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异常凝血酶原(abnormal prothrombin,APT)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PHC患者60例作为肝癌组,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健康成人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凝血酶原-ECV一步法检测APT,采用化学免疫发光的方法检测甲种胎儿球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在肝癌组内对比APT与AFP的阳性检出率,并对比2组APT检测水平.结果 肝癌组APT检测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癌组内APT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AFP(P<0.01).结论 PHC患者APT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可用于PHC的筛查;在PHC患者中APT阳性率检出率显著高于AFP,对于AFP浓度较低或表现为阴性的PHC患者,APT可作为较为敏感的生化指标应用于PHC诊断.在临床应用中若能将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采用放射火箭电泳自显影法,测定了98例经病理证实的HCC和181例其他疾病患者血浆异常凝血酶原含量。在98例HCC中,68例该值≥250 μg/L,阳性率为69.4%,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异常凝血酶原与AFP含量无明显相关(r-0.317)。AFP低浓度和阴性HCC的异常凝血酶原阳性率分别为68.8%和65.5%。两个指标联合检测,可使HCC和小肝癌的检出率分别提高到84.7%和84.2%。结果表明;血浆异常凝血酶原测定具有辅助AFP诊断HCC的临床价值,对HCC与慢性肝病及良性肝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亦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血浆凝血酶原的变化,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原发性肝癌病人15例,并设健康成人对照组30例。用Ecarin—发色底物法检测其凝血酶原总量与吸附后凝血酶原量,用一期法测定PT。结果:患PT、凝血酶原总量与吸附后凝血酶原量均高于对照组,后在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为93.33%(14/15),如以超过正常值一倍为诊断值,其阳性率为73.33%(11/1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血浆中异常凝血酶原量明显增多,可作为诊断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采用葡萄球菌凝固酶激活法,测定了41例原发性肝癌(HCC)和其他疾病的血浆r-去羧凝血酶原(DCP)含量。结果健康成人的DCP含量均小于60mu/ml,用于诊断HCC的阳性率为70.7%..显著高于其他疾病(P<0.01)。其中17例小肝癌之阳性检出率为76.4%,若联合检测DCP与αFP则可将阳性率提高到80.4%。4例经肝叶切除的HCC,于术后二周DCP值恢复正常。似可以说明DCP与肝癌细胞本身有关。本文提示,这种新的测定DCP的方法具有灵敏,特异,简便,快速等特点,可能是诊断HCC最有希望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用灵敏的凝血酶原蛇毒测定法,观察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血浆异常凝血酶原的动态变化。在诱癌第4周,大鼠血浆出现高水平的异常凝血酶原,约为正常对照组的10倍。此后持续上升至第13周;第15周有所下降,第20周又开始回升,表现为两个峰。诱癌早期的大鼠血浆即出现了高水平异常凝血酶原,它可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同时,还研究了华法令处理的大鼠血浆和肝再生大鼠血浆异常凝血酶原的变化。前者显著升高,后者却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日产AU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了60例原发性肝癌(PHC),18例肝其他病变(其中肝脓肿6例,肝血管瘤2例,肝转移癌10例)及34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AFU水平,并用放免法检测了它们的血清AFP水平。结果 PHC患者血清AFU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肝良性病变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FU水平与AFP高低无关(r=0.16),在AFP不同浓度时,AFU的阳性率之间无差异(χ^2=0.046,P>0.975);二项联检的灵敏度(93.3%)比单项检测的灵敏度大大提高(AFP及AFU分别为73.3%和76.7%)。结论 AFP联合AFU检测有助于提高对PHC的诊断效率,特别是在AFP阴性时的原发性肝癌(PHC)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和甲胎蛋白(AF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分别检测PHC患者TACE术前及术后第1、2、4个月血清DCP和AFP值;将95例行TACE术治疗的PHC患者根据治疗效果分为好转组和进展组,分析观察术前和术后DCP、AFP动态变化与TACE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好转组术后第2、4个月血清DCP和术后第4个月AFP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1);进展组术后第2、4个月血清DCP和术后第4个月AF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AFP〈400 ng/ml的PHC患者中进展组术后第1、2、4个月血清DC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术前、术后AFP水平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P和AFP都可以作为PHC患者TACE术疗效判断的指标,在AFP较低时DCP在判断TACE术治疗效果方面比AFP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中异常凝血酶原和 AFP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本实验室改进的 P- E一步测定法检测血浆中异常凝血酶原 ( DCP)水平 ,采用双抗放免法检测血中 AFP,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中的 DCP和 AFP之间无相关性 ( γ=- 0 .0 89,P >0 .5 0 )。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中 DCP和 AFP无相关性 ,两者分别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独立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T1)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4月—2017年4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诊断为HCC的120例患者的血浆及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核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HCC患者血浆MALAT1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以血浆MALAT1表达水平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MALAT1高、低表达组,分析血浆MALAT1表达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特征及血清VEGF、MMP9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 MALAT1高、低表达组肿瘤分期、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LAT1高、低表达组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血清甲胎蛋白(AFP)表达水平、病理分级、HBV感染情况、肝硬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分期、Child-Pugh分级、有无转移、血浆MALAT1表达水平是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MALAT1高、低表达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血浆MALAT1表达水平与血清MMP9、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10)。结论 血浆MALAT1高表达的HCC患者生存期短,容易出现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具不同肝硬化背景的肝癌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48例正常人、104例肝硬化患者、243例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61例肝癌无肝硬化患者的FBG,分析四组间血浆FBG水平的差异;并分析FBG水平与是否合并肝硬化、肝功能分级、原发灶大小、肝内血管癌栓形成情况、肝癌分期间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正常对照组、肝癌合并肝硬化组、肝癌无肝硬化组的血浆FBG水平依次升高;肝功能分级越差、原发灶越大、肝内血管癌栓越多、肝癌分期越晚的患者血浆FBG水平越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具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特点,肝癌有无肝硬化背景与患者血浆FBG水平相关,血浆FBG水平可能成为肝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预测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肝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检测1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血清VEGF和内皮抑素水平,并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组)和健康人群(正常对照组)做对比.另外,比较117例行外科手术和(或)介入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VEGF和内皮抑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肝癌组患者血清VEGF和内皮抑素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血清VEGF水平较术前均显著下降,而血清内皮抑素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患者血清VEGF、内皮抑素水平与肿瘤大小、有无门静脉癌栓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性别、是否合并肝硬化无相关性(P>0.05).肝癌组患者术前内皮抑素水平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r=0.658,P<0.01).结论 肝癌患者血清VEGF和内皮抑素水平升高,且与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和评价肝癌发生、发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及其比值对原发性肝癌(HCC)和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及诊断界值。方法应用AFP-L3快速分离微量离心柱分离40例HCC患者和65例肝硬化患者的AFP-L3,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夹心法检测血清AFP水平,计算AFP-L3比值,即AFP-L3绝对值占血清AFP总量的百分比。结果HCC患者AFP-L3比值大于肝硬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433,P=0.000);AFP-L3比值诊断H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16;AFP-L3比值≥15%时诊断HC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为177.1%。结论 AFP-L3比值对HCC的诊断效能优于AFP和AFP-L3,对肝硬化和HCC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d-1)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HCC手术切除标本40例,癌旁肝组织23例(离癌灶3cm),并以15例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用链酶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Id-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和Bcl-2的表达,并分析Id-1与其他各指标的关系。结果Id-1、VEGF、IGF-1R和Bcb2在H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77.5%、85%、40%)及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d-1的表达与HCC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即癌细胞分化越高Id-1表达越强;Id-1在转移的或〉5cm的HCC中的表达低于无转移的或〈5cm的HCC;VEGF的表达与HCC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而IGF一1R的表达与HCC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Bcl-2的表达与HCC的分化程度无关;Id-1的表达与Bcl-2无相关性,而与VEGF呈正相关(r-0.601,P〈0.001),与IGF-1R呈负相关(r=-0.377,P=0.016)。结论Id-1在HCC中参与了肿瘤血管形成和细胞增殖调控,但可能不直接参与抑制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水平在原发性肝癌(PHC)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确诊的50例PHC患者列入研究组,肝功能指标正常的健康者50例列入对照组,均取空腹血分离血清行α-L-岩藻糖苷酶(AFU)和甲胎蛋白(AFP)水平检测,比较两组AFU阳性率、AFP阳性率及AFU+ AFP阳性率情况.结果 研究组AFU阳性率84%,AFP阳性率66%,AFU+ AFP阳性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AFU水平检测对于诊断PHC具有较好的效果,较AFP阳性率高,二者联合检测可获得更高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7.
余斌伟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15-16,23
目的观察生长分化因子15在早期肝癌患者癌组织与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检测在早期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手术切除的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取其肝癌组织标本、癌旁组织标本,及正常人肝穿刺所得正常肝脏标本,提取各组织总RNA,之后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两组标本中生长分化因子15与AFP的表达情况。β—actin为半定量内参。同时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生长分化因子15与AFP的表达情况,选择20例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结果生长分化因子15、AFP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表达量与正常肝脏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脏组织。肝癌患者血清中生长分化因子15与AFP的表达存在一致性,均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生长分化因子15存早期肝癌患者癌组织及血清中均高表达,特征与AFP类似,是否成为较敏感的肝癌早期诊断标志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和血浆中VEGF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贵义 《医学新知杂志》2009,19(6):331-333,337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血清和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38例HCC、20例肝良性病变(10例肝血管瘤,10例慢性肝炎肝硬化)和1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用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外周血(血清和血浆)VEGF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间外周血VEGF浓度的差异并分析外周血VEGF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HCC患者血浆和血清VEGF均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其总体水平高于良性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但在Ia期HCC,血清VEGF浓度与正常对照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浆VEG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生成和HCC生物学行为有关,血清和血浆VEGF均反映了HCC生物学状态,血浆VEGF可能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解剖型和非解剖型肝切除术对于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附属医院即将进行肝切除术的肝细胞癌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解剖组和非解剖组,解剖组患者采用解剖型肝切除术,非解剖组采用非解剖肝切除术,对比两组相关指标数据。结果解剖组手术时间为(20.6±1.2)d,非解剖组为(21.6±0.8)d,解剖组与非解剖组术中出血量(mL)、术后并发症发生人数分别为院(732.8±88.6;8)、(1165.9±92.1;22)。通过对比结果进行分析,手术时间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解剖组要明显的低于非解剖组;对于患者1年后的复发情况来讲,解剖组患者中出现复发的数量要明显的少于非解剖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该次对于本院附属医院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分析和比较,对于采取肝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采用解剖型肝切除术疗效较好,术中的安全性较高,预后复发率也较低,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背景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癌症。甲胎蛋白(AFP)是临床常用的HCC诊断标志物,但其灵敏度仅为41%~65%,漏诊率较高,因此亟须寻找新的诊断标志物和诊断方法以提升AFP阴性患者等的HCC检出率。 目的 评估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m3自身抗体(m3AchR-Ab)对AFP阴性HCC患者的诊断效能,并探索m3AchR-Ab对HCC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5年9月入库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标本库的257例患者血清样本,其中90例已确诊为HCC患者的血清样本为HCC组,89例已确诊为良性肝病(肝硬化及肝血管瘤等肝病)患者的血清样本为良性肝病组,78例健康受试者的血清样本为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并比较3组血清m3AchR-Ab水平,分析血清m3AchR-Ab水平与HCC患者性别、年龄、HCC肿瘤大小(最大直径)和数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m3AchR-Ab水平对AFP阴性HCC的诊断价值。 结果 HCC组血清m3AchR-Ab水平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对照组血清(P<0.05)。m3AchR-Ab水平与HCC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HBsAg相关(P<0.05)。血清m3AchR-Ab水平诊断AFP阴性HC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95%CI(0.54,0.83)〕,最佳截断值为74.00 ng/ml,灵敏度为64.00%,特异度为91.02%。血清m3AchR-Ab联合AFP水平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5%CI(0.85,0.95)〕,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88.02%。 结论 血清m3AchR-Ab水平对AFP阴性HCC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使用m3AchR-Ab和AFP联合诊断可提高HCC诊断效能,这可为未来研究新型HCC诊断标志物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