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 3 7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者溶栓治疗前后QTcd作观察 ,研究QTcd的临床意义。方法 于溶栓治疗前后行标准 12导联心电图检查 ,测量QTcd且与正常人心电图进行比较 ,以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标准判定是否成功。结果 AMI组 (A组 )溶栓前与对照组 (B组 )QTcd有显著差异 ( 76.4± 18.5 )ms与 ( 3 6.1± 10 .3 )ms ,P <0 0 1。溶栓有效组 (A1 组 )QTcd于 2h左右后显著降低 ( 5 0 4± 17 7)ms与 ( 78 5± 10 9)ms ,P <0 0 5 ,无效组 (A2 组 )则QTcd恢复较慢。 8例发生室颤者的QTcd明显高于无室颤组 ( 110 6± 19 2 )ms与 ( 76 7± 16 1)ms,P <0 0 0 1,其中 5例再通后室颤消失 ,QTcd明显下降 ( 69 4± 11 2 )ms。结论 溶栓成功可明显降低QTcd ,减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静脉溶栓心肌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 (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 (VA)恶性程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入院时及溶栓治疗后 4周记录 15例溶栓成功及 17例溶栓未成功患者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d及QTcd ,并行心电监测 ,记录住院期间发生的VA。结果 再通组 (15例 ) 4周后QTd与QTcd[(5 2 .9± 10 .4)ms、(5 8.7± 12 .3 )ms]与溶栓前QTd与QTcd比较 [(69.7± 15 .5 )ms ,(80 .5± 2 7.0 )ms]显著减小 (P <0 .0 5 )。 4周后再通组较溶栓失败冠脉未通组 (17例 )QTd与QTcd[(63 .7±15 .5 )ms ,(72 .3± 2 5 .4)ms]显著减小 (P <0 .0 5 )。再通组VA恶性程度与未通组比较有显著降低 ,死亡率亦降低。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成功心肌再灌注治疗可以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 ,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3.
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 ,探讨缬沙坦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将 34例AMI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 +基础治疗组 (治疗组 ,A组 ,17例 )和基础治疗组 (对照组 ,B组 ,17例 )。另设正常人 2 0例作对照组 (正常对照组 ,C组 )。在服药前、服药后 3,7天分别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 ,并观察服药前及服药 3天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AMI患者的QTd及QTcd较正常人明显延长 (75 .9± 11.9vs 32 .7± 12 .6ms ,85 .5± 12 .8vs 36 .5± 13.2ms,P均 <0 .0 1) ;AMI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19例 )的QTd及QTcd则较非室性心律失常者 (15例 )明显增加 (81.1± 11.1vs 6 9.3± 9.6ms,92 .0± 10 .5vs 73.6± 18.9ms ,P均 <0 .0 1) ;服药 7天后A组和B组的QTd及QTcd均明显减少 ,但A组比B组减少的更为显著 (41.5± 11.1vs 5 7.9± 10 .8ms,4 6 .9± 12 .3vs 6 5 .5± 12 .5ms ,P均 <0 .0 1) ;服药 3天后A组的QTd及QTcd较服药前也有明显的减少 ;服药 3天后A组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2例 )明显减少 ,与治疗前 (10例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早期QTd及QTcd较正常人增大 ,并且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增大更为显著 ,AMI患者早期服用缬沙坦可降低QTd及  相似文献   

4.
探讨和比较冠心病患者经过成功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内支架置入术对有与无心肌梗死史的病人QT离散度(QTd)影响的程度 ,选择术前QTd≥ 60ms者 1 0 0例 ,根据有无心肌梗死病史分为两组 ,其中无心肌梗死组 62例 ,心肌梗死组 38例 ,于术前、后 72h分别做 1 2导联同步心电图进行测量QTd和计算校正QTd(QTcd)。在无心肌梗死组中 ,支架置入术后 ,QTd、QTcd明显缩短 (分别为 51± 1 9vs 72± 34ms,54± 2 4vs 81± 37ms;P <0 .0 5) ;而在心肌梗死史组中 ,术后QTd、QTcd上无显著变化 (分别为 70± 2 6vs74± 30ms ,80± 30vs82± 32ms;P >0 .0 5)。结论 :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显著缩短无心肌梗死史冠心病患者的QTd和QTcd ,而对有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的QTd和QTcd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校正QTc离散度 (QTcd)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生室颤的关系 ,比较 41例AMI与 45例非心肌梗死者 ,住院期间不同时期心电图QTcd。结果 AMI者室颤组 (AⅠ 组 )在室颤发生前的QTcd(73 .2 5± 9.45 )ms显著延长 ,此AMI之非室颤组 (AⅡ 组 )及非心梗之对照组 (B组 )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4 2 .75± 7.2 4)ms、(3 0 .42± 9.19)ms,P <0 .0 1。认为QTcd对AMI室颤发生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倍他乐克、洛汀新对心肌梗死后自主神经调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价倍他乐克、洛汀新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自主神经的影响 ,并探讨其对AMI后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 17条AMI模型狗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倍他乐克组和洛汀新组。测量AMI前、AMI后 1h和 4个月的心率变异(HRV) ,并在AMI后 4个月采用逐级右室快速起搏方法诱发心室颤动。时域分析指标以RR间期的标准差 (SDNN)和相邻RR间期差值平方和的均方根 (rMSSD)表示 ,频域分析包括高频 (HF 0 .15~ 0 .40Hz)、低频 (LF 0 .0 4~ 0 .15Hz)和极低频 (VLF 0 .0 0 33~ 0 .0 4Hz)。结果 :对照组中 ,SDNN、rMSSD、LF/HF在AMI后 4个月轻度恢复 ;倍他乐克组和洛汀新组在AMI后 4个月明显改善 ,与AMI后 1个月相比较 ,SDNN(188± 5 4vs 140± 44ms和 172± 32vs 12 7± 2 9ms)、rMSSD(32± 10vs 2 2± 5ms和 34± 8vs 2 3± 6ms)、HF(0 .48± 0 .0 2vs 0 .2 7± 0 .0 2ms2 和 0 .49± 0 .0 1vs 0 .2 7± 0 .0 1ms2 )、LF/HF(0 .6 5± 0 .0 3vs 1.74± 0 .15ms2 和 0 .6 7± 0 .0 3vs 1.6 9± 0 .11ms2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5或 0 .0 1。三个实验组的心室颤动诱发率分别为 83% ,2 0 % ,3%。结论 :β受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改善AMI后的自主神经调控 ,防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 (QTintervaldispersion ,QTd)的变化 ,我们将 34例施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病人分为 2组 :再通组 18例 ,未通组 16例。测定溶栓前及溶栓后 2、8、2 4、4 8h和 1周的同步 12导联心电图QTd。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分别为 :58.3± 13.5ms ,56.2± 17.1ms ;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分别为 :2h ,70 .2± 14.2ms ,58.5± 13.1ms ;8h ,51.2± 13.6ms ,73.4± 15.8ms ;2 4h ,4 8.7± 16.8ms,66.5± 15.2ms ;4 8h ,4 0 .5± 11.8,66.5± 15.2 ;1周 ,38.6± 13.4 ,50 .1± 15.8。溶栓后 ,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各对应时间段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QTd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说明成功的溶栓治疗使心室复极的QTd缩短 ,使QTd最高值提前出现。QTd缩短速度明显加快 ,对于判断溶栓治疗的疗效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患者的射频消融终点。方法 在AVNRT患者中 ,对心房 A1 A2 和 A1 A2 A3程序刺激房室结功能曲线均呈连续性者为 组 ,A1 A2 刺激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而 A1 A2 A3刺激呈不连续性者为 a组 ,房室结功能曲线均呈不连续性者为 b组。行慢径区域消融后 ,对组间的电生理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组非典型 AVNRT的诱发率高于 组 (2 7.3 % vs5 .6% ,P<0 .0 5 )。在 I组和 a组 ,消融后最长 A2 H2 间期 (A2 H2 m ax)均比消融前有所缩短 ,但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 b组则显著缩短 (3 76± 73 ms vs2 0 6± 5 6ms,P<0 .0 1)。消融后 组、 a组和 b组的最长 A3H3间期 (A3H3m ax)均比消融前显著缩短 (2 74± 71ms vs 196± 45 ms,P<0 .0 5 ;3 62± 91m s vs 2 2 6± 72 m s,P<0 .0 1;3 85± 88ms vs 2 19± 61ms,P<0 .0 1)。结论 非典型 AVNRT与房室结功能曲线的连续性有关。对于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性的 AVNRT患者 ,消融后 A3H3max的缩短可作为消融终点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女性平板运动试验前后QTc离散度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女性运动试验前后 QTc离散度 ( QTcd)的变化 (△ QTcd)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和非冠心病各 30例 ,对比观察它们在平板运动试验前后的 QTcd和△ QTcd。结果  ( 1)冠心病组运动后 QTcd较运动前显著延长 ( P<0 .0 0 1) ,非冠心病组运动后 QTcd较运动前无明显延长 ( P>0 .0 5 ) ,冠心病组的△ QTcd( 2 3± 12 ms)较非冠心病组的△ QTcd( 2± 10 m s)显著增大( P<0 .0 0 1)。 ( 2 )以△ QTcd>10 ms为运动试验阳性标准 ,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明显优于 ST段标准 ( 93%对 73% ,90 %对 6 7%和 90 %对 6 9% ,P均 <0 .0 5 )。结论 △ QTcd>10 ms可作为女性运动试验阳性的一项良好的心电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平板运动试验中QT离散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恢复期患者运动试验后 QT离散度 (QTd)的变化。方法  49例 AMI恢复期患者 ,男 2 9人 ,女 2 0人 ,平均年龄 5 1.3± 7.3(39~ 6 4)岁 ,采用平板运动试验 (TET)同步记录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 QTd,分析运动前后 QTd的变化。结果  AMI组患者峰心率时 QTd(6 5 .3± 19.5 )ms较运动前 (5 0 .2± 2 3.5 ) m s增大 (P<0 .0 0 1)。运动中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明显胸痛、血压明显下降者 15例 (A亚组 ) ,与 34例未出现者 (B亚组 )相比 ,运动前 QTd无显著差异 [分别为 (5 9.1± 17.5 ) m s和(4 6 .3± 19.2 m s,P >0 .0 5 ],A亚组峰心率时 QTd(76 .8± 15 .5 ) m s较 B亚组 (6 0 .1± 16 .1) ms延长 (P<0 .0 0 1)。多壁梗死 QTd较单壁梗死者延长。结论  AMI患者运动后 QTd进一步增大 ,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大 ,TET可作为筛选 AMI高危人群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