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局灶性心房颤动及其点消融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导管射频消融心内膜根治心房颤动 (房颤 )开始于 1 994年 Swartz等 [1]报道的“类迷宫术”,在心律失常领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久 ,Haissaguerre等 [2 ] 报道 2例单点消融根治局灶性房颤 ( focal atrialfibrillation) ,例数较少 ,影响不大。近年发现许多阵发性房颤都可以标测到其发生的关键部位 ,而且大部分局限在左房的肺静脉入口内及其附近 ,消融的成功率很高。本文对局灶性房颤及其点消融治疗方面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1 .概念和特点 [3 -8]  局灶性房颤定义为由激动方式恒定的单个或多个房性早搏 (房早 )诱发的房颤 ,在房早的起源…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的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局灶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Haissaguerre等[1]于1996年率先报道的一种房颤类型,该型房颤患者的心房或与心房相连的大静脉(如肺静脉)内存在一个或多个致心律失常性异位兴奋灶,其发放的冲动可以引发房颤,而射频消融这些异位心奋灶可使房颤得以根治[2,3]。本文就局灶性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现状做一简要综述。1 异位兴奋灶的分布部位  最近,Hocini等[4]报道了100例局灶性房颤共181个异位兴奋灶的分布部位,其中有172个异位兴奋灶位于肺静脉(95%),特别是左、右上肺静脉(115172)更为常见;剩余的9个异位兴奋灶分别位于右房侧壁(3)、房间隔(2)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与界嵴起源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电生理特点和导管消融。方法9例房颤患者,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后根据电生理和ECG诊断房颤为上腔静脉与界嵴起源。上腔静脉起源进行上腔静脉电隔离,界嵴起源则局灶消融最早激动点。术后随访ECG和Holter。结果上腔静脉起源7例,其中仅2例可根据体表ECG诊断。腔内电生理均发现上腔静脉起源的快速激动触发或驱动房颤,均行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成功。界嵴上部起源2例,腔内电生理发现局灶激动触发房性早搏或房性心动过速,局灶消融均获成功。1例在隔离上腔静脉时出现一过性窦性停搏。结论少数房颤起源于上腔静脉与界嵴的异位灶,腔内电生理具有特征性,上腔静脉电隔离和局灶消融可以有效治疗此类房颤。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升高。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轻者影响生活质量 ,重者可致残、致死。因此 ,临床心电生理学家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寻求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射频消融成为目前房颤治疗研究的热点。一、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策略从上世纪 80年代Cox率先开展外科迷宫手术治疗房颤开始 ,房颤的射频消融从Swartz线性消融(linearablation)模拟迷宫手术 ,发展到Haissaguerre的方式为代表的局灶性房颤点消融 (focalablation)、肺静脉口节段性消融 (segmentalpulmonaryveinostialablation ,…  相似文献   

5.
1994年Swarts报告的“类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开创了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房颤的先河。同年 ,Haissaguerre报道 3例单点消融根治局灶性房颤 (简称房颤 ) ,并提出了房颤可能与“局灶性触发”有关。 1996年 ,Haissaguene等进一步对 4 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心房线性消融 ,发现消融后心房电活动由无序变为有序、房颤发作程度减少、出现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 ,且常见房早引发房颤 ,经过进一步的电生理检查后证实 ,这些房早均有其局灶性起源部位 ,其中多数位于肺静脉开口部 ,射频消融这些异位灶后房颤也随…  相似文献   

6.
阵发性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的总体效果差 ,非药物治疗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在目前房颤众多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中 ,阵发性房颤的经导管消融治疗最为成熟 ,患者的获益 /风险比最高 ,因而倍受重视。本文就该项治疗的现状做一简要概述与评价。1 阵发性房颤经导管消融治疗的理论基础阵发性房颤经导管消融治疗的理论基础是房颤的局灶起源学说。该学说认为 ,阵发性房颤的发生起自心房或与心房相连接的腔静脉中的一个或多个局灶 (foci) ,这些局灶发放快速激动即导致房颤发生。其实 ,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有学者根据动物实…  相似文献   

7.
四、肌袖性心律失常的解剖基础与电生理机制 作为肌袖性心律失常命名的提出,首先要归功于近年来关于局灶性房颤的解剖与电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1997年Jais等报道了9例局灶性房颤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这些患者临床均表现为频发单形房性早搏、短阵房速和阵发性房颤;而且每一患者的各种房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P波形态相同。电生理检查证实这些房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同一个异位兴奋灶,经点状消融,所有患者都获得了成功。这一结果极大的鼓舞了电生理专业人士,并随后在近几年对局灶性房颤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研究发现,这些诱发房颤的房早产生部位多位于左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SVC)起源房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策略。方法 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导管消融证实起源于SVC房性心律失常共14例,在传统或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结合SVC造影确定最早激动点或起源部位,局灶性消融或节段性/环状消融电隔离SVC。结果 5例房性心动过速(AT)在SVC内标测到最早激动点,局灶性消融成功;9例SVC起源房性早搏(PAC)伴发心房颤动(AF)患者经节段性或环状消融电隔离SVC成功。3例术中SVC电隔离后出现SVC自律电活动。结论 SVC起源房性心律失常有特征性的心内电生理特点,消融时应注意识别AT或PAC。可通过局灶性或阶段性/环形电隔离SVC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9.
局灶性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灶机制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发现及其射频消融治疗是近年房颤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进展 [1 - 3] 。尽管异位兴奋灶发放冲动并引发房颤的详尽细节目前仍不清楚 ,但初步的研究表明 ,射频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后多数局灶性房颤可得以根治。最初文献报道的局灶机制房颤主要是阵发性房颤患者 ,但最近的资料显示 ,这一机制还可能参与了某些持续性房颤甚至慢性房颤的病理生理过程 [4,5 ] 。在 1999年北美起搏电生理年会和世界心脏电生理会议上国外多个中心 (如法国 Hassaiguerre所在的实验室 )报道的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局灶机制房颤已过百例 ,其相…  相似文献   

10.
对Haissaguerre和Pappone方法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认识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1 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起源及演变 1992年Cox[1]率先报道了基于多发折返学说开展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外科迷宫手术,随后,迷宫术由最先的Ⅰ、Ⅱ型手术,逐渐改良为Ⅲ型手术,目前Ⅲ型迷宫手术治疗房颤的成功率在90%以上.受迷宫手术治疗房颤的启示,1994年Swartz等[2]首先将射频消融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方法应用于线性消融左右心房模拟迷宫手术治疗房颤,术后90%的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但因手术时间长,X线曝光时间长,并发症(20%)多,而未能马上被临床采用.1996年Haissaguerre等[3]对4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先行右房线性消融,随访11±4个月手术成功率小于30%,之后,对右房线性消融无效的10例再行左房线性消融,术后随访成功率达60%.此后,可能是在线性消融治疗房颤的探索过程中,Haissaguerre等[4]发现了肺静脉内触发灶在阵发性房颤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于是人们将注意力纷纷投入肺静脉内点消融和肺静脉口节段性消融治疗房颤上来.  相似文献   

11.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 (房颤 )是近年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的热点 ,但由于复发率较高以及出现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 ,对其方法学有很大争议。近来我们对 1例局灶性房颤通过射频消融左肺静脉口成功的造成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的电隔离 ,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患者男性 ,6 3岁 ,有阵发性心悸病史 10年 ,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早搏 (房早 ) ,可见“P在T上”房早诱发短阵房颤 ,持续数分钟和数小时。平时房颤发作频繁 ,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此次因发作房颤入院。入院诊断 :阵发性房颤 ,冠心病、陈…  相似文献   

12.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 ) ,是近年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的热点 ,我们应用普通射频消融导管 ,通过消融肺静脉口 ,对 6例局灶性房颤患者成功地实施了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的电隔离。一、资料与方法6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4 1~ 6 3岁 ,有阵发性房颤病史3~ 10年 ,心电图示频发“PonT”房性早搏 (房早 ) ,房早诱发短阵房颤 ,持续数分钟和数小时不等。房颤发作频繁 ,3~ 4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 ,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射频消融术。主肺动脉造影显示肺静脉解剖位置后 ,两次房间隔穿刺放置 7F 10极Lass…  相似文献   

13.
(20) 房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包括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及心房颤动(房颤).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特别是局灶性房速、典型房扑效果尤为显著,借助于新的标测工具如三维电磁导管标测(Carto)系统,切口性房速、不典型房扑消融成功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局灶性房颤的射频导管消融也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治疗效果尚好.  相似文献   

14.
阵发性心房颤动局灶性消融治疗的方法学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目前认为 ,绝大多数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均为局灶性起源。局灶性消融是应用射频能量消融诱发房颤的异位兴奋灶来根治阵发性房颤的一项技术 ,其疗效已得到临床研究的证实 ,被认为是近年来房颤非药物治疗的一项重要进展[1~ 4 ] 。由于阵发性房颤的异位兴奋灶绝大多数 (约占 90 %以上 )位于肺静脉 ,特别是双上肺静脉[3 ,4 ] ,使得这一治疗的操作程序有别于其他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其技术难度高、并发症的风险亦显著增大。由于这一治疗最近 2~ 3年才在国内外的少数医疗中心开展 ,故目前尚缺少有关技术操作的论述。笔者于 1998年 8…  相似文献   

15.
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 ,它包括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心房扑动 (房扑 )及心房颤动 (房颤 )。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特别是局灶性房速、典型房扑效果尤为显著 ,借助于新的标测工具如三维电磁导管标测 (Carto)系统 ,切口性房速、不典型房扑消融成功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局灶性房颤的射频导管消融也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治疗效果尚好。1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局灶性房速表现为心房某部位激动呈离心性扩布 ,好发于某些特殊解剖区域如界嵴、房间隔部、肺静脉口、房室瓣环上等。其电生理机制包括自律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局灶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诊断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反复发作阵发性局灶性房颤患者4例 ,两次房间隔穿刺经Swartz鞘分别置入 2根标测电极于左、右上肺静脉。在房颤发作时标测 ,以诱发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P’波起点最为提前处 (spike p’≥’370ms)为消融靶点。消融终点是以消融前诱发方案不能再诱发房颤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结果 :4例均在肺静脉内标测到异位兴奋灶。距离肺静脉口 0 .5~ 1.5cm ,3例位于右上肺静脉 ,1例位于左上肺静脉。靶点处spike p’ =70~ 2 15ms ,行温控 5 0~ 5 5℃× 4 6~ 32 0s射频消融。术后随访 10~ 12个月 ,2例房颤无复发 ,2例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房颤转复 1年后复发。术中 1例左心耳穿孔致急性心包填塞经手术修补完全康复 ,1例在消融时右上肺静脉口痉挛随访期间无症状。结论 :局灶性房颤通过射频消融房性期前收缩起源点 ,可达到根治阵发性房颤的目的 ,但手术有一定难度和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率,探讨其电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375例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男性201例,女性174例,平均年龄(56.9±12.4)岁。其中阵发性房颤289例,持续性房颤86例;左心房内径34~56(38.3±9.4)mm。消融终点为完成环状消融线并实现肺静脉电隔离。术后采用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随访房速发生情况。术后2个月内发生的房速采用药物治疗;2个月之后发生的房速在Carto系统指导下进行激动顺序标测和再次消融。结果 术后2个月内出现房速发作45例(12.1%),23例随访中自愈。2个月后房速发作22例,其中阵发性房速13例,持续性房速9例。再次消融20例,其中3例典型心房扑动,1例右心房局灶性房速,消融均获成功。16例为左心房起源房速,其中肺静脉起源房速6例,再次消融成功。局灶性房速3例,分别位于左心房顶部、前壁中上部、前壁右上部,均消融成功。7例为大折返性房速,其中2例消融成功,另5例消融失败行电转复。房速消融术后随访3~11(6.5±2.2)个月,14例(70%)患者无房速发作。1例频繁发生房速终止后长间歇而晕厥,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 本研究房颤消融术后房速发生率为12.1%,约半数术后2个月内可以自愈,再次消融房速多为肺静脉起源或大折返性,少数为局灶性起源,针对机制消融有较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起源于左、右心耳处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比较少见,本研究报告14例起源于左、右心耳的局灶性房速的电生理特性和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 14例患者年龄为12~55岁,均有反复发作心悸和心动过速的病史,11例心动过速呈无休止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其中3例伴明显左心室增大。电生理检查明确局灶性房速机制,其它机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经详细的的电生理检查和心内标测排除。对14例患者均在房速时进行体表心电图分析和激动标测,在心动过速时双极和单极标测所示的最早心房激动部位处行射频导管消融。14例患者中,5例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标测和消融;除3例患者外,其他11例患者均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结果 10例起源于右心耳的局灶性房速患者,房速时的P’波形态Ⅰ导联和Ⅱ、Ⅲ、aVF导联均为正向波,aVL导联P’波负向、正向、双向者分别是3例、3例和4例;V1导联负向波为主(7/10),V3~V6导联正向波为主(9/10),1例V1~V6导联P波全部为正向波。4例左心耳局灶性房速的P’波形态,Ⅰ和aVL导联均为负向波,Ⅱ、Ⅲ和aVF导联均为正向波,V1~V6导联均为正向波。10例右心耳起源房速均消融成功;4例左心耳起源房速2例消融成功,2例消融失败。14例均无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在随访期间,右心耳起源房速复发1例,经再次消融成功;其他成功消融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无房速复发,3例左心室增大患者随访中左心室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起源于左、右心耳局灶性房速多呈无休止特点,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经射频导管消融心耳部(尤其是右心耳)起源局灶性房速有较高的成功率、较低的复发率和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起源于左、右心耳处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比较少见,本研究报告14例起源于左、右心耳的局灶性房速的电生理特性和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 14例患者年龄为12~55岁,均有反复发作心悸和心动过速的病史,11例心动过速呈无休止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其中3例伴明显左心室增大。电生理检查明确局灶性房速机制,其它机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经详细的的电生理检查和心内标测排除。对14例患者均在房速时进行体表心电图分析和激动标测,在心动过速时双极和单极标测所示的最早心房激动部位处行射频导管消融。14例患者中,5例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标测和消融;除3例患者外,其他11例患者均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结果 10例起源于右心耳的局灶性房速患者,房速时的P’波形态Ⅰ导联和Ⅱ、Ⅲ、aVF导联均为正向波,aVL导联P’波负向、正向、双向者分别是3例、3例和4例;V1导联负向波为主(7/10),V3~V6导联正向波为主(9/10),1例V1~V6导联P波全部为正向波。4例左心耳局灶性房速的P’波形态,Ⅰ和aVL导联均为负向波,Ⅱ、Ⅲ和aVF导联均为正向波,V1~V6导联均为正向波。10例右心耳起源房速均消融成功;4例左心耳起源房速2例消融成功,2例消融失败。14例均无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在随访期间,右心耳起源房速复发1例,经再次消融成功;其他成功消融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无房速复发,3例左心室增大患者随访中左心室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起源于左、右心耳局灶性房速多呈无休止特点,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经射频导管消融心耳部(尤其是右心耳)起源局灶性房速有较高的成功率、较低的复发率和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1例女性患者 ,33岁 ,局灶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源部位位于右上肺静脉 (RSPV)口。第一次于RSPV内行点状消融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最早兴奋点 (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早 5 7ms) ,即刻成功 ,但术后 3日复发。观察一周后仍有房颤发作而行第二次手术。术中因各种方法都不能诱发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与房颤 ,而行RSPV口环状消融。术后随访 3个月房颤未复发 ,患者无任何不适 ,表明手术成功。结论 :导管射频肺静脉口环状消融是相对安全的方法 ,可以提高导管射频治疗起源于肺静脉口局灶性房颤的成功率 ,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