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大鼠皮肤角朊细胞的原代培养技术并结合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氧化型染发剂的两种主要成分双氧水(H2O2)、对苯二胺(PPD)及二者混合物致大鼠皮肤角朊细胞DNA的单甸继裂作用。结果表明,染发剂及其组分均能使大鼠角朊细胞DNA发生单链断裂,染毒剂量与慧尾长度呈剂量-反应关系(rH2O2=0.978,rppD=0.993,rH2O2-ppD=0.996),说明DNA单链断裂是氧化型染发剂对皮肤细胞产生  相似文献   

2.
应用大鼠皮肤原代细胞培养并结合MTT法检测氧化型染发剂对皮肤细胞的毒性和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苯二胺经双氧水氧化后形成的化合物以及G牌染发剂均对大鼠角朊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随着染毒浓度的增高,OD值逐渐降低,即细胞线粒体代谢MTT成MTT甲月赞的能力降低,且具有剂量反应关系(r对苯二胺和双氧水混合物=-0687,rG牌染发剂=-0913,n=30,P<001)。除最低剂量组以外,其它4个浓度组的OD值均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t检验,P<001)。对苯二胺和双氧水混合物及G牌染发剂的IC50分别为00033%和00392mg/ml(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021%~00052%及00209~00735mg/ml)。结果显示对苯二胺与双氧水混合物以及G牌染发剂均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能够抑制细胞增殖。氧化型染发剂的细胞毒性可能与其引起皮肤损伤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长波紫外线对大鼠皮肤角朊细胞的损伤及茶多酚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长波紫外线(UVA)对原代培养的大鼠皮肤角朊细胞脂质过氧化和生长状况等影响,同时探讨一种植物多酚--茶多酚(TPP)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在原代培养大鼠皮肤角朊细胞基础上,经UVA照射后,测定角朊细胞浆酶--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情况,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并测定培养细胞的存活率和细胞周期动力学。结果 UVA可以引起体外培养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强,胞浆酶LDH释放增加(从827.55U/L增至1312.47U/L);脂质过氧化产物MDA水平升高,抗氧化酶GSH-Px水平降低;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周期动力学表现为细胞增殖抑制;增殖指数(PI)从34.24%降至17.98%。天然提取物TPP(质量浓度为0.1%)可以比较明显地抑制UVA引起的上述损害。  相似文献   

4.
氧化型染发剂的遗传毒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染发剂对DNA可能产生的损伤效应,采用SOS/Umu试验对氧化型染发剂的主要成分对苯二胺(PPD)和过氧化氢(H2O2)的遗传毒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无S9存在的条件下,PPD在375~6000μg/管的剂量范围内与酶诱导率之间无剂量反应关系,H2O2在4~125μg/管的剂量范围内与酶诱导率之间有剂量反应关系(r=0.995,P〈0.01),PPD被H2O2氧化后则显示出遗传毒作用(  相似文献   

5.
6.
采用溴乙锭荧光法测定氧化型染发剂的主要成分对苯二胺(PPD)、过氧化氢(H2O2)和PPD-H2O2混合物对小牛胸腺DNA的双链间交联形成作用。结果表明:用0~6%的对苯二胺及0~3%的H2O2对小牛胸腺DNA直接染毒,37℃30min时无双链间DNA交链的形成;而PPD和H2O2发生氧化反应后则具有双链DNA交联形成作用并具有剂量反应关系(r=0.829,P<0.01),在受试剂量为0~0.8%(以对苯二胺含量计)时,氧化型对苯二胺的DNA交联作用增加了4.2倍。研究结果提示,DNA交联作用可能是氧化型染发剂遗传毒作用过程中DNA损伤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14种氧化型染发剂的安全性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同一系列氧化型染发剂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皮肤刺激性试验,急性眼刺激性试验,分别观察14种氧化型染发剂的急性经口毒性和对皮肤,眼睛的刺激强度。结果 14种氧化型染发剂的小鼠急性经口LD50均大于5000mg/kg.BW,对约1/3动物皮肤有轻度刺激性;对动物眼睛有中度或重度刺激性。结论 14种氧化型染发剂对家兔皮肤和眼睛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  相似文献   

8.
茶多酚对皮肤角朊细胞生长与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茶叶中的重要活性成分茶多酚对皮肤角朊细胞的生长周期动力学和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在原代培养大鼠皮肤角朊细胞基础上,根据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释放情况确定的茶多酚浓度范围,采用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研究角朊细胞的生长,周期动力学和凋亡发生率。结果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1-1.5g/L)茶多酚可以促进角朊细胞生长。在细胞周期动力学上,表现为促进细胞从G1期和静止期(G0)转向降到17.97%。表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染发乳6a使用安全性。方法:按《化妆品卫生规范》(1999)要求进行急性毒性测试。结果:雌雄小鼠急性经口LD50 均大于5 0 0 0mg/kg ;急性皮肤刺激积分均值为3.0 ,刺激强度属中等,组织病理积分为5 .5 ,属明显刺激;接触受试物后2 4h内不冲洗眼属中度刺激性,分别进行30s和4s冲洗后,刺激均减轻为轻度刺激性。结论:排除受试物的色泽影响,肉眼观察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认该染发乳对皮肤具有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氧化型染发剂遗传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SOS/Umu试验对氧化型染发剂中的两种主要成分双氧和对苯二胺及二者混合物的遗传毒性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有机溶剂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对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normal human epidermal keratinocyte,NHEK)的毒性作用。方法用0.25%的胰蛋白酶经冷温两步消化皮肤,分离得到NHEK,进行体外无血清培养;根据中性红吸附试验测定的NR50结果,确定TCE染毒剂量。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反映其对细胞膜的损害,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反映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TCE可引起NHEK细胞活力剂量依赖性降低,TCE对NHEK的NR50值为4.525 mmol/L(3.922~5.128 mmol/L);NHEK细胞用0.125,0.250,0.500,1.000,2.000 mmol/L的TCE处理1,2,3,4 h后,LDH的释放显示明显的时间-剂量-反应关系;同样剂量的TCE处理NHEK,4 h后可引起MDA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最低浓度为0.500 mmol/L),SOD活力呈浓度依赖性抑制(最低浓度为0.250 mmol/L),与空白对照和溶剂对照组相比较,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有机溶剂三氯乙烯可通过脂质过氧化和氧化应激作用对人角质形成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产氧化型染发剂对小鼠皮肤的亚慢性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氧化型染发剂经皮染毒对小鼠的亚慢性毒作用。 [方法 ]以市售氧化型染发剂对小鼠背部皮肤染毒 ,每天一次 ,持续 3 0d。观察小鼠的一般生长情况、血液生化指标及肝、肾、肺、脾和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及遗传毒性。 [结果 ]随着氧化型染发剂染毒剂量的增加 ,与对照组相比 ,高剂量组的体重增长显著减缓 ;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碱性磷酸酶 (ALP)、血清尿素氮 (BUN)和肌酐 (CR)值显著增高 ,肝、肺重量显著降低 ,肾重量显著增高 (P<0 .0 5或P <0 .0 1)。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 ,高剂量组生发上皮细胞和皮脂腺细胞大量细胞核固缩 ,毛囊四周生发细胞数量减少 ,真皮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 ,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相比 ,毛囊数量显著减少。同时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增高 ,并观察到表皮细胞的DNA损伤。 [结论 ]在亚慢性染毒条件下 ,氧化型染发剂可影响小鼠肝、肾功能 ,并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3.
染发剂的体外染色体畸变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中国地鼠卵巢(CHO)细胞检测染发剂致染色体畸变的情况.方法采用中国地鼠卵巢(CHO)细胞株,以多氯联苯(PCB)诱导的大鼠肝匀浆(S9)作为体外代谢活化系统.按照《化妆品卫生规范》(2002)要求,对2001-2004年送检、受理审报的346件染发剂进行CHO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结果346份染发剂的染色体畸变阳性率为12.72%;其中进口染发剂的阳性率(14.15%),略高于国产染色剂(10.64%),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化型染发剂阳性率(14.06%)明显高于非氧化型染发剂(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7.73%的阳性样品在不加入S9条件下致染色体畸, 变.结论染发剂可能有潜在的致突变性,应加强对染发剂,尤其是氧化型染发剂的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国产氧化型染发剂诱发果蝇非整倍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国产氧化型染发剂进行果蝇非整倍体研究。结果表明,分别喂饲染发剂4.3mg/ml,8.6mg/ml浓度后诱发的果蝇性染色体丢失率和不分离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果蝇非整倍体频率增高主要是由性染色体丢失所致。生殖细胞各阶段非整倍体率显著于阴性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大部分氧化型染发剂、部分功效成分苯胺衍生物及其氧化物具有致突变性。经口致癌性试验证明,部分苯胺衍生物可诱发大鼠、小鼠膀胱癌、肝癌等,但经皮致癌性试验呈阴性。使用者和职业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使用氧化型染发剂的安全性和致癌性,至今证据仍不充分。但是,职业接触可能增加癌症的发病率,估计相对危险,是中等强度。苯胺衍生物经皮吸收率〈1%。一次染发体内接触剂量〈10mg,80%以上从尿液排出。  相似文献   

16.
化学染发剂和冷烫精的毒性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化学染发剂和冷烫精对大白鼠骨髓多染红细胞,毛囊细胞的微核实验及人群健康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化学染发剂,冷烫清具有较强致突变作用,两者同时使用致突变明显增强,并提出研制高效无毒染发剂和加强防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氧化型染发剂中邻苯二胺、对苯二胺、间苯二胺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溶解,离心,萃取后的样液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探讨了最佳条件。结果邻苯二胺、对苯二胺、间苯二胺的线性范围均为25~400μg/ml,其相关系数为0.9991~0.9999;方法最低检出限分别为3.1、3.6、3.4μg/m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6.8%~104.3%,相对标准偏差为1.7%~4.6%(n=3)。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能有效萃取和分离氧化型染发剂中苯二胺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芥子气对人皮肤细胞DNA交联形成与细胞毒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同剂量芥子气对单层人表皮基底细胞和人拟表皮染毒,观察诱发双链间DNA交联的形成。结果表明在相同染毒剂量时,芥子气致人拟表皮DNA交联形成率仅为单层人角朊细胞的1/4。染毒后1h人角朊细胞DNA交联形成率与染毒24h后比较明显降低。芥子气对皮肤细胞的DNA交联作用与其细胞毒性作用之间存在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和时间反应关系。该种交联作用可能是芥子气导致皮肤细胞死亡的原因之一。芥子气对具有完整屏障结构的人拟表皮同样显示有致DNA交联形成作用,这与芥子气能迅速直接穿过表皮的屏障结构作用于表皮基底细胞的报道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