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下颌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奉节县人民医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共40例,对其均进行面部多层螺旋CT扫描,并实施多平面重建与容积重建以获得最佳图像,所有图像由2位以上的副主任医师进行评定与分析。对比手术结果与CT诊断结果,以确定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准确性。结果本文40例患者均能够通过多层螺旋CT进行准确的诊断,采用多平面重建与容积重建技术能够直观地反映骨折的移位程度、骨折线、骨折部位、关节脱位情况、关节腔内是否存在碎骨片等。与手术结果相比,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率较高。结论对于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进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陈海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18):56-57
目的:探究隐匿性骨折诊断期间应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疑似隐匿性骨折患者32例作为研究主体,所有患者分别应用DR平片检查、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比分析诊断价值.结果:多层螺旋CT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DR平片检查(P<0.05);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性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hpy,MSCT)及后处理技术应用于跖骨骨折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本院创伤性跖骨骨折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在本院接受DR及MSCT检查,将所有患者的多层螺旋CT检查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上颌埋伏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9月期间经本院口腔全景片确诊的上颌埋伏牙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多层螺旋C T三维重建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观察.结果:多层螺旋C T三维重建技术显示50例患者中检出上颌埋伏牙65颗,阻生埋伏牙、多生埋伏牙分别为16颗... 相似文献
5.
张赛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13):156-157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 T及后处理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疑似肋骨骨折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多层螺旋C T及后处理技术诊断,将检查结果和最终确诊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多层螺旋C T及后处理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价值.结果:72例疑似肋骨骨折的患者最终... 相似文献
6.
医学影像技术是诊疗系统的关键手段,影像的三维重建和图像后处理技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本文简要介绍了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并对其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输尿管三维成像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输尿管三维重建技术(MSCT-IVU)对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疑有输尿管疾病患者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84例中结石30例,先天变异及畸形24例,癌肿7例,结核5例,炎性狭窄6例,邻近器官恶性肿瘤累及输尿管8例,其他4例.MSCT-IVU不仅能清晰地显示输尿管走行、腔内改变、梗阻部位及原因,还可以同时显示管壁及腔外情况.诊断准确率为98.81%(83/84).结论MSCT-IVU是诊断输尿管病变极好的影像检查方法,可在临床上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颌面部外伤的显像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颌面部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02例颌面骨折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可在任意角度观察骨折移位及粉碎的显示情况.结果:102例144处颌面骨折经螺旋CT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均得到直观显示,并清晰显示了颌面部骨折的部位、形态、数量、骨折块的移位情况以及颌面部的立体形态.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立体清晰显示颌面骨折粉碎和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可有效地指导骨折复位及坚固内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9.
肖琼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7):93-94
目的:体会在四肢骨关节骨折影像诊断中实施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价值。方法:研究年限为2016年2月-2019年11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接收的115例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以上患者均经过手术检查确诊,术前给予X线平片、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比两种技术下对四肢骨关节骨折的具体诊断效果。结果:X线平片诊断准确率89.5%,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96.5%,P<0.05。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下,四肢骨关节骨折具体类型诊断情况较好,P<0.05。结论:对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实施影像诊断,建议采纳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便于临床开展后续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国内对腹部脂肪的测量多用单一层面的腹部脂肪面积来表示,而受脂肪分布不均一的影响,其并不能准确定量内脏脂肪含量。国内尚未见到使用多层螺旋CT测量血管周围脂肪体积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中的价值。方法:采用16排多层螺旋CT对35例腹型肥胖患者进行腹部容积扫描,在GE(General Electric,通用电气公司)AW(Advantage Workstation)4.3工作站上使用容积再现技术观察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的影像表现,并用Histogram软件测量腹部脂肪总体积、皮下脂肪体积、内脏脂肪体积、血管周围脂肪总体积,重复测量各项指标,比较2次测量体积值之间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直观地显示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的分布,且可以准确地测量所扫描范围内所含脂肪的体积及分布在不同部位的脂肪体积。比较2次CT后处理所得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的体积差异,两次处理所得数值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分布与含量中是可行的,且具有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国内对腹部脂肪的测量多用单一层面的腹部脂肪面积来表示,而受脂肪分布不均一的影响,其并不能准确定量内脏脂肪含量。国内尚未见到使用多层螺旋CT测量血管周围脂肪体积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中的价值。方法:采用16排多层螺旋CT对35例腹型肥胖患者进行腹部容积扫描,在GE(General Electric,通用电气公司)AW(Advantage Workstation)4.3工作站上使用容积再现技术观察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的影像表现,并用Histogram软件测量腹部脂肪总体积、皮下脂肪体积、内脏脂肪体积、血管周围脂肪总体积,重复测量各项指标,比较2次测量体积值之间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直观地显示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的分布,且可以准确地测量所扫描范围内所含脂肪的体积及分布在不同部位的脂肪体积。比较2次CT后处理所得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的体积差异,两次处理所得数值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分布与含量中是可行的,且具有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颈部及颅底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he licalcomputedtomography ,MSCT)的推出是CT发展史上的巨大飞跃。本文就MSCT原理、扫描参数、后处理技术在颈部与颅底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MSCT原理及其扫描参数1.1MSCT原理 与单层螺旋CT(sin gleslicehelicalcomputedtomography ,SS CT)的扇形线束、单排探测器和单个数据采集通道相比 ,MSCT装备有锥形线束、多排探测器和多个数据采集通道。例如8排多层螺旋CT可同时开放 8个数据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用于肺癌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65例肺癌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分析气管支气管、纵隔大血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及病理诊断阳性气管、支气管树114支,多层螺旋CT诊断一致105支(92.1%);手术及病理诊断纵隔、大血管阳性29例,多层螺旋CT诊断一致26例(89.7%);手术及病理诊断淋巴转移46例,多层螺旋CT一致43例(93.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较准确判断肺癌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肺癌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及肺癌的螺旋CT扫描方案。[方法] 32例肺癌,其中中央型肺癌25倒全部进行了气管支气管三维重建(Min IP)与多平面重建(MPR),8例进行了仿真内窥镜检查(CTVE),21例(包括CTVE8例)与纤支镜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16例同时进行了肺动脉CT血管造影(SCTPA)。23例SCTPA病人中18例与手术病理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支气管Min IP与三维表面重建(SSD)显示段以上支气管不规则狭窄11支、闭塞21支,MPR显示病变段支气管不规则增厚与肿块。CTVE显示了病变支气管腔内不规则丘状隆起、裂隙样变窄与闭塞,局部软骨环破坏和气管隆突受侵改变。21例MPR、3D及CTVE所见与相应纤支镜报告相符,16例中央型肺癌SCTPA成功15例,显示了二、三级肺血管受侵情况,其中5例SCTPA显示肿瘤包埋左肺动脉干、两下肺动脉干、心包内段肺静脉与左心房而避免了手术。10例手术切除者,其SCTPA所示肺血管受侵情况与手术病理相符。[结论] SCT后处理技术可较好垦示1~4级支气管与胸内血管(胸主动脉,1~6级以下肺动、静脉分支等),因而对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及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骨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诊断的显像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疑似骨关节骨折患者50例,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多平面重组、表面遮盖、容积再现法成像等)。观察显像效果,对骨折进行确认。结果 50例疑似骨关节骨折患者通过后处理技术,最终均确诊为隐匿性骨折,其中肩关节8例、肘关节6例、踝关节骨折7例、髋关节骨折6例、膝关节骨折13例、腕关节骨折10例。CT横断轴位、MPR、SSD、VR骨折以及SSD、VR、MPR联合检出率分别为84.00%(42/50)、98.00%(49/50)、92.00%(46/50)、92.00%(46/50)、100.00%(50/50);MPR、SSD、VR骨折以及SSD、VR、MPR联合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横断轴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诊断,能够清晰显示骨关节隐匿性骨折影像,清楚、直观且多方位的观察骨折线、微小的骨折碎片以及与邻近组织结构间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丰富了影像信息,具有更强诊断能力,能够对骨关节隐匿性骨折做出准确诊断,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功能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11月在本院已确诊为尘肺的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X线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不同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多层螺旋CT检查的临床分期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检查,Ⅲ期患者的MPA、LPA、RPA、PA/AA、PA/DA高于Ⅰ期、Ⅱ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检查的肺内钙化影、大阴影、纵膈淋巴结肿大、支气管充气征、小矽结节、大矽结节融合灶检出率均高于X线检查,胸膜增厚、胸膜粘连、肺气肿、肺大泡等并发症检出率均高于X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功能的尘肺诊断价值高,且在临床分期诊断准确率、尘肺并发症发生检出率中的效果优于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 6 0年代末CT发明至今的 30余年来 ,X CT的发展经历了 1~ 5代 ,CT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围绕着提高机器的性能 ,以及降低射线辐射量等方面进行的 ,80年代以来的螺旋CT扫描在提高扫描速度、改善图像质量特别是减少运动伪影和开发新的扫描功能如CTA、CTVE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CT的临床应用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至此有些人认为CT的发展是否到了“顶点” ?直到 1998年RSNA(北美放射学年会 )上各CT生产厂家多层螺旋CT的展出 ,开始了X CT又一新的发展阶段 ,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CT ;MS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结肠成像在结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2例纤维结肠镜证实结肠息肉和1例结肠癌合并一枚息肉共18例患者进行CT容积扫描,在AW4.1工作站进行三维成像和仿真内窥镜、多平面重建观察,并与手术病理或纤维结肠镜结果相对比。结果18例CT结肠成像效果良好,诊断16例结肠癌病变范围、浸润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结肠成像对结肠癌术前分期有很高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骨肿瘤影像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 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观察该种技术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的骨肿瘤9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一组与二组,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 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检查和核磁共振技术检查,对照两种检查方法效果.结果:(1)一组和二组诊断正确率对比中,一组为96.66%... 相似文献
20.
张春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230-231
目的:探讨诊断骨肿瘤患者时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经病理学确诊的骨肿瘤患者,共计95例.所有患者均先后采取MRI检查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检查,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诊断敏感度为96.9%,特异度为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