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监测尿黄体生成素(LH)峰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预防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LUFS)中的意义。方法将98例行克罗米酚(CC)促排卵的PCO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于卵泡直径达18 mm时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B组于尿LH峰出现时注射hCG,比较两组LUFS的发生率。结果卵泡直径达18 mm时注射hCG,LUFS发生率为31%;尿LH峰出现时注射hCG,LUFS的发生率为4%,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PCOS患者CC促排卵,在尿LH峰出现时注射hCG可明显降低LUF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排卵障碍患者行促排卵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时不同促排卵方案、人工授精次数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提出最佳的促排卵IUI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因排卵障碍行促排卵IUI治疗的患者共437个周期,按照不同促排卵方案分为5组:A组152个周期,采用氯米芬(CC)促排卵;B组65个周期,采用来曲唑(LE)促排卵;C组130个周期,采用CC+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D组38个周期,采用LE+HMG促排卵治疗;E组52个周期,采用HMG促排卵治疗。比较各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治疗结局,并分析行单次IUI和双次IUI治疗的患者临床结局。结果 (1)5种不同促排卵方案中,各组患者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LH、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5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以A组最低为13.82%,B组为18.46%、C组为23.85%、D组为18.42%、E组为19.23%,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C组分别发生4例、2例多胎妊娠,其余各组无多胎妊娠发生;各组均无OHSS病例发生。(3)优势卵泡为1个的患者临床妊娠率(14.49%)显著低于优势卵泡2个者(24.17%)、3个者(29.27%)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卵泡2个者组和3个者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优势卵泡2个者组发生了5例多胎妊娠,其余各组无多胎妊娠发生。(4)单次和双次IUI的临床妊娠率(18.84%vs.17.5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不同数目优势卵泡组的单、双次IUI临床妊娠率亦无统计学差异(1个者组14.63%vs.14.08%,2个以上者组25.81%vs.24.32%)(P0.05)。结论排卵障碍患者行不同促排卵方案IUI的临床妊娠率相似,其中LE、LE+HMG方案能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率,且多胎妊娠的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多卵泡发育能提高临床妊娠率,但是增加多胎妊娠风险;同一周期行2次IUI并不能提高临床妊娠率,不应盲目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促排卵方案对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本部生殖与遗传中心就诊、年龄35岁、因"不明原因不孕"行IUI治疗的508对夫妇(共1 280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按是否促排分为自然周期组(628个周期)和促排周期组(652个周期);促排周期又按促排方案不同分为:克罗米芬(CC)组153个周期,CC+尿促性腺素(HMG)组107个周期,HMG组126个周期,来曲唑(LE)组132个周期,LE+HMG组134个周期。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活产率等指标。结果促排卵联合IUI治疗的临床妊娠率(12.73%vs.8.76%)及活产率(10.43%vs.7.48%)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P0.05);不同促排卵方案中,LE+HMG组、CC+HMG组及HMG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显著高于LE组和CC组(P0.05);其中LE+HMG组有相对更低的流产率(4.76%)、双胎率(4.76%)及宫外孕率(0%),显著低于其他方案组(P0.05)。结论 LE联合小剂量HMG促排卵后行IUI治疗,对于不明原因不孕症患者而言,具有更高的临床妊娠率,较低的多胎率、流产率,是较为理想安全的IUI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总结氯米酚(CC)促排卵周期和自然周期的卵泡监测资料,比较二组卵泡期长短、不同时间点的子宫内膜厚度(EM)和宫颈粘液评分(CS)、排卵前LH峰出现比率、排卵时优势卵泡大小、妊娠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和活产率。自然周期组和CC组共监测有优势卵泡(≥1.4cm)发育各230周期,最终能排卵者分别为190周期和186周期,卵泡期分别为(16.32±0.26)d和(17.02±0.28)d,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优势卵泡直径2.0cm时比较两组子宫内膜厚度,≥8mm者自然周期组占95.3%,显著高于CC组(34.9%)(P0.01);但在排卵前≥8mm者两组分别为96.8%和95.7%,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样,在优势卵泡2.0cm时宫颈粘液评分≥9者自然周期组与CC组分别为94.7%和33.8%(P0.01),而在排卵前再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95.8%vs.94.6%)(P0.05)。自然周期组和CC组的排卵周期中于排卵前出现LH峰比率分别为94.7%和93.5%,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周期组排卵时优势卵泡直径为1.96±0.31cm(1.6~2.4cm),显著小于CC组的2.46±0.46cm(1.8~3.0cm)(P0.05);自然周期组在优势卵泡≤2.2cm前排卵者(98%)显著高于CC组(35%)(P0.01),而自然周期组在优势卵泡2.2cm后排卵者(2%)显著低于CC组(65%)(P0.01)。CC组妊娠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33.33%vs.22.11%)(P0.05)。但两组之间流产率、宫外孕率、活产率的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CC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有效的、安全的、价廉的促排卵药,其卵泡生长发育的特点是生长速度更快、长到更大才成熟、多数能自然排卵、卵泡成熟排卵前并未影响宫颈粘液评分和子宫内膜厚度,所以对CC周期未妊娠者应另外寻找更深层次的不孕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来曲唑(LE)或氯米芬(CC)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妇女促排卵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促排卵治疗的211例PCOS不孕妇女,按促排卵方案分为LE+HMG、CC+HMG以及单用HMG组,比较三组排卵率、妊娠率、单卵泡发育率、促排卵时间以及HMG剂量的差异。结果 LE+HMG组排卵率为91.5%,CC+HMG组86.8%,HMG组71.7%,LE+HMG和CC+HMG组显著高于单用HMG组(P<0.01);LE+HMG组单卵泡发育率显著高于HMG组(85.3%vs.60.5%,P<0.01),但CC+HMG与其他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E+HMG、CC+HMG、HMG三组患者的妊娠率分别为25.3%、22.7%和26.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LE+HMG组促排卵时间为(15.07±2.41)d,CC+HMG组为(15.27±2.47)d,HMG组为(16.91±2.66)d,三组中HMG剂量分别为(482.3±168.2)U、(486±169.0)U和(595.5±196.6)U,LE+HMG和CC+HMG组促排卵时间及HMG剂量均显著低于HMG组(P<0.01)。结论 LE或CC联合HMG不仅缩短促排卵时间和减少HMG用量,并且提高了排卵率;此外,LE联合HMG更易得到单优势卵泡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本院生殖中心,采用自然周期(NC)和克罗米芬(CC)、来曲唑(LE)、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CC+HMG和LE+HMG 5种促排卵方案用于IUI共2 528周期,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NC组、CC组、LE组、HMG组、CC+HMG组、LE+HMG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9.49%、13.74%、14.95%、15.73%、19.13%、21.80%;5个促排卵组的临床妊娠率高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E+HMG组临床妊娠率高于CC组、LE组、HMG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C+HM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C组、CC组、LE组、HMG组、CC+HMG组和LE+HMG组多胎妊娠率分别0%、4.26%、2.38%、9.88%、9.52%、1.72%;促排卵周期组总多胎妊娠率及其中HMG组、CC+HMG组多胎妊娠率高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促排卵组多胎妊娠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NC组、CC组、LE组、HMG组、CC+HMG组和LE+HMG组自然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促排卵治疗可提高IUI的临床妊娠率,对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无明显影响,但增加多胎妊娠率。LE+HMG方案可以提高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和自然流产率较低,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对 186例患者 2 16个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 (IUI)的总结 ,分析影响IUI妊娠率的主要相关因素。方法 :从不孕症的原因、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不同的促排卵方案 [克罗米酚 (CC)组、CC +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组、hMG组 ]、上游法与梯度离心 2种精子处理方法以及授精时机 [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日子宫内膜的厚度 ,雌二醇E2的水平 ,IUI的次数 ]5个方面 ,分别进行妊娠率的比较。 结果 :男方因素、宫颈因素的妊娠率 (2 9.82 %、2 5 .0 0 % )明显高于其他因素 ;促排卵周期和自然周期之间 (19.5 4 %vs 16 .6 7% )、促排卵的 3组方案之间 (CC组 6 .5 0 %、CC +hMG组 14 .2 8%、hMG组 2 2 .30 % ) ;梯度离心法和上游法之间 (2 0 .13%vs 16 .13% ) ,2次IUI和 1次IUI之间 (19.73%vs 17.39% ) ,妊娠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而注射hCG日的子宫内膜不同厚度之间 ,每个直径≥ 14mm卵泡的不同E2水平之间 ,妊娠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IUI更适用于男方因素、宫颈因素引起的不孕。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授精时机是影响妊娠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以低剂量缓释达菲林长方案降调,在超排卵后期联合加用克罗米芬抑制黄体生成素(LH)峰,应用于体外受精(IVF)促排卵的临床结果与预后因素. 方法 排卵后7 d肌注缓释达菲林0.34 mg(0.2 m1),月经周期第3~5日开始肌注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150~225 IU连续8 d后开始加用克罗米芬(CC)50 mg/d至诱发排卵日.比较CC使用前后内膜厚度,LH及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等. 结果 共纳入156例患者,新鲜周期I临床妊娠率为23.9%(22/92),流产率13.6%(3/22),种植率20.5%(23/112).冷冻周期临床妊娠率33.3%(19/57),种植率18.9%(21/11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与CC起始日相比,内膜11.3±3.1 vs 10.3±2.8 mm显著增厚(P<0.05),LH(0.99±0.88 vs1.50±1.76 U/L)显著下降(P<0.05).有输卵管积水患者鲜胚移植无临床妊娠,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临床妊娠率31.6%(6/19)、种植率16.7%(6/36),显著增高(P<0.05). 结论 低剂量缓释达菲林降调联合CC与HMG应用于IVF促排卵可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结局.CC可有效抑制LH峰的出现,且不影响内膜发育;年龄与输卵管积水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高孕激素促排卵(PPOS)方案在FSH升高的卵巢低反应(POR)患者促排卵治疗中的应用,寻求更适宜FSH升高的POR患者的促排卵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ET的FSH≥10 U/L的POR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接受不同的促排卵方案:PPOS方案组(PPOS组,70例)、添加E_2预处理的PPOS方案组(PPOS+E_2组,70例)和微刺激方案组(微刺激组,70例)。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Gn用药天数、Gn用量、HCG日LH、P、E_2水平、≥14 mm卵泡数、卵泡输出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周期取消率、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结局等。结果 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微刺激组Gn用药天数和Gn用量较PPOS组、PPOS+E_2组显著减少(P0.05)。微刺激组HCG日LH、E_2水平、早发LH峰率较PPOS、PPOS+E_2组显著升高(P0.05)。3组间获卵数、2PN受精数、2PN卵裂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POS+E_2组卵泡输出率显著高于PPOS组、微刺激组(P0.05);PPOS、PPOS+E_2组D3优胚率显著高于微刺激组(P0.05);PPOS+E_2组周期取消率显著低于PPOS组、微刺激组(P0.05)。3组间FET周期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OR患者行IVF-ET使用PPOS方案,可以更好地控制LH峰,获得较好的优胚率;对于FSH升高的POR患者,PPOS+E_2方案提高了卵泡输出率,能更好地控制早发LH峰,降低周期取消率,是该类患者行IVF-ET较为适宜的促排卵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来曲唑(LE)与枸橼酸氯米芬(CC)诱导排卵的临床特征,探讨LE诱导排卵的患者雌二醇(E2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提高LE诱导排卵的妊娠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进行的141个LE周期、82个CC周期和127个自然周期组的临床背景资料、卵泡监测结果及妊娠结局。并将LE组根据扳机日E2水平分为低雌激素组(300pmol/L)和高雌激素组(≥300pmol/L),比较两组间妊娠结局。结果 LE组的卵泡发育速度与CC组相当[(10.4±2.0)d vs.(10.0±2.0)d,P0.05],LE组自然LH出峰率和单卵泡发育率均显著高于CC组(分别为21.3%vs.9.8%,92.2%vs.57.3%)(P0.05);扳机日的E2水平以及单个大卵泡的E2水平均显著低于CC组和自然周期组[分别为(644.5±274.5)pmol/L vs.(1 792.4±898.4)pmol/L vs.(901.8±404.3)pmol/L,P0.05;(610.8±260.7)pmol/L vs.(1 236.4±533.1)pmol/L vs.(896.6±409.0)pmol/L,P0.05];LE组扳机日内膜厚度与CC组类似,低于自然周期组,但无统计学差异[(8.6±1.8)mm vs.(8.4±2.0)mm vs.(9.5±2.2)mm,P0.05]。对排卵障碍者,LE组和CC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5.3%、23.3%(P0.05);而对原因不明性不孕者,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7.4%、19.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LE组诱导排卵过程中扳机日大卵泡数及E2水平较CC组显著降低(P0.05)。LE组扳机日E2300pmol/L时,无一例妊娠者;扳机日E2≥300pmol/L时,HCG阳性率为21.0%(P0.05),临床妊娠率为17.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LE组中仅排卵障碍是妊娠的相关因素。结论 LE组与CC组相比,LH出峰及单卵泡发育率更高、雌二醇水平明显降低;过低的雌激素水平对LE诱导排卵的妊娠结局不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降调节后月经第3天血清黄体生成素(LH)水平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接受IVF-ET治疗288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GnRH—a长方案进行垂体降调节,按降调后月经第3天血清黄体生成素(LH)水平分为三组,A组:LH≤1U/L,共57个周期;B组:1U/L〈LH≤2.5U/L,共188个周期;C组:2.5u/L〈LH〈5U/L,共43个周期。比较三组促性腺激素(Gn)使用天数、剂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血清雌二醇(E2)、LH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hCG注射日血清E2和LH水平在三组间呈递增趋势,各组间血清LH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Gn天数、Gn用量、获卵数、卵裂率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B、C组(P〈0.05),C组的流产率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GnRH—a降调节后月经第3天血清LH水平过低可导致hCG注射日E2和LH水平下降,影响子宫内膜厚度,并导致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下降,流产率上升,但LH过高也可导致流产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寻卵巢储备降低患者最低有效剂量的曲普瑞林降调节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ET/ICSI)治疗的卵巢储备降低患者112个周期资料。根据降调方案分为:A组曲普瑞林短方案共61个周期,B组0.03 mg曲普瑞林长方案共51个周期。比较A、B两组患者的促性腺激素(Gn)用量、获卵数、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等。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不育年限、体重指数、基础内分泌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Gn用药量明显少于B组,获卵数多于B组,但其优质胚胎率明显低于B组(P0.05),两者的受精率和可移植胚胎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妊娠率、流产率差别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 0.03 mg曲普瑞林长方案可作为卵巢储备降低患者的超排卵备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3.
体外受精中单卵双胎的成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单卵双胎的发生及其成因与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10月间于我院进行IVF-ET并获得临床妊娠的1,782个周期,其中常规IVF—ET1,076周期,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706周期,新鲜胚胎移植1,232周期,冷冻解冻胚胎移植550周期,统计单卵双胎、双卵3胎及三卵4胎等的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782个周期中,单卵双胎共28例,发生率为1.57%。单卵双胎与非单卵双胎患者的年龄、不育年限、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和雌二醇(E2)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超排卵方案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总量及使用时间、黄体酮(P)剂量、基础黄体生成素(LH)、取卵日雌孕激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胚胎移植前子宫内膜修整与否其单卵双胎的发生率有差异(P〈0.05);常规IVF-ET和ICSI周期、冷冻胚胎周期和新鲜胚胎周期与单卵双胎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VF及其衍生技术中单卵双胎的发生率高于自然妊娠,可能与患者的年龄、基础激素水平、移植胚胎质量、子宫内膜同步化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4.
高黄体生成素水平与早发黄体生成素峰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虹 《生殖医学杂志》2010,19(3):177-179
<正> 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是由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细胞合成分泌的糖蛋白激素。LH的分泌呈脉冲式,受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GnRH)、卵巢雌激素、孕激素和抑制素的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黄体支持方法与人工授精的妊娠结局及妊娠周期雌二醇(E2)、孕酮(P)、E2/P动态变化规律,黄体支持中合理的E2/P比值,确定合理的黄体支持方法.方法 对接受供精人工授精促排卵助孕治疗的患者172个治疗周期随机分成3组,分别在排卵后第3天开始接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A组),hCG+黄体酮注射(B组)和口服黄体酮胶囊(C组)三种不同黄体支持方法,比较三者的妊娠结局,连续检测妊娠周期早卵泡期、排卵期(hCG日)、孕卵着床期(窗口期),以及早孕期、孕6、7~8周体内E2、P水平.结果 三种不同黄体支持方法中B组妊娠成功率高于其他两组;排卵用药后各个时期P水平C组最高,A、B两组之间无差异;B组与正常妊娠组E2/P比值及变化趋势最相近.结论 hCG+黄体酮注射组虽无口服黄体酮胶囊组提高P浓度作用显著,但周期妊娠率最高,而且与妊娠对照组E2/P比值及变化趋势最接近,因此在黄体支持不仅要提高P浓度,尚需维持合适的雌孕激素的比值,提示hCG+黄体酮注射是三种方案中的最佳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国产尿卵泡刺激素(uFSH)和基因重组卵泡刺激素(rFSH)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中控制性超排卵(CO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93例行IVF-ET/ ICSI助孕的不育患者按不同用药分为uFSH组(96例)和rFSH组(197例),比较两组促性腺激素(Gn)用量、Gn天数、费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雌二醇(E2)水平、取卵数、优胚数、冷冻数、受精率、妊娠率、流产率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结果 uFSH组患者的Gn用量(27.49±7.79)支显著多于rFSH组(25.50±7.84)支,但费用uFSH组(4,110.21±1,164.88)元显著少于rFSH组(7,839.22±2,480.75)元(P<0.05);两组患者Gn天数、hCG注射日E2水平、取卵数、优胚数、冷冻数、受精率、妊娠率、流产率及OHSS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FSH与rFSH相比,对IVF-ET/ICSI促排卵结局无明显影响,同样安全有效,且uFSH存在明显的价格优势. A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between urinary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and recombinant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in IVF/ICSI treatment XIANG Yun-gai TAN Li ZHAO Dong-mei MA Li-ying HUANG Yu-rong XIAO Bing LI Qia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全定量测定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HR-a)降调节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接受长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不孕症患者共208个周期,测定促性腺激素(Gn)启动日当天血清FSH、LH水平和尿FSH、LH全定量水平,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以及血、尿FSH、LH与获卵数及妊娠结局的关系。血、尿FSH各分为三组(≤3 IU/L,>35 IU/L,>5 IU/L),分析各组间年龄、获卵数、正常受精数、卵裂数、Gn使用总量、妊娠率等的差异。结果尿FSH与血FSH显著相关(r=0.508,P<0.01),尿LH与血LH相关(r=0.328,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尿FSH各组间随尿FSH水平的升高,获卵数≤4枚的可能性增高1.95倍;将血FSH、LH、FSH/LH和尿FSH、LH、FSH/LH与卵巢反应性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逐步引入变量的过程中,只有尿FSH全定量水平与卵巢反应性有密切相关性。结论尿FSH、LH全定量水平与血清FSH、LH水平相关;尿FSH全定量可作为辅助判断降调节的指标并能预测卵巢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口服避孕药(OC)妈富隆预处理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降调节长方案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IVF患者450例,其中OC组193例服用妈富隆,于月经周期第21天开始GnRH-a降调节治疗,对照组257例自发排卵后一周同法治疗,比较两组促排卵过程及第一次胚胎移植(鲜胚或冻融胚胎)结局。结果 OC组与对照组在降调节时间、促性腺激素(Gn)用药天数、Gn用药量、获卵数、2PN受精率、优胚率、平均移植胚胎数、宫外孕率、流产率、卵巢囊肿及OHSS发生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OC组HCG日血清LH水平、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活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冻融胚胎移植周期OC组与对照组在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平均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宫外孕率、流产率、活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nRH-a降调节长方案使用OC预处理可能通过影响子宫内膜厚度降低鲜胚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似乎不影响冻融胚胎移植周期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刺激方案、改良超长方案、短方案、拮抗剂方案及自然周期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患者中临床用药与结局的差异. 方法 微刺激方案(A组)129个周期,改良超长方案(B组)129个周期,短方案(C组)58个周期,拮抗剂方案(D组)48个周期,自然周期方案(E组)37个周期.对5组方案中患者的促性腺激素(Gn)用量、天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内膜厚度、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周期取消率、流产率等进行比较. 结果 A、B、C组的Gn天数分别为(8.5±2.1)、(12.3±3.0)和(9.9±2.7)天,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9.1±1.8)、(10.5±2.3)和(8.9±1.6)mm,A、B、D组的Gn用量分别为(19.8士7.6)、(34.9±11.9)和(39.5±12.2)支,A、B、E组的获卵数分别为(4.1±1.3)、(3.0±2.0)和(1.0±0.4)个,A、E两组分别和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E组的可移植胚胎数分别为(2.0±2.0)和(0.7±0.7)个,差异有显著性(P<0.05);B、C、E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7.2 %(35/94)、19.1%(9/47)和18.2%(2/11),B组和C、E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五组流产率、胚胎种植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DOR患者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 ET)五种促排卵方案中,改良超长方案用药量大、持续时间长,但与其他方案相比具有更好的临床结局,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后宫腔镜检查9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助孕治疗失败后要求再次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ET失败后要求再次行IVF-ET患者91例,根据第二次IVF-ET前接受宫腔镜检查情况分为宫腔形态正常组(A组)与宫腔形态异常组(B组),分析宫腔镜检查情况,并比较两组在重复IVF-ET周期中优质胚胎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结果91例中宫腔镜检查宫腔形态正常49例(54%),发现宫腔内微小病变42例(46%),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宫腔轻度粘连、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殖和子宫内膜发育不良,宫腔形态异常组经宫腔镜矫治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明显提高。结论 宫腔镜可以发现存在于宫腔内的微小病变;IVF-ET失败患者应放宽宫腔镜检查指征,以提高重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