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双源CT双能量碘图技术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确诊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双源CT双能量门静脉期增强图像,测量、计算并评估80kV、140kV、加权融合120kV和碘图图像中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胰腺坏死灶面积以及图像主观诊断评分。结果 80kV、140kV、加权融合120kV和碘图图像中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分别为(67.40±20.82)HU、(42.87±14.99)HU、(48.69±15.82)HU、(33.01±10.26)HU;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分别为8.36±3.58、5.85±2.65、7.68±3.51、10.60±4.34;胰腺坏死灶面积分别为(3.78±2.68)cm2、(3.28±2.59)cm2、(3.37±2.46)cm2、(2.42±1.98)cm2;图像主观诊断评分分别为3.88±0.33、3.31±0.80、3.58±0.66、2.81±0.76。碘图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胰腺坏死灶面积以及图像主观诊断评分与80kV、140kV和加权融合120kV图像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碘图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坏死灶面积和图像主观诊断评分均低于其他3组图像,碘图的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高于其他3组。结论双源CT双能量碘图技术不能提高影像诊断医生对胰腺坏死灶检出的主观判断力,但能更为敏感的显示胰腺实质中坏死灶周边的低灌注区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扫描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确诊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双源CT双能量门静脉期增强图像,测量、计算并评估80 kV、140 kV和加权融合120kV图像中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以及图像主观诊断评分.结果 80 kV、140 k...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研究双源CT双能扫描多种衍生序列对胰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确诊胰腺癌患者的双源CT双能扫描图像(胰腺实质期,100kVp/230mAs和Sn140kVp/178mAs),经后处理得到单能谱60key图像、单能谱80kev图像、单能谱100key图像、单能谱120kev图像、线性融合图像、非线性融合图像及碘图图像.测量并计算上述图像及100kVp原始图像中的胰腺实质肿瘤cT差值、肿瘤/胰腺实质强化比值及胰腺实质-肿瘤对比噪声比,评价多种双能扫描后处理技术得到的系列图像对胰腺癌组织的分辨能力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8组图像间的胰腺实质肿瘤CT差值、肿瘤/胰腺实质强化比值及胰腺实质-肿瘤对比噪声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胰腺实质肿瘤CT差值最大的序列是单能谱60kev,为(77.53±23.42)HU,肿瘤/胰腺实质强化比值最小的序列是碘图,为0.39 ±0.12,胰腺实质-肿瘤对比噪声比最大的序列是碘图,为4.08±1.46.结论 双源CT的双能扫描模式能够经多种后处理方法获得多种衍生序列,这些序列的综合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多层螺旋CT对诊断胰腺癌灶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双源双能量C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成像技术,对于血管成像具有独到的优势。迄今国内尚未见有该方法在富血供肝肿瘤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初步探讨动脉期双能量CT对富血供肝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患者行上腹部动脉期双能量CT扫描,同时获得140 kVp、80 kVp及两者按0.3比例融合的加权图像。分别测量3种图像的病变部位、邻近正常肝组织及腹部前壁均匀脂肪的密度,以病变肝组织与邻近正常肝组织的密度差表示病灶清晰度。计算3种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采用3分方法评价3种图像的图像质量。采用随机区组的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检出23例不同肝病患者,共34个病灶。3组病灶清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0 kVp的病灶清晰度[(33.15±15.6)HU]明显高于加权图像[(21.0±10.7)HU],P=0.011和140 kVp图像[(17.8±8.4)HU],P=0.002。3组对比噪声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0 kVp的CNR(2.49±1.15)高于140 kVp(1.5±0.9),P=0.0...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实验分析水模体的CT图像数据,探讨层面位置对西门子CT模拟机图像噪声的影响。方法调用西门子Sensation Open CT模拟机的日常质量检测程序,使用水模体进行10次测量,得到两种情形(标称管电压120 kV和140 kV)相邻的六层(S1~S6)CT图像。通过手工勾画得到感兴趣区CT值的标准偏差值(图像噪声)数据。对不同层面位置的图像噪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120 kV情形下,S1~S6层的图像噪声分别为(10.73±0.05)、(10.66±0.05)、(10.58±0.09)、(10.58±0.08)、(10.72±0.06)、(10.88±0.06)HU;140 kV情形下,S1~S6层的图像噪声分别为(10.09±0.09)、(10.02±0.04)、(9.90±0.07)、(9.93±0.05)、(10.1±0.09)、(10.17±0.12)HU。统计分析显示,不同层面的图像噪声数据总体上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层面位置对西门子CT模拟机图像噪声有影响,中心层面位置的图像噪声小于两端层面的数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急性胰腺炎应用CT检查和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截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应用CT检查,就CT诊断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CT检查,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有77例患者成功诊断为急性胰腺炎(42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35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2例漏诊,1例误诊,CT诊断符合率为96.25%.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CT扫描图像显示胰腺肿大,肾周筋膜增厚,胰腺轮廓清晰或模糊,渗出者明显,胰管扩张,胰周出现少量积液;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CT扫描图像显示胰腺明显弥漫性肿大,解剖结构模糊,胰腺实质内出现小斑点,胰周出现积液,胰腺内出现点状、片状坏死.结论: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急性胰腺炎诊出率高,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螺旋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及病情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所收治的11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Balthazar CT平扫形态评分进行形态改变评分,结合坏死情况予以CTSI评分,并据此判定病情严重程度。结果轻度与中度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9.6±2.3)d、(21.5±5.4)d,无死亡病例,预后良好;重度患者住院时间达(40.2±6.8)d,死亡率为20.0%,预后与轻度及中度患者相比明显更差(P0.05)。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表现以胰腺体积增大、胰管扩张为主,CT值约为30HU,密度比正常胰腺低。随病情加重,胰腺周围脂肪间隙逐渐消失、肾前筋膜增厚,胰腺轮廓模糊。胰腺出现炎性水肿或坏死时均表现为胰腺低密度影(CT值10-20HU)。水肿区增强扫描后可有轻度强化,坏死区可无强化,仅表现为低密度。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均可见气液平面,出血则表现为高密度。结论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快,螺旋CT的应用可准确显示胰腺病灶部位、病变范围及程度,了解病灶变化情况,并通过对急性胰腺炎的定性诊断、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使患者可尽早获得有效治疗,避免病情进展,促进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73例,所有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均用普通CT和增强CT扫描,总结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水肿性胰腺炎64例,出血坏死性胰腺炎9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病例CT扫描中,9例胰腺未见明显异常;14例胰腺弥散性肿胀;7例局灶性肿胀;26例胰周间隙密度增高、模糊;8例出现单发性积液。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病例CT扫描中,9例小网膜囊均有积液;4例弥漫性出血;5例灶性出血;6例出现胰周积液,1例出现右肾后间隙积液,2例出现左肾旁间隙积液,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中,全胰腺坏死2例,胰头部坏死2例,段状坏死2例,尾部坏死3例。增强CT动态扫描显示胰腺坏死区域与正常胰腺组织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CT在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增强CT具有简便性,可靠性,高敏感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程国涛  杨涛  孔曙兵  郑义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0):3736-3741
背景 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常规CT检查中碘油易产生较重的线束硬化伪影,双源CT虚拟新单能量重建技术可以减小碘油线束硬化伪影,对正确评价肝癌TACE术后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 探讨双源CT新虚拟单能量重建技术在肝癌TACE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该技术在降低碘油沉积灶伪影方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10月在咸宁市中心医院TACE术后完成双源双能量CT扫描的31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肝癌TACE术后患者进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并以10 keV为间隔重组16组(4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 keV)新单能量重建图像,在线性融合图像(M=0.5)及16组新单能量重建图像上,选择碘油沉积最明显的层面,测量碘油硬化伪影区及同层面正常肝实质CT值。通过比较线性融合图像和各组新单能重建图像的客观指标伪影指数(AI)及对比噪声比(CNR),从图像硬化伪影、图像噪声及碘油形态显示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并对整体图像质量进行综合主观评分,获得单能量去碘油硬化伪影最佳的图像keV。结果 碘油硬化伪影:在虚拟单能量图像中碘油硬化伪影随能级升高呈降低趋势。图像噪声:随着能级的升高,图像噪声在40~80 keV图像上逐渐下降,随后呈缓慢上升趋势。碘油形态显示:以60~80 keV新单能重建图像上碘油沉积灶显示较为清晰。线性融合图像与70~100 keV新单能量重建图像质量综合主观评分比较,线性融合图像与60~190 keV新单能量重建图像AI值比较,线性融合图像与120~190 keV新单能量重建图像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80 keV新单能量重建图像可在保证图像CNR的同时有效减少线束硬化伪影,碘油形态显示满意,AI值与线性融合组相近,与线性融合图像的图像质量相似。结论 双源CT新虚拟单能量重建技术可以减少肝癌TACE术后碘油沉积的硬化伪影,以70 keV及80 keV的虚拟单能量图像重建效果最佳,可在保证图像CNR的同时有效减少线束硬化伪影,碘油形态显示满意,AI与线性融合组相近,与线性融合的图像质量相似。  相似文献   

10.
彭盛坤  曾勇明  吕发金  郁仁强  王杰  赵峰  彭刚 《重庆医学》2013,42(17):1952-1954
目的探讨新一代迭代重建算法(SAFIRE)与滤波反投影(FBP)算法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图像质量上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80例行双源CT(DSCT)冠状动脉CCTA检查的患者,记录患者身高、体质量、性别、心率,将80例行双源CT检查患者的冠脉原始图像,在工作站上分别进行FBP(A组)及SAFIRE(B组)两种算法的图像重建,应用秩和检验对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进行比较,应用t检验对两组图像的客观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A组可评价的冠脉数约972条,B组可评价的冠脉数约984条;A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约(3.66±0.26);B组约为(3.70±0.2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3);A组评分为优的冠状动脉(787/972)高于B组评分为优的冠状动脉(866/984),P=0.000。(2)A与B两组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噪声指数(S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B组冠状动脉平均CT值分别为(448.63±77.00)HU,(444.82±77.91)HU,P=0.756。结论新一代迭代重建算法(SAFIRE)在相同扫描条件下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螺旋CT对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早期诊断及随访的临床价值。方法经螺旋CT检查诊断出血坏死性胰腺是36例,均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结果36例中CT首诊提示正确诊疗34例,诊断符合率94%。早期CT表现为胰腺外形轮廓肿大、胰周脂肪层模糊或消失,胰腺实质内可见范围不等的低密度坏死灶,肾前筋膜增厚,胰周间隙渗出及积液,合并蜂窝组织炎等。随访中,4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经手术和对症诊疗后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螺旋CT检查能及早发现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病理变化,并可作为随访该病病情转归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源CT 80 kV低管电压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CCTA检查、体质指数(BMI)≤30 kg/m2的56例患者,按检查顺序分成A组(100 kV、碘克沙醇320 mgI/mL)及B组(80 kV、碘克沙醇320 mgI/mL),每组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测量升主动脉(AO)根部的CT值及噪声(SD)、图像的信噪比(SNR);测量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近段、右冠状动脉(RCA)近段的CT值及邻近组织的CT值,计算LM、LAD、LCX、RCA近段的对比度噪声比(CNR).采用Likert4分法对每组患者容积重组(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图像进行双盲主观分级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辐射剂量(4.36 ±0.71) mSv高于B组(1.75 ±0.40)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O、RCA、LM、LAD、LCX近段的CT值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的噪声(47.17 ±7.76)HU较A组(29.73 ±4.21)HU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SNR、LM、LAD、LCX、RCA近段的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用于诊断的冠脉节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BMI≤30 kg/m2的患者,在80 kV低管电压条件下行CCTA,能明显降低患者X线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的CT影像表现和特征.方法:2010年3月~2011年2月收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34例,对其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中平扫发现胰腺体积增大,出血区域CT值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其中弥漫性7例出血以片状改变为主,全腺体分布不均;灶性出血16例,为点片状高密度影.11例点片状坏死,坏死区域的CT值更低,多散在分布,无规律性.34例小网膜囊均有积液,出现胰周积液23例,4例出现右肾后间隙积液,7例出现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本组中3例全胰腺坏死,2例胰腺头部坏死,17例段状坏死,12例尾部坏死,CT动态增强扫描坏死区域与正常胰腺组织对比更显著,胰腺边缘模糊不清.结论:CT诊断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具有简便性、可靠性优点,增强扫描更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超声以及CT在急性坏死型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坏死型胰腺炎患者8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这84例急性坏死型胰腺炎患者均接受超声以及CT诊断。对急性坏死型胰腺炎患者经超声、CT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与病理诊断结果相对比。结果 CT诊断急性坏死型胰腺炎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超声诊断的阳性率(P0.05);超声在胰腺管大小、胰腺头增大、胰腺实质不均、胆总管结石中判断的应用效果较好。CT检查在胰腺外存在高密度影(片状)、胰腺内存在小灶性液区、胰腺外脓肿、胰腺周围脂肪层模糊中诊断的准确率较高。结论超声与CT检测在急性坏死型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均较好,2种诊断方法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急性坏死型胰腺炎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低管电压(80 kV)扫描降低腹部CT血管成像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及对病变显示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6例做腹部CTA检查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分别采用管电压80 kV和120 kV,管电流采用自动毫安。比较两组的病变显示、图像质量、腹主动脉CT值及平均辐射剂量,分别对所得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的血管强化值(604.9±132.3)HU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8.3±94.3)HU,图像质量评分(3.61±0.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6±0.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原始图像噪声高于对照组,但两组信噪比、对比信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血管重建成像图像质量、病变显示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试验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较对照组分别降低66.2%、69.7%及69.8%。结论:64排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低管电压(80 kV)可降低辐射剂量,病变显示较满意,获得图像可符合临床诊断要求,但原始图像噪声偏高,相关参数及管电流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肝脏肿瘤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分析已做双能CT检查经病理证实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0例肝脏肿瘤患者(原发性肝癌8例,胆管细胞癌3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5例,转移性肝癌4例),双能量门静脉期扫描后自动生成3个序列图像:80、140、120kV加权图像,将数据传输至工作站(syngo MMWP VE36A),用Dual Energy中软件,选中Liver VNC生成虚拟平扫(VNC)图像,分析普通平扫(TNE)与VNC肿瘤显示情况,并进行能谱分析、碘含量测定.结果 VNC均能显示TNE中肿瘤,常规平扫TNE肝脏、脾脏、腹主动脉、脊柱后方肌肉的CT值(HU)分别为:(57.72±5.61),(48.52±3.43),(44.65±7.52),(56.41±3.48);虚拟平扫VNC上述CT值(HU)分别为,(58.24±5.24),(49.46±5.38),(45.61±3.71),(57±6.15),上述相同脏器CT值进行t检验后(分别为t=1.354,t=1.563,t=1.647,t=1.82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性肝癌与胆管细胞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在实质期碘浓度、碘图比值分别为:(1.41±0.35)g/L、(0.51±0.15)g/L;(2.97±1.21)g/L、(0.95±0.28)g/L;(3.02±0.33)g/L、(0.83±0.27)g/L,原发性肝癌在实质期碘基图像上的二者数值分别低于肝血管瘤、胆管细胞癌,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2.531、t=2.572,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大为  王来友  李素荣 《医学综述》2012,(19):3311-3313
目的探讨CT对胰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经临床确诊和CT检查证实的66例胰腺炎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常规CT平扫,少部分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胰腺体积减小,胰管串珠样扩张,胰腺内点片状钙化灶是慢性胰腺炎的常见征象;胰腺体积弥漫或局部增大,密度降低,边缘模糊以及胰周积液是诊断胰腺炎的可靠的常见征象;坏死性胰腺炎胰腺体积明显增大,密度不均;高密度出血灶及低密度坏死灶是其特征性表现。结论常规CT扫描是诊断胰腺炎的首选方法,不仅能够明确诊断,还能发现病因、并发症,帮助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CT表现,探讨其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CT增强扫描是确诊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急性胰腺炎的CT增强扫描的表现,重点明确了有无小点片状低密度无强化坏死灶,了解胰腺坏死程度和渗出范围及是否合并其它脏器改变.结论 CT增强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坏死区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是检出胰腺炎坏死灶的指标性标准,从而可以作为水肿型和坏死型胰腺炎鉴别的客观指标,对临床及时准确地为患者治疗及预后提供真实而客观的依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期相数目融合得出的自定义容积图像,找到灌注CT诊断胰岛素瘤的最佳融合期相数目。方法 回顾性纳入因怀疑胰岛素瘤、在北京协和医院行灌注CT检查且经病理证实为胰岛素瘤的患者39 例,采用后处理软件dynamic angio获取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之后将腹主动脉峰值及其邻近2、4、6、8、10 期,共计3、5、7、9、11 个时间点融合,得到5 组自定义容积图像。对5 组图像的客观图像质量[噪声、胰腺实质信噪比(SNR)、肿瘤对比度及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图像质量(总体图像质量、胰岛素瘤显示)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Friedman M秩和检验。结果 随着融合期相增多,图像噪声明显减低,胰腺SNR明显增加(P均<0.001)。5期融合图像胰岛素瘤对比度为69.81±41.35,与3期融合图像的72.77±45.2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均≤0.001)。5~11 期融合图像胰岛素瘤的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99),但均显著高于3 期融合图像(P均<0.05)。5 组容积图像的总体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7)。结论 5 期融合图像胰岛素瘤对比度及CNR不劣于甚至优于其他融合图像,且拥有中等图像噪声及胰腺实质SNR。灌注CT诊断胰岛素瘤的最佳融合期相数目为5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双源C T新技术后,在幼儿胸部检查中较为合理的电压参数。方法选择150例行双源C T胸部扫描年龄在1~3岁的患儿,将其按不同管电压分组(80、100、120 Kv ),采用Flash模式行胸部平扫,使用实时在线毫安秒调节技术(CARE Dose 4D),均采用SAFIRE技术进行图像重建。由2名医师采用5分制双盲法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用Kappa检验评价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记录并比较不同电压组主观图像质量、客观噪声及辐射剂量之间差异。结果随着管电压值的升高,纵隔及肺窗图像质量均有所提高;肺窗图像均可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纵隔窗图像评分较肺窗低,其中,80 kV纵隔图像质量低于3分,无法满足诊断需要;100及120 kV纵膈图像可满足临床需要。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值及有效剂量随电压值升高明显增加。80及100 kV组有效剂量为120 kV组的26.9、58.1%。结论双源CT在幼儿胸部检查中,应根据患儿临床需要选择合理的管电压值。对于肺及支气管病变,80 kV可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并明显减少辐射剂量;而对于纵隔内病变,则需要选择更高的管电压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