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55例成功经验.方法 采用右胸壁打孔,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周围体外循环,阻闭升主动脉,冷血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全胸腔镜下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手术3.6~5.6 h,平均(4.6±1.0)h.体外循环90~146 min,平均(118±28) min,升主动脉阻断55~85 min,平均(70±15)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9.2~16.4 h,平均(10.2±3.1) h;胸液引流量80~350 ml,平均(72±28) ml;住院10~16 d,平均(13±3) d.结论 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左室病人行二尖瓣置换术时选择大口径机械瓣膜的可行性。方法将左室舒张末径小于40mm进行单独二尖瓣置换手术者分为小口径M-1二尖瓣25号瓣膜组和大口径M-2二尖瓣25号组。每组病人手术后均测定各瓣膜跨瓣压差、流速和肺动脉压,应用SPSS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口径M-2二尖瓣组和小口径M-1二尖瓣25号瓣膜组相比,跨瓣压差小[(5.9±1.6)mmHg对(10.7±3.2)mmHg],在体瓣口面积大[(2.9±0.2)cm^2对(2.6±0.2)cm^2)],瓣膜匹配指数大[(1.92±0.23)cm^2/m^2对(1.73±0.18)cm^2/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注意心肌保护和围术期处理的条件下,左室舒张末径较小者行二尖瓣置换手术时也应置入较大口径的机械二尖瓣瓣膜,以取得良好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结果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   总被引:96,自引:0,他引:96  
何巍  林辉 《中华外科杂志》1996,34(11):678-680
  相似文献   

4.
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附137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避免心肌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害,在维持心脏的血液供应及其生理活动最低限度的内环境要求下,我们在浅低温(31~35℃)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137例风心,先心二狭二闭,或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接受了这个手术方法的治疗。不阻断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跳液,心脏空跳慢跳每分钟40~50次,术中鼻温控制在32±1℃之间。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先在心脏冷停跳中置换主动脉瓣,而后在心跳中置换二尖瓣,以缩短心脏泠缺血时间,三尖瓣成形术亦在心脏跳动中施术。术后病人病情平稳,平均动脉压维持在9.5~10.5kPa(70~80mmHg)之间,多巴胺用量明显减少其使用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无低心排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严重心律紊乱者,术后死于感染和凝血机能障碍4例。本组手术死亡率2.9%(4/137)。为了排出左心腔内的积气,自行设计的左心腔无层级排气装置和主动脉灌流导流装置,术后无气栓症状和体征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1981年5月至2010年11月,2638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其中11例发生左心室破裂,男4例,女7例;年龄28~71岁.术前心功能Ⅱ级2例,Ⅲ级9例.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直径32 ~62 mm.结果 根据左心室破裂时间分类,延迟破裂4例,早期破裂7例;无晚期左心室破裂.破裂类型经手术或尸检证实Ⅰ型5例,Ⅱ型4例,Ⅲ型2例.手术抢救成功4例,死亡7例.结论 女性、高龄、病理改变以二尖瓣狭窄为主、小左心室(舒张期末直径< 35 mm)和体重过低等是左心室破裂的危险因素.过多去除二尖瓣环上的钙化斑块;置换瓣膜型号过大,尤其是生物瓣瓣脚过高;瓣环处缝合进针过深;对乳头肌牵拉过度或者切除过多;心肌血肿以及粗暴搬动心脏等因素增加了左心室破裂的危险性.一旦发现左心室破裂,应尽快恢复体外循环,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直接缝合或在心腔内、外同时修补较为确实、可靠,有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心脏跳动中保留全瓣膜结构二尖瓣置换术3例何巍,林辉,周华富,温仁祝,覃家锦,谭庆龙,方国威,郑宝石,彭青云,傅乾昌二尖瓣置换术保留瓣下装置对心脏舒缩功能具有良好调节和维护作用。1993年10月~1994年11月我们对3例患者施行心脏跳动中保留全瓣膜结...  相似文献   

7.
用无支架生物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支架生物瓣的置入技术及其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平均年龄65岁的主动脉瓣病变病人,选用St.Jude公司提供的TorontoSPV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例,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95.0±12.3)?min,其中单纯主动脉瓣置换者为(74.0±9.2)?min.术后1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显示均无主动脉瓣反流,跨瓣压差明显较其他人工瓣膜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无栓塞、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尽管无支架生物瓣膜置入有一定难度,但其优良的血液动力学性能,提示其能提高病人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主动脉根部注射腺苷辅助心脏停搏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30例,年龄18-64岁,体重指数18-24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15):对照组(C组)和腺苷组(Ade组).Ade组于阻断升主动脉即刻经升主动脉根部注射腺苷注射液6 mg(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随后灌注4℃高钾(K+浓度22 mmol/L)含血心脏停搏液20 ml/kg;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主动脉阻断前5 min(T1)、主动脉阻断开始后4 h(T2)和术后24 h(T3)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测定血浆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记录心脏停搏诱导时间、心脏自动复跳情况及CPB后2h多巴胺用量.结果 与C组比较,Ade组心脏停搏诱导时间缩短,T2和T3时血浆cTnl浓度均降低,T2血浆CK-MB活性降低,CPB后2h多巴胺用量减少(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主动脉根部注射腺苷辅助心脏停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动物组(16只犬)和临床组(1例临床病例)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胸壁做一个4~5 cm小切口和2个1.5 cm小孔,用自行设计的腔静脉阻断器阻断上下腔静脉,升主动脉插冷灌针灌注停跳液保护心肌。间断缝合人工机械二尖瓣膜和主动脉瓣膜。结果实验动物组:体外循环时间104~196 m in,(143.2±46.5)m 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58~128 m in,(82.4±26.1)m in。术后取出心脏标本检查,人工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缝合确切,无松线及周围组织撕裂。临床组1例:体外循环时间157 m 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112 m 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0 h,术后胸腔引流液150 m l,术后住院时间10 d;术后随访9个月,未发现瓣周漏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心脏超声示人工瓣膜活动良好,无瓣周漏。结论胸腔镜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技术上可行。  相似文献   

10.
静态构建的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EHV)未经过应力的预适应处理,植入体内时瓣叶上的内皮细胞黏附能力差、极易脱落。本研究旨在观察经脉动应力预适应的TEHV内皮细胞的黏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心脏不停跳主动脉瓣或联合瓣膜置换术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评价心脏不停跳方法在主动脉瓣或联合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灌注机器氧合血,使心脏在有节律的空跳情况下完成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或改为非置管顺行灌注,再行二尖瓣置换或其他合并症的处理,共83例(A组);随机选择20例在间歇灌注冷血含钾心停搏液下完成手术(B组)。检测血液乳酸(LA)、心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P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丙二醛(MDA);观察前乳头肌超微结构改变;Swan-Ganz管测定心排血量(CO)。结果:LA、CPK-MB、cTnT、ET-1、MDA的增高,B组与A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心肌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术后无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依赖和严重心律失常;81例恢复顺利,2例分别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感染性休克。B组均需每分钟5-10μg/kg多巴胺才能脱离体外循环机,9例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1例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结论:心脏不停跳主动脉瓣或联登的膜置换术,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新方法,有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胸腔镜辅助微创二尖瓣置换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总结2 8例胸腔镜辅助微创二尖瓣置换(MVR)术的经验。方法 右侧胸壁小切口(4~5cm) +两孔(胸腔镜、升主动脉阻闭钳入孔)。股动脉、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特制的长阻闭钳阻闭升主动脉,冷血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结果 本组(胸腔镜组)无死亡。与同期一组(常规组) 33例正中开胸法MVR相比,体外循环82~14 6 (96±38)min对80~132 (92±31)min ,升主动脉阻闭37~76 (47±18)min对34~72 (45±13)min ,术后呼吸机辅助8 6~14 8(10. 2±3.1)h对8.3~15. 9(11.3±3.4 )h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 ;而术后胸液引流量明显减少,5 0~2 30 (72±2 8)ml对70~4 6 0 (10.8±4 .2 )ml,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8~12 (10.1±2 . 2 )d对10~2 8(15. 6±4 . 2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 5 )。结论 胸腔镜辅助微创二尖瓣置换术较正中开胸法MVR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美观  相似文献   

13.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随访 5 5 0 6例次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远期临床结果 ,全面评价远期疗效。方法  1976年 5月至 1997年 5月 ,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实施人工瓣膜置换手术 5 5 0 6例次 ,共 5 2 79例病人 ,其中男 2 76 8例 ,女 2 5 11例 ;平均年龄 (39 86± 10 73)岁。共置换人工瓣膜 6 816枚。总随访率为86 8% ,平均随访 6 5 9年 (0 80~ 2 2 5 8年 ) ,随访总人年次为 2 86 0 8 94病人 年。结果 手术总死亡率为5 98%。人工生物瓣膜结构性衰坏发生率 1 5 7%病人 年。全组血栓栓塞发生率 0 2 2 %病人 年 (机械瓣组为 0 2 8%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0 0 7%病人 年 ,P =0 0 0 0 0 )。出血事件发生率 1 0 0 %病人 年 (机械瓣组为 1 34%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0 15 %病人 年 ,P =0 0 0 0 0 )。再手术为 0 4 5 %病人 年 (机械瓣组 0 0 2 %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1 6 1%病人 年 ,P =0 0 0 0 0 )。再手术原因以生物瓣衰坏为主 ,占再手术 96 35 %。远期死亡率 0 79%病人 年 ,5年生存率 (96 34± 0 31) % ,10年生存率 (92 4 8± 0 5 8) % ,15年生存率 (87 97± 1 13) % ,2 0年生存率 (82 5 1± 2 94 ) %。远期瓣膜相关死亡率 0 6 0 %病人 年 ,5年免除瓣膜相关死亡(97 2 1± 0 2 7) % ,10年  相似文献   

14.
二尖瓣狭窄分离术后晚期复发病人瓣膜置换术278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分离术后晚期复发瓣膜的病理改变 ,及其再次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1978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2月共收治风湿性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分离术后晚期复发性瓣膜病 2 78例。二尖瓣复发性病变均以狭窄为主合并不同程度的关闭不全。其中合并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 12 7例 (4 5 7% ) ,合并复发性主动脉瓣病变 33例 (11 9% ) ;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合并三尖瓣病变 6 1例 (2 1 9% )。二尖瓣复发性病变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1)交界硬化融合型 4 6例 (16 5 % ) ;(2 )后瓣钙化卷缩型 18例 (6 5 % ) ;(3)交界钙化融合型 177例 (6 3 7% ) ;(4 )瓣膜与瓣下结构钙化型 37例(13 3% )。所有病人均行二尖瓣置换术 ,其中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 33例 ;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作改良DeVega成形术 137例、Kay二瓣化环缩术加用成形环固定 5 1例。 结果 早期死亡 19例(6 8% ) ,主要死因为心力衰竭与多脏器功能衰竭。长期生存 2 5 9例 ,随访率 95 7% ,随访 6个月~ 2 2年 ,累计随访时间 116 2 2年。晚期死亡 15例 ,累计生存率 5、10、15年分别为 85 5 %、71 2 %、6 5 1%。抗凝过量出血的发生率为 1 11%病人·年。结论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术后晚期瓣膜复发性病变 ,再次  相似文献   

15.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的颅内出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 ,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随访 14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颅内出血病人 ,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出血组14例病人中 9例行开颅血肿清除 ,1例行颅骨钻孔引流术 ,术后生存 5例 ;3例未手术者 ,死亡 ;1例经保守治疗 ,痊愈。 (2 )出血组国际标准比值 (INR) (2 4 8± 0 5 1)明显高于对照组 (1 4 4± 0 4 2 ) (P <0 0 5 )。 (3)出血组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的人数比例 (4 8% )明显大于对照组 (13% ) (P <0 0 5 )。 (4 ) 6 4 % (9/ 14例 )的出血病人发病时间在术后 3个月内。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有 :抗凝强度过大 ;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抗凝治疗早期 (前 3月 )。并探讨抗凝治疗中颅内出血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病人在体外循环(CPB)前,后心肌细胞间粘附分-1(ICAM-1)及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并探讨抑肽酶对其表面的影响,方法:20例病人被随机均分为抑肽酶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开始及结束时取右心房心肌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细胞及心肌血管内皮细胞上ICAM-1及VCAM-1的表达(IOD值)。结果:对照组心脏瓣膜我术病人CPB后心肌细胞上和心肌血管内皮细胞(EC)上ICAM-1及VCAM-1的表达较术前有明显增加(P<0.05),而在抑肽酶组则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CPB时心肌细胞及心肌血管EC上ICAM-1及VCAM-1的表达增高,抑肽酶可通过抑制这些粘附分子的表达而减轻CPB所致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1003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例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手术在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其中单纯二尖瓣置换术(MVR)555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BVR)27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39例,三尖瓣置换术(TVR)26例,三瓣置换术10例。全组病人按≤40岁、41—59岁、≥60岁分为3组,分别为152、572、279例。结果975例(97.2%)恢复出院,死亡28例(2.8%)。3组死亡率分别为3.3%,1.7%,4.7%。死因分别为呼吸循环衰竭1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0例、室性心律失常5例、肾功能衰竭2例。发生各种并发症74例次。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瓣膜病变的有效手段,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改进和完善体外循环技术,加强术中心肌保护,不断改进和提高手术技巧,尽量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能减少瓣膜置换术的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主动脉瓣置换时应尽量去除钙化的瓣叶,置入大一号的瓣膜,减少跨瓣压差,有利于左室重构。术中应常规探查三尖瓣,对瓣环明显扩大的病人予以三尖瓣成形术。心脏大的病人尤应注意围术期电解质的变化,防止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生物瓣的术后抗凝较机械瓣方便,并发症也少,应提高生物瓣的应用比例。围手术期处理得当,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老年病人术前合并症多、病情重,应加强围手术期监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34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的死亡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2349例心脏瓣膜病病人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133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7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期置换术(DVR)736例,三尖瓣置换术(TVR)9例.结果 早期病死率1995年至1999年6.81%,2000年至2004年3.22%,2005年至2007年2.82%.全组总早期病死率3.40%.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早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脑血管意外、左室破裂和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等.  相似文献   

19.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针对我国瓣膜病人的特点,对比研究换瓣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方法1998年2月至6月对115例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病人进行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的对比研究。结果换瓣手术后病人体力活动能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尤其户外活动能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增强。手术后84%病人恢复患病前的心情,其术后的孤独、压抑、焦虑和紧张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性生活和脾气急躁较术前也明显改善。术后病人的家庭生活、社会关系及工作生活等方面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64%有瓣膜相关损害的病人认为在当地购买抗凝药物不方便,而无并发症病人仅为39%,两组有明显差异(P=0.034);担心服用抗凝药物导致出血方面,有并发症病人肯定回答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病人(86%对55%,P=0.006)。结论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可显著改善心脏瓣膜病病人生活质量。应降低人工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生物瓣二尖瓣单瓣置换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16 6例使用广东I型猪瓣(GD I)行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单瓣置换病人中男 79例 ,女 87例 ;平均年龄 (2 9 4± 9 9)岁。按年龄分为第1组 (<30岁 ) 84例 ,第 2组 (≥ 30岁 ) 82例。 76 3 %的病人为房颤心律 ,6例术前有脑梗塞病史 ,98%的病人术前心功能为NYHAIII~IV级。结果  14年累计生存率 (5 2 5± 7 0 ) %。术后 90 %心功能恢复至I~II级。晚期 89例出现瓣衰坏 ,5 9例再手术 ,13年累计瓣膜未衰坏率为 (15 5± 4 3) % ,其中第 2组衰坏率较低。衰坏瓣膜病理改变为严重瓣膜钙化并瓣叶撕裂 ,右冠瓣病变较重。 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1例脑梗塞。结论 GD I猪瓣能有效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 ,改善病人心功能。病例选择应为老年病人。生物瓣膜衰坏率较高 ,制作工艺有待改进。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