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红细胞达菲(Duffy)血型和艾滋病病毒(HIV)1型感染的关系。方法将彝族HIV高危人群标本分为实验组(HIV感染者)和对照组(未感染HIV者),应用血清学方法进行Duffy血型表型鉴定,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技术(PCR-SSP)进行基因分型,比较两组Duffy血型表型、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该地区已知报道的差异,以及不同Duffy血型表型、基因型的HIV感染率。结果共收集彝族HIV高危人群标本427例,其中HIV感染156例(实验组),未感染166例(对照组)。高危人群Duffy血型分布与同地区同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者与未感染者Duffy血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型Fy(a^+b^-)、基因型Fya/Fya、Fya/Fyb/Fy占94.41%(304/322),其中实验组146例,对照组158例;表型Fy(a^+b^+)、基因型Fya/Fyb占4.35%(14/322),其中实验组6例,对照组8例;表型Fy(a^-b^+)、基因型Fyb/Fyb占1.24%(4/322),均为实验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检出Fy(a^-b^-)表型、Fy/Fy、Fyb/Fyb/Fy基因型。两组Duffy血型表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ya^-与Fya^+高危人群,Fyb^+与Fyb^-高危人群HIV-1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因频率为:Fy^a=0.9239(595/644)、Fy^b=0.0342(22/644)、Fy=0.0419(27/644)。结论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尚不能认为红细胞Duffy血型与HIV-1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大连地区汉族人群Duffy血型系统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39名大连地区无血缘关系健康汉族献血者,使用TaqMan-MGB探针Real-time PCR技术对其Duffy血型系统基因型分布进行检测。结果:共检出FY~*A/FY~*A基因型206例,FY~*A/FY~*B基因型32例,FY~*B/FY~*B基因型1例。其中FY~*A基因频率为92.9%,FY~*B基因频率为7.1%。结论:大连地区汉族人群Duffy血型系统基因型分布符合亚洲人群FY~*A/FY~*A基因型占据绝对的优势,FY~*B/FY~*B基因型十分罕见的特点。与北京、河北、洛阳等地汉族人群进行比较未发现存在统计学差异,但与深圳地区人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Duffy血型在人类学研究中是一个有用的工具.1950年在多次输血的血友病患者血清中发现的抗Fya和1951年在一名产妇血清中发现的抗Fyb是Duffy血型系统中最常见的两个抗体[1].Duffy血型系统有6个抗原,即Fya(FY1)、Fyb(FY2)、Fy3(FY3)、Fy4(FY4)、Fy5(FY5)、Fy6(FY6).Duffy血型的基因位于染色体1q22-23,由于44号氨基酸的改变出现FY1和FY2这两种基因型[2].近些年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血型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采用PCR-SSP方法对广西地区健康献血者进行Duffy血型的基因分型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是艾滋病的主要病原体,HIV-1 Env蛋白在病毒的感染、侵入和干扰机体免疫机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干扰细胞正常的信号转导途径、导致合胞体的形成、引发细胞病变。HIV-1感染的细胞类型包括 CD_4~+辅助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朗罕氏细胞、胎盘滋养层细胞、神经元细胞等。HIV-1感染引发的病理变化与免疫系统的变化密切相关,免疫系统的  相似文献   

5.
单核细胞在抗寄生虫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体外周血单核细胞由CD14++CD16-和CD14+CD16+2个亚群组成。弓形体基因型可分为Ⅰ、Ⅱ和Ⅲ型,不同基因型的弓形体能引起不同单核细胞的活化并能诱导单核细胞表型改变及细胞因子的释放。本文就单核细胞表型与弓形虫基因型之间可能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罕见B(A)和cisAB血型的血清学特性和分子机制,对表型和基因型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对其中血清学表型为AB亚型的标本,应用PCR-SBT法扩增ABO基因第6、7外显子,进行基因测序,确定突变位点和类型,并对表型和基因型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6例血清学表型为AB亚型的标本中,经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B(A)血型的12例,包括3种B(A)型等位基因,分别为ABO*BA.03(1例)、ABO*BA.04(5例)、ABO*BA.02(6例),这3种等位基因所对应的表型有B(A)、AB_x、正O反B。确定为cisAB血型的4例,4例样本基因型全部为ABO*cisAB.01,血清学表型为A_xB和A_2B_x,未发现其他变异型。结论:本研究显示了16例B(A)型和cisAB型的血清学表型和基因型特点,通过基因测序了解突变位置及类型。相同的基因型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血清学反应特点,对于ABO亚型等疑难血型的鉴定,采用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准确鉴定血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罕见B(A)和cisAB血型的血清学特性和分子机制,对表型和基因型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对其中血清学表型为AB亚型的标本,应用PCR-SBT法扩增ABO基因第6、7外显子,进行基因测序,确定突变位点和类型,并对表型和基因型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6例血清学表型为AB亚型的标本中,经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B(A)血型的12例,包括3种B(A)型等位基因,分别为ABO*BA.03(1例)、ABO*BA.04(5例)、ABO*BA.02(6例),这3种等位基因所对应的表型有B(A)、ABx、正O反B。确定为cisAB血型的4例,4例样本基因型全部为ABO*cisAB.01,血清学表型为AxB和A2Bx,未发现其他变异型。结论:本研究显示了16例B(A)型和cisAB型的血清学表型和基因型特点,通过基因测序了解突变位置及类型。相同的基因型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血清学反应特点,对于ABO亚型等疑难血型的鉴定,采用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晚期艾滋病(AIDS)病人中分离培养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毒株,对其生物学表型和基因型进行鉴定,了解中国临床HIV-1毒株的生物学特征,以期探讨HIV-1生物学特征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6例AIDS晚期病人的静脉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s);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bDNA法检测病毒载量;PBMCs共培养法分离HIV-1毒株;终点稀释法滴定分离株的感染力;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分离株的env区;以MT-4细胞检测毒株的融合诱导性。结果6例病例中分离出3株能在PBMCs中连续稳定传代的HIV-1毒株,50%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ml)分别为6.3×10^3、10.2×10^3、2.51×10^3;3株毒株均为B亚型,均不能引起MT-4细胞病变。结论共分离出3株感染力相对较高、呈慢/高型复制动力学、M-嗜性、非融合诱导性的HIV-1 B亚型临床分离株。  相似文献   

9.
HIV-1的表型与母婴传播有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 ,HIV 1非合胞诱导(NSI)表型的存在和较高的病毒载量 ,可以增加其母婴传播的危险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师学院的LaRussa博士等以144名在 1990~ 1995年间分娩的母亲为研究对象 (其中有 48名母亲将病毒传播给了其子女 ,另外 96名母亲则没有 ) ,调查了MT 2细胞中HIV 1的表型和母婴传播之间的关系 ,并控制了CD4 细胞百分比和破膜时间。结果发现 ,与未将病毒传播给其子女的妇女相比 ,传播者体内更易具有NSI表型的HIV 1( 75 %比 90 %,P =0 0 4)。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 ,NSI表型 (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近5年南昌地区无偿献血人群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状况,描述感染者特点,为本地区降低HIV经输血传播风险,制定有效献血者招募及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进行抗-HIV初复检筛查,ELISA初筛阴性标本用核酸检测(NAT)方法检测艾滋病病毒核糖核酸(HIV RNA),抗-HIV或HIV RNA反应性标本用蛋白印迹试验(WB)方法进行确证。统计2014-2018年南昌地区献血者HIV抗体检出率,整理分析HIV-1感染者人口学特征及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2014-2018年南昌地区无偿献血者HIV-1型抗体确证阳性57例,HIV抗体不确定30例,抗体检出率0.018%。ELISA-/NAT+1例,WB鉴定为HIV抗体不确定。57例感染者中,男性占98.25%;21~30岁青年人占40.35%;未婚占64.91%;本科文化占33.33%;本市(县区)户籍占43.86%;高校学生占40.35%;初次献血占75.44%,捐献全血占96.49%;男男同性性传播占52.63%,异性性传播占43.86%;合并梅毒感染占14.04%。HIV-1型抗体阳性标本出现WB特异性条带gp160、gp120、p24均占100%,p66占96.49%,gp41占91.23%,HIV抗体不确定标本出现条带p24占66.67%,gp160占36.67%。结论近5年南昌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IV-1感染者以初次捐献全血的高校青年男男性行为者(MSM)为主。应采用先进的检测方法和试剂开展HIV筛查,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河北省不同途径感染人群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亚型分布特点。方法从感染者的血浆样品中提取病毒RNA,反转录后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扩增HIV-1 gag和env基因的部分片段,对PCR产物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所获序列与各亚型国际参考株序列比对,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基因型。结果对154份HIV-1感染者的样品进行扩增,得到了146份样品的HIV-1基因片段。发现6种HIV-1亚型和重组型,其中B’亚型61例(41.8%),CRF01_AE 59例(40.4%),CRF07_BC 16例(11.0%),CRF08_BC 6例(4.1%),C亚型和B01重组株各2例(1.4%)。血液途径传播为B’亚型,男男性行为传播以CRF01_AE和B’亚型为主。结论河北省不同途径感染人群HIV-1亚型分布具有明显的人群特征。血液途径传播者为单一B’亚型,性传播人群中亚型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不同病毒载量的同一研究对象同时进行血浆HIV-1 RNA与干血斑HIV-1 DNA的基因型耐药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探讨HIV-1 DNA用于耐药检测的可行性和用途。方法 2021年12月采集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受ART后1年以上的HIV/AIDS患者静脉血5 mL,EDTA抗凝,分离血浆和制备成干血斑样本,分别提取病毒DNA和RNA进行pol区扩增,比较两种方法的扩增效率;并对同时扩增成功的序列利用MEGA7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序列一致性。利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进行耐药位点分析,比较耐药性结果。结果 209例样本中,来自云南82份(39.2%),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69份(33.0%),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8份(27.8%)。105例VL<20拷贝/mL,25例20拷贝/mL≤VL<200拷贝/mL,42例200拷贝/mL≤VL<1 000拷贝/mL,37例VL≥1 000拷贝/mL。不同病毒载量的样本分类中,使用血浆中HIV-RNA pol区扩增成功率分别为12.4%、28.0%、69.0%、89.2%;使用干血斑中HIV...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13年广西边境地区已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病人中,艾滋病病毒(HIV)的耐药情况。方法对防城港市、崇左市、南宁市2013年已接受HAART1年的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HIV-1病毒载量,对病毒载量1000拷贝/mL的样本进行自建耐药检测,登录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分析基因耐药结果。结果共1659例病人纳入研究分析,124例病毒载量结果大于1000拷贝/mL,其中100例样本核酸扩增阳性,5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突变;发现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最主要耐药突变位点,分别为M184I/V、K103N/S、Y181C/I/V和G190A/E,发现2例有蛋白酶类抑制剂(PIs)耐药突变。54例病人出现了耐药,其中41.0%(41/100)对NRTIs耐药,49.0%(49/100)对NNRTIs耐药,2.0%(2/100)对PIs低度耐药;32.0%(32/100)对NNRTIs和NRTIs双重耐药,1.0%(1/100)可能对三类药物耐药。HIV-1毒株在调查人群总耐药发生比例为3.3%(54/1659)。结论广西边境地区2013年已接受HAART人群中,HIV耐药株发生率较低,但耐药基因突变较为复杂,出现较多对NNRTIs和NRTIs双重耐药,以及可能对NRTIs、NNRTIs和PIs多重耐药,应采取科学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4.
HIV-1耐药性表型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耐药性产生机制及检测方法,是HIV/艾滋病(AIDS)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HIV耐药性检测是指导抗HIV临床管理和治疗失败后选择新治疗方案的主要技术手段。目前国际上发展较为成熟并且应用于临床的有基因型和表型耐药检测两种实验方法。该文主要就HIV耐药性的表型测定法的相关进展以及耐药性检测中的新理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昆明地区高危人群HIV-1二重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云南省昆明地区高危人群艾滋病病毒I型(HIV-1)二重感染的发生情况与特征。方法筛选昆明地区高危人群出现HIV-1二重感染的病例。通过不同的PCR/测序引物得到不同的测序结果,或直接测序时碱基模糊不清而确定的可疑二重感染病例,然后采用TA克隆的方法对单个PCR克隆进行测序,找到血浆标本中的HIV-1准种,并分析其系统发生和重组结构。结果昆明地区的高危人群中,HIV-1二重感染的发生率为7.7%(2/26)。2名具有高危异性性接触史的HIV-1感染者,分别为CRF01_AE和CRF08-BC或CRF07-BC的二重感染。结论昆明地区高危人群HIV-1的二重感染较为常见,这为快速产生新的重组病毒株提供了基础。该研究提示,该地区高危人群经常暴露于新的病毒株,将加速基因型内重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关于血红蛋白基因型和ABO血型是否影响恶性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形成玫瑰花结的问题,有人认为镰状红细胞携带者(AS基因型)的红细胞失去与恶性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形成玫瑰花结的能力,从而对恶性疟产生抵抗力;也有实验表明感染原虫的A型或B型红细胞比O型红细胞更易于形成玫瑰花结。本文报告ABO血型和血红蛋白基因型对玫瑰花结形成的影响进行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学已经从胚胎学迅速深入到遗传学领域,尤其是确定其基因型和表型关系。近来,关于 Noonan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和长QT综合征的基因型和表型关系的研究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在先天性心脏病分子生物学研究上具有代表意义,对特定基因突变的临床应用和深入认识不仅有助于作出先天性心脏病更为敏感和特异的诊断而且有利于促进治疗方法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针对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高敏感检测策略,减少窗口期漏检。方法收集来自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宁夏和青海省(自治区)的MSM人群专项调查样本,分别用中国现行的HIV抗体常规检测策略、新检测策略一、新检测策略二和新检测策略三进行检测,对常规策略与3种新策略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023份调查样本中,常规策略[三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检出的抗体阳性、阴性和不确定标本分别为282份、10716份和25份;新策略一(四代ELISA+WB)检出的抗体阳性、阴性和不确定标本分别为282份、10676份和65份;新策略二(三代ELISA+WB+集合核酸)检出的核酸阳性,抗体阳性、阴性和不确定标本分别为28份、282份、10688份和25份;新策略三(四代ELISA+WB+集合核酸)检出的核酸阳性,抗体阳性、阴性、不确定标本分别为13份、282份、10663份和65份。常规策略、新策略一至三的检测敏感性分别为90.96%、90.96%、100%和95.16%,新策略二和新策略三的检测敏感性显著高于常规策略(P〈0.05),且新策略对早期及急性HIV感染者的检测能力优于常规策略。结论针对MSM人群的HIV新检测策略,可以减少早期及急性HIV感染者的漏检,应根据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样本量尽快在该人群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保存期内献血员红细胞 ABO血型与 CR1 分子基因型及数目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 PCR和 Hind III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 CR1 分子基因型以及应用酶联法测定红细胞 CR1 分子数目。结果 :4种 ABO血型献血员红细胞 CR1 分子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在保存 1,3,7,14和 2 1天时 ,4种 ABO血型红细胞 CR1 分子数目相互间分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随血液保存期延长 ,4种血型红细胞 CR1分子数目均呈阶梯式下降。另外 ,在保存至 1,3,7天时 ,4种血型红细胞 CR1 分子基因型高表达者红细胞 CR1 分子数目分别比中低表达者高 ,二者相互间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0 .0 1) ;然而 ,在保存至 14、2 1天时 ,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在保存期内 ,4种血型与红细胞 CR1 分子基因型表达及数目无相关性。随着血液保存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 CR1 分子数目逐渐减少 ,二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保存期内献血员红细胞ABO血型与CR1分子基因型及数目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CR1分子基因型以及应用酶联法测定红细胞CR1分子数目。结果:4种ABO血型献血员红细胞CR1分子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保存1,3,7,14和21天时,4种ABO血型红细胞CR1分子数目相互间分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血液保存期延长,4种血型红细胞CR1分子数目均呈阶梯式下降。另外,在保存至1,3,7天时,4种血型红细胞CR1分子基因型高表达者红细胞CR1分子数目分别比中低表达音高,二者相互间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然而,在保存至14、21天时,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保存期内,4种血型与红细胞CR1分子基因表达及数目无相关性。随着血液保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CR1分子数目逐渐减少,二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