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7个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7个家系先证者及其母系成员和134例正常健康者进行临床眼科检查.除7个先证者外,还确诊2例LHON患者.用24对有部分重叠的引物对受检者线粒体DNA全序列进行扩增,双向测序,结果与修正的剑桥参照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突变位点.计算突变位点的外显率,分析家系的单体型.结果 7个家系先证者及其母系成员均未携带ND4 G11778A、ND1 G3460A和ND6 T14484C这3个常见的原发突变位点,但均携有与LHON相关的ND1 T3394C突变位点.134位正常健康者中仅发现4例携带此突变位点.7个家系的ND1 T3394C外显率分别为12.50%、22.22%、16.67%、6.25%、9.09%、11.11%、28.57%.根据本亚线粒体单体型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7个家系分别属于东亚线粒体单体型M9、M9、M、D4、M、M9、M9.结论 中国LHON家系中存在ND1 T3394C突变位点,该突变位点的外显率为6.25%~28.57%,表现度不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3个ND1基因G3635A突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家系线粒体基因组中的突变位点,探讨其分子遗传致病机制。方法 3个家系共88名成员纳入本研究。母系成员53名,非母系成员35名。分别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佳能眼底数码彩色照相、Humphrey视野计、俞自萍色觉图、德国罗兰电生理仪对所有成员行视力、眼底、视野、色觉及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其中,确诊为LHON 16例,未患LHON 72名。选择135名无血缘关系的中国温州地区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抽取所有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检测ND1基因G3635A突变位点。采用扩增产物片段有重叠的24对引物,检测3个家系先证者线粒体单体型分型和基因组突变位点。结果 3个家系先证者及母系成员均发现ND1基因G3635A突变位点,非母系成员和对照组受试者均未发现ND1基因G3635A突变位点。先证者线粒体单体型分型分别为东亚单体型N9a3、D4、R11a。先证者线粒体全基因组检测发现,除ND1基因G3635A突变位点外,D-Loop区存在12个变异位点,RNA编码区存在6个变异位点,多肽编码区存在36个变异位点。结论 3个ND1基因G3635A突变家系先证者及母系成员均存在G3635A突变位点;G3635A突变位点是3个家系的分子遗传致病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人Leber病线粒体DNA3个原发位点突变的发生频率及其相关研究。方法视力、视野、视觉电生理、FFA等检查而确诊为视神经病变者,常规采用外周血液行mtDNA3个位点检测,行单链构像多态分析、突变特异引物多聚酶反应、改良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及序列分析等;同时对发病性别、年龄、视力等进行观察。结果65个家系中有104例mtDNA突变。11778位点阳性,发病97例,男73例,女24例;携带者41例,男8例,女33例。mtDNA14484位点突变9例,5例发病;3460位点突变3例,2例发病(同时并发11778位点突变)。其发生频率11778占93.3%,14484占4.8%,3460和11778占1.9%.发病年龄15岁以下占48%,25岁以下93.3%.视力低于0.05者占60.6%.长期随访中有10例视力不同程度恢复,自发恢复率占9.6%.结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以男性mtDNA11778位点突变占绝对多数,可作为国人常规初筛,属母系遗传,严重威胁视力,发病年龄有偏低趋势,视力恢复与不同位点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遗传性Leber视神经病变(LHON)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家系调查研究.对LHON家系成员进行临床检查,抽取部分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序列测定法,检测家系成员线粒体DNA上的突变位点.结果 该家系3代14例成员中共有7例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5例,家系图分析符合母系遗传特征.对其中4例患者及3例未发病家系成员进行线粒体DNA突变检测,显示4例患者及2例未发病家系成员携带G11778A位点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的G11778A突变位点是导致该家系患者发病的致病基因.对尚未发病的基因突变携带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有可能延缓或阻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x hereditary optic nemopmhy,LHON)家系线粒体DNA(mtDNA)3个突变位点(第3460、11778、14484核苷酸)进行检测并分析。方法采集该家系16名成员和1名非LHON家系正常对照的外周血5ml,提取总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谱分析技术,对mtDNA核苷酸位点(3460、11778、14484)进行突变检测。结果该LHON家系成员mtDNA的ND4亚单位第11778核苷酸发生突变,而mtDNA的NDI亚单位第3460核苷酸和ND6亚单位第14484核苷酸未发生突变。结论该LHON家系成员存在线粒体DNA点突变,mtDNA的ND4亚单位第11778核苷酸突变是本病的发病机制之一,PCR-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谱分析技术为IMON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7.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线粒体DNA(mtDNA)突变导致的母系遗传性疾病,90%~95%的LHON患者都与3种常见mtDNA原发突变G11778A、G3460A、T14484C有关.迄今国内外已经报道了48种LHON相关的病理性突变位点,如G11778A,G3460A,T14484C,G3733A,C4171A,T10663C,G14459A,C14482A/G,A14495G,C14568T等(http://www.mitomap.org). 相似文献
8.
荧光MGB探针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mtDNA G11778A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套快速、准确、简便筛查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mtDNAG11778A基因突变的新方法,并初步判断其异质性个体中野生和突变比例。方法 采用荧光MGB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引入野生和突变型两种探针,应用多荧光通道PCR仪分别检测LHON家系中20例患者血样和17例正常人血样,将检测结果与核酸序列测定结果比较。结果 正常人血样检测结果:荧光PCR技术检测VIC通道均为阳性,FAM通道均为阴性,判断为LHON mtDNA野生型,与测序结果完全吻合;临床LHON患者及家系成员测序结果:LHON mtDNA变异型患者12例,荧光PCR技术检测均为LHON mtDNA变异阳性,其中为LHON mtDNA变异株和野生株混合的5例,混合型中变异株与野生株Ct值均大于25%;测序结果显示LHONmtDNA野生型8例,荧光PCR技术检测LHONmtDNA野生型为5例,LHONmtDNA变异株和野生株混合型3例,其中变异株与野生株ct值均小于25%;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LHON mtDNAG11778A基因突变耗时仅为80min,远短于测序时间。结论 荧光MGB探针实时PCR技术能简便、快速、准确地检测LHON mtDNAG11778A基因突变,判断个体异质性中野生和突变比例,对进一步探讨LHON患者是否存在mtDNA基因突变阈值有重要价值。(中华眼科杂志,2006,42:728—732) 相似文献
9.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线粒体DNA(mtDNA)突变导致的母系遗传性疾病,90%~95%的LHON患者都与3种常见mtDNA原发突变G11778A、G3460A、T14484C有关.迄今国内外已经报道了48种LHON相关的病理性突变位点,如G11778A,G3460A,T14484C,G3733A,C4171A,T10663C,G14459A,C14482A/G,A14495G,C14568T等(http://www.mitomap.org). 相似文献
10.
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线粒体DNA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相关的线粒体DNA原位点突变在视神经疾病中的诊意义。方法:79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双侧视神经疾病中,16例为临床诊断的LHPON患者,44例为可疑HLON患者,2例为酒精性弱视患者,4例为多发性硬化症患者,5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视神经萎缩患者,4例为原发性开角型 青光眼患者,3例为脊髓小脑退行性变和1例乙胺丁醇引起的视神经萎缩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tction,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外周血DNA中提取的线粒体DNA的3460位点、11778位点及14484位点,分析3个原发位点的突变。结果:31例(39.2%)呈11778位点突变阳性,其中包括16例临床诊断为LHON的患者、13例(29.5%)可疑LHON患者及2例酒精性弱视患者,余48例均未检出上述3个原发位点突变。结论:线粒体DNA的检测分析为确立或排除LHON提供了诊断依据,尤其是对无家族史或原因不明的双侧性视神经炎的患者更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30岁以后发病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临床确诊为LHON的9例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34~56岁,平均年龄(45.22±6.91)岁。病程7 d~21个月,病程中位数5个月。所有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及家族史,并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色觉、眼底照相检查。6例11只眼同时行视野检查。观察患者的各项检查表现。抽取患者静脉血进行线粒体DNA(mtDNA)检测,分析其基因突变位点。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视力情况。结果 9例患者中,有家族史者7例,占77.78%。双眼同时发病5例,占55.56%;双眼先后发病4例,占44.44%。视力突然下降3例,占33.33%;逐渐下降6例,占66.67%。18只眼中,视力光感1只眼,占5.55%;数指3只眼,占16.67%;0.01~0.1 者7只眼,占38.89%;0.12~0.3者3只眼,占16.67%;≥0.4者4只眼,占22.22%。瞳孔对光反射正常16只眼,占88.88%;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1只眼,占5.55%;瞳孔传入障碍1只眼,占5.55%。视盘颜色淡红、边界清楚8只眼,占44.44%;视盘充血、边界模糊、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3只眼,占16.67%;视盘颜色淡白、边界清楚7只眼,占38.89%。行视野检查的11只眼中,表现为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9只眼,占81.82%;表现为视野缩窄2只眼,占18.18%。mtDNA检测发现,9例患者中,G11778A位点突变阳性7例,占77.78%;T14484C位点突变阳性1例,占11.11%;G11696A位点突变阳性1例,占11.11%。末次随访时,18只眼中,视力光感1只眼,占5.55%;数指4只眼,占22.22%;0.01~0.1者6只眼,占33.33%;0.12~0.3者3只眼,占16.67%;≥0.4者4只眼,占22.22%。视力提高9只眼,占50.00%;稳定7只眼,占38.89%;下降2只眼,占11.11%。结论 30岁以后发病的LHON多发生于男性患者,瞳孔对光反射大多正常,视野主要表现为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以G11778A位点基因突变为多见。 相似文献
12.
全血样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法筛查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DNA G11778A位点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全血样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快速筛查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线粒体DNA G11778A位点突变。方法采用直接以全血样为模板的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法检测14例阳性对照和10例阴性对照血样。同时对22例血样进行双盲检测。 结果24份对照血样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准确率为100%,而且以全血样为模板的PCR特异性优于以纯化DNA为模板的。双盲检测22例血样发现7例阳性结果和15例阴性结果,与预期结果相一致。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经济,非常适合临床基因诊断线粒体DNA G11778A位点突变的LHON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和视神经炎(ON)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55例LHON和48例ON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脊液、头颅磁共振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LHON男性发病者多,为46例;ON为21例。LHON发病年龄较早,中位数为16岁;ON发病年龄较迟,中位数为30岁。患者视力下降持续2周以上者,LHON为42例,ON为10例。LHON以单相病程为主者53例,ON为30例;LHON患者视力损害严重,多在指数至0.1之间,双眼同时受累且视力接近。极少数患者伴有转眼痛,LHON为3例,ON为26例。两组患者间的眼底改变不易区别。母系家族遗传史常见,LHON检出率为50.0%(25/50),ON为4.1%(2/48)。视野检查显示受累眼有中心暗点的比例较高,LHON为26/39,ON为12/35;部分LHON和ON患者视诱发电位、脑脊液、头颅磁共振检测呈现炎性脱髓鞘样改变。遗传学检查可证实绝大部分LHON患者。结论LHON有突出临床特征,但多与ON重叠,少部分有LHON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遗传学检查结果阴性。 相似文献
14.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与线粒体DNA突变相关的视神经病变,主要影响青年男性,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变性和视神经轴突丢失有关,导致视神经萎缩。近年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在LHON中的研究有了一些进展,对临床认识该病病程、临床表现、采取干预措施有重要指导意义。但OCTA对于LHON的临床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LHON不同突变位点之间、相同位点不同性别之间、相同位点不同家系甚至相同家系不同分支之间的OCT、OCTA特征尚缺乏深入研究,期待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分析G11778A位点突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眼视野特点和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8年5月至2018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经线粒体DNA检测确诊的G11778A位点突变LHON患者22例44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以视盘为中心1.73 mm外200μm×200μm环形区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采用Octopus 101型视野计于患者病程2、4、8、12、18、24、30个月时间点前后1个月内分别完成至少7次以上视野检查。因初诊时患者BCVA和配合度的不同,其中27只眼采用G2程序进行视野检查(G2程序组),以视野平均缺损(MD)为主要结局指标;17只眼采用LVC程序进行视野检查(LVC程序组),以视野平均光敏感度(MS)为主要结局指标。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χ2=1.896)、年龄(t=0.3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0.708);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4,P=0.000)。根据患者发病年龄是否>14岁,再将两组患者分为年龄≤14岁组、>14岁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G2程序≤14岁组患眼随病程延长视野MD值逐渐降低;与病程2个月比较,病程18个月后视野MD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3、4.590、5.033,P=0.002、0.001、0.000)。G2程序>14岁组患眼不同病程视野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C程序≤14岁组、>14岁组患眼不同病程视野MD、M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早期视野缺损主要表现为中心暗点,晚期则为弥漫性视野缺损。早期、晚期视野缺损类型眼数比较,G2程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14,P=0.015);LVC程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41,P=0.474)。G2程序组患眼病程8个月内视野MD值基本维持稳定;与病程2个月视野MD值比较,病程18个月后视野明显改善,MD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0、3.217、3.566,P=0.046、0.003、0.001)。LVC程序组患眼随访期间视野MS无明显改善(P>0.05)。G2程序组患眼,与病程2个月BCVA比较,病程12个月后BCVA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9、3.678、4.264、5.078,P=0.008、0.002、0.001、0.000)。G2程序组患眼不同病程BCVA均优于LVC程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2程序组(t=8.400、9.330、10.989、11.967、12.211、12.803)、LVC程序组(t=10.668、13.036、13.833、18.922、20.387、20.851)患眼随病程延长RNFL厚度持续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G2程序组患眼病程4、8、18、24、30个月RNFL厚度均高于LVC程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1、2.269、2.474、2.509、2.782,P=0.018、0.028、0.017、0.016、0.008)。结论G11778A位点突变LHON患眼视野缺损早期主要表现为中心暗点,晚期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缺损和中心暗点。G2程序组患眼随访期间视野明显改善,BCVA显著提高;G2程序组中年龄≤14岁者视野改善优于年龄>14岁者。LVC程序组患眼随访期间视野MS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测量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描述LHON患者RNFL厚度变化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利用海德堡频域OCT分别对临床拟诊的LHON患者(33例66眼)、正常志愿者(67例67眼)进行环视盘和环黄斑RNFL厚度的测量;同时采集患者静脉血样,进行3个原发性mtDNA突变位点(G11778A,G3460A和T14484C)的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将临床拟诊的LHON病患者分为LHON组和疑似LHON组,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LHON组、疑似LHON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及两患病组之间视盘和黄斑颞侧、颞上、颞下、鼻侧、鼻上、鼻下及360°平均RNFL厚度的区别.结果 33例临床拟诊的LHON患者中确诊为LHON的患者18例,疑似LHON患者15例.LHON组、疑似LHON组、正常对照组三组之间,环视盘颞侧,颞上,颞下和鼻上的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5.14、11.25、57.10、4.48;P<0.05),环黄斑颞侧、颞上、颞下、鼻侧、鼻上、鼻下的RNFL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4.07、67.01、85.99、130.21、121.90、128.66;P<0.05);两两比较示,LHON组较正常对照组环视盘除鼻侧、鼻下象限外的RNFL厚度均萎缩变薄(P<0.05);疑似LHON组较正常对照组环视盘颞侧、颞上、颞下的RNFL厚度萎缩变薄(P<0.05);LHON组与疑似LHON组比较,无论是环视盘还是环黄斑,各象限RNFL厚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HON不仅表现为乳斑束神经纤维层的萎缩,视盘颞上及颞下的弓形纤维也显著萎缩变薄,鼻侧神经纤维可相对保留. 相似文献
17.
遗传性视神经病线粒体DNA原发性位点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mtDNA)11778、3460、14484位点突变与遗传性视神经病(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eber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临床一对可疑Leber病同卵双生子患者及其亲属,有突变者,对突变序列进行序列测定。 结果 PCR-SSCP检测同卵双生子及母亲11778、3460位点所在的DNA区段存在突变,14484位点所在的DNA区段均未检出突变,将11778位点所在DNA区段克隆后测序显示11778位点仍为CGC,但发现一个新的突变位点(11915T→A)。 结论 Leber病发病机制为mtDNA点突变。多位点突变也被看作为Leber病的病因。11915位点可能也是多位点突变之一。可用PCR SSCP对临床有视神经萎缩和视神经炎可疑为Leber病患者(包括家系成员)做出遗传性视神经病的基因诊断。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23-22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