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搏后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图早搏后第1个窦性搏动的T波发生改变现象已 经有报道,但对其临床意义的探讨却不多。现将我们收集的 临床资料及分析结果报道如下,以期判断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动员T波改变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运动员T波改变的发生机制。方法 观察24例青少年运动员的T波改变,分析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结果 24例T波倒置者在做极量运动或异丙基肾上腺素试验后T波均直立。结论 运动员引起的T波改变是良性神经系统功能改变。系长期运动后,心脏发生的适应性改变,使得调控心血管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衡。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各自为政,失去了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使心肌复极异常,致T波倒置。认为系运动员良性T波倒置,属运动员心脏综合症。  相似文献   

3.
袁琳 《心电学杂志》1999,18(2):113-113
患者男性,60岁.因心前区闷痛5天、加剧2.5h就诊.2天前心电图(图1上)示:窦性心律,心率81次/min,T_(v_2~v_5)正负双相,R_(v_2)相似文献   

4.
早搏后T波倒置早在 195 2年就有学者报道 ,有学者认为早搏后T波改变是诊断隐性冠心病的可靠依据[1 ] ,也有学者认为系电张力调整的结果[2 ] 。为此 ,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年来住院病人有早搏后T波改变的 67例病历资料 ,以探讨早搏后T波改变类型及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本资料为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间住院病人 ,常规心电图出现早搏 2 2 5例。以早搏后第 1个基本心搏出现T波改变的 67例为分析对象。其中男 40例 ,女 2 7例 ,年龄 2 9~ 88(63 8± 12 2 )岁。临床诊断冠心病 3 6例 (心肌梗死 6例 ,心绞痛 17例 ,心力衰竭型 10例…  相似文献   

5.
心电图上早搏后第一个窦性搏动的 T波振幅发生改变 (包括 T波振幅增加 ,减小或倒置 )早被人们注意到 ,但其临床意义尚未定论。我们遇到老年人早搏后 T波增高 4 2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选取我院 780例老年人早搏的心电图资料 ,其中室性早搏 392例 ,室上性早搏 34 7例 ,二者并存 4 1例 ,以早搏后第一个窦性搏动之 T波 ( 1)由倒置变为低平 ;( 2 )低平变为直立 ;( 3)在正向 T波基础上振幅增加 50 %为 T波增高的标准 ,选出早搏后 T波增高 4 2例 (受干扰、基线不稳及 T波振幅增加不足50 %者不列入 )。它占早搏心电图的 4…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29岁.因孕40周,每3min子宫收缩1次、全身出汗收入我院妇产科.体检:心界不大、BP16/10kPa(120/75mmHG),T36℃.心率48次/min,心律齐,无病理性杂音,两肺无殊.临床诊断;妊娠40周,胎儿宫内窘迫.心电图检查(图1A)示窦性心律.49次/min,Ⅱ、Ⅲ、aVF、V_4~V_6导联T波低平.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缓,T波改变.急诊行剖宫产术,术中顺利,新生儿正常.术后窦性心动过速(111次/min)T波恢复正常(图1B).翌日动态心电图正常,SDNN147(正常值141±39)ms.随访半年未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及T波改变(图略).  相似文献   

7.
肖竞  刘维国 《心电学杂志》1998,17(2):111-112
患者男,42岁。心悸发作持续36h不能缓解入院。患者反复心悸2年,多于餐后发作,每次持续30min—4h不等,2—3个月发作1次。体检:BP14.0/8.8kPa(105/66mmHg)。神志清,平卧位,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160次/min,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X线胸片未见异常,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各房室大小正常,各瓣膜无异常,心室舒缩功能正常。心肌酶:CK240U/L,CK-MB30U/L,LDH380U/L。(正常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改变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对400例T波改变的心电图和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观察与年龄、性别、疾病的关系。结果T波改变出现的最小年龄为男18岁,女24岁,出现的最大年龄男76岁,女68岁,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多见于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也可见于健康人群及其他内科疾病并常伴有左室高电压、T波低平及倒置。结论T波改变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线索,也是健康人群中的一种正常变异心电图,结合临床资料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T波形成的心肌电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有秋 《心电学杂志》2002,21(2):98-100
Einthoven将心电图应用于临床以来 ,迄今已一百年 ,在心脏疾病的诊断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但是 ,心电图正常和异常波形的形成原理 ,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的开始 ,比心电图的临床应用晚了半个世纪。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虽然研究已经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 ,但主要是研究细胞膜和细胞内小器离子通道的生理、药理特性 ,病理变化以及心律失常发生原理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较少研究心电图波形的形成原理。这是由于人们在指导思想上认为心脏是一个合体细胞 ,没有注意到心肌细胞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反映在研究技术上…  相似文献   

10.
儿童心电图双峰T波形态分类及临床意义(摘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双峰T波在儿童心电图中出现率远高于成人.为加深对双峰T波形态和临床意义的认识,我们对部分儿童进行了观察和统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随机选择587例健康儿童,其中男性352例,女性235例,年龄1个月—14岁,平均6.25岁,均经临床和X线胸片检查证实无心脏疾病.另选有心脏病儿童50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其中病毒性心肌炎40例、室间隔缺损10例,年龄2—13岁,平均6.5岁.患儿平卧5—10min后,描记常规9导联心电图.  相似文献   

11.
良性T波改变的特殊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文锦 《心电学杂志》1991,10(4):235-238
例1 患者男性,23岁。平素健康,好长跑锻炼。偶然作心电图发现 T 波倒置,连续5次复查未恢复,于1979年6月18日拟诊心肌病入院。既往无心肌炎或其他可导致心肌损伤的病因。体格检查:发育良好,心肺(一)。X 线心脏摄片、心音图、心机械图及超声心动图均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及大、小便常规、血沉、转氨酶、血脂、血电解质亦均正常。静息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ST_(Ⅱ、Ⅲ、aVF)及 STv_(1、2-6)略上抬,Tv_1直立,Tv_(3-5)倒置,最深达0.9mV,Tv_2呈正负双相,QRS 及 Q-T 正常。  相似文献   

12.
<正>1病例简介患者男性,39岁,因"体检发现心电图异常2天"入院。患者于2天前于健康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无胸闷胸痛,无头晕晕厥,无发热、咳嗽咳痰等,为进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临床上在解读心电图的ST段和T波改变方面存在某些误解的实际情况,作者愿和读者讨论如何正确解读心电图的ST段和T波改变问题,供大家参考。尽管心电图是一门专业性技术,解释权应该属于医师和这方面的专家,但作者认为广大读者了解心电图的一些基本知识是可能的,是会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心电图T波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2 0 3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UA患者 ,其心电图T波、ST段有异常改变 ,并分析其与临床危险分层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心电图出现T波异常≥ 2个导联者 173例 ( 85 .2 %) ,而T波异常≥ 6个导联在多支病变组为 73 .9%,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 2 0 .5 %;显著T波倒置在UA高危组为65 .9%,明显多于低中危组 8.3 %;T波异常伴ST段压低在UA高危组为 80 .8%,明显多于低中危组 10 .2 %。T波异常的导联数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r =0 .874,P <0 .0 1)。结论 对UA患者T波异常进行定量分析将有助于病情评价及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 1 77例心电图上出现TV1 >TV5(TV6)或同时伴有TV5(TV6)低平者 ,以及单独出现的TV5(TV6)低平者的T波改变的心电图的检出情况及其与年龄的关系进行分析 ,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77例心电图T波改变者均来自上海市各区驾驶员体检人群中 ,选择男性 ,年龄在 2 5~ 39(平均 34)岁 ,40~ 55(平均44)岁各 80 0人。心电图检查对象均为经体检无异常发现者。受检者取平卧位 ,使用AgilentM2 661A电脑心电图系统 ,描记常规 1 2导联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诊断标准以《现代心电图诊断大全》为准。心电图TV1 …  相似文献   

16.
ST—T改变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ST-T改变的形态和QRS综合波形成交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例患(男30、女38例)进行男、女比较,按年龄分为(≤30、30-40、41-50、51-60、≥61)5组。结果:男性肢体导联伴左胸导联ST-T改变占66.7%,女性单纯性肢体导联或单纯性左胸导联ST-T改变占57.9%,男性ST-T改变交角及形态明显大于女性。结论:提示ST-T改变与年龄、性别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窄QRS波群心动过速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窄ORS波群心动过速ST-T改变的临床意义,观察60例窄QRS波群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R-R间期、ST-T改变和心腔内心电图房间传导时间、逆向心房激动顺序。结果显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ST段压低〉2mm和/或T波倒置(%)、ST波压低幅度、房间传导时间均非常显著大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P均〈0.01);发作时ST-T改变左侧旁道多见于V1~V6导联、右侧旁道多见于Ⅱ、Ⅲ、aVF导联  相似文献   

18.
心电图T波改变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常情况下T波呈圆顶型 ,前支倾斜 ,后支则较陡直。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 ,T波直立且大于R波的 1 10。T波在aVR中必须是倒置 ,在Ⅰ、Ⅱ标导及胸导V3以左的导联中T波均为直立 ,其余导联取决于QRS波主波的方向 ,幼儿TV1~TV4倒置属正常。凡不符合以上各点的T波 ,我们称之为T波改变 ,并应考虑其临床价值。1 持续性幼年型T波 右心前导联V1~V4的T波倒置常见于婴儿和儿童 ,有少数人这种情况可持续至成年期 ,出现本T波异常的发生率为 0 5 %~ 4 2 %。2 孤立性负T综合征 多见于瘦长型的健康青年 ,心电图特点为T波在V5…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尖角T波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近年来住院病例中发现的23例心电图上出现的尖角T波进行分析。结果V1导联2例,V2导联19例,V3导联1例,V2、V3导联同时出现1例;尖角T波时限平均7.22&#177;1.35m s;尖角T波振幅平均0.38&#177;0.14mV。尖角T波患者中,室间隔缺损11例、房间隔缺损8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双出口1例、3例合并有肺动脉高压,另有1例缺乏超声资料,临床诊断不详。13例患儿行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1周复查心电图,尖角T波消失者12例,减小者1例。结论尖角型T波常见于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的患儿。手术修补缺损或封堵术后,圆顶尖角型T波可以减小或消失。  相似文献   

20.
T波异常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T波异常改变在常规心电图检查中是较为常见、较为普遍的现象之一,在心脏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正常T波是由心室复极过程产生的,正常心室复极需要心肌细胞代谢和一系列离子运转来完成。因此,任何能影响心肌代谢与离子运转的因素,均可引起T波异常改变。心肌缺血是引起T波异常的常见原因,但却不是唯一的原因。对T波异常者,务必要密切结合临床病史、临床症状及年龄、性别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判断,最后做出诊断结论,否则会造成误诊。为了提高心电专业医师对T波异常识别分析判断水平,现将引起T波异常的诸多因素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