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再生对大鼠胎肝细胞脾内移植后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肝再生状态对大鼠胎肝细胞脾内移植后增殖影响。方法:分离孕3周SD大鼠胚胎肝细胞,将其移植入70%肝切除肝再生模型大鼠脾内,分别于移植后7 d和30 d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切除大鼠残肝细胞的细胞周期,用图像分析法检测脾内移植胎肝细胞面积密度。结果:移植后7 d,肝切除鼠残肝细胞S和G2/M期细胞比例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其脾内移植胎肝细胞面积密度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 d后,各组间残肝细胞再生状态与移植胎肝细胞的面积密度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肝再生状态有利于大鼠胎肝细胞脾内移植后的增殖。  相似文献   

2.
大鼠再生肝对二乙基亚硝胺启动作用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再生肝和正常肝对二乙基亚硝胺(DEN)启动作用的敏感性。方法以2/3肝叶切除后8周末的大鼠为实验组,正常大鼠为对照组,作如下比较:肝重、常规组织学检查及3H-TdR掺入试验;用修改的Solt-Farber模型,通过对GGT阳性癌前病灶的体视学测量,观察肝脏对DEN的启动效应;在体内和体外(无血清原代培养肝细胞)经DEN攻击后,以核酸原位缺口标记方法观察肝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结果2/3肝叶切除后8周末的实验组肝脏的修复过程已完成,未见肝细胞继续增生的表现;经DEN攻击后,实验组肝癌前病灶在数密度和体积密度上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无论在体内或体外接受DEN攻击后,实验组肝细胞DNA的损伤程度都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即使再生过程已经完成,再生肝仍比正常肝具有较高的致癌敏感性,这与再生肝肝细胞在DEN攻击后其DNA损伤较重相关。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成年大鼠肝大部切除后12~120小时不同时间再生肝的重量和体积,用多功能显微图象测量仪测定切片中肝细胞和肝细胞核面积以及肝细胞核直径。按体视学方法测算肝细胞体积和体积密度以及整个肝脏的肝细胞数。术后36小时,再生肝重量、体积和肝重/体重比值以及肝细胞数的增长分别为对照组的2倍;术后72小时,分别为对照组的4倍。至术后120小时,肝重量、体积和肝细胞数均己接近正常肝大小。实验提示,大鼠肝大部切除后再生速度极快,术后第5天已完成肝的重建。再生肝的重量、体积和肝细胞数的增长动态呈一致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大鼠肝大部切除后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切除人鼠肝左叶与中叶(68%),电镜观察术后3~120小时的肝细胞。术后20小时内肝细胞超微结构发生进行性衰退,脂滴递增,细胞器退化,而溶酶体和自噬体显著增多,胞质内的退化结构和自噬体从细胞血窦面脱落入血窦内,被巨噬细胞吞噬,此乃肝细胞在DNA复制和分裂高峰前迅速进行结构更新的表现。术后20~48小时,肝细胞处于复制和增殖高峰,也是肝细胞结构逐渐恢复的时期,脂滴减少,游离核糖体先增多,表明此时细胞以合成结构蛋白为主;继而RER等增多。术后48小时以后,肝细胞结构基本恢复正常,RER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提示细胞功能基本复原。肝大部切除后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迅烈,恢复也甚快,讨论了这些变化在肝再生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用2×108 个混合聚集球形培养的人肝细胞、肝非实质细胞与中空纤维型生物反应器组成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EBLSS),通过循环液(PRIM 1640)中肝细胞合成分泌产物的分析,评价其生物功能。结果表明,经过6 h 的体外循环,循环液中总蛋白、白蛋白、甲胎蛋白和尿素含量均显著增加,该循环液使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DNA 合成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P< 001),实验后球形体肝细胞仍保持良好的活力。提示由培养人肝细胞和中空纤维型生物反应器组成的体外生物人工肝具备肝脏生物合成功能,并有刺激肝细胞增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壳聚糖降肝脂作用及对肝细胞线粒体脂质过氧化、膜脂流动性、超微结构及立体定量分析的影响。方法 :采用低剂量CCL4后肢注射 ,并高脂饮食复制大鼠脂肪肝动物模型 ,同时给予高、中、低 3种不同剂量的壳聚糖防治 ,观察肝内脂质蓄积情况、肝细胞线粒体膜的流动性、MDA含量、电镜超微结构、体密度 (Vv)、数密度 (Nv)及比表面 (σ)的变化。结果 :中等剂量的壳聚糖可明显降低大鼠肝脏TC、TG及线粒体MDA含量 ,增加线粒体膜的流动性 ,与模型组相比 ,差异显著。电镜观察表明 :模型组大鼠肝脏线粒体数目明显减少 ,基质电子…  相似文献   

7.
背景:前期实验证明大鼠肝组织匀浆上清液能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发生形态学变化,但诱导后细胞是否具有肝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征尚不清楚。 目的: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为研究对象,对肝组织匀浆上清液定向诱导分化后细胞是否具有肝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性进行初步验证。 方法:选取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采用肝组织匀浆上清液作为诱导培养基,进行如下分组:单纯肝组织匀浆上清液作为阴性对照组,QSG-7701人肝细胞株作为阳性对照组,基础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标准对照组;肝组织匀浆上清液处理3,5,7 d诱导组;在蛋白水平和转录水平对肝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甲胎蛋白、角蛋白18和色氨酸2,3-加双氧酶进行检测。 结果与结论:经肝组织匀浆上清液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随诱导时间延长梭形干细胞逐渐减少,细胞呈三角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肝组织匀浆上清液诱导干细胞3,5,7 d后肝细胞标志物甲胎蛋白、人细胞角蛋白18和色氨酸2,3-加双氧酶在蛋白和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标准对照组(P < 0.01)。实验结果提示在体外经肝组织匀浆上清液诱导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具有肝细胞特异性标记的肝样细胞,并具有部分肝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应用激光流式细胞计(FCM)研究大鼠肝大部切除后肝细胞增殖周期的动态,并计数了肝细胞分裂指数和双核肝细胞数。正常大鼠4倍体(4n)肝细胞占76%,肝再生过程中也以4n肝细胞增殖为主。术后12~20小时,部分4n肝细胞迅速分裂,2n肝细胞比例增多,双核肝细胞比例减少。术后24小时,出现4n肝细胞S期和8n肝细胞比例高峰,直至120小时仍可见8n肝细胞峰。术后36小时,肝细胞分裂达高峰。此后,双核肝细胞明显减少。术后48~72小时,出现第2次肝细胞DNA合成峰和分裂峰,但在出现的时间和细胞比例上个体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正常不同鼠龄及再生肝的肝细胞DNA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细胞分光光度技术定量测定细胞学涂片中单个肝细胞DNA含量的方法,观察了不同龄正常大鼠及大鼠部分肝切除后再生肝的肝细胞DNA含量情况。结果表明:正常大鼠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肝细胞核倍体逐渐从二倍体向四倍体发展;2/3肝切除术后48h,二倍体细胞和双核细胞明显减少,四倍体细胞增多,显示在增生刺激下促进了肝细胞多倍体化过程。最后,对肝细胞多倍体化的形成及其生物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杨凯 《医学信息》2009,22(9):1828-1829
目的 研究肝血管瘤的DSA表现及瘤血管栓塞的治疗价值.方法 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后,用超液化碘油加平阳霉素制成的乳剂行瘤血管栓塞治疗肝血管瘤38例,随访6-24个月.结果 瘤体形态呈"爆米花状"、"半弧形"及"环行",染色时间呈"早出晚归"征象;栓塞治疗后随访25例,14例缩小50%以上;8例缩小50%以内;3例大小无变化,复查彩超瘤体内血流信号均减弱.有效率100%,所有患者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结论 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瘤血管栓塞是一种理想的肝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1.
背景:成体肝前体细胞可在受体肝脏内定植并分化为肝细胞。不过,异种肝前体细胞移植能否促进急性肝损伤的恢复,脾脏微环境能否促进移植物的存活和向肝细胞分化,尚没有研究。 目的:评价异种肝前体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损伤的作用;监测移植肝前体细胞在大鼠脾脏实质内的定植及向肝细胞的分化。 方法:体外培养雄性小鼠来源的肝前体细胞系肝上皮样前体细胞。通过CCl4腹腔注射联合2/3肝切除构建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进行肝上皮样前体细胞脾脏移植。在肝切除后1,5,14和21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监测血清转氨酶变化,PCR反应检测脾脏组织Y染色体特异性序列Sry,脾脏CK-19和Alb免疫组织化学追踪移植肝上皮样前体细胞的植入和肝细胞分化。 结果与结论:肝上皮样前体细胞可在体外长期培养,保持增殖能力和双向分化潜能。肝上皮样前体细胞脾脏移植后,肝损伤大鼠肝细胞肿胀明显减轻,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下降更明显。移植后1,5,14和21 d,脾脏DNA中均能检测到Sry序列。在整个实验期间CK-19阳性细胞在大鼠脾脏实质内始终存在。Alb阳性细胞在移植后5 d在脾脏实质中出现,随后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实验表明,移植肝前体细胞能在大鼠脾脏实质中植入,并分化为肝细胞,能有效促进CCl4腹腔注射联合2/3肝切除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过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凋亡和肝纤维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细胞和HSC的凋亡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关。急性肝损期或肝纤维化的极早期肝细胞凋亡可阻抑肝纤维化的发生 ;在HSC激活后的纤维化进展期 ,肝细胞凋亡起促进作用。Fas/FasL系统介导激活HSC的凋亡可能是肝纤维化在损伤因子去除后自然修复的关键 ,通过诱导激活HSC凋亡可能为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性间断性宫内缺氧(CIH)对新生雄性仔鼠肝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表达及其甲基化的影响。方法:建立CIH孕大鼠模型,H-E染色观察1 d龄雄仔鼠肝细胞光镜下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细胞IGF-1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IGF-1 mRNA的表达;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检测肝组织IGF-1启动子区域位点甲基化修饰情况。结果:CIH可致胎鼠宫内生长受限,缺氧组仔鼠低出生体质量,并出现追赶性生长;缺氧组1 d龄仔代雄大鼠光镜下肝细胞有微量脂肪滴存在,缺氧组IGF-1蛋白的表达较正常组显著下降;CIH子代大鼠肝IG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CIH可致缺氧1 d龄子代雄大鼠肝IGF-1基因启动子片段1、片段2甲基化水平增高,致肝细胞IGF-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参与CIH后子代雄性大鼠肝非乙醇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肝干细胞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肝实质细胞;2.卵圆细胞;3.骨髓造血干细胞;4.胚胎肝细胞;5、肝细胞样祖细胞.本文就近几年肝干细胞的来源及其分化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道1例肝豆状核变性肝组织超微结构特征.方法 经皮穿刺活检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肝组织,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患者为青年男性, 临床表现脾脏肿大;组织学示肝细胞有脂肪变,未见纤维组织增生;电镜检查显示肝细胞内出现多量形态不一的异常或畸形线粒体和脂褐素颗粒;其中特征性变化是线粒体内出现线条状结晶体和脂褐素颗粒内形成透明小体.结论 肝细胞内出现线条状结晶体的线粒体和形成透明小体的脂褐素颗粒,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四氯化碳(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内质网形态及内质网应激标志性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表达变化, 探讨内质网应激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皮下注射CCl4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分别在4周及8周处死大鼠测定肝脏指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 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和肝细胞内质网形态, 免疫组化和real-time PCR分别检测肝组织GRP78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结果: 肝纤维化组大鼠肝脏指数、血清ALT和AS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纤维化明显, 电镜下见肝细胞内质网扩张,数量明显减少; 肝细胞胞浆中GRP78蛋白表达量及mRNA表达量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 在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肝细胞内质网形态有明显损伤性变化, 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加, 提示内质网应激参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肝组织工程研究中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就生物反应器的特点、生物反应器在肝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肝组织重建、生物人工肝脏、药物筛选、生物反应器在肝组织工程其他相关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论述目前生物反应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供氧问题、细胞密度和分布及微型化,指出生物反应器作为一个重要的媒介促进肝组织工程及生物人工肝的研究发展:同时肝细胞反应器可有效提高培养肝细胞的生物功能,其也将为肝再生医学的理论研究、肝脏的药物代谢及功能评价等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肝细胞生物反应器的研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立体学定量的方法,分析镉中毒小毒肝细胞核、线粒体、脂滴的变化,确定肝细胞核及线粒体的平均体积、表面积显著缩小;脂滴的平均体积及表面积明显增大,与正常对照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9.
肝干细胞具有向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分化的潜能 ,在肝细胞移植、体外人工肝、基因治疗方面有巨大潜力 ,对于了解肝细胞发育及肝癌肝硬化等疾病的发生机制有重要帮助。目前认为是肝干细胞的候选者有卵圆细胞、胎肝前体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胰腺前体细胞 ;肝干细胞可通过流式细胞仪分离 ,在特殊的培养条件下可长期培养  相似文献   

20.
PTEN在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的动态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组织PTEN的动态表达。方法: 采用胆总管结扎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HE及Masson三色染色检测肝脏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肝组织的PTEN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成功建立,随着造模时间延长,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造模不同时间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变性坏死而导致正常肝细胞逐渐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大鼠肝组织中PTEN广泛表达,主要表达于细胞浆,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PTEN阳性表达细胞逐渐减少(P<0.01);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造模1周、2周、3周及4周不同时间大鼠纤维化肝组织中PTEN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并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逐渐降低(P<0.01)。结论: 大鼠纤维化肝组织中PTEN蛋白及mRNA表达均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逐渐降低,其下降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