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约占全部室速的10%[1],其中大多数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而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IVT)的射频消融术(RFCA)较其它起源点IVT的效果更好[2],若能找出简单实用的ECG特征鉴别RVOT-IVT与起源于RVOT以外的IVT很有益处.本文总结分析了29例IVT患者的ECG特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弢  张彦周 《医学综述》2009,15(5):718-720
关于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以往学者主张随访或是药物治疗,只有当病程时间较长、室性期前收缩频繁发作,且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情况,才推荐射频消融治疗。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维标测系统的问世,结合右室流出道本身的解剖结构特点,应用导管消融治疗安全可靠、效果显著,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的昼夜发作规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的昼夜发作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患者在基础状态进行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分别记录24h中每小时内心律失常发作频数及平均心率,了解室速,室早发作的昼夜规律,结果:基础状态下,室速,连发室早,平均心率在24h内呈不均一分布(P<0.001),其发作规律呈白天多,夜间少,单个室呈不均一分布,但整个差异无显著性,平均心率与室速,连发室早互正相关,单个室早与平均心率无相关性,结论:左室流出道室速患者24h内室速,连发病早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提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的发生与交感迷走神经平衡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IRVOT-VT)的临床与心电学特点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长垣县中医院收治的符合ARVC和IRVOT-VT标准的患者各100例,对其临床表现、心电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ARVC和IRVOT-VT患者性别比例、超声心动图、晕厥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VC和IRVOT-VT患者在窦性心律时的epsilon波、RBBB、V1~V3T波倒置、肢体导联低电压的发生率以及V1~V3QRS波宽度,室性心动过速时的V1QRS波宽度、额面电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VC与IRVOT-VT患者间性别比例、晕厥史、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指标有很大差异,只有明确不同才能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5.
6.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发生机制复杂,起源部位多样,统计资料显示右室流出道性(RVOT-VT)占多数.然而,对于RVOT-VT生理机制的认识、心电图的判定及特异治疗方式仍未有较好解释.如今,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大量高新仪器的广泛应用,临床工作中对它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式亦有显著更新与改进.本文现就RVOT-VT发生的电生理基础、病理生理、心电图表现以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早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超声定量技术,对40例右室流出道早搏患者测量正常心律,室早及室早后第二个窦性心律的LVEDV、LVESV、LVEDA、LVESA、SV。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处理,推断室早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早搏时的EF及SV与其前后心律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尽管其有完全代偿问期,但其增加幅度均不足以弥补其在早搏期的损失。结论右室流出道早搏可显著影响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8.
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并非少见。是指不伴有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亦排除了代谢或电解质异常的室性心动过速。体表心电图QRS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多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准确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我院自2002年4月-2005年10月所见的8例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9.
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心室流出道的电生理特性及其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利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观察豚鼠左心室流出道组织的电活动特性.结果 (1)在32例豚鼠左室流出道组织标本中6例(18.75%)未经电刺激即可记录到自律性电活动,23例(71.88%)在常规电刺激诱导下也可出现自律性电活动.(2)在左心室流出道记录到的动作电位形态呈多样性,可分为3大类①上升支缓慢、幅值小且4相自动去极化明显的自律性慢反应电位,其特征与窦房结慢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相似[APA(50.23±13.56)mV,Vmax(10.03±6.32)V/s,VDD(33.36±6.38)mV/s],记录部位为紧靠瓣膜下及流出道光滑部的局部区域;②非自律性慢反应电位,其上升支缓慢、幅值小无4相自动去极化[APA(63.26±17.33)mV,Vmax(18.27±8.33)V/s],分布在慢反应自律细胞的周围及相邻的局部区域;③非自律性快反应电位,其特征与普通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相似[APA(88.32±6.86)mV,Vmax(109.60±8.62)V/s],流出道的大部分组织为此类电位.各类型动作电位的0相去极化速度、幅度及动作电位时程均变异较大.结论心室流出道组织的电生理特性与普通心室肌不同,具有明显的自律性和电生理各向异性,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临床上起源于流出道的室性心动过速有关,这一观点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提供新的思路,值得临床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10.
法乐四联症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心病。自1888年Fallot提出四联症这一概念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在这100多年中,人们对本病的病理解剖特点有了充足的认识,外科矫治的近期效果亦相当满意。但对其流出道畸形的形态学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尤其是名称和含义,各家说法尚未统一,因而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要研究法乐四联症右室流出道的改变,必然涉及到正常心脏右室流出道的结构,因正常心脏右室流出道各部分的名称和定义目前仍有争议,所以,我们必须首先对正常心脏右室流出道各部分进行定义。1 正常心脏右室流出道  最早将右心室流出道(漏斗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形态心电图标准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VOT Vhs)的鉴别价值.方法:分析272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并成功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VAs)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与72例左心室流出道(LVOT) VAs患者进行比较,观察V1导联R波振幅比值<0.3、时限比值<0.5,v2导联R波振幅比值<0.3、时限比值<0.5,胸导联移行指数≥0,V2导联移行此<0.6及胸导联移行≥V35种形态心电图标准对诊断RVOT VA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①上述5种标准的敏感性分别为93.38%、91.18%、93.75%、71.69%、77.94%,特异性分别为87.50%、88.89%、91.67%、88.89%、93.0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58%、96.88%、97.70%、96.06%、97.7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78%、72.72%、79.52%、45.39%、52.76%.②5种诊断标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 (SE1:0.024,95% CI:0.857 - 0.952)、0.900(SE2:0.024,95% CI:0.854- 0.947)、0.927(SE3:0.021,95% CI:0.887 - 0.968)、0.803(SE4:0.027,95% CI:0.749-0.857)、0.855(SE5:0.023,95% CI:0.809-0.901).其中V1、V2导联R波时限比值<0.5或振幅比值<0.3,胸导联移行指数≥0分别与V2导联移行比<0.6比较,以及胸前导联移行指数≥0与胸导联移行≥V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795、2.685、3.625、2.311,均P<0.05).其余各个标准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种形态心电图标准对VOT VAs的鉴别均有一定的价值,其中V1、V2导联R波时限<0.5或振幅比值<0.3,胸导联移行指数≥0对鉴别RVOTVAs诊断具有相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和心尖部(RVA)植入起搏电极导线的可操作特性和电参数异同.方法:259例患者按起搏部位分为RVOT起搏组(148例)和RVA起搏组(111例),评价术中、术后1个月及6个月起搏参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在两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RVOT起搏组1个月及6个月感知阈值高于RVA起搏组,术中两组间无差别;100%起搏QRS波时限RVA起搏组明显长于RVOT起搏组;两组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无差别;与RVA起搏明显不同,RVOT间隔部的电极导线固定后张力不受膈肌运动的影响;导线螺旋旋出后,提拉电极导线呈接近“L”型,起搏无脱失、电极导线不脱落及心内膜图ST段抬高比旋前大于3mV是其固定牢固的指标.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电极导线有良好的可操作特性,短期随访电极导线固定牢固、电参数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的主动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的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001例。根据心室电极导线的类型分为 RVOTS 组(521例)和 RVA 组(480例)。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即刻、术后1 w 及术后1、6、12、18、24个月心室起搏电极相关的基本参数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RVOTS 组术后即刻起搏阈值[(0.77±0.28)V]比 RVA 组[(0.53±0.17)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VOTS 组术中曝光时间[(18.76±8.43)min]比 RVA 组[(9.66±4.35)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术后1 w 及术后1、6、12、18、24个月起搏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在不同时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起搏参数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且长期保持稳定。RVOTS 组心脏穿孔并发症发生率高于 RV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随访期间心脏超声测量各参数及心功能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P >0.05)。RVA 组随访中房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较 RVOTS 组高(P <0.05)。结论主动螺旋电极在 RVOTS 起搏是可行的,长期随访起搏参数稳定。但是当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 RVOTS并指向前壁或游离壁可能增加心脏穿孔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EnSite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临床效果及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4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中50例患者在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实施射频消融手术(常规组)、34例患者在EnSite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EnSite组).EnSite组患者的标测时间、射频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的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nSite组和常规组的室性早搏数量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nSite组的24 h室性早搏数量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72 h,EnSite组的CK、CK-MB、cTnT、AST、LDH、Mb、HBDH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EnSite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能显著缩短操作时间、减轻对患者心肌造成的损伤,手术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导联移行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导管射频消融术(金标准)治疗成功的295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与77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观察左、右室流出道室早及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早的胸导联移行情况,比较胸导联移行≥V3及胸导联移行指数≥0对诊断右心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胸前导联移行≥V3对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早的诊断敏感度。结果: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的移行分数及移行区指数分别为1.71±0.78、4.22±0.67、-1.48±1.31、0.56±0.72。胸前导联移行≥V3与胸导联移行指数≥0对诊断右心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5%、93.51%、80.38%、97.84%、51.43%及93.56%、90.91%、93.01%、97.53%、78.65%;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区、中间隔区、前间隔区、游离壁区的胸导联移行分数分别为3.65±0.82、3.76±0.54、4.53± 0.65、4.75±0.66;胸导联移行≥V3对诊断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区、中间隔区、前间隔区、游离壁区的敏感度分别为56.52%、66.67%、89.11%、91.18%。结论:与左室流出道比,右室流出道室早胸导联移行比较晚,常在V3及之后导联出现。胸导联移行指数≥0提高鉴别的阳性率。对于右室流出道内位置靠前的游离壁区及前间隔壁此标准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RVOT-PVC/VT)消融靶点的三维分布规律?方法:60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术中,在EnSite-Array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导下构建右心室流出道三维模型,以心内膜最早激动点设为靶点,以射频消融结果加以证实,观察靶点三维分布?结果:消融靶点在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瓣下的49例均消融成功,其中17例分布在游离壁,32例分布在间隔部;15例分布在上部,34例分布在下部; 30例分布在前部,19例分布在后部?消融靶点分布于肺动脉瓣上11例,9例消融成功?结论:非接触标测系统有助于确定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l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图的QRS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S组手术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19.8±6.4 vs 10.3±4.8,P<0.01);术中心室的起搏阈值RVOTS组高于RVA组(O.61±0.23 vs 0.48±0.17.P<0.05),但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阻抗、感知在术中及术后无统计学差异,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问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频发室性流出道早搏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患者的射频消融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患者非持续性室速和频发性室性早搏进行了导管射频消融。男 38例 ,女 2 2例 ,年龄 ( 4 6 2± 7 1 )岁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确定室速和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结果  60例室早室速与多数起源于心室流出道 ,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QRS呈左束支阻滞形态 ;左室流出道室早室速QRS波均呈右束支阻滞形态。消融即刻成功率 96 6 % ( 5 8/60 )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室早数为( 2 0 4 1 6± 1 891 )次 ,室速 ( 31 4± 73)阵次 ,消融后室早数 ( 1 2 2± 1 40 )次 (P <0 0 0 1 ) ,无室速再发。所有病人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 1 9± 6)月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 ,复发率为 3 4% ( 2 /5 8) ,随访期间亦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而安全地消除正常心脏单形室早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9.
何德沛  严宇  吴洪坤  余扬  罗永金  李正恭  谢英  杜耘 《重庆医学》2011,40(27):2709-2710,2713,2700
目的观察自制牛颈静脉带瓣管道(VBJVC)重建右心室流出道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用戊二醛(GA)处理的VBJVC对6只犬(犬1、2、3、4、5和6)行右心室肺动脉重建术。并使用心导管测定术前、后及术后1~2年右心室及肺动脉压力,结合使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右心室造影,评价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犬1于术后24 h死亡,犬2、4、5存活14~18个月死亡,犬3、6健康存活2年多。重建右心室流出道手术前、后及术后1~2年,右心室压及肺动脉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无明显变化。右心室与肺动脉收缩压差仅1.0~2.4 mm Hg,右心室舒张压均正常。术后1~2年超声心动图及右心室造影检查,管道无狭窄,瓣膜活动自如,无明显增厚,关闭良好,无反流。结论经戊二醛处理的VBJVC重建犬右心室流出道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超声技术,通过计算起搏后左室各节段收缩时间的差异,比较右室心尖(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起搏时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入选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RVA组30例,RVOT组30例.RVA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心尖部,RVOT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所有患者术后程控心室电极100%起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左室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差异.结果 RVA组起搏后,左室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105.27士19.74 ms、42.71±17.63 ms;RVOT组起搏后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41.65±-12.17 ms、17.63±5.62 ms,两组比较各指标均有差异(P<0.01).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后的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