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原发性腺癌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3.
郑健超  符庆萱 《海南医学》1994,5(4):217-218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为少见病。查阅我院1982~1992年11年间的病理检查资料,仅有15例,现进行回顾往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性别:男8例,女7例;年龄:30~78岁,中位数为52.1岁。职业。农民8例,工人3例,家务2例,海员、教师各1例。豆.2临床表现:病史从20天至立年,但以6个月以内多见,计9例(占60%)。主要症状为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15例,腹胀8例,呕吐6例,呕血及黑使4例,其中三例陷入休克。暖气、泛酸各1例,不规则发热3例,消瘦10例。体征为上腹部压病10例,右上胶触及肿块2例。1.3内镜所见;除三例为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4.
Morson和Belcher等于1952年报道了首例起源于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食管腺癌.1959年,Adler和Rodriguez进一步明确了BE与食管腺癌发生间的关系.自此,大量研究证实,食管腺癌可发生于BE上皮,支持由 BE到异型增生、原位癌、最后发展为浸润性腺癌的病理过程.目前的数据显示,BE患者食管腺癌发生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0~40倍,而在食管腺癌中,约50%来自BE[1].  相似文献   

5.
应用4种粘蛋白组化染色,观察了中国食管癌高发区中发生于食管中、上段的54例6种亚型食管原发性腺癌(PFA)以及正常食管腺体、Barrett食管的粘蛋白的性质和含量变化。发现PEA粘蛋白为酸性粘蛋白,绝大多数PEA酸性粘蛋白为唾液酸粘蛋白;正常食管固有腺粘蛋白亦为酸性粘蛋白,但以硫酸粘蛋白为主,而正常食管贲门腺和Barrett食管则主为中性粘蛋白。另外,还观察到食管鳞癌发生粘液样变时,粘蛋白为中性粘蛋白。据认为:①PEA主要起源于食管固有腺导管;③唾液酸性蛋白增多是PEA的组化特点;③唾液酸粘蛋白含量可能与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6.
腹膜原发性腺癌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5岁. 3 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痛,劳累后加重,经休息可缓解,经多次体检未发现病变. 2 mo前自感疼痛加重,伴腹胀,无发热、呕吐、腹泻.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食管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腺癌的组织来源、组织学分型、生物学特性及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5~2000年间58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证实为原发性食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食管单纯腺癌41例、腺鳞癌17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9%(44/58)、43.1%(22/51)、23.8%(10/42)。结论:食管腺癌粘膜下浸润能力强,预后较食管鳞癌差,手术切除以全胸段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为宜,同时应最大限度地清除区域淋巴结。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高低发区人群食管粘膜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高、低发区人群食管粘膜上皮组织学改变,为癌前病变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高(林州市)、低发区(范县、清丰县)分别取无症状居民食管活检229人和187人,均分为4组,25岁~34岁、35岁~44岁、45岁~54岁及≥55岁,常规石蜡HE制片,按标准诊断归类。结果高、低发区食管上皮萎缩、棘层肥厚、炎细胞浸润相应年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基底细胞增生高发区35岁~44岁、45岁~54岁组显著大于低发区相应组(P=0.0312,P=0.0273),非典型增生45岁~54岁、≥55岁组高发区显著大于低发区相应组(P=0.0196,P=0.0263)。高、低发区总体人群比较除棘层肥厚、炎细胞浸润无差异外,余各病变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食管上皮萎缩、基底细胞增生应作为较狭义的癌前病变对待,食管上皮棘层肥厚、炎细胞浸润似与食管癌变无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报告食管癌高发区420名15~25岁青少年食管粘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普查结果,并与同一地区321名中老年人食管粘膜活检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青少年已出现食管粘膜乳头升高,中性粒细胞浸润,不全角化,基底细胞增生及间变等慢性食管炎的形态学改变。中性粒细胞浸润,不全角化,基底细胞增生及间变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略大于女性。这一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食管癌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的认识,寻找一些与食管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学危险指标,并为食管癌的Ⅱ级预防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莹 《医学综述》2011,17(23):3666-3668
目的探讨腹膜原发性腺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腹膜原发性腺癌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平均年龄67.7岁,以腹胀、腹水为主要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2例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例为黏液腺癌。免疫组化:EMA、广谱CK、CEA、p53均阳性。结论腹膜原发性腺癌罕见,预后差,与卵巢癌、恶性间皮瘤及胃肠道转移癌易混淆;应依据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结果鉴别。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宫颈腺癌比较少见,但在近年的报道中[1],宫颈腺癌占宫颈恶性肿瘤的比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本文分析10例宫颈腺癌的病理类型,并结合文献对宫颈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2002~2007年间我院治疗的宫颈腺癌患者10例,年龄32~61岁,平均45岁。本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981年至2010年食管癌高/低发区原发性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临床病理特征和家族史变化,加深对EAC发病流行特征的了解。方法 882例EAC资料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食管癌资料库,利用SPSS软件进行频率描述和卡方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单变量Log Rank检验评估EAC生存期。结果 882例EAC临床病理分析显示:EAC明显以男性患者为主(男∶女=2.9∶1),50~60岁为高发年龄段(69%);家族史阳性率26%;首次确诊的患者中,95%以上为中、晚期;发生部位以食管中(49%)、下段(46%)为主;肿瘤大体类型以溃疡型最常见(54%),其次为髓质型(19%);肿瘤分化程度以低分化为主(59%),其次为中分化(33%),高分化少见(8%);近半EAC患者确诊时已发生淋巴结转移(48%)。对其中150例随访结果显示:EAC 5年生存率为20%,淋巴结转移是影响EAC生存期的主要危险因素(χ2=14.539,P<0.05)。按确诊年代,将患者分成前(1981~1990年)、中(1991~2000年)和后(2001~2010年)十年3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析显示:食管下段EAC检出率呈下降趋势(75%,43%和44%,χ2=17.876,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检出率呈下降趋势(56%,56%和43%,χ2=7.565,P<0.05);临床早期EAC检出率呈上升趋势(3%,4%和5%,χ2=12.266,P<0.05);低发区EAC呈明显上升趋势(28%,25%和62%,χ2=74.635,P<0.05)。结论 EAC多发于食管中、下段,以溃疡型、中晚期、低分化癌为主,易发生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为20%;EAC在食管癌高/低发区的构成比相近,提示EAC地区分布可能有别于食管鳞癌(ESCC);近1/3EAC患者肿瘤家族史阳性提示遗传因素在EAC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原发性阑尾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2例原发性阑尾腺癌,结合文献从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2例均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症状。巨检阑尾内膜明显增厚,管壁结构破坏。镜检1例癌细胞排列成不规则腺管状,1例异型腺体由印戒样瘤细胞组成。免疫组化CK8、CEA呈阳性表达。结论原发性阑尾腺癌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为阑尾炎或其他阑尾肿瘤,光镜及免疫组化有助于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有良性及恶性之分,良性中有甲状腺乳头状腺瘤(伴有囊性变时称甲状腺乳头状囊腺瘤)、恶性中有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肿瘤组织中腺泡上皮都会出现乳头状突起,不同之处在于细胞核、浸润、转移等方面的区别。临床病理诊断中如何正确地找出这二种疾病独特的病理形态及生物学上的特征,有时并不很清楚,故很有必要将其归纳及分析。1甲状腺乳头状腺瘤与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鉴别要点关于甲状腺乳头状腺瘤很多书刊及文献上都认为较少见,但却不完全否认其存在。一些诊断病理学文献上在甲状腺腺瘤的分类中仍然有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临床及病理形态特征、诊断要点、结合免疫组化,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复习8例宫颈微偏腺癌,及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排大量稀薄黏液或水样白带及阴道不规则出血,宫颈肥大、桶状。病理形态学特征,腺体轻度增生,外形多样,囊性扩张,扭曲、鸡爪样成角,向宫颈壁深部浸润(浸润深度〉8mm);并有特殊间质反应,即在浸润腺体周围出现水肿样空晕或腺体周围出现明显带状纤维组织包绕。腺体浸润血管、神经周围或累及,肿瘤中心部出现大血管常常是诊断线索。  相似文献   

16.
孙林  邱梅  胥荣  李霞 《吉林医学》2011,(33):7080-7081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结果,证实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胃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重新阅片,确诊为Barrett食管的病例均进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35例经胃镜及病理诊断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结合免疫组化检查,发现伴有上皮不典型增生的病例CerbB-2、P53、Ki-67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结论:Barrett食管是一种癌前病变,由Barrett食管发展为食管腺癌的危险性在增加,因此,提高对Barrett食管的早期诊断,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食管腺癌的发生,提高生存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原发性心脏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年间经手术切除的34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34例原发性心脏肿瘤的患者平均年龄37岁(4个月~83岁)。男女比例1∶1。良、恶性肿瘤比例29∶5。良性者有黏液瘤(20例)、横纹肌瘤(5例)、心脏纤维瘤(3例)、乳头状弹力纤维瘤(1例);恶性者有横纹肌肉瘤(1例)、纤维肉瘤(3例)、血管肉瘤(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切除。随访半年,31例生存,3例死亡(均为恶性肿瘤)。结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罕见,好发于青壮年。类型较多,形态结构复杂,以良性黏液瘤多见。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心脏外科手术切除肿瘤。预后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类型、生长特点和发病部位。  相似文献   

18.
对37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进行肾活检,通过免疫荧光和实验室检查,以及近期疗效和随访观察,分析其各病理类型的发生率及与临床症状、治疗、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食管腺癌与贲门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探讨两者的异同点。方法:回顾、对比分析本院4年间收治的48例原发性食管腺癌,322例贲门癌的年龄和性别分布、主要症状、病理类型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早期诊断率和手术切除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食管腺癌、贲门癌多好发于老年男性。除食管腺癌的反酸及烧心症状的发生率(52.1%)高于贲门(24.2%)外,其他症状发生率两者相近。食管腺癌、贲门癌早期诊断率分别是8.3%和16.1%。食管腺癌、贲门癌手术切除率分别为81.3%和77%,根治性切除率为70.8%和68.3%。结论:食管腺癌与贲门癌在一般临床特征上相似,但淋巴结播散类型不同。食管腺癌与贲门癌早期诊断率低,但手术切除率仍然较高,对其手术治疗应持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膀胱原发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我院1983年至2007年诊治的有完整病历资料的膀胱腺癌患者16例,对其临床、辅助检查、病理组织学、特染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观察、归纳总结分析。结果膀胱原发性腺癌临床特点:主诉多为排尿不畅、血尿、膀胱刺激征;膀胱镜检特点:肿瘤块呈宽基底,蘑菇状,坚硬,表面有坏死或溃烂,或覆有粘液,或黏膜表面广泛糜烂出血,黏膜增厚欠平整;病理组织学管状或管状乳头状腺癌12例,粘液腺癌3例、透明细胞腺癌1例:PAS胞质紫红染阳性6例,免疫组化:CK7阳性11例,CK18阳性、CK19阳性、CK20阳性9例(CK7+/CK20-者6例、CK7+/CK20+者5例),CA19—9阳性者15例,CDX2者11例,P504S及β—Catenin全部阴性。结论临床特点与膀胱结石、膀胱炎相似,膀胱镜检可见肿块及肿块表面糜烂、出血、坏死,组织学特点多与结直肠腺癌极相似,免疫组化对鉴别膀胱原发还是继发腺癌很有帮助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