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检测,方法:采集食物中毒职工的肛拭子24份,剩余食物3份及砧板,刀涂抹物各3份等样品参照GB/T4789-2003,WS/T.9-1996,GB17012-1997进行检测。结果:24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弧菌14份占58.33%,检出奇异变形杆菌13份占54.17%,其中同时检出副溶血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7份占29.13%,3份剩余食物和1份检出副溶血弧菌占33.3%,结论:该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弧菌和变形杆菌混合引起的感染。  相似文献   

2.
私立幼儿园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查明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原因.方法 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检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进行判断.结果 从3份患者粪便和2份患者呕吐物及1份剩余食物(鱼松)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 确定该起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3.
目的一起集体进餐后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因的查找。方法采集病人的肛拭子、剩余食物及用具容器的涂抹样共26份样本,按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学方法《GB/T4789-2003》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WS/T9-1996方法,并参考《卫生防疫细菌检验》进行检测。结果26份样品中有15份样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有21份样本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其中有15份样品同时检出副溶血弧菌和奇异变杆菌。结论该次食物中毒事件,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人的临床症状,确认是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4.
一起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实验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食物中毒原因。方法:参照GB/T4789-2004方法[1]对病人粪便或肛拭、剩余食物、食物加工环节涂抹物进行病原菌检测,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作血清分型及神奈川溶血试验。结果:19份病人标本中检出14株副溶血性弧菌,并从海虾和加工环节涂抹物中各检出1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均为O3:K6型,神奈川溶血阳性(KP)。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具较强毒力的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可疑病原菌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按照GB/T4789-2003[1]、GB17012-1997[2]、《卫生防疫细菌检验》[3],对剩余食物9份、冷冻食品3份、涂抹样品3份及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27份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27份患者肛拭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5份(占92.6%),9份剩余食物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份(占11.1%),3份涂抹样品检出1份副溶血性弧菌(占33.3%)。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致病菌检测,证实本次食物中毒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6.
汤晨 《现代预防医学》2014,(12):2162-2163
目的通过对一起饭店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探讨流行因素及病原学。方法采集饭店剩余食品样品3份和主家打包的剩余食品样品2份、5名患者和4名厨师共9份肛拭子样品、凉菜间砧板和冰箱拭子各1份进行实验室细菌学检测。结果 12名患者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恶心为主;在凉菜间砧板拭子和5名患者的肛拭子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在椒盐基围虾样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适宜温度下生长繁殖,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机制。方法:采集中毒者肛拭子、剩余食物,带回实验室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检验。结果:4份剩余食物其中3份样品检出蜡样芽胞杆菌,并蜡样芽胞杆菌菌落总数>105 cfu/g,所有样品的细菌生化反应结果一致。并在剩余食物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肠毒素。肛拭子和剩余食物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按WS/T.82-1996诊断标准,可判定此次是由蜡样芽胞杆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8.
姜晓清  施永林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354-4354
[目的]调查某医院接诊8名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症状患者发生食物中毒的发病原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采集剩余可疑食物2份、病人呕吐物1份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3份样品中均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份食物及1份病人呕吐物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结论]此次食物中毒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引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检测。[方法]采集食物中毒学生的肛拭子5份、剩余食物2份共7份标本按照GB/T4789-2003~[1]、WS/T9-1996~[2]、GB17012-1997~[3]进行检测。[结果]5份肛拭子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4份肛拭子既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又检出奇异变形杆菌;1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奇异变形杆菌;1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奇异变形杆菌、新港(纽波特)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份剩余食物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查明食物中毒的原因,运用分子分型技术对菌株进行溯源分析。方法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对惠东县1起食物中毒事件中采集的剩余食物、患者呕吐物进行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检测和鉴定;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菌株肠毒素,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共采集剩余食物10份和患者呕吐物2份,从4份剩余食物和2份呕吐物中均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菌株经ELISA检测均产A型肠毒素(SEA);PFGE分型结果显示,6株菌株均为同一带型,属同一克隆株。结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产SEA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同一克隆株污染食物所引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分析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方法]采集食物中毒患者的肛拭子12份,剩余食物12份,呕吐物1份,按GB/T4789—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等进行检验。[结果]从患者肛拭子与可疑食物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用2种细菌测定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比初期抗体呈4倍以上增长。[结论]本次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食物中毒的病原。[方法]对采集到剩余食物3份、涂抹物2份及患者粪便3份,按GB/T4789-2003和WS/T9-1996检验,药敏试验按WS/T125-1999进行。[结果]从2份剩余食物、1份涂抹物和3份粪便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在1份剩余食物、1份涂抹物和1份粪便中检出溶血性链球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为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混合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某镇一村民办喜宴就餐者集体中毒事件进行病原菌的检测。方法参照GB-4789.10-2010分别对剩余食物、厨师手涂抹液、病人呕吐物及病人肛拭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12份剩余食物标本中有7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名厨师有1名手上涂抹液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2份病人呕吐物及肛拭标本有21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食物中毒的病原。[方法]对采集到剩余食物、呕吐物及患者粪便等共4份样品,按GB/T4789.6.10—2003检验。[结果]从1份剩余食物姜母鸭和2份患者粪便中均同时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结论]实验确认食物中毒为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混合污染食物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进行病原学分析,明确病因和原因食品。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剩余食物,病人的呕吐物、腹泻物,餐具和生活饮用水进行采样,结合食物中毒临床表现,进行实验室检验。结果本次食物中毒潜伏期和临床表现符合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从凉菜生淹虾爬子和生淹蟹子中检出了副溶血弧菌。结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确认本次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副溶血弧菌污染的淹渍生海鲜而引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致病菌的检测分析。方法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GB4789.4-2010、GB4789.7-2013、GB4789.10-2010的方法,对食物中毒事件中的可疑样品进行目的菌的分离鉴定。依据GB14934-94对采集的餐具进行大肠菌群检测。结果 2份患者粪便检出猪霍乱沙门氏菌;2份厨师手棉拭子涂抹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水产类食品及患者粪便均未检出副溶血弧菌;9份餐具检出大肠菌群。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分析,证实这是一起由沙门氏菌污染,不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7.
两种病原菌引起食物中毒检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两种病原菌引发食物中毒的检测鉴定。方法:采集食物中毒学生粪便2份;剩余食物3份;厨师手涂抹物3份;厨刀、案板涂抹物各1份。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GB/T4789.4.5.6.10—2003和WS/T9—1996进行检测。结果:2份学生粪便,1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和变形杆菌,占50%;3份剩余食物中2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7%,其中1份检出肠毒素,2份检出奇异变形杆菌;3份厨师手涂抹物1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占33%;厨刀、案板涂抹物均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占100%,其中案板涂抹物检出奇异变形杆菌。结论:该次食物中毒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查明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为现场处置提供依据。方法:采集5名患者和2名厨师的便样和肛拭子7份、午宴剩余的食物9份样品,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进行检测。结果:患者便样均检出5株副溶血性弧菌,占100%;厨师便样中检出1株,占50%;食物样品中检出6株,占66.7%。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杭州市上城区2005~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病原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调查分析杭州市上城区2005年-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体动向,重点对副溶血性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即不同血清型的耐热溶血素基因分析,为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采集自2005年-2007年上城区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中的食品、患者粪便、患者肛拭、呕吐物、厨师手涂抹样、食品操作间涂抹样等,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应用PCR技术对其中45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验。结果:2005-2007年共发生27起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16起(59.26%)。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7起(25.93%)。有4起食物中毒事件由2种及2种以上致病菌引起,其中2起由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食物中毒;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引发食物中毒;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混合引发食物中毒。1位凉菜制作厨师同时带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三种致病菌引发食物中毒。对8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单独1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14起(70%),由2种或2种以上混合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物中毒事件6起(30%)。26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8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检出01型23株(26.14%),检出02型1株(1.14%),检出03型37株(42.05%),检出04型25株(28.41%),检出05型1株(1.14%),检出010型1株(1.14%)。45株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应用PCR技术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DH和TRH)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O1型的16株菌中有15株TDH阳性,1株TDH阴性;O3型的9株菌全部TDH阳性;O4型的20株菌中,17株TDH阳性,3株TDH阴性。45株菌的TRH1和TRH2全部阴性。结论:加强对食品卫生饮食行业的监督管理,提高对食物中毒病原体快速准确检测,以控制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食物中毒细菌污染情况并进行分析,为卫生监督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对中毒事件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采样,如消毒容器、剩余食物、病人呕吐物及腹泻物,进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及潜在病原菌的测定。结果:25份食品样品中有19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未加热卤制品分离出梅氏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而加热过的卤菜中只分离出梅氏弧菌,所有样品均未检出其他致病菌。结论:五起食物中毒,其中一起由梅氏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混合污染食品而引起,其余四起均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频发并非偶然,应加强卫生监督和相应技术指导,减少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