三种常见慢性胃炎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3种常见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方法:273例通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以及反流胃炎的患者,并用胃活检组织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124例,HP阳性67例,阳性率为54.0%;慢性糜烂性胃炎96例,HP阳性89例,阳性率92.7%,胆汁反流性胃炎53例,HP阳性15例,阳性率34.0%。3组间HP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这3种常见慢性胃炎与HP感染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旋杆菌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对电子胃镜检查疑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在胃窦大、小弯距幽门2—3厘米处,各取一块胃黏膜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对快速尿素酶试验及Warthin银染色检查阳性患者定为HP感染阳性。HP阳性患者进行抗HP治疗两周。停药1个月后胃镜复查,观察胆汁反流情况并行病理切片检查。Warthin银染色及快速尿素酶实验HP检查阴性患者,定为HP根除。结果:9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胃术后患者占15.2%,胆囊疾病者占27.2%,不明原因者占57.6%。9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中HP阳性28例,占30.4%。HP阳性患者中25例,于停药一个月后行胃镜复查,发现23例HP根除,HP根除后有6例患者仍存在胆汁反流性胃炎(24%),HP根除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治愈率为76%。结论:HP感染与胆汁反流性胃炎关系密切,可能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胆汁反流性胃炎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刘思纯 《新医学》1998,29(5):232-233
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地反流入胃引起的胃粘膜炎症。病因和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常存在一些无害的十二指肠胃反流(即生理性反流)。然而,胃窦幽门区有能力阻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入胃,胃窦部充分的蠕动也可迅速将通过幽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对比造影十二指肠钡剂反流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临床诊断为慢性胃炎并经胃镜证实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例的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征像。结果:十二指肠钡剂反流提示幽门管松弛、十二指肠液反流,与慢性胃炎特别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变明显相关,本组67例均有十二指肠钡剂反流。结论:十二指肠钡剂反流对慢性胃炎的诊断价值较高,结合慢性胃炎的其他X线征像可提高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梁红亮  杨曦  陈旭平  蒋志凌 《华西医学》2012,(10):1479-1482
目的探讨和分析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1月间胃镜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334例,所有患者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其中反流性食管炎合并消化性渍疡57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02例。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21.6%,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患者中最多见并发消化性溃疡,而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患者中最多见并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解剖结构和动力障碍性疾病绝大多数并发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A和B级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患者多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患者。在A级反流性食管炎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28.0%,B级为8.4%,C+D级为0.O%。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反流性食管炎多并发于消化性溃疡,提示幽门螺旋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相关致病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225例,对所有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并且采用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所有22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其中比例最高的为具有胃切除史者90例,占40.91%(90/225);其次为胆结石胆囊炎者66例,占30.00%(66/225);最低为胰腺炎者4例,占1.82% (4/220).患者年龄在31-50岁之间的发病率较高,而在Ⅲ度胆汁反流胃炎患者在41-50岁之间的发病率较高.抽烟、酗酒都是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因素.结论: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为胃切除史、胆结石胆囊炎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患者以21-70岁年龄段者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方法 选取7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镜检查时取活检行快尿素酶检测幽门螺杆菌,病理检查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萎缩程度,住院患者同时行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对照组为78例无反流性食管炎的同期就诊患者。结果 78例反流性食管炎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24例(31%),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为54例(68%),统计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及慢性萎缩性胃  相似文献   

14.
高改琴  刘晓琳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5):533-534,538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病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伴非典型增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方法经胃镜对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溃疡(GU)及胆汁反流性胃炎(GKG)进行Hp检测。结果 总病例数340例,Hp阳性率266例,阳性率78.24%。慢性胃病组肠上皮化生加非典型增生的Hp感染率78.00%。胆汁反流性胃炎感染率48.48%。结论 Hp感染与慢性胃病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伴非典型增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阿莫西林、吗丁啉、痢特灵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胆汁反流性胃炎多见于幽门功能不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大量胆汁流入胃破坏胃粘膜屏障,造成胃的糜烂、炎症等改变。近几年发现,胆汁反流性胃炎占慢性胃炎的相当比重,为了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方案,笔者收集了1996年3月-1999年2月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者72例,用对照法比较治疗,取得明显效果。方法:治疗组采用阿莫西林、痢特灵、吗丁啉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硫糖铝安慰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1%,对照组有效率38.9%。意义:事例证明:阿莫西林、痢特灵、吗丁啉联用,确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胃食管反流病和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镜检查时,行快速尿素酶方法检测以了解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别比较胃食管反流病组与浅表性胃炎组(对照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结果:胃食管反流病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0.43%,对照组中感染率为56.94%,胃食管反流病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的表达与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74例,其中低反流组42例,高反流组32例,24h胃内胆红素监测及电子胃镜检查未见异常者28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动素的表达并应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高、低反流组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表达均较对照组低(F=17.85、70.96,q=3.56~16.84,P〈0.05)。化生性萎缩、非化生性萎缩组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表达均较浅表性胃炎组低(F=8.11、8.93,q=3.05~5.8I,P〈0.05)。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表达高于胃窦(t=14.85~30.65,P〈0.01)。高、低反流组化生性萎缩检出率高于对照组(χ^3=13.061、4.031,P〈0.05);随着胆汁反流程度的加重,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下降(χ^2=3.95i~9.386,P〈0.05)。结论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分泌失调可能在胆汁反流中起作用。胆汁反流是胃黏膜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胆汁反流可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定植。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6):1410-1412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60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病因。结果收集相关资料及检查后发现,考虑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包括:幽门闭合不良、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Hp感染等,分别占31.3%、18.8%、6.3%、18.8%、25.0%;胆汁反流严重程度分为I级、II级、III级等,其中I级患儿占25.0%,II级患儿占56.3%,III级患儿占18.8%。幽门闭合不良、十二指肠球炎、胃溃疡、Hp感染与原发性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密切相关,对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进行准确判断,可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胆汁反流性胃炎(BRG)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指胃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切除术后,由于幽门功能不全,过量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导致的胃黏膜损伤。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以中上腹持续性烧灼痛为主;恶心及呕吐,以胆汁性呕吐为主;其他症状如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1]。BRG属中医学的"胃痛"、"反酸"、"痞证"等范畴。  相似文献   

20.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gurgitational gastritis, BRG)是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引起碱性胆汁反流而灼烧胃黏膜所引起的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从近年来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单用常规的西药治疗疗效并不十分理想.作者于2008年8月至2011年7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