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以及尿酸盐结晶在体内沉积所致的一组疾病。主要特点为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和痛风石性关节炎,晚期可引起关节骨质侵蚀和畸形,并常可累及肾脏。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尿酸盐晶体沉淀在关节软骨或骨膜而引起关节骨膜及周围的急性炎症。笔者运用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病的发病基础。其临床特点为特征性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痛风症是当今世界中老年男性常见病。目前,国内尚无一个较理想的接近于人类尿酸代谢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本研究拟采用增加大鼠嘌呤代谢动物的方法,以腺嘌呤(Adenine)为造模剂制备较为稳定的实验性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为研究高尿酸血症治疗方法提供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3.
痛风是由于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内尿酸增高和/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从而引起尿酸盐在组织沉积的疾病,目前尚未见在实验动物中复制出类似人类的痛风性关节炎模型。通过对目前国内外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模型复制的方法、机制和应用的研究,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不足之处,并提出复制更加符合临床的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展望与设想。  相似文献   

4.
痛风属于中医"痹症",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血尿酸增高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肾病、痛风性关节炎等,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选择对于阐明痛风发病机制、寻找有效防治药物至关重要。通过不同方法诱导而成的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主要有直接补充尿酸或尿酸前体法诱导模型、氧嗪酸钾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真菌产物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和药物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文章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借助代谢组学Pathway分析方法,比较动物模型组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代谢通路的异同,为进一步研究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相关代谢通路及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复方痛风胶囊治疗痛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复方痛风胶囊治疗痛风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酵母浸膏灌胃同时腹腔注射乙胺丁醇制备高尿酸血症模型,采用踝关节注射尿酸钠制备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白细胞介素Ⅰ(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复方痛风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有效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中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及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P<0.01);复方痛风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消除痛风性关节炎肿胀、疼痛等症状,减少炎性介质IL-1β、TNFα的释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 复方痛风胶囊能降低黄嘌呤氧化酶活性,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中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减少尿酸钠在关节部位沉积,减少IL-1β、TNFα等炎性介质的释放,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尿酸血症(hypenaicemia)和痛风(gout)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可反复发作)、痛风石(tophi)、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痛风性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形成等。近年来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在我国的患病率明显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尿酸产生过多和/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所致的疾病。随着人类饮食结构的变化,食物中蛋白质含量增高,本病发病率逐年增加。高尿酸血症的结果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等,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目前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尿酸血症的形成机制和防治途径,提供一个接近于人类尿酸代谢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尤显重  相似文献   

8.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代谢性疾病,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并可发生痛风性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临床上以痛风性关节炎多见。笔者于2007年3月~2009年7月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加痛风贴穴位贴敷,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痛风的患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年龄趋于年轻化,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1].针灸是治疗痛风常用的一种方法,1998年以来我院以腹针加中药治疗痛风,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西医治疗痛风主要是秋水仙碱急性期止痛,别嘌呤醇抑制尿酸生成,苯溴马隆等促进尿酸排泄,以及糖皮质激素等.但由于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临床疗效的关系,临床上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方面逐渐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根据文献资料尝试阐述痛风的历史源流,及古代医家对痛风发生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以期对各位临床中医师在现代痛风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中能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障碍、尿酸生成过多或/和尿酸排泄减少,致血中尿酸浓度增高所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西药有促进尿酸排泄、抑制尿酸生成及抗炎镇痛等不同作用,但多数药物的副作用较大,不宜长期服用,较难控制复发。中医药治疗痛风有着一定的优势,尤其在慢性缓解期稳定降尿酸和防止关节为复发方面具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2.
袁艳平 《医学综述》2014,20(21):3902-3905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周围引起的炎性反应。目前秋水仙碱是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的有效药物,但传统的治疗方案临床不良反应较重。从痛风性关节炎的致病原因、发病环节着手,遵循国内外治疗指南及个体化原则,提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综合治疗理论,即痛风急性发作时合理应用小剂量秋水仙碱、选择性环加氧酶2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辅以中医中药,关节镜的局部治疗,合理饮食,正确选择其合并症药物以及缓解期的降尿酸等综合治疗,能减少痛风的复发率、致残率及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Dickkopf-1(DKK-1)的浓度,探讨其与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骨破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50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100例及正常对照100例,用ELISA法分别测定3组研究对象血清DKK-1浓度,同时检测血清中反映破骨细胞活性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P5b)浓度,并研究分析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DKK-1与TRAP5b、血尿酸及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1)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2 574.8±997.9)ng/L]、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2 009.4±756.9)ng/L]血清DKK-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981.8±770.7)ng/L,F=49.59,P<0.001],并且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明显高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t=3.998,P<0.001)。(2)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3.2±1.4)U/L]、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2.5±1.4)U/L]血清TRAP5b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2±0.2)U/L,F=103.039,P<0.001],并且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明显高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t=3.391,P=0.004)。(3)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中,血清DKK-1水平越高,TRAP5b的水平亦越高(r=0.47,P<0.001)。(4)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中,血尿酸水平与血清DKK-1和TRAP5b均无相关性(P>0.05)。(5)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中,TRAP5b浓度与痛风石的存在和病程相关,合并痛风石组血清TRAP5b浓度高于无痛风石组[(8.4±6.4)U/L vs.(4.0±1.6)U/L,t=-2.938,P=0.007],并且病程越长,血清TRAP5b浓度越高(r=0.455,P=0.01),但血清DKK-1浓度与病程和痛风石的存在与否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中可以检测到血清DKK-1明显升高,并且DKK-1与反映破骨细胞活性和功能的TRAP5b呈正相关,提示DKK-1可能参与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骨破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痛风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丹  乐芹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3):211-211,213
对31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及35名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进行检测,并与30名健康人比较。结果: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和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红细胞滤过指数(IF)分别为0.39±0.07和0.34±0.0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20±0.02(P均<0.01)。提示:痛风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其原因可能与患者血循环中尿酸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能CT(DECT)检查在痛风性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1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强直性脊柱炎(AS)
及3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行第2代DECT对最痛部位包括手腕关节或肘关节或膝关节或足踝关节及腰椎、骨盆和骶髂关
节进行扫描。用DE Image view处理软件独立分析、评价,以检查部位有绿色伪彩结晶沉积作为诊断依据。记录患者人口统计
学资料、血尿酸水平。3 例痛风患者穿刺活检检查尿酸盐结晶,与DECT结果进行比对。10例入组时DECT显示有尿酸盐结晶
沉积的慢性痛风患者服用降尿酸药物6月后复查相同关节部位DECT,比较治疗前后尿酸盐沉积情况。结果痛风性关节炎组、
AS组、RA组DECT(+)分别为98.4%(60/61),13.3%(4/30)、6.7%(2/30)(χ2=95.522,P<0.05)。21 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
DECT(+)为95.2%(20/21),40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DECT(+)为100%(40/40)。3组高尿酸血症患者比例分别为60.7%
(37/61),30%(9/30),23.3%(7/30)。3 组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中DECT(+)分别为97.3%(36/37), 44.4%(4/9), 28.6%(2/7)(χ2=
24.197,P<0.05)。痛风组共发现344 处尿酸盐结晶, 最常出现结晶沉积的部位依次为第一跖趾关节(22.1%)、第一趾中远端
(19.8%)、跟骨(17.4%)、胫骨下端(13.4%),AS组共发现17处尿酸盐结晶,RA组共发现5处尿酸盐结晶。3例穿刺活检发现尿
酸盐结晶的痛风患者, DECT 在活检部位均检测到绿色标记的尿酸盐沉积。10例DECT显示有尿酸盐结晶沉积的慢性痛风患
者服用降尿酸药物6月后复查相同关节DECT,发现局部尿酸盐结晶减少。结论DECT可以清晰显示尿酸盐结晶, 有助于痛风
与其他关节炎的鉴别诊断及随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常规西药或中西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选择衢州市中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痛风性关节炎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清利消痛中药方。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关节肿痛积分,尿酸(uric acid, UA)。  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糖脂代谢指标FBG(t=3.684)、2hPG(t=2.163)、HbA1c(t=3.938)和TG(t=8.421)、TC(t=2.011)、HDL-C(t=3.437)、LDL-C(t=5.160)、炎症指标ESR(t=3.109)、CRP(t=3.826)及关节肿痛积分、UA的改善均较对照组更显著(均P < 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药物方案对糖尿病合并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更佳,可缓解疼痛症状,降低炎症指标及尿酸水平,并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痛风速效宁对高尿酸血症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不同时相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A)、秋水仙碱组(B)、痛风速效宁组(C),用氧嗪酸钾和尿酸钠分别行腹腔和踝关节腔内注射制造高尿酸血症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各组于造模前3 h和造模后3 h分别予灌胃生理盐水、秋水仙碱和痛风速效宁干预,并于造模后6、12、24、36 h 4个时相各取8只大鼠,采血、取关节液和滑膜,比较3组在血尿酸、关节液白细胞和尿酸盐晶体方面的变化。结果①痛风速效宁可降低实验大鼠的血尿酸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1;②痛风速效宁可加速致炎大鼠的关节液中尿酸盐晶体的清除,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1;③痛风速效宁可抑制致炎大鼠的关节液中WBC渗出、抑制和改善致炎大鼠的关节滑膜炎症反应程度,与秋水仙碱组比较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痛风速效宁对高尿酸血症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女性初发痛风的临床特点,以增强临床医生对女性痛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例汕头市中心医院2008年12月~2012年11月期间门诊和住院就诊的初发女性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临床诊断困难个案,通过双能量CT扫描,发现尿酸盐晶体,经秋水仙碱抗炎治疗有效确诊)。与30例同期就诊的初发男性痛风患者资料和国内已报道的女性痛风资料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其临床发病特点。结果本组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4.4±6.5)岁,大部分绝经后起病(88.9%)。男性发病年龄平均(55.4±12.2)岁(P〈0.05)。女性痛风患者BMI(26.5±3.6)kg/m2,男性组(25.7±3.2)kg/m2(P〉0.05),组间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71.8±89.0)mmol/L比(489.7±97.3)mmol/L]。女性痛风患者饮酒比例明显低于男性(P〈0.05)。首发部位,女性以踝关节常见,男性则以第一跖趾关节受累为主(P〈0.05)。女性痛风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和口服利尿剂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本组患者的发病年龄、体重、起病方式与已报道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痛风多见于绝经后肥胖妇女,常合并多种疾病,口服影响尿酸代谢药物可能与其发病相关,且临床起病方式与男性痛风有一定差别。双能量CT扫描对于部分临床诊断有疑问的痛风患者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影像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