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Wu JH  Yi MY  Huang Q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1):765-769
目的研究视网膜内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物及其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四种中间丝蛋白(Nestin、Vimentin、GFAP及NF)在新生至12月龄大鼠视网膜内表达的时间顺序、空间分布和强度变化。结果大鼠视网膜结构的分化要到出生后2周才能完成。在2周内Nestin的表达可见于视网膜的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内。2周后表达水平明显降低。4周时完全转阴。但在睫状体的少数突起内,Nestin持续高水平表达,成年时,阳性细胞以色素上皮细胞为主。此外,在成年大鼠的视神经内也可见散在的Nestin阳性细胞。Vimentin在神经胶质细胞和睫状体的无色素上皮细胞中一直呈强阳性。除了文献报道的水平细胞外,我们还发现Vimentin在4周内的MUller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内表达。GFAP和NF仅在发育成熟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内表达。结论Nestin可作为视网膜神经干细胞的标志,成年时视网膜的神经干细胞分布在少数睫状突及视神经内。(中华眼科杂,2004,40:765—769)  相似文献   

2.
郝玉华  马景学 《眼科研究》2009,27(12):1086-1088
目的研究羊膜对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出生15d新西兰白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及传代,采用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进行细胞鉴定。0.25%胰蛋白酶、0.05%EDTA酶消化取第3代Müller细胞,实验组加0.5mL羊膜匀浆上清液继续培养12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羊膜诱导和非诱导条件下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EGFR表达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培养的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GFAP和S-100表达阳性,透射电镜检查细胞质内可见8~10nm的中间丝。未经羊膜诱导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EGFR有少量表达,经羊膜诱导12h后,EGFR表达明显增多,2组灰度值分别为571588.80±67862.68和1000352.00±9838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5,P〈0.01)。结论经羊膜诱导后可促进培养的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EGFR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巢蛋白(nestin)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大鼠视网膜发育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48只Wistar大鼠,其中24只大鼠分为出生后1 d,1、2、3、4、7、12、20周8组,每组3只.制作眼球矢状位冰冻切片,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nestin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以及GFAP和GS免疫荧光染色情况.18只大鼠分为出生后id,1、2、3、4、12周,每组3只.提取大鼠视网膜总RNA,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estin、GFAP和GS mRNA表达.选择6只出生后7~12 d新生鼠,取眼球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行GS和(或)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染色情况.结果 出生后1 d,nestin免疫阳性细胞贯穿神经视网膜全层,主要定位于视网膜前体细胞放射状排列的细长纤维中,在视网膜内侧出现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出生后1周出现表达GS的Müller细胞,同时表达nestin,但不表达GFAP;GFAP阳性细胞仍然位于视网膜内侧.出生后2~12周,nestin在Mfiller细胞上的表达逐渐减少直至消失,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投有显著变化.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表达nestin,不表达GFAP.Nestin和GFAP 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相一致.结论 随大鼠视网膜不断发育,Müller细胞上nestin表达逐渐减少,成年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不再表达nestin;新生鼠和成年鼠Müller细胞均不表达GFAP.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巢蛋白(nestin)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大鼠视网膜发育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48只Wistar大鼠,其中24只大鼠分为出生后1 d,1、2、3、4、7、12、20周8组,每组3只.制作眼球矢状位冰冻切片,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nestin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以及GFAP和GS免疫荧光染色情况.18只大鼠分为出生后id,1、2、3、4、12周,每组3只.提取大鼠视网膜总RNA,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estin、GFAP和GS mRNA表达.选择6只出生后7~12 d新生鼠,取眼球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行GS和(或)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染色情况.结果 出生后1 d,nestin免疫阳性细胞贯穿神经视网膜全层,主要定位于视网膜前体细胞放射状排列的细长纤维中,在视网膜内侧出现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出生后1周出现表达GS的Müller细胞,同时表达nestin,但不表达GFAP;GFAP阳性细胞仍然位于视网膜内侧.出生后2~12周,nestin在Mfiller细胞上的表达逐渐减少直至消失,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投有显著变化.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表达nestin,不表达GFAP.Nestin和GFAP 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相一致.结论 随大鼠视网膜不断发育,Müller细胞上nestin表达逐渐减少,成年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不再表达nestin;新生鼠和成年鼠Müller细胞均不表达GFAP.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巢蛋白(nestin)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大鼠视网膜发育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48只Wistar大鼠,其中24只大鼠分为出生后1 d,1、2、3、4、7、12、20周8组,每组3只.制作眼球矢状位冰冻切片,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nestin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以及GFAP和GS免疫荧光染色情况.18只大鼠分为出生后id,1、2、3、4、12周,每组3只.提取大鼠视网膜总RNA,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estin、GFAP和GS mRNA表达.选择6只出生后7~12 d新生鼠,取眼球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行GS和(或)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染色情况.结果 出生后1 d,nestin免疫阳性细胞贯穿神经视网膜全层,主要定位于视网膜前体细胞放射状排列的细长纤维中,在视网膜内侧出现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出生后1周出现表达GS的Müller细胞,同时表达nestin,但不表达GFAP;GFAP阳性细胞仍然位于视网膜内侧.出生后2~12周,nestin在Mfiller细胞上的表达逐渐减少直至消失,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投有显著变化.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表达nestin,不表达GFAP.Nestin和GFAP 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相一致.结论 随大鼠视网膜不断发育,Müller细胞上nestin表达逐渐减少,成年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不再表达nestin;新生鼠和成年鼠Müller细胞均不表达GFAP.  相似文献   

6.
永生化胚胎视网膜干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德勃  俞海燕  王薇 《眼科》2005,14(1):51-54,i001
目的:研究R71882永生化视网膜干细胞系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方法:对R71882细胞系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利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等生长因子的DMEM/F12培养液对第43代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免疫荧光细胞化学鉴定诱导后细胞的抗原表达。结果:诱导后的R71882细胞系细胞增殖速度减慢,细胞表达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胶质源性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蛋白激酶C-α(protein kinase C-α,PKC-α)、Thy1.1及Calretinin,同时部分细胞仍表达巢蛋白(Nestin),但未见视紫红质(Rhodopsin)表达。结论:R71882细胞是一种多能视网膜干细胞。在EGF及bFGF等多种生长因子的共同作用下,该细胞系中部分细胞仍能表达未分化细胞标记物Nestin,部分细胞开始向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等视网膜终末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2是否能促进体外培养的鼠视网膜干细胞的分化及其作用的强弱。方法小鼠胚胎在解剖显微镜下分离视网膜干细胞并进行培养,传代,nestin和chx-10免疫荧光鉴定;将第六代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并进行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opsin、抗b-tubulin、抗蛋白激酶C(PKC)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终末细胞。结果培养细胞经TGF-β2诱导可向成熟细胞分化, 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分化细胞的数量较胎牛血清诱导的分化细胞数量多。结论TGF-β2能诱导视网膜干细胞分化为视网膜细胞;其诱导分化作用强于单独的血清诱导。(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7, 23: 104-107)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视网膜前体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分离8~12周流产胎儿的视网膜神经上皮细胞,采用悬浮和贴壁两种方法分别进行培养和传代,取传代细胞用含5%胎牛血清的、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培养基诱导分化培养14 d,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培养细胞诱导分化前后前体细胞和视网膜终末细胞标记物表达的改变。结果悬浮培养的细胞形成神经球并表达神经干细胞的标记物巢蛋白nestin,但无法成功传代扩增;贴壁培养的细胞可连续传代并表达nestin,传代细胞诱导分化后表达视网膜终末细胞的标记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β微管蛋白(β-tubulin)和恢复蛋白recoverin。结论从8~12周的人胚胎视网膜神经上皮分离培养的视网膜前体细胞具有体外扩增和多分化潜能。(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98-100)  相似文献   

9.
张良  唐仕波  罗燕  黄冰  张淳  陈系古 《眼科学报》2003,19(2):122-125
目的:探讨经过初步诱导的拟胚体在视黄酸和视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作用下的分化特征。方法:将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自液氮中复苏、培养,传1代后进行拟胚体(embry-onic bodies,EB)培养。3天半的EB离心重悬后不作消化,使用视黄酸、视黄酸加鼠视网膜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培养上清液、视黄酸加人视网膜色素上皮培养上清液、视黄酸加人胎儿视网膜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分别记为A、B、C、D组)等进行诱导。观察诱导过程中形态学改变,培养3周时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Nestin、GFAP、cytokeratin、MAP-2、rhodopsin等在诱导后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形态学改变:4种条件下的早期改变基本相同,均可见多种形态的细胞;3周后:拟胚体结构基本已散开,A组:见多种形态的细胞,细胞边界欠清,饱满度下降;B组:细胞以透明度较高的圆形细胞为主;C组:拟胚体及拟胚体周围的细胞中出现了含有明显色素的细胞;D组诱导:细胞胞体较大,形态结构较为单一;(2)免疫细胞化学:4种条件下均表现为大部分细胞MAP—2阳性,未见Nestin阳性细胞;此外,A组中,未见GFAP、Cytokeratin、Rhodopsin阳性细胞;B组中,可见GFAP、Cytokeratin、Rhodopsin阳性细胞;C组仅见Cytokeratin阳性细胞;D组仅见GFAP阳性细胞。结论:在KSC的次级诱导中,视黄酸可以诱导大部分细胞成为神经细胞,多种视网膜细胞的上清液在诱导中具有一定的作用,ESC能被诱导形成与上清液来源细胞相关的细胞。眼科学报2003;19:122-125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视神经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和增生引起的局部胶质瘢痕形成是神经细胞轴突难以再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d-晶状体蛋白能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轴突的再生,且部分再生的轴突能够穿过胶质瘢痕区,故推测α-晶状体蛋白可能抑制胶质瘢痕的形成,从而对视神经发挥保护作用.目的 探讨α-晶状体蛋白对视神经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其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SPF级3~5日龄Long Evans大鼠的视神经组织,体外培养和纯化视神经星形胶质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以鉴定培养的细胞.将培养的细胞分为3个组,正常对照组细胞用常规细胞培养液进行培养,脂多糖(LPS)刺激组在培养液中添加5μg/ml LPS,α-晶状体蛋白干预组在培养液中添加5 μg/ml LPS和1×10-4 g/Lα-晶状体蛋白,各组细胞均继续培养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视神经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情况(A值);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中GFAP蛋白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β)质量浓度的变化. 结果 培养3~4代的细胞大小均匀,GFAP阳性细胞达95%以上.正常对照组、LPS刺激组和α-晶状体蛋白干预组细胞的A值分别为1.335±0.070、1.643±0.069和1.390±0.004,LPS刺激组A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α-晶状体蛋白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15、3.681,均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LPS刺激组星形胶质细胞中的GFAP荧光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和α-晶状体蛋白干预组,且细胞胞体较正常对照组和α-晶状体蛋白干预组增大.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LPS刺激组GFAP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851±0.076,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786±0.091和α-晶状体蛋白干预组的0.569±0.049,其中α-晶状体蛋白干预组细胞中GFAP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较LPS刺激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5,P<0.01).LPS刺激组TNF-α和IL-1β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α-晶状体蛋白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α-晶状体蛋白能抑制LPS诱导的视神经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活化和炎性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rhEGF)和牛磺酸体外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条件和可能机制.方法 用含有105U/L青霉素、100 mg/L链霉素、10%胎牛血清(FBS)、5%自体血浆、4 mmol/L-谷氨酰胺、30 ng/ml rhEGF的Dulbeceo改良Eagle培养基与F12以1:1混合(DMEM/F-12)培养液对人脐血MSC进行原代培养,传至第3代后改用含牛磺酸的培养基进行诱导.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90、CD29、CD34、CD44及CD45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视紫红质、巢蛋白的阳性细胞表达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两组资料的卡方检验分析NSE、视察红质、巢蛋白的表达.结果 脐血MSC首次培养5~7 d,有间充质样细胞贴壁,3~4周后细胞达80%~90%融合,传代后生长加速;形态学类似骨髓源性MSC.脐血MSC均一稳定地表达MSC的相关抗原CD29、CD44、CD90,不表达CD34、CD45.经牛磺酸体外诱导后的脐血MSC中,3120个细胞中有2515个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3050个细胞中有903个细胞表达巢蛋白,3175个细胞中有1168个细胞表达视紫红质;未诱导组的2965个脐血MSC中仅有234个细胞表达NSE,其他抗原未见表达.两组间NSE、巢蛋白和视紫红质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 242.9,1 073.0,1 444.5;P值均<0.01).结论 人脐血MSC经rhEGF和牛磺酸诱导后能使部分MSC向神经元样细胞或视紫红质阳性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体外不同培养条件对视网膜及脑神经干细胞(NSCs)视紫红质的纯化能力及不同诱导条件对NSCs的诱导分化能力.方法 取胚兔视网膜及大脑皮质制备单细胞悬液,分别在5种不同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并纯化.选取无血清条件下传3代的NSCs,分别在2种培养基中诱导8~10 d.采用免疫荧光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所获得细胞的神经干细胞和视网膜神经上皮细胞抗原的表达.结果 免疫荧光法显示无血清培养条件下2种组织来源的NSCs均部分表达巢蛋白.流式细胞术显示2种诱导方式均部分细胞表达巢蛋白,较诱导前明显降低,而视紫红质及Thy1.1的表达均较诱导前明显增高.经5%胎牛血清(FBS)诱导的细胞表达视紫红质较联合应用全反式视黄酸(ATRA)时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59,6.76;P<0.01).但Thy1.1表达低于后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19,22.92;P=0.01).结论 无血清培养基添加N2、EGF、bFGF、LIF 4种因子可以获得最佳纯化效果.2种诱导培养基都能够诱导NSCs的分化,视网膜NSCs分化为视网膜神经上皮细胞的能力高于大脑皮质NSC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人胚胎干细胞(hESC)向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微小核糖核酸(miRNA)-204和211的变化特征。方法 采用自然分化法诱导hESC向RPE细胞分化,细胞鉴定。按细胞诱导分化时间秩序,分为hESC组、含色素细胞组、hESC源性RPE细胞组和原代培养的人胎RPE(hfRPE)细胞组。行miRNA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miRNA-204和211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 结果 miRNA芯片分析结果显示,随细胞诱导分化过程, miRNA-204持续上调。其中,含色素细胞组是hESC组的5.026倍,hESC 源性RPE细胞组是含色素细胞组的3.337倍;hfRPE细胞组是hESC源性RPE细胞的13.574倍。miRNA-211在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上调不明显,但从hESC源性RPE细胞到hfRPE细胞,上调倍数为44.333倍,是miRNA表达谱中差异最大的miRNA。RT-PCR检测结果显示,hESC组、含色素细胞组、hESC源性RPE细胞组、hfRPE细胞组miR-204相对表达量分别为91.81±4.43、2 263.09±206.39、5 996.80±235.42、171 676.45±99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2、20.66、279.38,P<0.001);miRNA-21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3±0.31、129.33±3.75、125.76±4.78、16 682.00±352.97。含色素细胞组和hESC细胞组、hfRPE细胞组和hESC源性RPE细胞组miR-211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58、81.24,P<0.001)。结论 miRNA-204和211在hESC向RPE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持续单一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向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Brown-Norway(BN)rMSCs.将反复冻融制成的BN大鼠RPE细胞裂解液加入到rMSCs培养体系中,鉴定被诱导的细胞是否同时表达RPE细胞的特征性标记物细胞角蛋白(CK)与S-100.结果 经RPE细胞裂解液诱导的rMSCs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呈长梭形,周边有毛刺样突起.免疫印迹法和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显示部分经诱导的细胞同时表达CK与S-100.流式细胞术显示14.1%的细胞能够同时表达CK与S-100.结论 rMSCs经RPE细胞裂解液诱导后能够向RPE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Y27632在体外诱导成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取生长良好的第3~6代成人RPE接种于6孔培养板,细胞贴壁生长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培养基为2%胎牛血清(FBS)+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DMEM)/F12培养液,实验组在此培养基中加入10 μmol/L Y27632.于诱导3、6 h和1、3、5、7 d观察细胞形态,并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诱导后3 d对照组和实验组角蛋白CK18、微管相关蛋白Map2、神经丝蛋白NF200、Pax6的阳性表达率,两组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实验组经诱导后RPE细胞发出轴突样突起并相互连接成网状,呈现典型的神经元细胞形态,占50.1%.对照组RPE和实验组细胞角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3.97%和43.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763,P<0.01);Map2对照组和实验组阳性率分别为4.49%和3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634,P<0.01);NF200对照组阳性表达率为22.37%,但阳性表达细胞形态为类圆形,实验组阳性率表达为57.45%,大量细胞发出轴突样突起,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261,P<0.01);Pax6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阳性率分别为8.33%和65.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946,P<0.01).结论 Y27632体外诱导成人RPE细胞出现神经元样细胞,是一种可行的诱导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Y27632 to induce transdifferentiation from 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hRPE)cells into neuron-like cells in vitro.Methods The third to sixth generation of primary hRPE cells were cultured with 2% fetal bovine serum+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F12 culture solution,with(experimental group)or without(control group)10 μmol/L Y27632.At 3,6 hours and 1,3,5,7 days after induction,the morphologic changes of RPE cells were observed by inverted microscope.The expression rate of CK18,Map2,NF200 and Pax6 at 3 days after induc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 were detected by 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χ2 test was employed for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50.1% cell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formed axon-like processes and interconnected each other with typical neuron-like appearance.The expression rates of CK18,Map2,NF200 and Pax6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43.88% ,31.90% ,57.45% and 65.79% .while the above index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93.97% ,4.49% ,22.37% and 8.33% respectively.Compared the expression rate of CK18(χ2=64.763),Map2(χ2=23.634),NF200(χ2=21.261)and Pax6(χ2=25.946)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 The hRPE cells can be trans-differentiated into neuron-like cells in vitro bv Y27632.  相似文献   

16.
背景 随着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视网膜下腔移植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研究的开展,需要优化无动物源性成分(xeno-free)培养体系快速定向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ESCs)向RPE细胞分化以满足日渐增长的科研及临床需要. 目的 建立xeno-free培养体系,优化快速诱导hESCs向RPE细胞分化的方法. 方法 将hESCs克隆团接种至Vitronectin XFTM,在培养液中加入50 ng/ml noggin、10 ng/ml DKK-1以及10 n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培养2d,第2~4天将培养液中noggin质量浓度减至10 ng/ml,并加入5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第4~6天移除培养液中的noggin和bFGF,第8~14天培养液中加入1 μmol/L CHIR9902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ESCs在分化为RPE细胞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特异性抗原的表达以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法检测细胞分化过程中RPE细胞特异性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变化量.结果 分化培养第14天,部分细胞呈多角形并呈现铺路石样排列,且细胞内可见色素颗粒;培养第35天,诱导分化的细胞内表达RPE细胞特异性抗原Mitf及RPE65;培养至第60天,细胞内富含黑色素颗粒且呈规则六边形.与诱导分化前比较,诱导分化第7天和第14天hES-RPE细胞中Mitf mRNA的表达量分别增加了(3.43±2.77)倍和(8.91±2.83)倍,而RPE65 mRNA的表达量分别增加了(14.60±3.94)倍和(87.16±9.32)倍,分化第7天和第14天细胞中的Mitf mRNA和RPE65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分化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hESCs可在含尼克酰胺、DKK-1、noggin、IGF-1和CHIR99021的xeno-free优化培养体系中快速分化为RPE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及胎牛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胎视网膜神经细胞 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 采用胎牛血清培养人胚胎视网膜神经细胞,加入或不加入EGF、FGF。通过神经元特异稀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特异的Thy1.1抗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鉴定细胞成分;细胞生长曲线及溴脱氧尿苷(bromodeoxyuridine, BrdU)掺入测定细胞增殖率;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切口末端标记(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ling, TUN EL)检测细胞凋亡;c-fos、c-jun及bcl-2、bax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判断转录调控因子及细胞凋亡调控因子表达水平,计数阳性细胞并进一步作统计分析。 结果 经过EGF、FGF培养的人胚胎视网膜细胞总数增加,细胞倍增时间缩短,BrdU掺入率增加,凋亡细胞数减少,其 中NSE、Thy1.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同时,c-fos、c-jun及bcl-2阳性细胞数也增加。 结论 生长因子EGF、FGF可通过上调转录因子c-fos、c-jun及细胞凋亡抑制因子bcl-2表达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胚胎视网膜细胞存活与增殖。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13-116)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探讨小檗胺(BBM)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母细胞瘤(RB) HXO-RB44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B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BBM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BBM处理组分别加入2、4、8、16、32 mg/L BBM,作用24、48、72 h后,四氮唑(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生活性;4、8、16 mg/L BBM作用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细胞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内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ax蛋白的表达,比色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的活性.[结果]BBM以时间-剂量依赖方式显著抑制RB细胞的增生(24 h:F=70.547,48 h:F=603.438,72 h:F=577.521;P<0.01).作用24、48、72 h,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25.26、10.94、6.25 mg/L.空白对照组和不同浓度BBM处理组细胞坏死率分别为(1.25±0.45)%、(4.10±2.95)%、(4.39±0.21)%、(10.54±4.38)%,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27,P<0.05);晚期凋亡和坏死率分别为(2.13±0.71)%、(5.45±2.31)%、(9.86±3.18)%、(11.10±1.70)%,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45,P<0.05):早期凋亡率分别为(0.51±0.26)%、(2.68±0.35)%、(5.97±0.50)%、(11.22±1.17)%,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976,P<0.01).BBM剂量依赖性地减少bc1-2的表达,增加Bax的表达,降低bcl-2/Bax比值,增强Caspase-3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l-2:F=835.726,Bax:F=111.963,Caspase-3:F=298.058;P<0.01).[结论]BBM体外能抑制RB细胞增生并诱导细胞凋亡或坏死.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的表达,上调Bax的表达,并增强Cspase-3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人玻璃体液体外培养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间质转分化作用.方法 将3~5代传代人RPE细胞分为普通培养组和玻璃体液培养组,分别应用普通培养液和25%玻璃体液进行培养.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形态变化,细胞爬片检测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变化.分别用细胞划痕法、Transwell小室侵袭法及Ⅰ型胶原凝胶收缩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及收缩力的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Snail1 mRNA的表达.结果 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普通培养组细胞保持扁平形态,细胞接触广泛;玻璃体液培养组细胞一端呈扇形,另一端呈锥形拖尾形或梭形,细胞生长呈彼此分离的方式.细胞爬片结果显示,普通培养组肌动蛋白骨架主要分布于RPE细胞周边部,形如细胞周边的条带状;玻璃体液培养组肌动蛋白纤维在细胞的一端重排,形成扇形扁平状伪足突起,而在细胞另一端形成锥形拖尾改变.玻璃体液培养组与普通培养组比较,RPE迁移及侵袭能力显著增强(t=14.190、22.630)、细胞收缩能力显著下降(t=6.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玻璃体液培养组与普通培养组比较,Snail1 mRNA表达显著上升(t=3.218,P=0.032),α-SMA mRNA表达显著下降(t=3.990,P=0.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玻璃体液培养可诱导RPE细胞间质转分化.这一作用通过增强RPE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抑制RPE细胞收缩力;提高RPE细胞Snail1 mRNA表达,下调α-SMA mRNA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人眼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快速培养方法并观察细胞的特征,为研究与人眼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有的关眼部疾病提供体外研究模型。方法采用胰酶、胶原酶对人眼脉络膜组织块进行两步消化,应用免疫磁珠CD31Dynabeads对消化后的细胞混合悬液分选纯化后获得人眼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细胞培养;采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内皮细胞特异标志FⅧ因子、CD31、CD34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培养的人眼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特征。结果培养的细胞呈多边形、类圆形,细胞融合后呈铺路石样外观,传代后的细胞仍保持圆形或多边形,融合成单层时呈鹅卵石样排列,细胞表面吸附的磁珠明显减少;培养细胞胞浆内有内皮细胞特异性的棒状小体(Weibel-Palade小体),内皮细胞特异标志FⅧ因子、CD31、CD34染色阳性。结论本实验研究成功培养出人眼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纯度较高,方法易行,可获得足够实验研究的细胞数量。(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126-1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