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喹诺酮类药物及细菌对其耐药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结构、进入细菌体内的方式及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理进行简明阐述.针对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使用而导致的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加的原因入手,阐述了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从染色体突变到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性的几种分子机制及研究进展,为研究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细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革蓝氏阳性和阴性菌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由于细菌对其他许多抗菌剂已经耐药,所以人们预料细菌对氟喹诺酮类很快产生耐药性.事实上,由于在治疗中耐药性的快速产生,作为喹诺酮类最早的化合物——萘啶酸,一般已不使用.本文综述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的问题.喹诺酮类的作用机制已证实喹诺酮类如萘啶酸和恶喹酸的抗菌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旋转酶.该酶同时具有使双股DNA链解开及连结功能.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所含的DNA旋转酶由两个A亚基和两个B亚基组成.编码这些亚基的基因分别称为gyrA和gyrB.DNA旋转酶以ATP为能源,使闭环DNA反相扭曲成超螺旋形结构及将DNA链中的片断解开  相似文献   

3.
细菌体内药物蓄积浓度减少与氟喹诺酮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氟喹诺酮耐药性细菌体内药物蓄积浓度减少机制--膜通透屏障和主动外排泵激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该机制涉及细菌染色体非特异性基因位点的突变,通过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激活多重抗生素耐药操纵子marRAB,导致细菌外膜孔道蛋白异常和主动外排泵功能增强.该机制可由其它药物诱发,可单独或与药物作用靶位改变共同引起细菌发生氟喹诺酮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哇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及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作用机制独特,药物动力学性能好以及口服和非肠道给药均有效等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的治疗.但是随着此类药物的使用,其耐药性亦不断增长,并已迅速发展至十分严重的程度.耐药性的大量出现与广泛传播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甚至造成治疗失败,目前已引起了普遍重视.因此,深入研究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进而探索解决其耐药性的方法,开发新型喹诺酮类药物和具有抑制喹诺酮细菌耐药性的新药,以遏制或减缓此类药物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迫在眉睫.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以及克服耐药性的对策等项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喹诺酮类药物致细菌死亡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细菌药物,由于细菌耐药性降低了其他药物的疗效,使得该类药物的使用范围愈加广泛.2006年,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市场份额占抗菌药物的18%.氟喹诺酮类药物最具诱惑力的特性之一是其能快速杀灭细菌,而且其各种衍生物的这一性质相差甚远.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在杀灭细菌时为需氧代谢,而且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对其致死性有一定影响,导致不同喹诺酮类衍生物在杀菌速度和范围方面存在差异.阐明这些差异背后的机制将可能为鉴定大多数杀菌性喹诺酮类衍生物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细胞体内药物蓄积浓度减少与氟喹诺酮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氟喹诺酮耐药性细菌体内药物蓄积浓度养活机制-膜通透屏障和主动外排腺激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该机制涉及细菌染色体非特异性基因位点的突变,通过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激活多重抗生素耐药操纵子marRAB,导致细菌外膜孔道蛋白异常和主动外排泵功能增强。该机制可由其它药物诱发,可单独或药物作用靶位改变共同引起细菌发生氟喹诺酮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汪涛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22-2324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化学合成抗菌药中发展最快,抗菌谱广,作用较强,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为避免细菌耐药性产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用药特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对喹诺酮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药物的灭活、靶的变化和药物对细胞渗透性的降低都被认为是细菌对抗微生物剂可能的耐药机制。在革兰阳性细菌中,对喹诺酮的耐药机制包括DNA旋转酶的改变和可能的细菌膜渗透性的改变。尚未有报道细菌耐药机制是由于酶降解而导致喹诺酮失活的。也没有证明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发生。Hirai等着重用近年来的发现从分子水平上说明耐喹诺酮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喹诺酮类抗菌药是目前仅次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第二大类抗感染化疗药物,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系统性疾病.但近10余年来细菌耐药性迅速增加,已引起人们的严重关切.本文描述了喹喏酮类药物的演变,靶酶的结构和功能,抗菌作用机制,讨论了细菌对喹喏酮类药物敏感性降低的三种耐药机制.其中,靶酶介导的耐药性(通过靶酶突变减弱喹诺酮类药物与靶酶的相互作用)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耐药机制.质粒介导的耐药性是指编码蛋白质的染色体外成分干扰喹诺酮类药物-酶相互作用、改变药物的代谢或增加喹诺酮类药物的外排.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是指孔蛋白的低表达或细胞外排泵的过度表达导致喹诺酮类药物的细胞浓度降低.文章最后对喹诺酮类药物与靶酶的相互作用以及靶酶突变如何产生耐药性进行了讨论.总之,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对构建可有效对付耐药株的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拓宽这类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淋病奈瑟氏球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主要探讨了DNA促旋酶GyrA亚基及拓扑异构酶ParC亚基改变,外膜孔蛋白改变,MtrCDE蛋白泵,遗传物质转移在淋病奈瑟氏球菌对喹诺酮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出GyrA和ParC同时突变可产生高水平耐药性;孔蛋白不仅有运输药物的功能,而且同宿主免疫系统对细菌的反应及细菌对宿主的攻击能力密切相关,这些功能也影响着药物对细菌的作用;泵蛋白MtrCDE表达有正负两种调控方式,淋病奈瑟氏球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受其控制。  相似文献   

11.
朱玲玲 《哈尔滨医药》2011,31(3):189-189
目的 探讨我院2008至2010年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进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收集我院2008至2010年病例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我院四大科室使用抗生素均较频繁,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使用更为广泛,一直位居前5位.栓出的细菌数逐年增加,但药物对细菌的敏感性逐年降低,耐药性逐渐增高.结论 抗菌药物管理与临床应用需进...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抗菌化学疗法》杂志发表的研究表明,英国科学家发现了三氯生这种常见的抗菌成分与抗生素耐药性之间可能存在联系。这项新的研究发现,当某些细菌对一组叫做喹诺酮类的药物产生耐药性时,它们也会对三氯生产生抗药性。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例子包括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细菌会对喹诺酮类药物产  相似文献   

13.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及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作用机制独特,药物动力学性能好以及口服和非肠道给药均有效等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的治疗。但是随着此类药物的使用,其耐药性亦不断增长,并已迅速发展至十分严重的程度。耐药性的大量出现与广泛传播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甚至造成治疗失败,目前已引起了普遍重视。因此,深入研究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进而探索解决其耐药性的方法,开发新型喹诺酮类药物和具有抑制喹诺酮细菌耐药性的新药,以遏制或减缓此类药物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迫在眉睫。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以及克服耐药性的对策等项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荼啶酸作为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首先进入临床。特别是6-氟取代产物具有显著体内活性和抗菌谱。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为什么对于喹诺酮来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仍未发现细菌以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性。喹诺酮明显缺乏质粒介导耐药性一般说来,当新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后,对药物的质粒介导耐药性迟早会出现并不断发展。这种类型的细菌耐药性似乎出现在新  相似文献   

15.
喹诺酮类药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类全合成抗菌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破坏细菌DNA的复制,对细菌呈选择性毒性.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高效、广谱、低毒、易耐受、使用方便,与常用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以及其价格比疗效相当的抗生素低等优点,因此深受临床欢迎,应用十分广泛.由于使用广泛,不良反应病例仍很常见.……  相似文献   

16.
前言目前抗菌药研究集中于寻找活性更好而副作用发生率更低的药物,特别希望能抗耐药性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各类抗菌药的耐药性机理及转运也正在深入研究之中。喹诺酮类发表了喹诺酮类药物,它们的人体药代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已成为抗感染化疗领域中一类重要药物。国外关于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的报道日益增加,国内尚未见同类报道。本文对比分析了氧氟沙星(ofloxacin,OFLX)对我院1990年和1992年临床分离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以期了解细菌对氧氟沙星耐药性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18.
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药物耐药性问题的发生对各种抗菌药都是威胁,喹诺酮类抗菌药当然也不例外.庆幸的是,和其它许多抗生素相比,氟喹诺酮的耐药性倾向要小些,许多细菌通过非质粒传递的单一机制获得对喹诺酮的耐受性.相反,磺胺类抗菌药则有引起耐受性的多种机制,包括质粒介导现象.对喹诺酮来说,其作用位点细菌DNA促旋酶是一种不易发生突变的蛋白质,这大概是酶的  相似文献   

19.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喹诺酮类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对细菌DNA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合成氯喹过程中发现的萘啶酸,随后喹诺酮类吡哌酸等被开发,到1979年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物合成后发展十分迅速.90年代又有司帕沙星、曲伐沙星等多种更新的喹诺酮类药物相继面世,成为处方率仅次于β-内酰胺类的抗菌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在抗菌药物整治活动和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标准(JCI)认证前后医院内氟喹诺酮类用药合理性的改善情况。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2013年鲍曼不动杆菌(Ab)、铜绿假单胞菌(Pa)、肺炎克雷伯菌(Kp)和大肠埃希菌(Ec)的耐药率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以及住院患者左氧氟沙星的用药合理性及氟喹诺酮类的用药差错。结果 抗革兰氏阴性细菌药物使用强度呈下降趋势。Ab、Kp、Ec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Pa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持续下降。氟喹诺酮类的使用强度逐年下降,与4种细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耐药率、Pa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显著正相关。与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不同的是,环丙沙星使用强度与细菌耐药性相关性不强。左氧氟沙星静脉给药与口服使用量的比值显著降低(P<0.05),基于肌酐清除率设计剂量的病历占比明显增加(P<0.05)。97.2%的氟喹诺酮类用药差错被药师前瞻性有效拦截。结论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用药规范性和合理性有明显提升。氟喹诺酮类与其他抗菌药在细菌耐药性方面的影响存在复杂的关系。控制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过度使用,可积极影响细菌对其他抗菌药的耐药性,但不同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