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29个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家系进行TSC1、TSC2基因的变异筛查,并对其中14个家系的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探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联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 ligation-depend...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节性硬化症(TSC)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全身多种组织器官出现错构瘤样增生为主要特征,其致病基因为TSC1和TSC2基因,本研究旨在对一中国汉族结节性硬化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以明确临床诊断并指导遗传咨询。方法设计PCR引物,扩增TSC1和TSC2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并进行Sanger测序和片段克隆测序分析,确定突变位点并探讨突变致病的可能机制。结果 TSC1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先证者第15外显子存在两个杂合突变,c.1556CT和c.1888_1891del AAAG。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的两个突变均来自于同一个等位基因。第一个突变可能影响TSC1与粘着斑激酶家族作用蛋白FIP200的结合,第二个突变形成了提前的终止密码,推测可能形成截短的蛋白分子,或者通过无义介导的m RNA降解机制被降解而致病。结论TSC1基因c.1556CT和c.1888_1891del AAAG为结节性硬化症家系致病突变,对患者明确诊断及遗传咨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1个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SC)家系进行 TSC1和 TSC2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 方法:采集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靶向二代测序联合Sanger测序进行患者及其父母 TSC1和...  相似文献   

4.
TSC基因TSC1和TSC2分别编码蛋白hamartin和tuberin,最初在结节性硬化症中发现其存在突变,作为肿瘤抑制因子,除参与mTOR信号途径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外,还参与细胞黏附,细胞内吞等过程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结节性硬化症(TSC)患儿TSC1,TSC2基因突变类型,探讨其基因突变规律以及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系,为TSC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收集2014~2016年徐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临床诊断为TSC患儿24例,提取血液标本的基因组DNA,二代基因测序技术(illumina/Solexa平台)进行检测。结果:(1)24例TSC患儿中23例检测到基因突变,突变率95.83%,其中TSC1基因突变4例(4/23,17.39%),TSC2基因突变19例(19/23,82.61%),新发突变18例(18/23,78.26%)。(2)TSC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移码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切突变,大片段缺失,除2例患儿突变位点相同外,余均不相同。(3)TSC1基因突变患儿均为家族型,TSC2基因突变患儿5例为家族型(5/19,26.31%)。(4)癫痫发作类型TSC2基因突变患儿以痉挛发作为主(13/19,68.42%),TSC1基因突变患儿以局灶性发作为主(3/4,75.00%);癫痫3月完全控制率TSC2基因突变患儿为46.00%,TSC1基因突变患儿为75.00%,明显高于TSC2基因突变患儿(P0.01)。(5)TSC2基因突变患儿中智力发育落后(15/19,78.94%)明显多于TSC1基因突变患儿(1/4,25.00%,P0.01)。结论:TSC基因突变率较高,以TSC2为主,且无明显突变热点,新发突变多见。TSC1基因突变以家族型为主,TSC2基因突变以散发型为主。TSC2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表型相对TSC1基因突变患儿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个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家系 TSC1和 TSC2基因变异位点并进行产前诊断。 方法:应用Sanger测序法分别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 TSC1和 TSC2基因变异检测分析。 结果:家...  相似文献   

7.
结节性硬化症的分子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致病基因TSC1和TSC2编码的错构瘤蛋白和结节蛋白具有肿瘤抑制作用,是细胞生长和增殖的重要调节因子。以往对结节性硬化症的研究多关注TSC1和TSC2基因缺失和突变,本文旨在对结节性硬化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结节性硬化症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节性硬化症的分子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致病基因TSC1和TSC2编码的错构瘤蛋白和结节蛋白具有肿瘤抑制作用,是细胞生长和增殖的重要调节因子。以往对结节性硬化症的研究多关注TSC1和TSC2基因缺失和突变,本文旨在对结节性硬化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 10年 ,结节性硬化症 (TSC)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致病基因为 TSC1和 TSC2 ,其产物分别为错构瘤蛋白和马铃薯球蛋白 ,本文综述了 TSC1和 TSC2的定位、结构、基因产物、功能、突变型 /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一例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SC)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采集1例以发色黄为首发表现的新生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 提取DNA进行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基因测序显示患儿TSC2基因第33外显子存在c.3914del(p.P1305Rfs*20)杂合变异, 该变异为移码变异, 可导致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结论本例TSC新生儿以发色黄为首发表现, 既往未见报道。TSC2基因第33外显子c.3914del(p.P1305Rfs * 20)杂合变异可能为该患儿的致病原因。上述发现丰富了TSC2基因的变异谱。  相似文献   

11.
近10年,结节性硬化症(TSC)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致病基因为TSC1和TSC2,其产物分别为错构瘤蛋白和马铃薯球蛋白,本综述了TSC1和TSC2的定位,结构,基因产物,功能,突变型/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在基因诊断结果明确的基础上应用于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PCR-DHPLC)、DNA测序技术,对19个家系的21例TSC患者进行TSC1和TSC2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 在19个家系21例患者中发现17种不同的基因突变,其中13种突变未见报道,包括TSCj基因的c.2672delA、c.2672insA和TSC2基因的c.4918insCGCC、c.1143delG、Intron27+1 G>A、c.1957-1958delAG、Intron5+1 G>A、c.910insCT、c.2753C>G、c.4078dupAGCAAGTCCAGCTCCTC、Intron 11-1 G>A、Intron 14+1 G>A、c.684 C>A.对7个家系进行了产前诊断,其中6个家系的胎儿均未发现其家系先证者所具有的突变,胎儿出生后电话随访至1~4岁无TSC的症状出现.而另一家系的胎儿携带有和母亲一样的突变,经遗传咨询后,家属选择了引产.结论 本研究证实的TSC基因突变中,有76.5%(13/17)的突变均未在其他研究中被发现,说明中国人群TSC基因的突变谱可能与其他人群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本研究中TSC基因诊断率为89.5%(17/19),提示TSC的发生可能还有其它未知的遗传病因;在有家族史的病例中,TSC1与TSC2有相似的突变比例,而在散发病例中,TSC2的突变更加常见;13种新突变患者的父母均无类似突变,说明TSC致病基因具有较高的自发突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一个中国人结节性硬化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外周血DNA的TSC1和TSC2基因变异进行鉴定。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对发现的潜在致病变异采用Sanger测序法对父母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均携带TSC2基因新的c.4183C>T(p.Q1395X)杂合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该变异为潜在的致病变异。先证者母亲同样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但症状轻于患者。另外4名未患病的家系成员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TSC2基因新的c.4183C>T(p.Q1395X)杂合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上述发现扩大了TSC2基因的突变谱。先证者症状重于其母亲考虑与表型异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结节性硬化症基因外显子4基因突变与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中国人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基因(TSC1)外显子4的基因突变特征及多态现象。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技术结合DNA测序对来源于21个家系的25例TSC患者,23名父母及60名正常对照进行了TSC1基因外显子4检测。结果 正常对照SSCP均表现为一种相同的带型,在25例TSC患者中,有1例散发型患者的SSCP带型与正常对照不同,经DNA测序证实该患者在TSC1基因的外显子4发生了352insA杂合突变,在无症状的23名父母中,有1例患者的母亲亦检测到不同于正常的SCP带型,经测序证实发生了347A→C碱基改变,由于编码的氨基酸未改变,均为缬氨酸(Val),考虑为一种多态现象。结论 352insA是一种新型插入突变,未呈热点分布,347A→C是一种罕见的新单核苷酸多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1例枫糖尿症(maplesyrupurinedisease,MSUD)患者家系的基因突变,明确其遗传学病因,并应用于产前诊断。方法选取2017年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诊断的一例枫糖尿症患儿,女孩,发病年龄为出生后6天,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患儿及父母进行BCKDHA基因、BCKDHB基因、DBT基因、DLD基因4个基因外显子编码区进行序列的捕获及测序,确定可疑的突变位点。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位点的氨基酸进化保守性和蛋白质结构及功能变化,并在患儿母亲再次妊娠时抽取胎儿绒毛组织,提取DNA,对相应的基因突变进行检测,用于产前诊断。结果高通量测序发现患儿BCKDHB基因双重杂合突变,为第7外显子c.818CT,第9外显子c.988GA两个基因错义突变,其中c.818CT遗传自于患儿母亲,c.988GA遗传自于患儿父亲。c.818CT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两个突变位点均位于高度保守区域,突变导致相应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结构及功能变化,从而影响支链氨基酸脱氢酶复合体的活性。患儿母亲再次妊娠未检测到BCKDHB基因相关突变。结论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枫糖尿症患儿家系相关基因序列的捕获及测序,了解MSUD的患儿的突变情况,且发现一个未报道过的新突变。并成功用于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一例先证者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患儿进行基因突变鉴定与家系研究。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NF1基因进行点突变和基因拷贝数检测,应用MLPA技术对患者NF1、NF2基因进行大片段变异研究,采用STR连锁分析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亲缘关系鉴定,对其父母进行体格检查和表型分析,采用Sanger测序方法对高通量测序点突变进行先证者和家系验证。结果高通量测序检出患者NF1基因致病变异c.1013AG,该突变为已报道的Ⅰ型神经纤维瘤致病突变,其生物学父母未见神经纤维瘤表型且无上述突变。结论该神经纤维瘤患儿是由NF1新发突变所致,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检测致病基因含较多外显子的遗传性疾病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新疆地区29名苯丙酮尿症(PKU)汉族患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进行检测,评估二代测序技术在苯丙酮尿症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本地区苯丙酮尿症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富集PAH基因全部外显子及调控区,通过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突变位点,并以Sanger测序技术验证检测结果。结果共检测了29例PKU样本,在58个PAH等位基因中检测出59个突变基因,共28种突变类型,其中错义突变21种,无义突变3种,剪切位点突变3种,缺失突变1种,以上结果均经Sanger测序验证。结论二代测序技术可应用于苯丙酮尿症相关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以作为一种高效、准确、方便和全面的检测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种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DHPLC)技术检测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疣(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is,EXT)基因突变的新方法,并研究3个EXT家系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扩增EXT致病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区及部分内含子与外显子交界区,联合连锁分析、DHPLC筛查及测序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个EXT家系中,共检测到两处已知EXT2基因的剪接位点突变IVS2 1G>A、IVS7 1G>T,一处28C>A变异和一处EXT1基因的IVS4 66G>A变异。结论EXT2基因的2个剪接位点突变分别是引起相应EXT家系的致病原因,应用DHPLC技术检测遗传性疾病基因变突是一种自动化、高通量、灵敏、快速且简便经济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1例临床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SC)患者的致病基因, 为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先证者TSC1与TSC2的外显子区域, 确定候选致病位点, 应用Sanger测序对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候选位点进行验证, 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ACMG)指南, 对位点致病性进行判定。结果先证者的TSC2 (NM000548.5)存在c.52delC(p.Leu18CysfsTer28)杂合变异, 为移码变异, 该位点在公共数据库均未见频率报道;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该变异为有害变异;先证者父母均未发现该变异, 依据ACMG指南, 该变异为疑似致病性变异(PVS1 +PM2)。结论 TSC2基因c.52delC变异为为该患者致病的原因, 本研究结果丰富了TSC患者TSC2的变异谱, 为该家系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突变扩增阻滞系统(ARMS)法与下一代测序法(NGS)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EGFR基因突变的比较分析,来探索更适合我国临床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方法收集22例NSCLC患者标本,分别用ARMS法及二代测序法对标本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结果本次实验的22例标本其中17例EGFR基因突变结果两种检测方法一致,结果为EGFR单突变6例,双突变1例,阴性10例;2例ARMS法检测为单突变,二代测序法检测为双突变;3例ARMS法未检测到突变,二代测序法检测到突变。结论 ARMS法与二代测序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结果基本一致,但各有优缺点,两种方法结合检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