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24h动态心电图对伴长不应期快径的房室结双径路(DAVNP)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DAVNP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结果:3例患者在DCG示间歇性PR间期延长.伴心悸等不适。食管电生理显示快径有效不应期(ERP)延长,大于500ms。结论:DAVNP患者有时快径呈间歇性延长,DCG有助于其确定。  相似文献   

2.
经食管心房调搏诊断房室结双径路 (DAVNP)与房室旁道(AP)并存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 2 5例 ,其中 1例为Kent束“旁观”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2 4例均在S2 R跳跃值≥ 60ms诱发SVT ,RPESO3 63 .60± 2 0 .80ms(>70ms)。其常规ECG逆行P波及ST T改变均有别于AVNRT ,慢径前传型AVRT。正确诊断有助于射频消融靶点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与植物神经张力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冰  江洪 《心电学杂志》1990,9(1):11-13,15
观察18例房室结双径路传导(DAVNP)用药物阻滞植物神经(AP)后的电生理变化。AP使14例DAVNP消失;5例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AVNRT),有3例随DAVNP消失不再诱发AVNRT。认为无器质性心脏病者,DAVNP的发生可能与植物神经张力有关,是房室结功能性纵向分离所致。  相似文献   

4.
夏伟  李乔华 《山东医药》2012,52(31):67-69
目的 比较葡萄糖酸钙与阿托品作为诱导剂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诱发结果.方法 62例以阵发性心悸就诊行食道心房调搏(TEAP)患者,检测出现房室结双径路(DAVNP),但未诱发心动过速且排除葡萄糖酸钙和阿托品禁忌证,随机分为葡萄糖酸钙组30例和阿托品组32例,分别予10%葡萄糖酸钙20 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和阿托品0.04 mg/kg静脉推注后重复TEAP,记录用药前后的电生理检查结果,比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诱发情况.结果 葡萄糖酸钙组和阿托品组分别有18例及16例作出DAVNP所致AVNRT、单个或成对房室结折返激动及心房回波的诊断,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阿托品组不能再次作出DAVNP诊断的例数明显多于葡萄糖酸钙组(P<0.01).结论 葡萄糖酸钙不掩盖房室结双径路的显现,其对AVNRT、单个或成对房室结折返激动及心房回波的总体诱发率稍高于阿托品.  相似文献   

5.
在行食管电生理检查的1500例受检者中,检出房室结双径路(DAVNP)168例,诱发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65例。分为DAVNP组(103例)与AVNRT组(65例)。发现房室结1:1点、文氏点、2:1点,快径功能不应期、有效不应期,慢径有效不应期及最长P—R间期等电生理参数,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笔者认为:①AVNRT诊断标准拟补充P—R间期跃增后即诱发出AVNRT 。②P—R间期跃增后慢径有3个心搏周期以上或有快慢径交替传导。③对房室结多径路的诊断宜慎重,应注意除外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房室结双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来,由于消融技术治疗AVNRT的应用,AVNRT发病机制以及房室结双径(DAVNP)的研究倍受重视。1906年Tawara首次描述房室结形态结构,认为居室结是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唯一的心电连接通道。1926年Scherf首先提出房室结折返系房室结“功能性纵向分离”所致,此后有人进一步提出房室结纵向分高形成双径[1]。60年代,Mendez等[2]利用离体的动物标本推倒房室结折返的形成是在结构分离的双径(α、β径即慢、快径)上完成的。70年代初,较多的临床研究亦观察到DAVNP的存在,并…  相似文献   

7.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与房室结双径路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与房室结双径路 (DAVNP)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功射频导管消融的单一类型 AVNRT的心内电生理和食管心房调搏 (GEAP)资料。结果 10 7例单一类型的 AVNRT,存在 DAVNP者 10 1例 ,其中慢 -快型 AVNRT99例 ,慢 -慢型 AVNRT2例 ;DAVNP阴性者 6例 ,其中慢 -快型 AVNRT1例 ,慢 -慢型 AVNRT3例 ,快 -慢型 AVNRT2例 ;慢 -快型 AVNRT DAVN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慢 -慢型和快 -慢型 AVNRT(P<0 .0 1)。 10 0例慢 -快型AVNRT中 ,5 8例女性较 42例男性年轻 (4 2 .0± 12 .9比 49.6± 11.8,P<0 .0 1) ,分别有 11例和 10例心内电生理检查时 DAVNP阴性 ,而 TEAP存在 DAVNP。结论  DAVNP是慢 -快型 AVNRT的发生基础 ,而慢 -慢型和快 -慢型 AVNRT与 DAVNP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房室结双径路(DAVNP)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基础.其本质是解剖性的或功能性的,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射频消融(RFCA)是治疗AVNRT的有效方法.房室结改良应首选慢径消融.本文试图通过23例次RCA治疗AVNRT时出现交界区心律几率的观察,说明交界区心动过速(JT)的出现至消失,可作为预测RFCA阻断慢径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正>房室结双径路(dual atrioventricular nodal pathways,DAVNP)是较常见的电生理现象,其快慢径之间的折返引起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y tachycar-dia,AVN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房室结慢径消融后对快径前传不应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房室结双径路(DAVNP)是形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必须电生理基础,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路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安全、有效的方法.射频消融慢径路后有学者发现快径路前传不应期发生改变,本文对慢径路消融后快径路前传不应期改变,探讨慢径路消融后对快径路前传不应期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DAVNP伴AVNRT患者4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46.77±14.89岁;病史0.6~30年,均有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史.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合并房室结快径经消融者未选入.  相似文献   

11.
<正> 房室结双径传导(DAVNP)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最常见的心脏电生理现象,而房室结三径传导(TAVNP)伴二种频率的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少见,现报道一例。心电图及临床电生理分析患者女性,37岁,PSVT史25年,每年发作1~2次,最长持续10小时余。经食管心房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三磷酸腺苷 (ATP)对房室结双径路 (DAVNP)快径路前传 (AFP)和慢径路前传 (ASP)的抑制作用 ,并观察小剂量ATP能否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方法 :经心内电生理研究 (EPS)证实为可诱发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SF AVNRT)患者 2 1例为ATP试验研究组 ,同期经EPS和射频导管电消融证实无DAVNP征象 ,且不能诱发AVNRT的患者 14例为对照组 ,在心房起搏下给予递增的ATP剂量。结果 :ATP试验显示 ,研究组患者 2 1例中 17例显示DAVNP电生理征象 ,其中 ,小剂量ATP诱发房室结回波 1例 ,AVNRT 3例 ,对照组无一例显示DAVNP电生理征象和诱发房室结回波或AVNRT。阻断AFP的ATP剂量明显小于阻断ASP的ATP剂量〔(5 .9± 1.6 )mg对 (11.9± 2 .2 )mg ,P <0 .0 1〕。结论 :AFP比ASP对ATP更敏感 ,提示AFP比ASP进入房室结的N区更广泛。对于部分SF AVNRT患者 ,小剂量ATP可诱发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慢径消融终点与复发的联系。方法:534个慢-快型AVNRT患者行慢径消融治疗,观察A型终点(彻底消融慢径,房室结无跳无折)和B型终点(残留慢径有或无1~3心房回波,不能诱发AVNRT)与AVNRT复发的联系及对房室结传导的影响。结果:①A型复发5例(1.2%),B型复发11例(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型终点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Wen-AVN)、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和房室结双径路(DAVNP)的跳跃增值缩短,B型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和房室结双径路的跳跃增值缩短,A型有效不应期的缩短明显大于B型。结论:A型终点的复发率明显低于B型终点;只要改变房室传导功能,不能诱发心动过速,B型终点仍然是有效、可靠的消融终点。  相似文献   

14.
射频(RF)导管消融慢径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一线治疗方法。经静脉冷冻导管消融也可用于治疗AVNRT。该研究前瞻性、随机比较经静脉冷冻导管消融与RF导管消融治疗AVNRT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清Ca~(2 )、Mg~(2 )浓度升高对房室结双径路(DAVNP)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受检者经鼻腔送入食管电极导管至左心房水平,肢体Ⅱ导联监测。采用S1同步S2反扫描法起搏。A、B两组(各30例)分别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硫酸镁各20ml重复上述检查,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Ca~(2 )、Mg~(2 )浓度。结果:A组血清Ca~(2 )浓度从(1.13±0.15)mmol/L升高到(1.32±0.13)mmol/L(P<0.01),DAVNP的快径路相对不应期(RRP)由(434±78)ms缩短到(381±100)ms(P<0.01),有效不应期(ERP)从(348±101)ms延长到(378±96)ms(P<0.01),对慢径路RRP、ERP和快慢径路传导速度均无明显影响,扩大了房室传导曲线的“跳跃”现象,使AVNRT折返窗从(70士20)ms增宽到(90士20)ms(P<0.01)。B组血清Mg~(2 )浓度从(0.852±0.062)mmol/L升高到(1.813±0.257)mmol/L(P<0.01),DAVNP的各项参数中,除RRP外其余项均受到明显的负性影响。结论:血清Ca~(2 )浓度升高对DAVNP的电生理影响具有较高选择性,与其他药物及离子比较,更利于DAVNP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消融房室结慢径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但AVNRT消融终点标准意见不尽一致.本文分析163例AVNRT的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电生理特征及慢径消融时的心电改变,并对其消融的终点标准、消融方法学及并发症预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经导管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24例病人经射频消融(RFCA)慢径改良房室结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研究结果。RFCA后24例病人均不再诱发AVNRT(100%),其中23例慢径传导消失(95.8%),1例慢径传导明显减慢(4.2%)。认为RFCA改良慢径对房室和室房传导没有明显影响,其消融成功的可能预测指标为:X线影象消融电极位于房室结后下部、消融电极图A/V<0.4,放电出现交界性早搏或并行性交界性心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导管射频电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对行导管射频电消融术100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其心电生理和临床资料。结果100例患者中复发10例,复发率为10%。复发病例中7例术后慢径残存,未复发病例中3例慢径残存,慢径残存患者复发率高。未复发病例消融后的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FPERP)较消融前缩短,分别为(277±41)m s和(318±46)m s(P<0.05);而复发病例消融后的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FPERP)较消融前无明显缩短,分别为(298±48)m s和(311±56)m s(P>0.05)。复发病例心内电生理特点复杂多变,多种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多见,未复发病例多为单纯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的电生理基础仍然是房室结双径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与慢径残存及复杂的房室结、慢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9.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基础以指导治疗,对36例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点及其与AVNRT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在AVNRT诱发组,快径路有效不应期和功能不应期分别为315±42ms和376±64ms,显著小于未诱发组的387±60ms和459±74ms,而慢径路传导时间/快径路有效不应期比值和慢快径路传导时间差,诱发组明显大于未诱发组(1.14±0.34比0.84±0.26,169±76ms比82±24ms)。提示上述指标对于判断双径路是否易于诱发AVNRT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房室结双径路“光滑”房室结功能曲线的本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光滑”房室结功能曲线的本质。方法本组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分成曲线光滑组(Ⅰ组)和曲线中断组(Ⅱ组),井设立对照组,进行组间和消融前后的比较分析,观察房室结功能曲线的变化。结果 Ⅰ组术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328±22ms)较术前(306±24ms)明显延长(P<0.05).心房起搏时最长A2H2间期(205±65ms)较术前(280±51ms)明显缩短(p<0.01);Ⅱ组术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313±36n璩)也较术前(280±34ms)明显延长(p<0.01),心房起搏时最长A2H2问期(180士38ms)亦较术前(322±39ms)明显缩短(p<0.01);消融前Ⅰ组最长A2Hz间期明显短于Ⅱ组(P<0.05);消融前后两组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所谓“光滑”房室结功能曲线其实质也是由快径和慢径两部分组成,慢径消融可致曲线“尾巴”消失,这对AVNRT消融的终点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