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探索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组52例乙脑患者在与对照组相同的综合治疗及护理基础上用病毒唑(10~15mg·kg-1/d加入10%葡萄糖静滴,连用5天)和安宫牛黄丸(每次50~100mg·kg-1,每日2次或8小时1次口服,连用3天)治疗。治疗结果:治疗组在降温(4.10±0.25天)、脑部症状消失(4.50±0.36天)、意识转清(4.60±0.42天)、平均住院天数(11.20±0.43天)均比对照组短,且恶化和后遗症较少,治愈率高(94.24%),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作者认为: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仍是目前治疗乙脑的有效疗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纳洛酮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53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解痉,降温,降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抗病毒,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纳洛酮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两组患儿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最常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起病急、进展快,目前尚无特殊疗法.我科采用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纳洛酮治疗病毒性脑炎7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纳洛酮在治疗病毒性脑炎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调查纳洛酮 +传统疗法 (A组 )治疗病毒性脑炎 4 6例与传统疗法 (B组 )治疗 32例的疗效比较。结果 A组的治愈率为 89.13% ,病死率 2 .17% ;B组的治愈率为71.88% ,病死率为 6 .2 5 %。A组与B组在发热 ,抽搐的疗程天数比较 ,P <0 .0 5 ;A组与B组在意识障碍 ,肢体瘫痪的疗程天数比较 ,P <0 .0 1;两组在头痛的疗程比较无差异 ,P >0 .0 5。使用纳洛酮由昏迷至神志清醒为 (2 1.37±7.5 3)小时 ,出院时间A组比B组平均缩短 6 .12天。结论 纳洛酮治疗病毒性脑炎有较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9.
病毒性脑炎是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的炎症,是小儿最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重者可留有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我科试用更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取得确切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IL-6、TNF—α与NO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的变化.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中IL-6、TNF-α,采用比色法检测NO-2/NO-3值以反映NO水平;并与20例同期无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麻醉手术儿童进行比较;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对NO与IL-6、TNFα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IL-6、TNF-α与NO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重症组较轻症组更高(P<0.01),IL-6、TNF-α、NO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1);急性期比恢复期有明显增高(P<0.01).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IL-6、TNF-α与NO均显著增高,其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它们参与脑炎的发病过程,病情越重,其值越高,恢复越慢.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以发热(占94.74%)、头痛(占92.11%)、精神症状(占47.37%)为主。脑电图异常率73.68%。结论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及头颅CT或MRI检查。一旦考虑病毒性脑炎,宜尽早抗病毒治疗,治疗时间以临床症状改善为标准。 相似文献
15.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病性毒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应用更昔洛韦,对照组30例应用利巴韦林,7~10d为一疗程。结果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和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输注技巧及早期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将12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IVIG 500~1 000 mg/(kg·d),1次/d,连用3~5 d,比较两组疗效、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IVIG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在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 根据预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通过计算机及手工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BSCO数据库.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对于单变量计数资料用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表示,进行异质性检验,来判断多个研究结果的总体效应是否一致,如果一致,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不一致,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 按照严格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5项研究,共416例患儿,常规护理组208例,临床护理路径组208例.结果显示:在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相对常规护理组,缩短了住院时间〔WMD=-3.52,95%CI=(-4.29,-2.76),P<0.0001〕;提高了护理质量〔WMD=1.13,95%CI=(0.6,1.65),P<0.0001〕;提高了护士满意度〔OR=6.19,95%CI=(2.05,18.67),P=0.001〕.结论 对于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和护士满意度,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1例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观察临床特点,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0例).所有患者给予抗病毒及抗癫痫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奥氮平,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患者氯丙嗪.疗程为2~3周.结果 意识障碍27例(65.85%),头颅CT检查异常16例(39.02%),脑电图检查异常39例(95.12%),脑脊液检查异常24例(58.54%);观察组的治愈率(45.00%)及总有效率(8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14.29%)及总有效率(47.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实践中应提高认识,认真细致查体,及时行脑电图、脑脊液、头部CT等检查以减少误诊.对其在抗病毒和抗癫痫治疗基础上应用奥氮平,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艳玲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3)
目的 观察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治疗要点并总结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09年2月至201O年5月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112例的临床治疗资料,并对其在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针对本组患儿发病情况,治疗时及治疗后均采取了多种护理干预措施,患儿全部治愈,出院后均没有出现明显的后遗症.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存在季节、年龄差异,在治疗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使患儿尽早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