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AMI患者早期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与55例AMI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其溶栓后24h内T波倒置对判定冠脉再通的意义。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溶栓开始时间距发病6h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76.0%和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早期溶栓24h内T波倒置提示冠脉再通,早期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率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AMI的疗效,降低病死率。ST-T改变和T波倒置具有判断闭塞冠脉再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琳  赵彤 《山东医药》2006,46(16):55-55
选择12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其中行静脉溶栓治疗84例,急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2例,均获成功。根据心电图T波倒置时间在发病后24h内或24h后将患者分为两组,均于AMI后4周末行心功能检查。发现再灌注成功距AMI发病时间越短,T波倒置时间越早,心功能受影响越小。T波倒置时间可作为AMI再灌注成功患者预后判断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3.
<正> 溶栓治疗可使缺血心肌早期再灌注,减少死亡率,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溶栓后及早判定冠状动脉再通对决定下一步治疗十分重要.我科对溶栓后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以评价早期T波倒置判定再灌注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选自1991年3月~1995年10月87例AMI患者,其中男71例,女16例,年龄32~75岁(平均56.8±8.7岁),均无陈旧性心肌梗塞及束支传导阻滞史.无溶栓禁忌症.溶栓剂为尿激酶、链激酶及重组链激酶.溶栓时间均在发病8小时以内.二、观察方法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3小时内每半小时作一次全导ECG;发病后8小时起每2小时测一次血心肌酶,共12次;同时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心电图T波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在急性心肌梗塞 (AMI)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 ,冠状动脉再通在心电图的表现上 ,人们常注意溶栓后 ST段的改变 ,而很少注意溶栓早期 (2 4h内 ) T波倒置。本文对我院 1994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期间住院溶栓治疗的 AMI7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以探讨溶栓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 :AMI70例 ,男 5 8例 ,女12例。年龄 40~ 6 4岁 ,平均 6 0 .2岁 ,均经病史、心电图、血清心肌酶检查确诊 ,发病 1~ 12 h内入院接受尿激酶 (UK)溶栓治疗者。  治疗措施 :尿激酶 15 0万单位溶于生理盐水 10 0 ml,30 min内滴注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早期T波的变化,以及对冠脉再通判断的价值。方法 对4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根据溶栓后24h内有无T波倒置分为两组。依据临床间接判断冠脉再通的标推观察两组血管再通情况。结果 T波倒置组(A组)与未倒置组(B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2.8%和22.2%(P<0.01)。结论 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可作为判定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溶栓后冠脉血流是否恢复 ,我们观察了 AMI患者溶栓后冠脉再通( CAR)的三个心电图参数 (病理 Q波、ST段、T波 )变化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旨在评价综合心电图指标能否为 AMI后患者的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从而选择更恰当的治疗方法。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50例 ,男 90例 ,女 60例 ;平均年龄 58± 1 5岁。均为第一次住院接受静脉溶栓的AMI患者 ,均符合 1 979年 WHO制订的 AMI诊断标准。本组吸烟者 57例 ,高血压 54例、糖尿病 42例、高血脂 1 5例。梗死位于前壁 54例 ,下壁 39例 ,2个以上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QT间期、Tp-ec(校正的T波的顶点到T波的终点的时间)和Tp-e/QT指标的变化及这些指标与恶性心电生理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急性STEMI患者60例,测量并计算梗死相关和非梗死导联QT、QTc、Tp-ec、Tp-e/QT比值,记录1年内恶性心电生理事件。正常心电图60例作为对照。结果:①急性STEMI 12h内梗死和非梗死导联QTc明显延长(P<0.01),1周和1个月回复正常水平。梗死相关导联12h内Tp-ec间期比非梗死导联及对照组均明显延长(均P<0.01),1周和1个月逐渐回复正常。Tp-e/QT比值在梗死相关导联比其他导联明显增大(P<0.01),随之逐渐回复,但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QTc 440ms作为截点电生理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别以Tp-ec100ms和Tp-e/QT比值0.25作为截点恶性电生理事件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急性期Tp-ec,尤其是Tp-e/QT比值增加,与恶性电生理事件相关,是预测急性STEMI后恶性电生理事件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指征在心电图的表现上人们常以溶栓后ST段的改变为主,而很少注意溶栓早期(24h内)T波倒置;本文对我院1998年9月-2003年4月溶栓治疗AMI资料齐全的76例进行分析,以探讨AMI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溶栓治疗可以缩小梗死范围,保护左心室功能。上移的 ST 段迅速下降与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之间的关系已为人所熟知。本文旨在探讨 AMI 溶栓治疗 IRA 再通时 ST 段再上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发病6小时内符合下列条件的患者选为研究对象:1.溶栓前,冠脉造影示 IRA 血流为0或1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标准);2.溶栓导致 IRA 再通;3.溶栓前和溶栓期间有连续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4.心电图中无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心室起搏心律。溶栓(t-PA 或 uk)前,选取不同投射角作左右冠脉造影。溶栓期间,连续监测三个导联心电图,并每隔10分钟进行一次冠脉造影。一旦发生 ST 段变化、心律失常、胸痛或低血压即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并行冠脉造影。溶栓结束时,IRA 血流为1或2级者作冠脉成形术使其达到3级。IRA 再通后4周,所有患者的 IRA 血流仍保持2或3级。溶栓前和发病后4周取右前斜位30°行左心室动态造影(cineventriculogram),测梗死区局部射血分数。当 IRA 再通后,注射锝~(-99)焦磷酸盐作心肌闪烁显影。闪烁图3~+或4~+者判定为强阳性。入院  相似文献   

10.
探讨梗死性室性异位心搏 (IVEB)的临床及心电学特点。对 2 4例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出现IVEB的患者与同期住院的 71例无IVEB的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 ,并比较IVEB和同期与梗死充分进展期窦性心律的QRS ST T波群形态学改变。结果 :①IVEB的QRS波常呈右束支阻滞形态 (RBBBM) ,除Q波型AMI外 ,非Q波型AMI亦可发生IVEB ;②下 (后 )壁伴或不伴右室AMI、大面积AMI、梗死后心功能差、梗死早期 (<6h)及接受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者易发生IVEB ;③与同期窦性心律比较 ,IVEB梗死导联Q波出现及ST段抬高提早 ,且更具有AMI的特征 ;④IVEB可发生于心肌酶谱升高及窦性心律典型AMIECG图形出现之前 ,其对AMI的早期诊断及定位优于同期窦性心律。结论 :IVEB并非罕见 ,它有利于AMI的早期诊断与定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体表心电标测时空图法探讨复极离散空间分布和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体表心电标测时空图法及12导联心电图 ,分别测定 6 8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QT间期及QT离散度 (QTd) ,并与 5 8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对比。结果  (1)在正常人及AMI患者时空图法测得QTd均大于 12导联心电图 ,两种方法均表明AMI后QTd增加。 (2 )正常人时空图分布 :T波呈单群、结束时间相对较一致 ;AMI后时空图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梗死区对应体表部位T波结束延长 ,大致分 3型 ,部分患者可见零线垂直偏斜 ,ST T复极过程中分群现象 ,T波结束离散增大。 (3)AMI患者死亡及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者时空图法测得QTd较无心律失常者增加、分布主要表现第Ⅰ、Ⅲ型 (18/ 2 1) ,12导联心电图未发现两组间差异。 (4 )时空图尚可展示相邻部位的复极离散和U波分布。结论 时空图法可直观反映QT间期空间分布及离散 ,并能有效鉴别U波 ,可能会成为QTd研究中一项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成功溶栓前后不同时期校正QT间期(QTc)、校正Tp-e间期(Tp-ec)、Tp-e/QT比值等指标的变化,分析这些指标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E)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STEMI患者213例,其中瑞替普酶溶栓76例(36%),临床判断再通57例(75%)为试验组。试验组患者在2周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治疗,分别测算溶栓前、溶栓后(7±1)d和(30±3)d梗死相关和非梗死相关导联QTc、Tp-ec、Tp-e/QT比值,并进行比较;随访1个月内MAE情况。另以6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1溶栓前试验组梗死相关和非梗死相关导联QTc、Tp-ec和Tp-e/QT较对照组均增大(均P0.05),且在梗死和非梗死相关导联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后1周QTc在梗死和非梗死相关导联即回落至正常水平,溶栓后1周、1个月时Tp-ec和Tp-e/QT较前一期相同导联显著减小(P0.05),且在梗死和非梗死相关导联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仅Tp-ec溶栓后1个月时在非梗死相关导联回复正常。2试验组以溶栓前梗死相关导联QTc 440ms作为节点分组,1个月内组间MAE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以溶栓前梗死相关导联Tp-ec 100ms和Tp-e/QT比值0.25作为节点分组,1个月组间MAE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TEMI患者溶栓前Tp-ec、Tp-e/QT比值的变化与1个月MAE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冠脉)再通在心电图的表现上人们常注意溶栓后S-T段的改变,而很少注意溶栓早期(24 h内)T波倒置.本文对我院1993年10月至1997年6月期间住院行溶栓治疗的AMI 7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溶栓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衍变与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的关系。方法 观察84例AMI溶栓治疗后24h内T波衍变情况,并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做对照。结果 T波倒置组52例,T波直立组32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T波倒置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TIM3级血流)46例(88.4%),T波直立组32例,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为14例(44.6%),两组相比差异有显性,P<0.01。结论 早期T波衍变与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心电图ST段的变化已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临床判断间接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对T波的变化研究甚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开始探索AMI患者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之间的关系。现将我院33例AMI患者溶栓后心电图T波的变化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T波早期倒置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溶栓治疗中T波早期倒置的意义。方法 选择T波早期倒置病人(A组)30例,非T波早期倒置病人(B组)26例,用心电图(ECG)方法计算最初梗死面积和最终梗死面积,比较梗死心肌存活率和肌酸磷酸激酶(CK)峰值与峰值出现时间。结果梗死心肌存活率A组为0.36±0.26%,B组为0.23±0.19%;CK峰值A组为1920.4±569.2IU/L,B组为2282.0±674.3IU/L,峰值出现时间A组为16±1.2h,B组为22±4.2h。绪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24h内,心电图ST段抬高的导联出现T波倒置,标志着闭塞血管获得再通。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内皮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和内皮素(ET)的变化。方法 :将 4 5例AMI患者根据溶栓情况分为常规治疗组、溶栓未通组和溶栓再通组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3组患者梗死后不同时间 (4、6、8、10、12、14、2 4、16 8h)的血浆CGRP和ET水平。结果 :溶栓再通组血浆CGRP和ET峰值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和溶栓未通组 (P <0 .0 1) ,且峰值出现时间提前 2h。结论 :AMI患者溶栓再通后CGRP和ET峰值提高 ,且时间提前 ,CGRP和ET可作为溶栓再通和评价梗死范围的一种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溶栓治疗后心电图ST段变化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已被证实为闭塞冠状动脉再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很少注意到T波的变化。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8例用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AMI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改变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房颤是急性心肌梗死(AMl)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对AMI并发房颤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AMI并发房颤的发生率、病死率及主要原因,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2001年l月~2006年6月,我院收院AMI患者333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AMI的诊断标准[1]。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包括常规药物保守治疗、静脉溶栓、急诊介入性治疗。333例患者中,发生房颤(房颤组)34例(男21,女13),平均年龄(69.5±11.9)岁,发病到就诊时间(3.5±1.7)h。发病12h内开通梗死冠脉10例、其中包括直接PTCA 支架8例、静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疗效。方法 :动态观察 1 5例 AMI患者溶栓后 2 4h内的心电图、血清酶和临床症状的变化以及梗死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临床判断 1 5例总再通率为 86 .7%。冠状动脉造影后证实 75 % (3/ 4)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溶栓过程中未见严重出血及其他副作用。结论 :rt- PA用于临床疗效较确切。总量 1 0 0 mg的疗效显著高于 5 0 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