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心电图应用于临床已逾百年,但是对于T波形成的基础心脏电生理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随着心室肌M细胞的发现,部分学者应用心室组织块记录心室心内膜、心外膜和M细胞之间的跨壁复极离散,并与同步记录的模拟心电图T波相对应,认为T波主要是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所形成。但是,与心室组织块相比,在体情况下全心室相对长的心室激动时间、较快的心室率、电耦联以及电张力等都可能造成跨壁离散的减少,而且一系列在体标测心室复极的研究均未能记录到与T波一致的显著的跨壁复极离散。相反,心室整体的三维复极离散显示与T波相符。心室跨壁离散与整体离散在T波形成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自主神经与T波改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电图的T波代表快速的心室复极。心室复极过程中,多数的复极电位相互抵消,故T波实际反映未被抵消的心室复极电位差。任何影响3相快速复极的因素,都可引起T波改变。心室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推进,而心室复极则从心外膜向心内膜推进。所以,正常时T波的极性和Q R S波群的极性应一  相似文献   

3.
高耸T波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念 T波与心室肌动作电位3相曲线相一致,代表快速心室复极末期的电位变化。正常T波形态平滑呈半圆形,两肢不对称,前半部平缓后半部陡峭。T波方向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4.
Tp-Te间期     
Tp-Te间期是指心电图T波顶点到T波终点之间的时间间期(图1),代表心脏复极过程中心室外膜下心肌复极结束到中层M细胞复极结束的时间,是目前体表间接反映心室不同肌层跨壁离散变化的唯一指标。尽管没有得到公认,但动物实验显示,Tp-Te间期可能不仅  相似文献   

5.
电张调整性T波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按传统概念T波异常可分为原发性改变和继发性改变。原发性T波改变是由于心室动作电位的形态或时程不均匀变化所致,激动顺序无改变,通常为病理性,偶见于心电图正常变异如Juvenile波等^[1]。继发性T波改变是因心室激动顺序改变引起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动作电位形态或时程无改变,除极顺序正常时此种继发性T波改变瞬即消失,见于左、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6.
T波异常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T波异常改变在常规心电图检查中是较为常见、较为普遍的现象之一,在心脏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正常T波是由心室复极过程产生的,正常心室复极需要心肌细胞代谢和一系列离子运转来完成。因此,任何能影响心肌代谢与离子运转的因素,均可引起T波异常改变。心肌缺血是引起T波异常的常见原因,但却不是唯一的原因。对T波异常者,务必要密切结合临床病史、临床症状及年龄、性别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判断,最后做出诊断结论,否则会造成误诊。为了提高心电专业医师对T波异常识别分析判断水平,现将引起T波异常的诸多因素综述…  相似文献   

7.
T波交替及T波变异性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对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治疗)概念的提出和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心电学检查已不单单是一种诊断手段,而逐渐成为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分层的预测工具。随之,心率变异性、心室复极变异性、P波离散度及Q—T间期离散度等技术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而T波交替及T波变异性分析则是这一发展潮流中的又一新秀。早在1948年,Kalter和Schwartz就发现T波交替与猝死有关,每1000份心电图中约有1份可以见到T波交替,有T波交替者近期死亡率高达62%。近年来人们开始利用T波交替及T波变异性分析技术来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发生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8.
一、T波的定义 T波是指在QRS波群之后出现的较为宽大的向上的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电压约为0.1~0.8mV,历时0.05~0.25s。正常T波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在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中,T波电压不低于同导联QRS波群主波电压的1/10,形态特点为升肢缓,降肢陡。在不同导联中T波形态各异,但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改变超出一定的范围,提示心室肌的复极化过程发生障碍。  相似文献   

9.
心电图双峰T波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存月 《心电学杂志》1999,18(3):155-156
心电图T波反映心室肌的复极过程,而双峰T波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本文分析86例双峰T波,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对象和方法1.对象 1996~1998年我院住院患者2074例,男性980例,女性1094例,年龄16~81(54.72±3.14)岁,各项辅助检查资料完整、临床诊断明确,其中冠心病148例、高血压心脏病73例、风湿性心脏病18例、肺源性心脏病34例,病毒性心肌炎20例、肥厚型心肌病2例,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异常宽大T波的疾病谱、产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分析86 007例住院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从中筛选出心电图T波时间> 250 ms并且形态异常宽大的48例,统计其疾病谱以及肌钙蛋白、心肌酶谱、NT-proBNP、D-二聚体、电解质、血红蛋白、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指标.结果:异常宽大T波的发生率为0.05%.疾病谱显示:脑血管意外、严重感染、肺血栓栓塞、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占79%,女性多于男性,脑血管意外组中宽大直立T波与宽大倒置T波发生例数相似.结论:异常宽大T波可见于多种重症疾病;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儿茶酚胺性心肌损害可能是发生宽大T波的主要机制;宽大直立T波与宽大倒置T波具有同等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心脏记忆现象与电张调整性T波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吴祥  郑毅雄 《心电学杂志》1999,18(3):181-185
传统概念的T波异常分为原发性T波改变及继发性T波改变两类.原发性T波改变(primary T wave inversions)是由于心室动作电位的形态或时程不均匀变化所致,而激动顺序无改变.通常为病理性,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诸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脏肿瘤、二尖瓣脱垂、神经心源性,诸如脑血管出血、颈神经根切除、Q-T问期延长综合征、Friedrech共济失调;偶见于心电图正常变异如Juvenile T波、早期变异性除极(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等.  相似文献   

12.
T波记忆     
一.T波记忆的概念T波记忆(Twavememory)现象,又称为心脏记忆和T波电张性调整,1969年由ChatterjeeK最早描述,1982年Rosenbaum最早定义。T波记忆是指在一段时间的异常心室激动终止后,能引起随后的窦性心律出现时间依赖性T波改变,即T  相似文献   

13.
正常心电图(ECG)的一个心动周期是由除极和复极二个基本过程组成。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QRS波群结束至T或U波结束代表心室复极。心室复极波段包括J波、ST段、T波和U波。最近有关心肌细胞电生理异质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对心室复极波段的离子和细胞机制有了深刻的认识。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及临床意义加以简述。  相似文献   

14.
电张调整性T波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内科》2008,3(6):893-895
1982年Rosenhaum提出了电张调整性T波(dectrotomc modulated Twave,EMTV)变化的理论。电张调整性T波是指心脏为了适应异常的心室内激动顺序,通过电张调整机制使T波与QRS波群主波同相,具有电张调整作用、心脏记忆现象和累积作用。电张调整性T波变化的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15.
在心电图中T波是代表心室晚期复极的电位变化,相当于动作电位曲线的3位相,为心室复极波。凡能影响心室复极及除极的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引起T波改变。所以T波改变在心电图分析中既是一常见现象,也是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具体分析的重要部分。1 正常T波 在正常心电图中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同(简称同向)。从向量角度讲即在额面和横面T向量与QRS向量趋向相同方向。在正常心电图中Ⅰ、Ⅱ、V_4-  相似文献   

16.
心电图心室复极波的细胞离子流机制与临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心电图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无创性检查手段。虽然心电图不是直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但其每一个波形都反映了心脏电场在体表电位的变化。心电图的波形可分为两大类, 即除极波和复极波。心室的除极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RS 波,心室的复极波则为J波、ST段、T波和U波。过去二十年中,对跨心室壁电学不均一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于心室复极波的离子和细胞学机制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本文着重就心室复极的心电图信号——J波、ST 段、T波及U波的细胞电生理和离子流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的心电图表现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多年以来,对T波变化的性质一直认为只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继发性T波变化由激动程序的改变引起,原发性变化与心室梯度的改变有关.本文研究说明,心室激动程序的改变也可引起兴奋状态时限的变化,从而改变心室梯度,引起原发性T波异常;亦即,心室除极调整了心室复极的次序,而且这种调整具有累积和储存的性质.作者分析了左束支阻滞(自发的或心房调搏后)及右心室调搏后的各种心电图变化,显示了二种在  相似文献   

18.
ST—T改变(一)ST改变的机制与分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T段在心电图上从 QRS波终末至 T波开始 ,正常时位于基线上。在体表心电图上 ,最容易产生错误分析的是 ST段和 T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ST段和 T波常依据描述而不是所测的值 ,这就需要对其有足够理解以减少误诊。1 . ST段形成机制和 ST段改变分类ST段相当于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 2相 (缓慢复极期 ) ,位于基线上意味着心室复极平台 2期无明显电位差。ST段改变包括时程延长或缩短 ,或从基线向上或向下偏移 ,也可伴有 T波改变。其中 ST段偏移又分为 :原发性 ST段改变和继发性 ST段改变。前者与心肌复极有关 ,后者与心室肌复极无关。2 …  相似文献   

19.
<正>心电图T波是心室除极后的复极波,其形态取决于复极时心肌的电生理状态及供血情况。心肌除极时能量消耗极少,而复极时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因此T波形态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当心肌复极过程发生离散时,可发生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并且提供心脏的预后信息。多数心脏病都会影响T波形态。高血压患者的T波可出现平坦乃至倒置;心肌缺血时T波出现异常并且有定位意义;离子紊乱、药物作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紊乱等都可使T波形态不同的异常。  相似文献   

20.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8,17(6):472-472
体表心电图的QRS和T波分别是心室肌除极与复极波,由于心室大约由几亿个心室肌细胞构成,因此,体表心电图的QRS—T波是几亿个心室肌细胞除极与复极产生的电流汇合在一起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