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一、六经病(三阳三阴) 《伤寒论》原著之“目次”,原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等。称“六病”而并未称“六经”。“六经”字眼为后人所改用。考《伤寒论》“六病”所论述之六大证候群,是指病者在病理生理状态时所呈现之证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之首系指《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尾即《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法》、《辨不可吐》、《辨可吐》、《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法》等八篇。辨别《伤寒论》首尾(以下简称首尾)的作者是不是张仲景,有利于扭转当前那种掐头去尾地学习、研究《伤寒论》的弊端,对恢复仲景学术思想的全貌,有着重要的深远意义。对首尾的作者是张仲景提出质疑始于明代方有执等错简派。他们认为首尾非仲景之文,乃叔和所作,理由主要有二:一是在《伤寒  相似文献   

3.
郝怀清主任医师对风湿性疾病的辨治有独到的理论和用药特点。兹就跟师学习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主要病机特点 中医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归属于“痹证”范畴,依据其病程长、病情顽缠的特点,称之“历节病”(《金匾要略》)、“白虎病”(《外台秘要》)、顽痹、尪痹。本病病理为骨关节损害、  相似文献   

4.
吴鞠通是温热学振的创始人之一。《温病条辨》(下称《条辨》)是其代表作,其中关于补阴的论治尤为突出,本文就吴氏的补阴治则作一浅探: 一、立法以救阴为主 《条辨》所讲的温病  相似文献   

5.
白喉三著评议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10405)林昭焘白喉三著,是指《时疫白喉捷要》(下称《捷要》)、《白喉全生集》(下称《全生集》)及《白喉条辫》(下称《条辨》)三书。《捷要》是清代张绍修所著。张氏认为时疫白喉是指传染迅速,能造成大流行的白喉病...  相似文献   

6.
述评唐以前辨治痰饮的医学成就。对唐以前著名医学著作进行研究,发现《黄帝内经》对痰饮界定欠清晰,提出了脏腑水液代谢理论和气味配伍组方规律;《伤寒杂病论》将辨治痰饮系统总结,上升到理法方药的高度;《诸病源候论》系统总结了人体产生痰饮的病因病机,《千金方》和《外台秘要方》广泛搜集了唐以前辨治痰饮的方药经验,丰富了辨治痰饮的学术体系。张仲景创辨治痰饮病理法方药体系,达到最高水平,因此唐以前辨治痰饮的医学成就总结有必要以仲景学说为尺度,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重楼玉钥》的病证辨治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西医诊疗疾病 ,辨证与辨病的方法 ,论证多年 ,各述其长短。其实辨证与辨病论治的统一观 ,在中医经典论著中早有规范 ,《伤寒论》、《金匮要略》就是典型代表 ,清代喉科专著《重楼玉钥》亦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典范。今从耳鼻喉科的角度进行探讨 ,从中可窥及病证辨治的统一性 ,体现以法统病的治疗特色。《重楼玉钥》为清代郑梅涧所著 ,道光十九年 (公元 1 839年 )初刻本面市。郑梅涧以其父郑子丰所得喉科秘本加以编撰 ,又经其子郑翰补充而成。郑家世袭喉科 ,有“南圆喉科”之称。郑氏几代为医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并在医学理论上有较…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中医学的特点应是整体观念与辨病辨证论治,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其理由有7:1、辨病辨证论治是《伤寒杂病论》的本意;2、辨病辨证论治源于《内经》;3、辨病与辨证是《诸病源候论》探求病源和归纳证候的方法;4、温病学运用和发展了辨病辨证论治;5、辨病辨证论治是临床实践的需要;6、辨病辨证论治能促进中医对病的认识;7、辨病辨证论治有助于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9.
病证结合,是传统中医学临床诊治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早在2000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初具雏形;东汉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建立了在辨病论治体系下辨证论治的模式;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既有辨病论治,按病列方,也有在辨病基础上辨证论治,按证列方。清代徐灵胎《兰台规范》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法”。陈可冀院士在前人基础上,倡导并践行病证结合方法治疗疾病,尤其在冠心病治疗方面,病证结合应用活血化瘀法,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六经非“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病,自宋·朱肱《类证活人书》直以“太阳经”、“阳明经”等称之以后,汪琥响应此说,谓“仲景书止分六经,不言手足,其实则合手经而皆病。”(《伤寒论辨证广注》)遂致“六经”之说蔓延开去,沿袭至今,影响甚大。《伤寒论》诸多谬说曲解者,皆与这一“经”字有关。今当力斥其非,拨乱反正。三阴三阳六病不能称“六经”的理由一、“六经”之说原著没有根据仲景只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等,从未说过“太阳经病”、“阳明经病”、“太阴经病”。《伤寒论》全书找不出“六经”二字,“六经”之说,实强加于仲景。诚如章太炎先生说:“仲景本未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温病条辨》辨病论治思想。方法:通过研读《温病条辨》原著,查阅《温病条辨》辨病论治思想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其辨病论治思想进行分析整理。结果:《温病条辨》的辨病论治思想内涵主要是首先辨病名,然后分辨病期,最后以脏腑定位为线索,进行审证辨证,其临床意义在于首倡辨病,利于把握温病本质;辨病分期,利于温病异病同治;审证论治,利于温病选方用药。结论:《温病条辨》辨病论治思想体系对当今中医学病证结合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为理论基础,因脉证而论治用方,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称"平脉辨证",以此开辨证论治先河。此后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方式又有两次突破,第一次是金元时代刘完素和李东垣把病机发展成病机学说,使辨病机的理念运用于辨证论治,提出病机辨证和气化的升降出入;第二次是近代在引进现代医学病名而同时辨证论治的实践中,引进微观辨证、影像学等临床技术,逐渐蕴发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医者的临床思维方式得到变换提升。  相似文献   

13.
猪苓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阳明病篇》)的第226条、第227条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少阴病篇》)的第319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以下简称《金匮·第一篇》)的第17条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以下简称《金匮·第十三篇》)的第13条。这五条原文,表面上看,前三条为外感  相似文献   

14.
王付  杨志强 《中医药学刊》2004,22(5):808-809
《伤寒杂病论》之所以为历代临床医家所重视,是因为其开创了辨证论治体系,其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内涵是辨病、辨证与辨症的有机结合。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是如何辨病、辨证、辨症的?又是如何将  相似文献   

15.
<正>蓄血证的辨治主要包括病机病位认识、证候辨识、治疗原则及选方施治。其辨治体系以仲景六经辨证为主,温病学派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为辅。本文以《伤寒论》辨治蓄血证的体系为基础,阐述温病学派对伤寒蓄血证辨治的继承及创新。在比较归纳蓄血证寒温辨治异同的基础上,使蓄血证的辨治思路更加清晰完整。  相似文献   

16.
李桂贤 《广西中医药》1995,18(4):38-39,45
论《金匮要略》“同病异治”及其临床意义李桂贤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金匮要略》(下称《金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此书在审病求因、辨证施治过程中,广泛运用了"同病异治"的治疗方法,为后世临床辨病分型论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对疼痛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尽论述,相关方剂在现代临床依然行之有效。列举从少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治头痛、厥阴病辨治颈痛、少阳阳明合病辨治面痛、少阳阳明合病夹瘀血辨治腹痛、少阴病夹水饮辨治关节痛验案,并总结分析其辨治特点:六经八纲,执简驭繁;方证相应,因病制宜;停痰聚湿,善调枢机;结合腹诊,把握腹证。  相似文献   

18.
贾澜 《中医研究》2012,25(4):9-11
病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比《黄帝内经》对证的论述早了约1000a;辨证和辨病理论体系的确立,均得益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开创了中医学六经辨证的先河;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以辨病与脏腑辨证相结合的方式辨治杂病,完善了辨病论治理论体系.辨证和辨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辨病是认识和解决疾病的基本矛盾,而辨证则是认识和解决疾病的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辨证和辨病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体系是发展的。唐代《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不仅仅在张仲景痰饮学说的基础上补充了辨治饮病的方药,更明确提出了辨治痰病的方药[1-2]。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及王焘《外台秘要方》皆是百科全书式的中医学著作,囊括汉、魏、晋、隋、唐的著名医家的医学实践,代表了唐代的医学成就。《千金方》《外台秘要方》丰富了治疗痰饮的方药[3-4],这都是对仲景痰饮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张仲景为痰饮的辨治开创了详尽的理法方药体系。对于痰饮  相似文献   

20.
吕昌宝 《中医杂志》1997,38(10):633-633
迄今为止,中医学者大都认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统观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本意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也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伤寒论》以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命名;《金匮要略》也是以“病”命名,如痉湿喝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等。说明仲景首先重视的是辨病。在《伤寒论》太阳病中依症状不同又分为中风、伤寒、温病,实际上中风为太阳表虚证、伤寒为太阳表实证,温病为外感温邪所致病,属于另一类型的病,故后世又把温病分为另一大类,再依次辨证为卫分证、气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