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每年突发性心脏骤停的人数为300万,平均生还率〈1%。美国每年约有70万患者死于心脏病,其中46万是心脏性猝死。在心脏性猝死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占62%,心室颤动(室颤)占8%,尖端扭转型室速占13%。国外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已证实,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的方法,可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本研究旨在观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ICD治疗的疗效随访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早在 1970年 ,Mirowski和 Schuder就提出安装全自动脉冲发生器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设想。直至 1980年 2月 ,美国霍普金斯医院 (Johns Hopkins Hospital)安装了第一台自动除颤器。 10余年来 ,除颤器的临床应用发展迅速 ,病例数直线上升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数十万例患者安装了除颤器 ,显著降低了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1 适应证  初期对患者的要求非常严格 ,需至少有两次与急性心肌梗塞无关的心脏意外而存活的历史 ,对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  近年来由于起搏器和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工艺技术的进步和对缓慢…  相似文献   

3.
心脏性猝死(SCD)严重威胁心脏病患者的生命,其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是心室颤动(VF)和室性心动过速(VT)。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SCD的首选治疗方法。现将2009年1例首次植入Medtronic双腔ICD患者资料报道如下。1资料  相似文献   

4.
每月约有10,000名美国人接受心脏除颤器(ICD)植入治疗,以帮助建立健康的心脏节律并预防心源性猝死。但美国心脏协会提出,装置心脏除颤器患者,同时应植入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支持。最近发表于《循环》杂志的一份AHA声明纳入如下建议,例如确保接受ICD植入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适应证的发展(评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0年Mirdwski^[1]首次为一位心脏骤停幸存者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早期产品AD(植入型自动除颤器,Automatic ImpIamable Defibrillator)治疗取得成功。19年来,ICD的设计不断完善,功能日益精巧复杂,技术工艺渐臻精湛,共有100000例以上的患者接受了ICD治疗。成功的临床经验,回顾性分析以及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结果陆续发表,令人信服地表明ICD治疗在有危及生命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高危患者,不但能够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也能显著降低所有原  相似文献   

6.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患者放电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于心脏性猝死防治的认识日益加深和普及,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植入量呈不断增多的态势。2008年全球ICD植入量已达12万台,中国近年植入ICD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ICD应用后就要面对电击治疗的问题,不论是正确治疗的恰当放电或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不恰当放电都会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7.
CARE-HF研究已证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此同时具有心脏再同步功能和除颤功能的三腔ICD(CRT-D)已成功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植入心脏电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对可致命的复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猝死有预防作用。作者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评价了ICD对病人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ICD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根据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心律失常的表现、心脏的基础疾病和药物治疗情况等5个变量,将每例ICD患者匹配2例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9.
殷康  华伟 《心电学杂志》2014,(6):472-478
大量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已经证实,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有效预防心律失常所致心脏性猝死。2006年至今,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心律协会(HRS)、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共颁布了4部涉及ICD临床应用的指南,以及1部指南未涉及的有关患者ICD治疗的专家共识[1-5]。我国电生理医师主要依据以上指南的推荐,指导患者选择、器械植入、程控随访等ICD治疗完整过程。ICD疗效确切,近年来世界范围内ICD植入量大幅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1年美国每月新植入ICD已超过12000例[6-7]。ICD相关实践经验持续积累的同时,临床工作者经常面临新出现的实际问题,针对新问题而设计临床试验不断涌现。目前关于IC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筛选ICD治疗获益最大人群(心脏性猝死高风险者);(2)“真实世界”中ICD的应用及对心脏性猝死预防情况。下面就ICD治疗的最新循证证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进行性心力衰竭和心脏性猝死。临床研究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并可降低进行性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此,同时具有心脏再同步功能和除颤功能的三腔ICD(CRT—D)已开始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心脏性猝死(SCD)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可怕杀手,其主要原因多数为心室颤动(VF).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具有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功能,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明ICD是预防SCD最为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总结46例植入ICD患者追踪随访的结果,探讨ICD在预防心脏性猝死中的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2.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措施。随着起搏技术的发展,ICD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也在不断改进。由美国圣犹达公司研发的DF4三合一接口除颤导线及Fortify除颤器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本文将就国内植入的首台三合一接口除颤器及该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3.
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进行性的心功能恶化和心脏性猝死。临床研究已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改善心功能,并可降低病死率。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能够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目前已经成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CRT-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具有CRT和ICD功能的CRT-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初步总结CRT-D的临床应用.方法 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CHF患者,合并左束支阻滞、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而且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病史.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接受组织多普勒检查证实存在心脏运动不同步后,接受了CRT-D治疗.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D.左心室起搏导线植入到心脏后静脉3例,心脏侧后静脉1例.术中测试除颤能量≤20 J,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34增加至0.42。结论 CRT-D植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但其安全性肯定.鉴于其显著疗效,建议同时满足CRT和ICD适应证的患者应该接受CRT-D治疗.  相似文献   

15.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应用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最初,ICD植入的适应症范围较窄,只作为心脏性猝死的二级预防,目前ICD植入的适应症已经扩展到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在我国,ICD植入尚不广泛。我们2008年7月-2010年7月间共收治15例ICD植入病例,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应用于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价值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方法 2002年3月至2011年10月入选56例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16 ~0.35(0.29±0.05),接受规范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植入ICD并进行ICD参数初步设置.术后1、3、6个月,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结果 所有患者非开胸经锁骨下静脉植入ICD均成功.全部病例随访了1~115(44.05±35.16)个月.其中11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26次(19.6%),ICD均电除颤成功;17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39次(30.4%),ICD治疗成功率94.8%.8例患者发生误放电,6例患者发生电风暴.16例患者ICD电池耗竭,10例患者更换了ICD.8例患者死亡.结论 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应用ICD可降低这类患者的猝死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ter defibrillator,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措施.本文观察我院7例次置入IC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符合ICD一级预防标准并植入ICD的患者进行随访。ICD的诊断设置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两个工作区,治疗设置抗-tk,动过速起搏(ATP)、低能量同步转复(CV)和高能量除颤(DF)。术后患者常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每3~6个月随访1次,利用程控仪获取ICD储存资料,了解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情况以及ICD的诊断和治疗是否准确,及时调整相关参数并处理ICD故障。结果共随访了22例患者,平均随访(12.8±8.6)个月。共有10例患者记录到ICD治疗事件。10例患者ICD记录到持续性VT事件,其中由ATP终止6例,CV终止4例。4例患者有VF事件,均1次DF成功。2例ICD将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AF)识别为VF并进行放电治疗并转复房颤。结论IC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ICD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9.
心脏性猝死(SCD)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其预防治疗的有效手段,成为SCDⅠ级预防和Ⅱ级预防的标准治疗方法。近年来ICD在临床应用取得了不少的发展与进步,本文在此对其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20.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广泛用于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临床资料表明,ICD能降低致命性室常急性期病死率,疗效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