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析小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血液学改变.方法 患儿入院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MV-DNA,辅助检查:病原学检测、肝功能、血常规、心肌酶测定及胸部X线摄片;分析患儿的血液学改变.结果 60例患儿中28例发生血液学改变,发生率为46.67%,其中轻度贫血10例,中度贫血5例,重度贫血3例,粒细胞减少症21例,血小板减少症2例,全血细胞减少1例,血小板增多(>300×109/L) 26例,异常淋巴细胞>10%5例,骨髓象异常6例;感染组贫血率为3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血色素数值较对照组血色素明显减低(P<0.05).结论 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引起患儿各种各样血液学改变,临床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儿童哮喘并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情况及使用阿奇霉素联合丙卡特罗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117例儿童哮喘者,筛选并发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红霉素肠溶胶囊联合盐酸丙卡特罗,观察组以阿奇霉素联合盐酸丙卡特罗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数、哮喘症状、呼吸状况等,对>6岁患儿行肺功能检查(FEV1.0%,PEFR).结果 儿童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35.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有效率为5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P<0.05);观察组白细胞数治疗前(11.2±3.9)×109/L、治疗后为(6.9±2.8)×109/L;对照组白细胞数治疗前(11.3±4.1)×109/L、治疗后为(7.6±3.1)×109/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案对肺功能均有改善作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奇霉素联合丙卡特罗治疗儿童哮喘并发肺炎支原体感染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可预测鲍氏不动杆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该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82例确诊入住ICU因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临床资料,按诊断标准分为A组和B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100 mg/L、尿素氮水平≥30 mg/dl、肌酐>1.6 mg/dl、白细胞>10.0×109/L或<4×109/L的阳性率分别为30.2%、44.2%、27.9%、46.5%,B组分别为48.7%、74.4%、56.4%、69.2%,A组均比B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肌酐>1.6 mg/dl、C反应蛋白≥100 mg/L、白细胞>10.0×109/L或<4×109/L是鲍氏不动杆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肌酐> 1.6 mg/dl、C反应蛋白≥100 mg/L、白细胞>10.0×109/L或<4×109/L可独立预测鲍氏不动杆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婴幼儿在急性细菌性肠道感染及病毒性肠道感染时,超敏C-反应蛋白(CRP)数值与其疾病的相关性,为临床更有效地选择治疗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快速CRP分析仪,采用高敏感化学微粒增强浊度法对1512例儿科门诊肠道感染患儿进行检测.结果 经诊断其中244例为急性细菌感染性肠炎,128例为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1140例为非感染性肠道疾病;244例细菌感染性肠炎患儿中,CRP含量升高183例,检出率为75.0%,其中CRP为21~50 mg/L有67例,CRP>50 mg/L有24例;128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中,CRP含量升高12例占9.3%,其中CRP>20 mg/L有2例;1140例非感染性肠道疾病患儿中CRP含量升高27例占2.4%,其中CRP>20 mg/L只有1例;244例患细菌性肠道感染的患儿中,白细胞(WBC)升高>10.0×109/L有158例,占64.8%,其中CRP和WBC同时升高的有115例占47.1%,CRP升高而WBC正常的61例占25.0%.结论 当婴幼儿发生急性肠道感染时,超敏CRP检测更有助于肠道感染性疾病各种类型的早期鉴别诊断,肠道细菌性感染时的CRP含量比肠道病毒性感染时的CRP含量有着明显的升高;超敏CRP检测较白细胞测定更迅 速、更敏感;超敏CRP检测在对婴幼儿肠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滤器性能的质量评价方法,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确保临床患者安全输血. 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和Nageotte计数法测定过滤前后血液中白细胞浓度、血小板浓度及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 结果滤过前后悬浮红细胞中的白细胞浓度分别为(7.18±1.84)×109/L和(2.14±2.82)×106/L;白细胞滤除率99.97%;过滤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66.86±54.23)×109/L和(38.19±11.82)×109/L,血小板去除率77.11%;过滤前后红细胞分别为(5.22±0.65)×1011/L和(4.67±0.612)×1011/L,红细胞回收率89.46%;滤过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浓度明显降低. 结论该白细胞滤器能够滤除绝大多数白细胞,减少输血患者感染机会;高效白细胞滤器的应用达到了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减少医院输血后感染和并发症,是临床输血工作中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效治疗白血病患儿肺部感染的临床可靠方法,为白血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0月医院收治的白血病合并肺部感染患儿122例,根据患儿临床治疗方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研究组给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C)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IL-6、IL-18、MMP-9、MCP-1分别为(7.11±1.34)ng/L、(0.70±0.11)ng/L、(85.34±12.34)μg/L、(96.53±13.23)ng/L,低于对照组患儿(8.88±1.54)ng/L、(0.88±0.14)ng/L、(93.45±13.45)μg/L、(109.75±15.43)ng/L;研究组患儿WBC、NeuC、LyC分别为(5.18±1.03)×109/L、(3.14±0.34)×109/L、(1.48±0.21)×109/L,低于对照组患儿(7.68±3.20)×109/L、(6.53±1.21)×109/L、(3.26±0.42)×109/L;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5.08%,高于对照组患儿77.05%,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白血病合并肺部感染患儿可显著改善患儿的感染临床指标,提升感染的临床综合治疗效果,是临床治疗的理想选择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肝损害的特点,提高对肝损害的认识.方法 对200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M易合并肝损害,发生率为46.0%(92/200);肝损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为轻到中度,50 U/L< ALT< 200 U/L共82例(占89.1%,82/92);ALT> 50 U/L患儿(92例)白细胞计数为(16.60±10.56)×109/L,ALT≤50 U/L患儿(108例)为(14.28±10.42)×109/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大占51.0%(102/200),多为轻度肿大.结论 IM易合并肝损害,主要表现为ALT轻到中度升高,肝脏轻度肿大,早期同步检查ALT及肝脏B超,并进行比较,对于IM的诊断及治疗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新生儿肺炎克雷伯杆菌院内感染的早期诊治、易感因素及暴发预警的可行性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陕西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08年11月~2009年1月收治的7例新生儿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病例.结果 发病者体重:1 240~1 740g;发病时住院日12~20天;均有败血症"五不"表现;早期血白细胞减少症(1.4×109/L~3.4×109/L)5例,血小板减少症(9×109/L~69×109/L)4例,高血糖(8.2~20.9μmol/L)4例;感染症状典型,血气分析提示进行性代谢性酸中毒;C反应蛋白增高;血凝系列异常,且易并发休克.结论 早产儿,住院2周左右,有败血症表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下降,血糖增高者需警惕肺炎克雷伯杆菌院内感染,休克可疑者需立即采取强有力抗生素及抗休克治疗,同时果断采取消毒隔离措施,是减少死亡的主要手段和预防暴发院感流行的主要方法 .  相似文献   

9.
探讨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与网织红细胞计数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0例,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测定,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依据(40-79)×109L网织红细胞的正常参考值.本次为(7.1-177.8)×109/L测定范围,50例网织红细胞计数偏低,占62.5%,范围(7.1-39)×109L.20例正常,占25%,范围(40-78)×109/L.偏高10例,占12.5,范围(79-177.8)×109/L.结论:网织红细胞计数显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具有较高比例发生率,临床应增强检测力度,及时干预和治疗,以使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降低,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硬化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36例肝硬化伴SIR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病情转归分为死亡组(52例)与存活组(8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硬化伴SIRS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的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分别为(27.68±4.84)g/L和(2647.12±1 057.18)U/L,均低于存活组(t=0.007,P<0.01;t=0.017,P<0.05);死亡组血肌酐(Cr)、空腹血糖水平、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的中位数分别为175.40 μmol/L、5.43 mmol/L、8.10×109/L、24.00 mg/L和1.20 μg/L,均高于存活组(Z=0.000、0.000、0.009、0.012和0.013,P均<0.05);此外,死亡组的中性粒细性百分比、肝性脑病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Child-pugh C级比例、败血症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和多部位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6.73±14.02)%、28.85%、34.62%、44.23%、34.62%、73.08%和90.38%,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09、x2=28.950、42.810、18.260、16.680、41.177和78.440,P均<0.05).成组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结果有意义的因素为:Cr>165 μmol/L (OR=6.590,95%CI:1.907~22.778)、消化道出血(OR=29.207,95%CI:4.506~189.290)、CRP>25 mg/L (OR=9.757,95%CI:1.732~54.969)、PCT>1 μg/L(OR=20.350,95%CI:2.617~158.264)和多部位感染(OR=30.760,95%CI:2.934~322.572).结论 Cr>165 μmol/L、消化道出血、CRP>25 mg/L、PCT>1 μg/L和多部位感染是肝硬化伴SIR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何池英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0):1558-1559
目的 研究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 方法 选择郴州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90例经病原学检测,临床诊断确诊为感染性疾病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4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所有患儿确诊后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降钙素原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检测,C反应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降钙素原≥0.5 μg/L为阳性,C反应蛋白≥8 mg/L为阳性,白细胞计数≥20×109/L为阳性. 结果 新生儿感染组中PCT水平为(9.31±5.24)μg/L,CRP平均水平为(33.20±20.44)mg/L,白细胞计数(18.3±6.4)×109/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CT水平低于新生儿感染组,CRP水平低于新生儿感染组,白细胞计数低于新生儿感染组.且使用PCT、CRP联合诊断新生儿感染疾病的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79.2%,ROC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83.1%;为所有检测方法组合中特异度、灵敏度最高的诊断方法. 结论 本研究证明使用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可以作为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有效临床指标,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隙出血( SAH)并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0例动脉瘤性SAH的临床资料,对并发DCVS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并发DCVS40例,并发率为50%(40/80).其中,出血次数≥2次DCVS并发率83.33%(10/12);年龄≤60岁DCVS并发率57.63%(34/59);有吸烟史DCVS并发率73.33%(11/15);Fisher分级≥Ⅲ级DCVS并发率76.19%(32/42);Hunt-Hess 分级≥Ⅲ级DCVS并发率66.00%(33/50);白细胞计数≥15×109/L DCVS并发率76.47%( 13/17),发病至手术时间(时间窗)>24h DCVS并发率91.30%(21/23),与出血次数<2次、年龄>60岁、无吸烟史、Fisher分级Ⅰ~Ⅱ级、Hunt-Hess分级Ⅰ~Ⅱ级、白细胞计数<15×109/L、时间窗≤24 h的DCVS并发率[分别为44.12%( 30/68)、28.57%(6/21)、44.62%( 29/65)、21.05%( 8/38)、23.33%(7/30)、42.86%( 27/63)、33.33%(19/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而不同性别、有无高血糖病史和高血压病史DCVS并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血次数≥2次、年龄≤60岁、有吸烟史、Fisher分级≥Ⅲ级、Hunt-Hess 分级≥Ⅲ级、白细胞计数≥15×109/L、时间窗延长是SAH并发DCV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 将60例中、晚恶性肿瘤化疗后发生白细胞减少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第1、3、5、7天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20±0.49)×109/L、(3.55±0.57)×109/L、(4.94 ±0.36)×109/L、(5.79±0.44)×109/L,而对照组分别为(1.97±0.26)×109/L、(2.30 ±0.46)×109/L、(3.02 ±0.37)×109/L、(3.68 ±0.25)×109/L;且治疗组治疗后第1、3、5、7天白细胞减少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白细胞减少恢复正常的平均天数为4.13d,而对照组为6.04d.结论 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能有效恢复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DC-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后出现不良反应,发热症状,探究感染因素,以指导临床用药和护理工作.方法 通过40例患者接受DC-CIK细胞,采集方法、皮下注射与输注治疗后,其中10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的体温、外周血像、血培养的结果比较,从而探讨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结果 40例患者中体温正常30例,血像正常,细菌培养未发现致病菌;10例发热患者中体温<39℃ 8例,白细胞(2.8~5.27)×109/L,体温>39℃2例;白细胞(1.5~2.5)×109/L;细菌培养致病菌阳性4例,检出病原菌为酿脓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结论 接受DC-CIK细胞治疗的肿瘤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发热,发热虽然是人体的一种不良反应,也要时刻注意感染的威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医院放疗中心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预防策略,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5月在医院放疗中心治疗的1304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有9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6.9%,其中以呼吸系统感染率最高,占46.7%,其他依次为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分别占24.4%、15.6%及13.3%;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65岁)、白细胞计数<1.5×109/L、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菌药物使用≥20 d、住院时间>30 d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危险性最大(OR=9.247),其他依次为广谱抗菌药物(OR=6.781)、高龄(OR=6.374)、白细胞计数(OR=5.647)、住院时间长(OR=4.247).结论 医院放疗中心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治疗上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从而有效控制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 将91例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辛伐他汀组(48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及用法相同,在此基础上,辛伐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20 mg/d,每晚睡前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室性期前收缩的控制情况及血清CRP、白细胞计数水平.结果 辛伐他汀组治疗后6个月血清CRP水平显著下降[(3.18±0.79) mg/L比(5.89±0.91)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白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7.60± 1.41)×109/L,比(9.78±1.57)×109/L和(8.65±1.51)×109/L比(9.84± 1.8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辛伐他汀组室性期前收缩复发率14.6%(7/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9%( 1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降低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的复发率,降低血清CRP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白细胞计数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入选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性AMI患者117例.检测入院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生物标记物,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情况.依据入院白细胞计数将患者分为白细胞正常组(白细胞计数≤10×109/L,60例)和白细胞升高组(白细胞计数>10×109/L,57例).比较两组间各生物标记物以及心室重构指标的差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预测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临界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后近期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白细胞升高组患者入院NT-proBNP、hs-CRP及cTnI峰值均明显高于白细胞正常组[(2408.83±3173.39)pg/L比(713.11±636.82) pg/L、(39.64±59.51) mg/L比(11.23±14.14) mg/L、(107.76±107.71) pg/L比(62.23±87.79) pg/L,P< 0.05].入院白细胞计数与LVEDD呈显著正相关(P< 0.01),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1).有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入院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无左心室室壁瘤患者[( 12.59±5.22)×109/L比(9.27 ±2.60)×109/L,P=0.001].入院白细胞计数≥10.5×109/L是AMI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5,95% CI:2.69~187.83,P<0.01),其诊断AMI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69.7%.结论 入院白细胞计数可能具有预测和协助诊断AMI患者急诊PCI术后近期左心室重构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一例急诊冠脉介入支架术后血小板减少病例临床处理方法.认为导致血小板减少大部分为药物原因,每种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各有自己的特点.对于PCI术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处理中需要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建议:血小板计数小于20×109/L时应停用所有抗栓药物;血小板恢复大于20×109/L时即可给予半量的低分子肝素,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血小板恢复至(30~50)×109/L时可增加一种口服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或西洛他唑;血小板大于50×109/L时应该恢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同时密切观察出血和血栓倾向,从而有效地预防支架内血栓和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复全肺灌洗(RWLL)治疗矽肺的远期效果.方法 选择在同一石材矿区作业的60例矽肺患者,根据年龄、矽肺期别、接尘工龄等按1∶1比例随机分为RWLL组与全肺灌洗(WLL)组,进行远期疗效和安全性对比观察,并对RWLL组二次右肺支气管肺泡灌洗回收液(BALF)进行细胞学和SiO2含量测定.结果 治疗4年后,RWLL组咳嗽、气喘好转率分别为68.4%、75.0%,高于WLL组(52.4%、5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年后,RWLL组气喘好转率为70.0c%,明显高于WLL组(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WLL组治疗6年后用力肺活量(FVC)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0)比治疗前逐渐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年后WLL组,FVC与 FEV1.0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6年后,RWLL组X线胸片无变化率高于WLL组,进展与明显进展率低于WLL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WLL组第1次右肺BALF检查:细胞数为6.71×107~2.14×109/L,平均4.50×108/L;肺泡巨噬细胞(PAM)比率为0.873~0.980,平均0.954;SiO2含量18~104.7 mg,平均93.7 mg.第2次BALF检查:细胞数为5.71×106~1.30×109/L,平均为9.12×107/L;PAM比率0.710~0.926,平均0.870;SiO2含量6~90.2 mg,平均46.2 mg.RWLL组围手术期发生痰血,胸痛各1例,发生率6.7%.在随访1年中,RWLL组并发左侧气胸,肺部感染各1例;WLL组并发肺部感染1例.结论 RWLL治疗矽肺不仅合理而且安全,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WLL治疗矽肺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外周血炎性指标的变化,为手术后切口感染预防控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1年5月普外科162例手术患者,依据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80例、非感染组82例,基础疾病感染组分别为创伤急诊组27例、胃肠疾病组25例、肝胆疾病组28例,非感染组分别为创伤急诊组27例、胃肠疾病组25例、肝胆疾病组30例;选择正常人80名,为对照组;采用自动电阻式血细胞计数法检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ANC),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法检测多形核粒细胞CD64 (PMNCD64),采用ELISA法检测可溶性CD86 (sCD86)和亲环素A(CyPA).结果 ANC水平感染组为(16.73±6.73)×109/L、非感染组为(5.98±2.56)×109/L、正常组为(4.6±1.2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NCD64水平感染组为(33.39±9.44)MFI、非感染组为(13.73±4.67) MFI、正常组为(7.01±2.98) M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D86水平感染组为(756.87±161.52) U/ml,正常组为(561.12±104.47)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感染组(662.26±139.98)U/ml比较,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PA水平感染组为(2.05±0.39) μg/L、正常组为(0.951±0.0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感染组(1.81±0.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感染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C、PMNCD64、sCD86水平胃肠疾病组及肝胆疾病组阳性率分别为72.00%、75.00%、68.00%,71.43%、68.00%、64.00%,创伤急诊组分别为96.30%、85.19%、7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A水平胃肠疾病组与肝胆疾病及创伤急诊组阳性率分别为52.00%、53.57%及5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ANC水平测定对临床了解细菌感染的意义较大,创伤急诊手术后切口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余两组基础疾病组,提示尤应重视术后切口细菌感染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