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0例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 ,应用漂浮电极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 ,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疗效较好 ,颇受临床重视。我们采用此方法 ,对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病人 ,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下面就本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资料和方法 全部病例是我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2月住院病人 ,共 30例。男性 18例 ,女性 12例 ,平均年龄 6 5(5 6~ 83)岁。临床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度房室阻滞 10例 ,其中 5例合并心源性休克 ;三度房室阻滞 8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2例。 30例病人中 ,2 2例病人有黑或晕厥病史 ,16例病人发生晕厥 ,5例病人有多脏器功能衰竭。选择…  相似文献   

2.
激素电极可防止起搏系统植入术后起搏阈值增高,允许降低能量输出,延长起搏器使用寿命,但是否能长期使阈值保持在低水平,长期低能量起搏是否安全,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临床资料 从在我院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中选择应用激素电极者50例,凡心脏明显增大或心功能明显低下(射血分数<40%)者不包括在内,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38~85(69.7±9.6)岁。心脏起搏适应证∶二~三度房室阻滞1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5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1例;起搏方式∶DDD5例,AAI6例,VDD1例,VVI38例;共用激素电极导线55条(J形心房电极导线11条,心室电极导线44条…  相似文献   

3.
对我院 1989年 7月~ 1999年 12月埋置心脏起搏器的10 2例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置入起搏器后晕厥 9例 (男 5例、女 4例 ) ,年龄 34~ 79岁。其中病窦综合征 6例、Ⅲ度房室阻滞 3例 ;置入起搏器类型 :非生理性起搏 (VVI) 3例 ,生理性起搏AAI、DDD各 3例。晕厥发生时间 :术后 1个月以内 1例、3~ 6个月 4例、2~ 9年 4例 ;晕厥原因 :起搏系统故障者 2例 ,均对起搏器依赖 ,表现为术前症状的再现。 1例为脉冲发生器线路故障 ,1例为电极尾端与起搏器输出端连接松脱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2例 ,均有心脏扩大 ,实为原有心脏病加剧 ,或有电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我院34例婴儿及儿童经心内膜方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经验,探讨相关的方法学、参数设置及评价疗效.方法 患儿34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自5个月至13岁,平均(5.26±3.92)岁,体重5~43(16.66±8.42)kg.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三度房室阻滞18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高二度及三度房室阻滞3例;先天性三度房室阻滞8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伴二度房室阻滞1例;窦性静止1例;心房静止1例;慢-快综合征1例;病毒性心肌炎后三度房室阻滞1例.起搏器植入技术、程控及随访等有一些与成人起搏不同的特殊性.结果 选择插管的静脉途径为,经右头静脉10例,经右锁骨下静脉17例,经右颈内静脉6例(5例为1岁以下),心内膜电极行心外膜起搏1例.脉冲发生器的埋藏部位为,置于右侧胸大肌内16例,置于右胸前皮下18例.起搏方式为,VVIR 16例,VVI18例.起搏频率60~90(68.09±9.85)次/min,起搏阈值0.2-2.2(0.72±0.41)V,感知灵敏度3.6~29.0(8.97±4.87)mV,阻抗394~1000(652.06±140.72)Ω.所有患儿体动阈值均设置于低挡.18例术后首次植入起搏器的患儿,距植入术日13~300(67.17±90.25)d.巳随访1个月至7年.1例术后7个月发生电极导线头端移位至起搏功能丧失.2例随访中发生扩张性心肌病,经改变起搏参数后好转.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者起搏器植入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起搏器植入术后半年猝死,原因不明.结论 我们的经验表明只要注意与婴儿及儿童有关的一些特点,并在植入、程控及随访中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永久起搏器植入在婴儿及儿童的应用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1991~1994年,我院共安置生理性心脏起搏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33~69岁)。其中双腔心脏起搏(DDD)36例,双腔频率应答起搏(DDDR)2例,心房起搏(AAI)13例,心房频率应答起搏(AAIR)1例。诊断为病窦综合征30例、心肌炎Ⅲ°房室传导阻滞15例、双结病变4例、冠心病合并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三束支阻滞1例。术前对30例病窦综合征作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文氏阻滞点>120次/min者14例安装了AAI起搏器,文氏阻滞点<120次/min者安装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位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 ,心室激动顺序比较接近正常。现报道59例右心室流出道永久起搏的结果。资料和方法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1月我院共给 59例患者植入永久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起搏器 ,男性 38例 ,女性 2 1例 ,年龄 33~ 82 (68± 1 8)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 9例 ;三度房室阻滞 30例 ,其中 5例为心房颤动伴三度房室阻滞。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ST .Jude公司生产的起搏器。 48例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 ,1 1例植入VVI起搏器。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导线均为激素释放电极双极导线。植入时首先将导…  相似文献   

7.
普通电极导线行右房左室或双心室起搏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普通电极导线置入心脏静脉起搏左室的可行性。选择 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扩张型心肌病 3例、缺血性心脏病 3例、其他 3例 ,均伴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 ,心功能Ⅱ~Ⅳ级。所有患者都安置DDD起搏器。窦性心律伴房室阻滞 (AVB)或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CLBBB)患者 ,行右房左室顺序起搏 ;房颤患者行双心室起搏。左心室起搏是将普通右心室导线 (MedtronicCapSureSP 4 0 2 3)通过冠状窦送入心脏静脉施行的。结果 :7例成功 ,2例失败。导线定位在左室后静脉 1例、后侧静脉 3例、侧静脉 3例。术中测左室起搏阈电压、阻抗和R波振幅分别是 0 .7± 0 .2V、6 2 3± 6 6Ω、10 .1± 6 .0mV。术后 2~ 18个月阈电压、阻抗分别是 0 .5± 0V、5 2 1± 5 1Ω。术后 1~ 2周平均心功能从2 .9级改善到 1.9级 ,平均心胸比值从 0 .6 1缩小到 0 .5 7,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从 0 .39升至 0 .4 4。随访期未发现左室导线脱位 ,膈肌起搏等并发症。结论 :普通电极导线置入心脏静脉长期起搏左心室是可行的、牢靠的。  相似文献   

8.
体外无创性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体外无创性临时心脏起搏 ( ENCP)对心脏骤停及急性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抢救效果、安全性。方法  19例心脏骤停患者和 18例有严重临床症状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紧急行 ENCP。结果 所有病人均在 1~ 5 min内在床边得到 ENCP。心脏骤停组 12例起搏成功 ,其中 5例复苏 ,起搏成功者平均起搏阈值 ( 10 5 .2± 15 .6) m A,起搏成功率 63 .1% ,起搏成功并复苏2 6.3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组 17例 ENCP后临床症状迅速明显改善 ,平均起搏阈值 ( 75 .3± 2 1.5 ) m A,起搏成功率 94.4%。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组的起搏成功率明显高于心脏骤停组 ,起搏阈值明显低于心脏骤停组。所有患者起搏过程中均出现与起搏脉冲同步的胸部肌肉抽动 ,但只有 1例因胸痛在 ENCP维持下安装了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器 ,其余病人虽有不适 ,均能接受 ENCP。所有 ENCP患者均未发现皮肤、软组织损伤及严重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结论 体外起搏是心脏骤停、急性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Champion 730 2型起搏系统是Medtronic公司生产的一种经济型产品 ,由 80 79型起搏器和 5 0 17型电极组成。自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7月 ,我们共安置了 32台 ,其中男 11例、女2 1例。年龄 6 8.5± 10 .4岁。原发病 :冠心病 2 3例、高血压病 18例、病毒性心肌炎 1例、扩张性心肌病 1例、肥厚型心肌病 1例。起搏适应证 :病窦综合征 17例、Ⅲ度房室阻滞 14例、Ⅱ度Ⅱ型房室阻滞 1例。并发心力衰竭 5例、晕厥及近似晕厥 10例。新置入 30例、更换 2例。置入方法 :局麻下经锁骨下静脉 (30例 )或头静脉 (2例 )将电极导线置入右…  相似文献   

10.
我科1998年1月至10月共植入具有自动夺获功能心室起搏器6例,男4例、女2例,年龄64.3±10.5岁。植入起搏器的适应证为病窦综合征2例、度房室阻滞2例、度型房室阻滞2例。其中合并阵发性心房扑动1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2例。植入起搏器均为Pacesetter公司的RegencySC (VVI型),电极亦为该公司提供的带有激素释放功能的低极化1470T双极电极。起搏器植入手术与普通VVI起搏器相同。术中除常规测定起搏阈值、阻抗、R波振幅外,尚需加测刺激除极波(ER)的振幅。术后当天,用APSu3250型程控仪将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打开。术后1周及1,3,6,9个月进行…  相似文献   

11.
起搏电极脱位曾是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技术最常见的并发症 ,近年来 ,多种原因使双极电极的临床应用有增多的趋势 ,但我们发现双极电极脱位率较高 ,为有效地减少脱位率 ,笔者结合本院发生的 5例探讨如何控制双极电极脱位的情况。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我院 1 999年 1 1月~ 2 0 0 2年 1 1月 ,配用双极电极置入起搏器的 42例患者中 ,发生电极脱位者 5例 ,发生率为 1 1 .9% ,其中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47~ 69( 5 7.4± 1 1 .3)岁 ;基础心脏病 :冠心病、病窦综合征 3例 ,心肌病、Ⅲ度房室阻滞 2例。1 .2   方法5例均置入Medtronic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6年12月开始使用胸外元创性心脏起搏(ENCP)术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病人,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5例,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23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1例,电击伤伴心室纤颤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均伴有1  相似文献   

13.
安植 VVI永久心脏起搏器后对 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 ,文献较少有报道。本文通过分析 30例安植 VVI心脏起搏器患者前后 QTcd的变化 ,旨在探讨安植 VVI永久心脏起搏器无致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是否与 QTcd不增加有关。资料及方法1、资料 :30病例选自本院 96~ 98年安装 VVI起搏器的患者。其中男性 1 4例 ,女性 1 6例 ,年龄 2 1~ 76岁 (平均 57.6岁 )。全部病例均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脏超声及心电学等检查而确诊 : 度房室传导阻滞 1 4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 2例 ,三分支阻滞 2例 , 度~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2例。 30例患均…  相似文献   

14.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本院 90年代以来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时心室电极参数的直接测量结果。在 2 6例病人中 ,男 15例、女 11例 ,年龄 6 3 .9± 13.6 ( 19~ 90 )岁。Ⅲ度房室阻滞 14例、病窦综合征 12例。在更换手术中 ,应用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心室起搏电极参数。结果 :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 114.2± 2 7.4( 5 8~ 179)个月。首次埋置时的起搏阈值为 0 .5 9± 0 .2 7V ,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 1.6 0± 0 .75V(P <0 .0 0 0 1) ,起搏阈值增加的幅度为198.1%± 141.1% ( 2 0 %~ 5 6 7% ) ,增加的绝对值为 1.0± 0 .7( 0 .1~ 3 .0 )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 ,起搏电极阻抗 5 5 8.5± 136 .3Ω。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后 ,继续使用原心室起搏电极 2 2例。术后随访 48.7± 30 .6 ( 6~ 96 )个月。 2例于更换术后 12 ,2 4个月 (即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分别为 98,12 0个月 )分别出现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良。重新手术时发现 ,原心室电极起搏阈值或阻抗增高。其余病人起搏与感知功能均良好。结论 :植入性心室起搏电极使用约 10年后 ,大部分电极的直接测量参数仍在良好范围 ,可以考虑继续使用 ,但必须注意随访 ,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5.
心房起搏的优点是仍保持房室同步,从而保持了心房收缩对心排血量的支持作用;又不象双腔起搏那样费钱和复杂.本文回顾10年来(1970~1980)心房起搏经验,侧重起搏指征和并发症. 研究对象为187例永久性心房起搏,房室传导完整(无Ⅱ~Ⅲ度心脏传导阻滞)。其中男103、女84例,平均年龄66岁.平均随访30个月,其中  相似文献   

16.
评价Champion 730 2心脏起搏系统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9例患者 ,男 6例 ,女 3例 ,年龄 6 7.0± 10 .9(4 3~ 81)岁 ,其中病窦综合征 5例 ,Ⅲ度房室阻滞 4例 ,术前均伴有晕厥、乏力、气短等心动过缓症状。植入时的起搏阈值 0 .5 6± 0 .15V(脉宽 0 .5ms)、阻抗5 0 0 .0± 10 0 .8Ω(5V起搏时 )、R波振幅 12 .2± 3.6mV。本组病例术后晕厥、气短、乏力等心动过缓症状消失 ,无头晕、胸痛等特殊不适 ,无囊袋血肿及破溃发生 ,亦无胸大肌跳动、膈肌刺激症状出现。 1例于置入第 4天出现竞争心律 ,X线证实电极由右室流入道脱位至…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紧急心脏起搏是抢救心脏骤停、严重心动过缓或过速性心律失常等危重症的重要措施。我们在1991年10月至1992年6月间采用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盲目插入电极导管起搏心脏,救治20例患者,年龄46~78岁,其中冠心病、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8例,病窦综合征1例,尿毒症、室性逸搏心律1例。均因室率过慢(20~  相似文献   

18.
床旁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65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床旁经静脉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患急性心肌梗死和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且并发Ⅱ度2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窦房结传导阻滞(SAB)、窦性停搏和室内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65例,经右侧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双极球囊飘浮临时起搏电极导管,球囊充气量为0.5 mL~1.0mL,通过连接电极导管远端到心电图所提示的心内电图图形指导电极的走向和固定电极位置,以4 V~10 V起搏心脏.结果 电极飘浮到位,并能够正常夺获心房或心室者6 3例(96.92%),失败2例(3.08%).经人工心脏起搏后,病人的血流动力学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稳定和改善.术后感染5例(7.94%),无1例发生气栓.电极移位4例(6.35%),经及时调整恢复正常起搏.结论床旁盲插球囊漂浮电极人工心脏临时起搏具有简便和经济的特点,特别对于病情重、不宜搬动的病人,免去了搬动和途中发生意外的情况,从而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9.
征解35:答案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2,(6):453-454
征解35答案:一度房室阻滞、间歇性二度房室阻滞、双腔起搏器心电图伴心室保护性AAI起搏(即MVP功能)、起搏功能正常。诊断要点:本例心电图诊断难度较大,最终诊断为一度~二度房室阻滞,双腔起搏器功能正常。1.一度与间歇性二度房室阻滞:征解图中PR间期380m(sA),AAI起搏时pAV间期460ms,说明患者存在持续性一度房室阻滞。当PR间期>350ms时,常被诊断为PR间期过度延长,其能明显损害心脏舒张功能,使有效舒张期缩短。同时该患者还有间歇性二度房室阻滞,表现在部分心房起搏后伴QRS波的脱落(C、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阻滞位置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可行性.方法 32例因房室传导阻滞住院行起搏器植入患者,行心脏电生理检查,房室结阻滞11例、希蒲传导系统阻滞21例;根据心室电极植入位置分为两组,18例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组),14例为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组),比较两组术后QRS宽度、心室电极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