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龄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与口腔健康行为的相关关系,为0~3岁婴幼儿龋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纳入395名1岁以下无龋儿童进行2年的纵向观察,每半年定期口腔检查和问卷调查,对家长进行口腔健康指导.统计分析喂养、口腔卫生状况、定期口腔检查等因素与ECC的相关性.结果 进入课题观察终点253人,平均月龄(27.67±5.98)个月,患龋率36.76%,龋均1.04±1.68.口腔卫生状况、检查次数、奶瓶喂养、夜间喂养、睡前进食后清洁和刷牙频率是ECC的影响因素(P<0.05).口腔检查次数是婴幼儿龋的重要负相关影响因素(P<0.05),每增加1次口腔检查,患龋风险降低61.6%.结论 定期口腔检查和菌斑控制是预防婴幼儿龋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探讨白假丝酵母菌与婴幼儿龋(ECC)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选择广州市区及城郊447名3 ~ 5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ECC组(n = 238)和无龋组(n = 209).采集龋坏组织样本及无龋牙的龈上菌斑共363份,应用科玛嘉培养基、芽管试验进行检测、鉴定,并运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ECC组与无龋组、市区和城郊组间白假丝酵母菌检出情况;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龋情况与白假丝酵母菌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 ECC组和无龋组中白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分别为44.1%和19.2%(χ2=22.213,P < 0.001).ECC组中,患龋率高的城郊组白假丝酵母菌检出率(79.7%)高于市区组(28.0%)(χ2=55.242,P < 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龋失补牙面数每增加2.129个,白假丝酵母菌检出机率会相应增加0.104(P < 0.001).结论 白假丝酵母菌与婴幼儿龋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为婴幼儿龋发生过程中的重要致龋菌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上海市3岁儿童婴幼儿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患病现状和特点,为上海市婴幼儿的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中心和非中心城区600名3岁儿童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检600名儿童龋均为2.17±3.18,龋面均为2.99±5.30,龋蚀严重度指数为6.53±10.91;ECC患病率为49.00%,重度婴幼儿龋(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患病率为27.83%(167/600),SECC患龋儿童占患龋总人数的56.80%(167/294)。中心城区和非中心城区儿童ECC患病率分别为42.33%和5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71,P=0.001)。非中心城区儿童ECC龋均明显高于中心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07,P〈0.05);非中心城区儿童ECC龋蚀严重度指数明显高于中心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00,P〈0.05)。ECC龋齿充填构成比为3.92%,中心城区和非中心城区分别为5.44%和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1,P=0.013)。上海市3岁儿童ECC龋蚀牙位分布以上颌乳中切牙和下颌乳磨牙为主。结论上海市3岁儿童ECC患病状况严重,应加强对上海市婴幼儿龋病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长沙市2~4岁婴幼儿龋的关因素,为预防婴幼儿龋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调查长沙市2435名2~4岁儿童口腔健康情况,并抽取35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Logistc回归分析。结果:含奶瓶睡觉、怀孕时间、母乳喂养方式、每日刷牙次数、母亲文化程度及口腔知识等是婴幼儿龋的相关因素。结论:改正含奶瓶入睡习惯,保证孕期母体良好、足月生产、定时适量的母乳喂养、养成良好刷牙习惯、提高母亲文化程度、多吃粗粮可以有效减少E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儿童早期龋(ECC)的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其发生是宿主因素、生物学因素和行为因素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母亲自身基因、妊娠期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生活习性、受教育程度和口腔保健观念等,与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可影响ECC的发生。了解母亲在ECC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让母亲避免可能导致ECC发生的各种不良行为,将会为预防ECC提供重要的策略。本文就母亲在ECC发生过程中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龋的早期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婴幼儿龋(earlychildhood caries,ECC)是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一类龋病,最早是由儿科医师Jacobi于1862年描述与报道,他认为牙齿大面积破坏的龋病与婴幼儿喂食的牛奶和含糖饮料有关,但当时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1].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白色念珠菌检出情况与婴幼儿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CHROMagar Candida、革兰氏染色及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对ECC菌斑生物膜中的白色念珠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应用Pearsonχ2检验分析白色念珠菌检出情况与ECC关系。结果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在ECC组中为44.1%,无龋(caries-free,CF)组为19.2%。ECC组中,男、女生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9.7%、34.9%;CF组中,白色念珠菌检出率男生为21.1%,女生为18.5%。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与dmft分级的关联系数为0.35。结论白色念珠菌的检出情况与ECC相关,且白色念珠菌的检出情况与dmft的分级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描述粤北山区5岁儿童早期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患病状况,分析影响ECC患病的危险指标,探讨儿童ECC患病状况与留守现象的关系.方法 通过横断面调查方法对粤北山区的河源、韶关和梅州市827名5岁儿童ECC患病状况及可能的危险指标进行调查.结果 827名儿童ECC患病率为88.6%,龋均为7.8±5.7,龋面均为18.0±17.5,龋面充填率为0.28%.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母亲受教育程度初中或以下、有釉质发育缺陷、餐间甜食频率大于2次/d、营养不良、有看牙医行为及河源连平、韶关新丰地区的儿童龋失补牙面值较高.此外,ECC随月龄的递增而加重,其严重程度与留守现象不相关.结论 粤北山区5岁儿童ECC患病状况严重,ECC充填率很低,治疗需要较高;ECC患病的危险指标是母亲受教育程度较低、有牙釉质发育缺陷、较高的餐间甜食频率和营养不良;未发现ECC的患病状况与留守现象相关.  相似文献   

9.
早期儿童龋病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儿童龋病(ECC)的主要致病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984名2-4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并对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ECC的患病率为19.2%,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提示,在ECC的发病过程中,釉质发育缺陷、新生儿早产和口腔卫生不良是重要的危险因素,而儿童含奶嘴睡觉的习惯并不是惟一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儿童龋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包括釉质发育缺陷、新生儿早产、口腔卫生不良和含奶嘴睡觉的习惯等。  相似文献   

10.
低龄儿童龋(ECC)影响儿童牙齿、牙列、颅颌面和全身健康发育,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儿童公共卫生问题之一。ECC的临床管理应以维护儿童口腔健康为中心,从其致病因素入手,以龋病风险评估为基础,早期预防在先,预防和治疗相结合,医护人员、儿童及其监护人相互配合,周期性地持续进行,从而阻止ECC的发生发展。本共识从ECC的风险评估、早期预防管理、临床治疗及术后管理来阐述ECC的临床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龋病多年来一直是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至今仍然存在,其发生与喂养方式、家庭环境、饮食文化差异、细菌种类等多因素有关,因而研究婴幼儿龋病的相关因素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对婴幼儿龋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龋危险因素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婴幼儿龋是学龄前儿童最普遍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发生与喂养、饮食、口腔健康行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有关。因而研究婴幼儿龋的危险因素,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有积极地意义。该文通过文献回顾,对婴幼儿龋的危险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曾欣  于艳玲  王万春 《口腔医学》2011,31(3):175-177
目的 研究7~36个月婴幼儿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群(Mutans Streptococci, MS)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研究青岛市112例7~36个月的婴幼儿唾液中MS的感染状况。检查并记录婴幼儿口腔中牙齿萌出情况、母亲的龋齿情况,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影响婴幼儿口腔变形链球菌群感染的因素。结果  与MS感染率有关的因素包括:婴幼儿的年龄、牙齿萌出的数目、含糖食品的摄入和夜间喂养习惯。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牙齿萌出的数目和夜间喂养习惯的WALD值分别18.04和8.47,OR值分别为3.506和6.258。结论  婴幼儿口腔MS的感染与婴幼儿的年龄、牙齿萌出的数目、含糖食品的摄入和入睡、夜间喂养习惯等因素有关。牙齿萌出的数目和不良入睡及夜间喂养习惯是影响MS感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婴幼儿龋病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要求,对长沙市开福区5所幼儿园的459名2~4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龋病检查.由儿童父亲或母亲解答问卷.并对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婴幼儿期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龋病无明显关系(P>0.05);含奶嘴睡觉习惯、新生儿早产与婴幼儿龋病的发生有显著关系(P<0.05).结论:含奶嘴睡觉习惯、新生儿早产是婴幼儿龋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了预防婴幼儿龋病应提高父母素质、宣传正确的饮食方式及注意婴幼儿口腔卫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乳牙菌斑固相成分中钙、磷、氟质量分数与患龋状况及摄糖频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93名北京城区3~5岁儿童根据患龋情况分为重症婴幼儿龋( S- ECC)组47人;无龋( CF)组46人。分别收集集合菌斑,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光光度计和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受试者乳牙菌斑固相成分中钙、磷、氟质量分数,并进行组间比较;对两组受试者每日摄糖频率进行调查,分析菌斑固相成分中钙、磷、氟质量分数与摄糖频率的关系,并在S- ECC组分析菌斑固相中钙、磷、氟质量分数与dmft、dmfs的关系。结果S- ECC组菌斑固相成分中钙、磷、氟质量分数均值低于CF组,但是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S- ECC组患儿每日摄糖频率高于CF组;乳牙菌斑固相成分中钙、磷、氟质量分数与摄糖频率及dmft、dmfs值之间没有相关关系。结论CF组儿童与S- ECC组患儿相比,并没有显示出其菌斑固相成分中拥有更大的钙、磷、氟储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乳牙菌斑液pH值与患龋状况及摄糖频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93名北京城区3~5岁儿童,根据患龋情况分为重症婴幼儿龋(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组47名,dt≥5;无龋(Caries Free,CF)组46名,dmft=0。分别收集集合菌斑,应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法测定受试者乳牙菌斑液pH值,并进行组间比较;对两组受试者每日摄糖频率进行调查,分析菌班液pH值与摄糖频率的关系;并在S—ECC组分析菌斑液pH值与dt的关系。结果S—ECC组菌斑液pH均值低于CF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S—ECC组患儿每日摄糖频率高于CF组;乳牙菌斑液pH值与摄糖频率呈负相关关系;S—ECC组菌斑液pH值与dt相关(P〈0、05)。结论乳牙菌斑液pH值与摄糖频率呈负相关关系,并且S—ECC组儿童与CF组儿童相比,其菌斑液有更大的致龋潜能。  相似文献   

17.
低龄儿童龋(ECC)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困难,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实现对龋高危儿童的早期预测和预防干预是控制ECC的有效手段.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唾液蛋白正展现出用于疾病预测和早期诊断的强大优势.唾液蛋白通过多种天然防御机制调节口腔微生态环境,在ECC的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水平高低与宿主龋易感性相关,是潜在的...  相似文献   

18.
低龄儿童龋(ECC)是一种早期累及幼儿上颌乳前牙的严重龋损,预防其发生发展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龋病预防的重要工作。致龋菌在ECC发生中起主要作用,其中变异链球菌是ECC重要的致病菌,研究主要集中在该类微生物的定植、传播和基因型;放线菌和乳杆菌是ECC儿童口腔的优势菌群,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双歧杆菌在儿童口腔的定植...  相似文献   

19.
婴幼儿龋病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我国婴幼儿龋病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沈阳市 1860名 8~ 3 6个月的儿童进行患龋情况检查。随机抽取婴幼儿龋组和无龋组各 12 0对母子进行问卷调查及口腔卫生检查。结果 :母亲的文化水平、DMFT及菌斑产酸能力对婴幼儿龋病有影响 (P <0 .0 1) ;婴幼儿期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龋病无明显关系 (P >0 .0 5 ) ;断奶时间、含奶瓶或乳头睡觉习惯、甜食习惯与婴幼儿龋病的发生有关系 (P <0 .0 5 ) ;婴幼儿口腔卫生与婴幼儿龋病的发生有关系 (P <0 .0 0 1)。结论 :为了预防婴幼儿龋病应提高母亲素质、宣传正确的饮食方式及注意婴幼儿口腔卫生。  相似文献   

20.
低龄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包含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年龄,即小于6岁的儿童,另外一个是任何一个乳牙的龋(无论是否成为龋洞)、失(因龋所致)、补牙数/牙面数≥1。做好ECC的早期预防,是儿童口腔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ECC的综合治疗,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目的是使得患儿患龋高风险的口腔卫生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恢复其口腔健康微生态,控制龋病进展和恢复牙齿的结构与功能。本文报道一例低龄儿童龋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