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表观扩散系数在诊断小脑原发肿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mcient,ADC)能反映肿瘤细胞的微观状态,本文探讨其对小脑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原发肿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11例血管母细胞瘤,12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1例髓母细胞瘤,6例室管膜瘤,2例淋巴瘤,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全部病例均行MRI常规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ADC值测量,对前4种肿瘤的绝对ADC值、相对ADC值在Stata9.0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tt检验。结果:不同肿瘤间的绝对ADC值及相对ADC值均有差异(P〈0.001),血管母细胞瘤的ADC值【(1.97±0.214)×10^-3mm^2/s)】要明显高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643±0.223)×10^-3mm^2/s](P=0.001),髓母细胞瘤的ADC值【(0.698±0.124)×10^-3mm^2/s】明显低于室管膜瘤【(1.062±0.148)×10^-3mm2/s】(P=0.003),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则明显高于室管膜瘤(P〈0.001);脉络丛乳头状瘤亦有较高的ADC值,而淋巴瘤有较低的ADC值。在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及血管母细胞瘤这4种肿瘤中,取〈0.8×10^-3mm^2/s、(0.9-1.2)×10^-3mm^2/s、(1.3-1.7)×10^-3mm^2/s、〉2.1×10^-3mm^2/s分别作为上述肿瘤的ADC值的界值时,可获得100%的特异性。结论:ADC值是诊断小脑肿瘤的简便而实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有肝脏占位病变患者,进行MRDWI,分析影像特点并测量表面扩散系数(ADC值)。结果40例肝脏占位病变DWI检出75处异常信号病灶。信号特征与病变结构、成分有关。但无一定特异性。病变的ADC值均值为:肝细胞癌(1.25±0.30)×10^-3mm^2/s,肝转移癌(1.12±0.52)×10^-3mm^2/s,肝血管瘤(2.27±0.49)×10^-3mm^2/s,肝囊肿(3.05±0.59)×10^-3mm^2/s,肝脓肿(1.91±0.46)×10^-3mm^2/s,各种病变间ADC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MRI相比,DWI病变检出率不低于常规MRI,但各种病变间信号强度无明显特异性。ADC值测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扩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正常子宫宫颈3层结构及宫颈癌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特点,探讨其及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5例非子宫疾病女性患者及12例宫颈癌患者在1.5TMR上行盆腔DWI成像。DWI序列的b值为0、800s/mm^2。在DWI及ADC图中观察正常宫颈的层次结构,并比较不同分层的ADC值;在DWI图像中测量宫颈癌病灶相对于闭孔内肌的信号强度比值(SIR),并与常规T1WI及T2WI同法获得的SIR比较;测量宫颈癌组织的ADC值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在对照组中有73%的病例(11/15)在DWI图像中可以分清宫颈的3层结构,而在ADC图中则为100%。3层结构的ADC值分别为(1.83±0.37)×10^-3、(1.23±0.24)×10^-3及(1.87±0.24)×10^-3mm^2,s(内膜层、结合带及肌层),3者间有显著差异。所有宫颈癌组患者的宫颈正常分层结构均消失,在DWI上均表现为弥漫高信号,ADC值为(0.86±0.08)×10—3mm^2/s,癌灶明显低于正常宫颈各层结构的ADC值。DWI、T1WI及T2WI图像中宫颈癌病灶相对于闭孔内肌的SIR分别为2.97±0.69、0.06±0.02及1.96±0.32,3者间有显著差异。结论:正常宫颈及宫颈癌在DWI及ADC图中均具有一定特征,其中DWI能较常规序列更加突出宫颈癌病灶,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量化分析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72例乳腺疾病患者(85个病灶)以及10名健康自愿者行DWI,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500、1,000 s/mm^2。分别测量40个正常乳腺,22个恶性病灶,50个良性病灶,13个炎性病灶在不同b值时的ADC值,比较分析各组ADC值;采用两种方法确定乳腺良恶性病变ADC诊断阈值,并分析比较两者在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的效能。结果①b=500 s/mm^2时,恶性病变、炎性病变、良性病变、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0±0.13)、(0.90±0.19)、(1.68±0.30)、(2.03±0.30)×10^-3mm^2/s;b=1,000 s/mm^2时,恶性病变、炎性病变、良性病变、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6±0.16)、(0.68±0.20)、(1.53±0.33)、(1.85±0.31)×10^-3mm^2/s。②取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的95%可信区间上限作为阈值时,b=500 s/mm^2时ADC阈值为1.16×10^-3mm^2/s;b=1,000 s/mm^2时ADC阈值为1.03×10^-3mm^2/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DC阈值,b=500 s/mm^2时ADC阈值为1.30×10^-3mm^2/s;b=1,000 s/mm^2时ADC阈值为1.14×10^-3mm^2/s。结论DWI量化分析对乳腺良(不包括炎性病变)、恶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采用ROC曲线确定的b=1,000 s/mm^2时的ADC阈值对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外周带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21例前列腺癌患者、28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列腺DWI扫描,分析三者的DWI图、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的信号表现,测量癌灶、前列腺增生、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的ADC值。所有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病例均以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标准。结果DWI上前列腺癌灶表现为高信号影,前列腺增生结节呈稍高信号且信号较混杂,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呈稍低信号。前列腺癌灶平均ADC值0.98×10^-3mm^2/s,前列腺增生结节平均ADC值1.32×10^-3mm^2/s;志愿者前列腺外周带平均ADC值2.14×10^-3mm^2/s。结论前列腺癌灶、前列腺增生结节、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在DWI图像上信号有较大差别,前列腺癌灶信号较高。前列腺癌灶的ADC值低于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及前列腺增生结节。DWI是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DWI(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46例乳腺肿瘤患者行MR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按扩散敏感系数(b值)差(800—0及1000—0s/mm2)各两次扫描数据做出各自ADC图像。分析对相同b值下良恶性病灶及正常对照组的ADC值差异,对采集的ADC值数据进行分析,以乳腺恶性病变平均值95%参考值范围上限值作为恶性病变上限阈值点,取此阈值点作为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指标。结果:46例乳腺肿瘤中恶性病变18例(其中浸润型导管癌16例,髓样癌1例,小叶癌1例),良性病变28例(其中纤维腺瘤20例,不典型增生2例,囊性增生4例,脓肿2例)。良恶性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对比,在DWI均呈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但恶性病变为更低信号。当b=800s/mm2时,良、恶性病变及正常组ADC值分别(1.54±0.28)×10^-2mm2/s、(1.01±0.09)×10^-3mm2/s、(1.49±0.06)×10^-3mm2/s;b=1000s/mm2时,良、恶性病变及正常组ADC值分别(1.45±0.28)×10^-3mm2/s、(0,90±0.08)×10^-3mm2/s、(1.49±0.09)×10^-3mm2/s;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恶性病变及正常组ADC值的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90—0.97)×10^-3mm2/s、(0.49—0.58)×10^-3mm2/s时,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75%、70%,特异度100%、100%,阳性预测值100%、100%,阴性预测值90.2%、88.5%,诊断符合率92.4%、90.9%。结论:扩张加权成像不需要增强,检查时间短,ADC值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具有明确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肾上腺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3.0T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值对肾上腺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原发肿瘤患者的术前DWI图像,用Mann—Whitneyu法对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ADC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5例)、(良性)嗜铬细胞瘤(7例,其中1例为双侧)、皮质腺瘤(21例)、原发恶性肿瘤(包括7例皮质癌及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及髓脂肪瘤(7例)的ADC值依次为:(1.948±0.357)×10^-3mm2/s)、(1.666±0.547)×10^-3mm2/s、(1.434±0.430)×10^-3mm2/s、(0.951±0.144)×10^-3mm2/s及(0.764±0.209)×10^-3mm2/s。除外髓脂肪瘤,以ADC值≤1.08×10。mm。/s为阂值,诊断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的特异度为87.50%、灵敏度为85.29%、准确率为85.71%。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与神经节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及皮质腺瘤ADC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尸值分别为0.003、O.006及0.001),。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与髓脂肪瘤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0TMR扩散加权成像可应用于。肾上腺原发良、恶性肿瘤的诊断,而ADC值能够对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鉴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b值下表观扩散系数(ADC)在鉴别上尿路肿瘤及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上尿路肿瘤患者24例(肿瘤组)及上尿路非特异性炎症患者14例(炎症组)分别进行不同b值的DWI,测量病灶的ADC值及其信噪比(SNR)并作统计学分析,病灶ADC值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不同b值DWI间ADC值比较用Friedman检验、不同b值DWI的病灶SNR用ANOVA检验。结果当b值为500、1000、1500、2000s/mm2时,肿瘤组ADC平均值分别(1.70±0.40)、(1.46±0.36)、(1.21±0.28)、(1.04±0.21)×10^-3mm^2/s,炎症组ADC值分别为(2.47±0.83)、(1.99±0.49)、(1.76±0.43)、(1.49±0.36)×10^-3mm^2/s,肿瘤组及炎症组病灶的ADC随着b值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b值下,肿瘤组的ADC值均明显低于炎症组(P值均〈0.01),不同b值ADC值对于肿瘤组及炎症组鉴别诊断的ROC检验结果显示,b值为1500及2000s/mm^2时鉴别诊断价值要高于b值为500及1000s/mm^2(P值均〈0.05);b=2000与b=1500s/mm^2之间及b=1000与b=500s/mm^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着b值增加,图像SNR明显降低,当b=1500s/mm^2时测得的ADC值对鉴别上尿路肿瘤及炎症最佳,该b值下,诊断界值为1.42×10-3mm^2/s,诊断的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79.2%。结论 DWI对于上尿路肿瘤及非特异性炎症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b=1500s/mm^2时测得的ADC值是鉴别上尿路肿瘤及非特异性炎症的最佳b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i探讨使用GEsigna1.5TMR机扫描正常学龄前儿童腹部实质性脏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均值范围。方法:60例健康学龄前儿童行腹部DWI检查,最大b值分别使用500s/mm^2,700s/mm^2、1000s/mm^2。在ADC图上测量肝脏、脾脏、肾脏、胰腺的ADC值并进行比较,三组比较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每两组间ADC值比较用LSD法,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正常学龄前儿童肝脏、脾脏、肾脏、胰腺在b值分别为500s/mm^2、700s/mm^2、1000s/mm^2时的ADC值(×10^-3mm^2/s,x±s)分别为1.37±0.05、0.78±0.06、1.75±0.07、1.60±0.05;1.20±0.06、0.64±0.05、1.61±0.05、1.47±0.07;1.11±0.08、0.59±0.07、1.49±0.06、1.38±0.08。不同b值时同一脏器ADC值有统计学差异;同一b值时4种实质性脏器ADC值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正常学龄前儿童腹部实质性脏器的ADC值差异有显著性,按照ADC值由大到小排序为:肾脏、胰腺、肝脏、脾脏。为今后应用DWI诊断腹部实质性脏器疾病提供一定的正常值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常规Gd-DTPA增强后脑DWI检查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常规增强扫描之后行DWI检查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西门子1.5T超导型MR扫描系统对86例颅内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先行常规T1WI、T2WI及DWI(b=0、1000s/mm^2)横断面扫描,然后行常规增强T1WI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为0.1mmol/kg,注药速度为1ml/s,注入对比剂4min后以相同的参数再行一次DWI扫描,将增强前后的DWI原始图像均输入工作站获得表观弥散系数图。分别计算出肿瘤强化实质区、坏死囊变区、脑梗死区、正常脑灰质区、正常脑白质区,正常神经核团区域增强前后的DWI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ADC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区域增强前、后SNR、CNR及ADC值的差别。结果正常脑组织DWI的SNR和ADC值于增强前后均无明显差别,P〉0.05;增强前后肿瘤强化实质区、囊变坏死区、脑梗死DWI的SNR、CNR以及ADC值的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Gd—DTPA增强4min后,正常脑组织和不同的病变组织的DWI(b=0、1000s/mm。)SNR、CNR及ADC值无明显改变,常规Gd—DTPA增强4min后行脑DWI(b=0、1000s/mm^2)扫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DWI联合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DWI联合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共44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MRI和DWI资料。DWI中测量ADC值,绘制ROC曲线,获得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腮腺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ADC阈值;动态增强MRI中分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计算单独ADC和TIC及二者联合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腮腺恶性肿瘤ADC值分别为(1.41±0.06)×10-3 mm2/s、(0.75±0.05)×10-3 mm2/s和(1.01±0.05)×10-3 mm2/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鉴别诊断多形性腺瘤与腮腺恶性肿瘤的ADC阈值为1.12×10-3 mm2/s,鉴别诊断腺淋巴瘤与腮腺恶性肿瘤的ADC阈值为0.70×10-3 mm2/s;ADC、TIC及二者联合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61.54%(8/13)、76.92%(10/13)、84.62%(11/13),特异度分别为64.52%(20/31)、83.87%(26/31)、90.32%(28/31),准确率分别为63.63%(28/44)、81.81%(36/44)、88.64%(39/44)。结论 DWI联合动态增强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效能较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超声造影评价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效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因肝肿瘤行TACE治疗的38例HCC患者(共48个病灶),分别行术前及术后即刻经肝动脉超声造影,通过观察肿瘤内及引流区是否增强评估疗效,并与TACE术后1个...  相似文献   

13.
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为临床常用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观察信号变化和测量定量或半定量参数来诊断和鉴别诊断及评估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在子宫内膜癌的术前评估、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就上述MR功能成像技术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经肝动脉超声造影评价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即刻栓塞效果,并预测肿瘤短期疗效。 方法选取 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3 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肝肿瘤行 TACE 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 39 例,共 50 个肝细胞癌病灶术前及术后即刻行经肝动脉超声造影,依据术后与术前肿瘤内部增强最大面积占比及术后与术前引流区最大包围范围占比进行分组,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将上述分组分别与TACE术后1~3个月内的 MRI 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术后即刻瘤内增强占比及术后引流区包围范围占比评价栓塞效果与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的修订标准(mRECIST)判断短期疗效结果均有相关性,其中术后引流区包围范围占比相关性更高(r=0.516,P<0.001,r=0.716,P<0.001)。 结论经肝动脉超声造影评估 TACE 术后即刻栓塞效果与mRECIST短期疗效评估标准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为预测肿瘤术后短期疗效提供良好的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平扫和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并接受放射治疗的病例共380例,所有患者在放疗结束后进行6月至3年的随访复查并接受至少1次以上磁共振检查,常规进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168例行DWI扫描。结果在复查过程中,共有32例证实为放疗后复发,复发的肿块形态不规则,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中等-明显强化,其中19例伴有新发颅底骨质破坏,12例伴有新增淋巴结肿大。复发肿块DWI呈高或稍高信号,其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为(0.96±0.08)×10~(-3) mm~2/s;无复发者DWI大部分呈等、稍高信号,部分呈稍低信号,其ADC值为(1.31±0.16)×10~(-3) mm~2/s,二者ADC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增强和DWI成像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T2WI联合DWI及DCE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75例,包括40例前列腺癌患者,35例非癌患者,均行常规T2WI、DWI及动态增强MRI(DCE-MRI)检查,对T2WI、T2WI+DWI、T2WI+DCE及T2WI+DWI+DCE共四种方法所得的图像进行诊断并评分,同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四种检查方法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四种方法对前列腺癌诊断敏感度、准确度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15.391、15.61,P0.01)。四种方法敏感度及准确度两两比较,T2WI与T2WI+DWI+DCE,T2WI+DWI与T2WI+DWI+DCE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3.0 T磁共振T2WI+DWI+DCE可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度,对前列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T2WI+DWI的诊断效能略逊于T2WI+DWI+DCE,对难以耐受长时间检查的高龄患者可以作为常规MRI诊断序列。  相似文献   

17.
张娜 《磁共振成像》2010,1(4):313-316
近年来,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等方面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本文就这三种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方法及其用于前列腺癌诊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包括磁共振同/反相位成像、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成像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在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方面有较高价值.并有助于监控脊柱恶性病变的放疗或化疗后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深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6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了磁共振检查,包括DCE和DWI两种序列。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准,比较两种检查序列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率。结果有关肌层浸润方面评估,磁共振DCE序列的整体准确率为75.00%(51/68),DWI序列的整体准确率为91.18%(62/68),DWI序列准确率要高于DCE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2,P0.05)。DWI浸润Ⅰ级的灵敏度高于DCE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P0.05)。DWI序列判断宫颈浸润的准确率高于DCE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5,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评估方面,磁共振DWI较DCE序列均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具有检查时间短、无需对比剂等优点,应作为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MRI动态增强及DWI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为临床术前评估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6月间术前接受MRI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癌251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70例,非三阴性乳腺癌[ER(+)/PR(+)/HER-2(-)型]181例。比较两种病理亚型乳腺癌的MRI动态增强及DWI影像学表现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与ER(+)/PR(+)/HER-2(-)型乳腺癌比较,三阴性乳腺癌表现多为单一病灶(P=0.018),肿瘤较大(P=0.002),组织学分级较高(P0.001);MRI动态增强病灶多表现为肿块样强化(P=0.026),分叶状(P0.001)、边缘光滑(P=0.005)、环形强化(P0.001)及T2WI上病变中心呈高信号(P0.001)为其特征性表现。DWI三阴性乳腺癌的ADC均值(1.034±0.37)×10-3 mm2/s高于ER(+)/PR(+)/HER-2(-)型乳腺癌(P=0.031)。结论对乳腺癌病人术前进行MRI检查,有助于三阴性乳腺癌与ER(+)/PR(+)/HER-2(-)型乳腺癌鉴别,可成为乳腺癌术前评估主要无创检查方法之一,为临床治疗方案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