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枢性高热是脑卒中较常见的危重征象之一 ,主要是由于丘脑下角散热中枢受损所致 ,多见于丘脑、脑干、脑室出血及脑干梗死 ,亦常见于脑疝形成时。其临床特点是 :非感染性高热 ,多无寒战 ,抗生素治疗无效 ;体温在发病早期 (48h内 )可骤然升高至 39℃以上 ,多呈稽留热 ,体温分布不均匀 ,四肢皮肤温度不高 ,而头部及躯干温度高 ,双侧皮肤温度也不对称 ;皮肤干燥无汗 ;单纯药物降温效果不好 ,而物理降温则有一定的疗效。 1999年 2月— 2 0 0 1年 2月本院收治脑卒中致中枢性高热患者 130例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年龄 32~ …  相似文献   

2.
中枢性高热常发生于下丘脑、第四脑室和上颈髓等部位的手术及外伤者,其特点是:①切口或其他部位无感染征象,脑脊液细胞数正常,周围血象正常;②体温可骤然升高至40℃以上。持续不降,热型呈稽留热,但无寒战;③四肢皮肤温度不高,头部及躯干部温度极高;④皮肤干燥无汗;⑤单纯用药物降温效果不好。现将我们对100例开颅术后出现中枢性高热患者所采取的降温措施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枢性发热是由下丘脑、脑干及上颈髓病变或受到损害后,致使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导致的发热,使体温小时乃至数日达40℃以上。高热一方面可使脑血流量、脑组织氧代谢增加,造成颅内高压,加重脑细胞损害;另一方面可使机体代谢增加,加速器官衰竭,引发呼吸循环衰竭、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长期以来的临床上对于中枢性高热患者的降温,常采取一般发热的传统降温法,分为药物治疗、酒精擦浴和冰袋冷敷等。但这些传统的方法只能暂时却不能长久有效地降低由中枢性高热引发的高体温,暂时降低的体温极容易反弹,而反弹后的体温更难控制。因此,所采取的降温措施是否长久有效,不但关系到能否达到预期的降温效果,而且还对减轻甚至是防止多器官功能损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通过对50例确诊为中枢性高热的患者(体温39℃~42℃)采用冷的药液静脉滴注降温,较之传统方法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枢性高热是脑出血引起下丘脑综合征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为非感染性高热,多无寒战,抗生素治疗无效,体温在发病早期(48小时内)可聚然升高至39℃以上,热型多呈稽留热。体温分布不均匀,四肢皮肤温度不高,而头部及躯干温度高,双侧皮肤温度也不对称。皮肤干燥无汗。单纯药物降温效果不好,而物理降温则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周荣 《河北中医》2014,(11):1722-1723
严重颅脑损伤并发高热患者常见于中枢性高热,在高热(体温〉39℃)的紧急情况下除药物治疗外,需迅速降低体温。行亚低温治疗是近几年越来越引起国内外重视的一种脑保护手段。其作用机制为降低脑代谢率和耗氧量,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改善细胞的通透性,防止脑水肿进展。临床上常使用冰帽、冰袋、降温毯配合冬眠药物控制体温。  相似文献   

6.
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丘脑、脑干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发热,患者体温常高达39℃以上.持续高热、超高热会迅速增加脑耗氧量,加重脑缺氧、脑水肿、脑细胞变性及凋亡,增加致残率、死亡率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1].西医治疗除针对病因处理外,没有特效退热药物,常依靠物理降温,但只能起暂时的退热效果,停用后发热常出现再反复.近年来有很多中医治疗中枢性发热的文献报道,现不分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枢性高热是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引起的体温骤然升高,可使脑组织耗氧量增加,加重脑细胞损害而危及患者生命.2006-07-2010 -06,我们采用醒脑退热汤治疗中枢性高热150例,并与物理降温治疗15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笔者自1996年1月~1998年12月对急诊中风患者进行了综合的观察与护理,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小结如下。1 对体温的观察与护理脑出血造成下丘脑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体温升高,出现中枢性高热,这是脑出血的主要合并症之一。体温升高对病人存活率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体温升高可引起酸中毒和神经组织刺激性的氨基酸释放量的增加,自由基、缓激肽增多,白细胞大量浸润,使免疫功能下降,加速了脑组织的坏死〔1〕,所以对发热的病人要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在高热尚未出现时即采取降温措施,使脑部处于低温环境,以预防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当出现高热时降温…  相似文献   

9.
颅脑损伤致中枢性高热是指颅脑损伤后由于脑水肿、出血、脑组织挫伤、脑疝形成、颅骨骨折等因素,直接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功能失常导致的发热,其特点是:1切口或其他部位无感染征象,脑脊液细胞数正常,周围血象正常;2体温可骤然升高至40℃以上,持续不降,热型呈稽留热,但无寒战;3四肢皮肤温度不高,头部及躯干温度极高;4皮肤干燥无汗;5单纯用药物降温效果不好。1 临床资料本组100例病例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19~75岁,平均46岁,T39~41℃68例,41~42℃22例。原发病均为颅脑损伤,均行CT检查证实。其中脑挫裂伤27例,占27%;颅骨骨折22例,占22%;…  相似文献   

10.
中枢性高热是因中枢调节体温系统受损后出现的发热,常常反复高热难退,单用物理降温或者西药降温,降温效果不佳,笔者曾以伏邪论治疗1例脑肿瘤并发持续中枢性高热患者,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重型颅脑损伤多出现中枢性高热 ,属于中医的热闭证。近年来 ,笔者运用自拟安神息风散治疗中枢性高热 6 2例 ,经临床观察效果较为满意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临床经明确诊断的重型颅脑损伤出现中枢性发热 ,体温在 39℃以上病人 6 2例 ,其中男性 4 1例 ,女性 2 1例 ;年龄最小 16岁 ,最大 70岁。2 治疗方法以清热开窍法为主。药物组成 :牛黄 30g,郁金 30g ,羚羊角 (粉 ) 10 0g,黄芩 30g ,黄连 30g,山栀子 30g ,朱砂 15g,珍珠母10 0g,冰片 7 5g ,麝香 7 5g ,升麻 30g ,石决明 5 0g,大青叶 6 0g ,苏合香 15g,丁香 3g。制法 :牛黄、羚…  相似文献   

12.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高体温,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1]。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超高热。发热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但高热可引起机体代谢障碍和各系统功能紊乱,需要及时采取降温措  相似文献   

13.
发热是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所导致的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人体现象。根据发热程度的高低 ,腋下体温分为低热 ,体温不超过 38℃ ;中度热体温在 38~ 39℃ ;高热体温在39℃以上 ,正常腋下体温为 36~ 36 .7℃。急性发热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上呼吸道感染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高热时精神状态好 ,以病毒感染可能为大。例如 :持续高热致代谢增加 ,可损伤机体组织和细胞 ,严重者可引起痉挛。所以对于高热一定要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 ,2小时测体温 1次 ,直到体温稳定为止 ,以后每 4小时测 1次直到体温恢复正常。护理要点如下 :休 息 发热病人均应保证充…  相似文献   

14.
<正> 神经外科,原发或继发脑干损伤多见,此处损伤常波及到丘脑下部,致使中枢性高热持续不退,虽有各种降温措施,但有时效果仍不佳.对此我们加用小儿退热栓,效果较好,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共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6~62岁,均系车祸致伤,其中原发脑于损伤发生高热9例.继发脑干损伤发生高热7例。均在伤后出现持续不退高热,体温在39~41℃。应用普通冰帽,冰袋.酒精擦浴,体温均不能恢复正常,我们在应用上述措施无效情况下,加用小儿退热栓0.6(0.3/支)。2~4/日,肛门塞入,用药后半小时,均使体温降至37.6℃以下,当全天不用此药物后,体温又升至39℃以上,重复应用,又可使高热控制。其中13例安全度过了中枢高热期,3例因呼衰、心衰死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安脑丸联合西医治疗颅脑损伤合并中枢性高热疗效及对血清TNF-α、IL-6、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颅脑损伤合并中枢性高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安脑丸治疗,观察2组及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NIHSS评分及血清TNF-α、IL-6、CRP水平,统计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NIHSS评分及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脑丸联合西医治疗颅脑损伤合并中枢性高热可有效控制体温,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下调TNF-α、IL-6及CRP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血管病引发中枢性高热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也呈递增趋势,此多为病变伤及脑干、丘脑下部直接引起体温调节中枢损害,导致体温升高。中医认为此病多因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使脑髓神机受损引起痰热内闭、热邪炽盛所致。其病因不断被揭示,但一直没有特效治疗方法。我科2000~2003年,采用物理降温同时给予清开灵注  相似文献   

17.
刘景惠 《北京中医》2003,22(6):11-12
小儿高热是临床中常见症状 ,许多疾病都可以高热为主要症状出现。若高热持续不退 ,很容易变生它病 ,加重病情 ,或伤津耗液 ,引起惊厥、昏迷等危证。因此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需要退热时 (麻疹初期例外 )及时有效退热 ,是缓解乃至治疗各种疾病的关键所在。现将笔者随我父刘韵远教授出诊时所见治疗小儿高热验案择其典型者 3例介绍如下。病例 1 .杨某 ,男 ,2岁 ,1 990年 3月 1 7日初诊。患儿发烧 3天 ,体温 38.5~ 39.2℃ ,伴咳嗽流涕 ,在某门诊部曾服清热中药 3剂 ,体温不退。查体 :掀开衣被 ,见患儿周身无汗 ,皮肤有皮粟 ,手…  相似文献   

18.
高热是脑出血术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机体代谢增高,增加脑的耗氧量造成乳酸堆积,加重脑水肿[1],对脑组织造成进一步损害。而冰块物理降温是临床常用的降温方法,但是传统的冰袋或冰冻矿泉水都具有硬度大,接触面积小,不易固定等缺点。  相似文献   

19.
急症高热以体温在39℃以上,全身灼热,烦渴脉数为主要症状。它包括西医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高热,慢性疾病并发急性感染的高热;神经系统疾病的中枢性高热等。我们自1990年以来,自拟石膏大黄汤治疗急症高热136例,疗效满意,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基本方:石膏30~200g另煎,大黄10~30g后下。 加减;有表症者加荆芥、防风、银花、连翘;阳明腑实症加枳实、厚朴、芒硝;热极动风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痰热壅盛加天麻、胆星、栝蒌;热盛伤阴加麦冬、花粉、沙参。  相似文献   

20.
在临床上物理降温是高热病人首选的降温方式,特别在神经外科重度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术后等中枢神经疾病,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枢性高热,高热可加重脑组织的损害,对预后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