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了解国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学资料,为更好地认识和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82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每位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经过有经验的专家诊断,提供脑的颅内、外血管的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单发或者多发狭窄病变、血管狭窄病变位于颅内或颅外、狭窄病变血管的多少、侧枝循环情况等.结果 前循环组共有血管狭窄111处,其中双侧颈动脉虹吸部狭窄16处,颈动脉颅内段及左、右、双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95处;后循环组共有血管狭窄103处,左、右及双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64处,左、右及双侧颅内后循环狭窄39处.前循环组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例数为5例,后循环组为2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06,P<0.05).结论 前循环责任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虹吸部和大脑中动脉的水平段为多;后循环狭窄病变则以椎动脉起始部、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较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动脉病变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脑血管高危因素的关系。方法对97例TIA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血管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受累血管数目的特点及其与脑血管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结果8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或闭塞(91.8%),68例存在多血管受累(76.4%);血管病变部位以颈内动脉起始处(35.5%)及椎动脉起始处(28.2%)常见。高危因素越多,受累血管越多、动脉狭窄越重。结论TIA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常为多血管受累,其病变程度与危险因素的多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1例TIA患者行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彩超和头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统计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随访1年,观察卒中的再发率。结果121例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单纯颅外动脉及颅内外动脉混合狭窄分别为52.1%(63/121)、15.90%(16/121)、25.6%(31/121),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75.7%、24.3%)。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随访1年后,颅内外动脉混合狭窄者卒中再发率高于单纯颅内、外动脉狭窄者。结论TIA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多见,不同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可能是TIA患者卒中复发的血管性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瓦伦贝格综合征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瓦伦贝格综合征(WS)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方法 32例WS患者行MRI、MRA以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探讨WS的成因。结果 本组32例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病变侧椎动脉颅内段未见显影12例;病变侧椎动脉起始处闭塞6例;病变侧锁骨下动脉高度狭窄伴同侧椎动脉颅内段显影不清1例;病变侧锁骨下动脉闭塞伴对侧椎动脉起始处狭窄1例;一侧小脑后下动脉未显影或起始处狭窄4例;双侧椎动脉起始处狭窄.狭窄率30%-50%3例;椎基底动脉管壁不光滑,动脉硬化样改变3例;椎基底动脉未见明确变化1例;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伴病变同侧椎动脉起始处高度狭窄1例。结论 WS与椎动脉颅内段或起始处狭窄或闭塞密切有关,而单纯由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相对较少见。  相似文献   

5.
TCD对头晕或眩晕患者脑血管病变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神经科门诊头晕或眩晕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发生频率,以及狭窄血管的分布情况,探讨导致头晕或眩晕的动脉狭窄原因。方法对2001年1月~2001年12月神经科门诊筛选主诉为头晕或眩晕,且无其他神经系统局灶体征者1676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颅内Willis环及颅外颈部血管。结果(1)202例有脑血管的狭窄,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202/1676(12.10%)。其中,单纯颈动脉系统血管病变的发生率45.05%,高于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32.18%(P<0.01);(2)椎动脉狭窄者占11.88%,其中,单侧椎动脉病变占79.167%,左右无明显差别;3.锁骨下动脉狭窄者占32.673%,其中伴盗血综合征者为28.79%。结论临床上不能仅仅简单的把单纯头晕或眩晕患者诊断为功能性疾病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21例TIA患者,观察患者住院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百分率。查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判断患者有无新鲜脑梗死,采用头颈CT血管造影(CTA)方法,检查所有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分析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部位、数量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21例TIA患者中,35例在发病1周内发生脑梗死(28.9%进展为脑梗死)。79例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29例、重度狭窄14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率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1),与颅内动脉责任血管狭窄、近端血管狭窄显著相关(P〈0.01),多发脑血管狭窄导致TIA早期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颅内血管狭窄是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血管检查有助于TIA患者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管病变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脑血管病变基础。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6月~2006年3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59例,分析全脑血管造影结果。结果:59例TIA中34例存在血管狭窄,占57.6%;临床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TIA者,其病变血管率高于临床表现为椎底动脉系统TIA者(P<0.05)。结论:TIA患者多已存在血管器质性病变,应尽早行相关的有效治疗,全脑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具有较高的诊疗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 应用颈动脉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心脏超声检查,对51例急性期TIA患者进行检查,按照TIA发作次数分为单发组与频发组,并对其中46例有血管狭窄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比较二组间临床特征与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51例患者中大动脉狭窄性TIA 38例(74.5%),血管重度狭窄多见于频发组.结论 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频发TIA与血管重度狭窄相关.  相似文献   

9.
张丽云 《华西医学》2010,(5):850-85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0例,根据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颅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颅内外动脉狭窄组依狭窄部位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及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组;分析各组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颅内外动脉狭窄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P〈0.0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及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组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是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及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方法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血管结构异常类型、好发部位,探讨其对血管病变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03-01/2004-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临床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住院患者86例,全部进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好发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8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49例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单纯前循环病变10例;后循环病变39例,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0例,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余37例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②不同血管受累分布情况:颈内动脉受累21例,锁骨下动脉6例,椎动脉31例,基底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4例。结论:各种类型的血管形态异常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前庭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的复合病变发生率最高,单纯颈内动脉狭窄也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为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扫描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进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治的患者41例,为所有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扫描。结果:41例患者应用血管探针技术、MIP、MPR、VR等图像重建技术,椎动脉、颈内动脉、脑内各动脉及主要分支均可获得清晰显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患者占19.5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占34.15%,颅内动脉伴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占46.34%。颅内动脉狭窄中,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5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伴大脑中动脉狭窄,1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6例M2段狭窄。颅外颈动脉狭窄中,1例单侧椎动脉发育细小,5例椎动脉C2、C3水平狭窄,5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8例颈内动脉分叉部狭窄。斑块血管共计29支,基本位于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部位。累及血管中中重度狭窄伴闭塞患者33例、轻度狭窄患者8例。结论: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扫描能够使病变部位程度、类型以及部位等得到准确显示,可为临床进行病情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血流异常的类型、病变部位及产生原因。方法对299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颅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11CD)和颈动脉连续波多普勒超声(CWD)评估椎动脉颅内段血流异常。结果299例患者共检测598支椎动脉颅内段,其中508支血流异常:狭窄血流(32支)、无血流(17支)、低流速低阻力(58支)、低流速高阻力(42支)、代偿血流(287支)和窃血频谱(72支)。狭窄血流或无血流均在病变部位直接检出,其他4种类型血流异常则是病变部位近端或远端动脉的间接血流改变。结论采用TCD和CWD评估椎动脉颅内段血流异常可为临床寻找后循环缺血的原因和更深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共124例,检测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分布,随访患者的短期预后结果,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稳定组51例、频发组59例,脑梗死组14例,分析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与预后的关联。结果124例 TIA 患者中发现颅内外动脉异常者89例(71.77%),未发现异常者35例(28.23%)。脑梗死组3级、4级狭窄的患者比率显著高于稳定组和频发组。频发组与脑梗死组在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比率显著高于稳定组。稳定组在颈总动脉、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比率显著高于频发组和脑梗死组。结论 TIA 患者的预后与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应准确评价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与狭窄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时侧支循环的开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检测手段,观察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性病变时开放侧支循环的特征。 方法:选择2003-10/2004—1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颈动脉重度狭窄(70%)闭塞患者150例,均由放射介入科医师行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双侧椎动脉全脑血管造影,至少正侧位两个方向投照,全面展示颅外、颅内动脉病变及侧支代偿情况。确定颈动脉及合并其他动脉病变情况,确定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前/后软脑膜吻合各侧支开通情况,分析侧支循环开放和颈动脉病变的关系。 结果:150例患者中侧支出现102例(68%),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后软脑膜吻合、前软脑膜吻合出现率分别为58.8%。47.1%。45.1%,41.2%,7.8%。随单侧颈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加重,侧支出现增加(r=0.673,P〈0.001)、开放侧支途径≥2条(和1条相比)增加(r=0.273,P=0.014)、前交通动脉开放增加(r=0.31l,P=0.005)、眼动脉侧支出现增加(r=0.237,P=0.033);合并颅内动脉严重狭窄时,不利于前交通动脉的开放(χ^2=6.575,P=0.010);双侧颈动脉病变后软脑膜吻形成增加(χ^2=7.094,P=0.008)。 结论:单侧颈动脉病变时前交通动脉是主要的代偿侧支,合并颅内动脉病变前交通动脉开放减少;血液动力学受损严重时,次级侧支出现增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5例颈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其中左颈内动脉系统TIA 2例,右颈内动脉系统TIA 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2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右颈内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2例,左颈内动脉闭塞2例,双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扩容、升压治疗有显著疗效.结论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即可表现为前循环TIA,也可表现为后循环TIA,病因是颈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临床表现与病变血管不一致,确诊本病需靠脑动脉造影,低灌注是其最可能的发病机制,扩容、升压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方法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的血管结构异常类型、好发部位,探讨其对血管病变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03-01/2004-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临床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住院患86例,全部进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好发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86例患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49例患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单纯前循环病变10例;后循环病变39例,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0例,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余37例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②不同血管受累分布情况:颈内动脉受累21例,锁骨下动脉6例,椎动脉31例,基底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4例。结论:各种类型的血管形态异常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前庭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的复合病变发生率最高,单纯颈内动脉狭窄也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检测手段,观察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性病变时开放侧支循环的特征。方法:选择2003-10/2004-1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颈动脉重度狭窄(≥70%)闭塞患者150例,均由放射介入科医师行主动脉弓 双侧颈总动脉 双侧椎动脉全脑血管造影,至少正侧位两个方向投照,全面展示颅外、颅内动脉病变及侧支代偿情况。确定颈动脉及合并其他动脉病变情况,确定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前/后软脑膜吻合各侧支开通情况,分析侧支循环开放和颈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150例患者中侧支出现102例(68%),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后软脑膜吻合、前软脑膜吻合出现率分别为58.8%,47.1%,45.1%,41.2%,7.8%。随单侧颈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加重,侧支出现增加(r=0.673,P<0.001)、开放侧支途径≥2条(和1条相比)增加(r=0.273,P=0.014)、前交通动脉开放增加(r=0.311,P=0.005)、眼动脉侧支出现增加(r=0.237,P=0.033);合并颅内动脉严重狭窄时,不利于前交通动脉的开放(χ2=6.575,P=0.010);双侧颈动脉病变后软脑膜吻形成增加(χ2=7.094,P=0.008)。结论:单侧颈动脉病变时前交通动脉是主要的代偿侧支,合并颅内动脉病变前交通动脉开放减少;血液动力学受损严重时,次级侧支出现增多。  相似文献   

18.
秦正良  刘高飞  陈心岭 《临床荟萃》2008,23(22):1612-161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6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狭窄程度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试验法(NASCET)测量标准分为5个等级。结果①颅内动脉狭窄61例,颅外动脉狭窄40例,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25例;②126例动脉狭窄患者中,单支狭窄76例(60.3%),多支狭窄50例(39.7%);③动脉狭窄的常见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前动脉>椎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虹吸段>大脑后动脉>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④DSA示狭窄程度:126例患者189条狭窄血管中,重度狭窄或闭塞52条(27.5%);⑤82/91例(90.1%)脑卒中病灶与血管狭窄的部位相对应。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颅内血管狭窄为多见,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颈内动脉颅外段。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动脉超声和影像学表现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磁共振(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90例颈动脉及椎基底动脉TIA患者分别进行CT、MRI、MRA、颈动脉超声及DSA检查。结果15例(16.7%)TIA患者CT、MRI显示有小血管腔隙性梗死,20例(22.2%)CT正常,MRI的他加权像显示有小的梗死灶,6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40例(66.7%)显示有动脉硬化及管腔狭窄。有30例行MRA及DSA检查,14例(46.7%)MRA有异常,22例(73.3%)DSA显示颈动脉和相应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结论CT及MRI是诊断TLA的筛选手段,颈动脉超声、MRA及DSA对TIA的诊断及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背景: 以往的研究显示随着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增加, 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增加。与白种人比较, 中国脑卒中的患者以颅内的小动脉病变居多而颅外颈动脉病变相对少见。目的: 观察存在冠状动脉 3 支病变患者的颈动脉和颅内动脉受累情况。设计: 观察性实验。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对象: 选择 2003- 08/2004- 08 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疑诊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 对其中发现 3 支病变的 126 例患者同时进行颈动脉造影检查。其中男 56 例, 女 70 例; 年龄 47~76 岁。纳入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方法: 126 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常规应用 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插管, 多角度投照, 同时观察双侧颈动脉, 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面积狭窄百分比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图像后处理站直接计算获取。根据颈动脉造影结果为判定标准将患者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颈动脉闭塞。主要观察指标: 患者颈动脉的狭窄程度。结果: 纳入的 126 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颈动脉轻度、中度、重度和闭塞的患者比例相当, 分别为 13 (10.32%), 18(14.29%), 12 (9.50%), 和 10 (7.90%)。冠状动脉 3 支病变合并颈动脉异常的比例为 42.06%。结论: 中国人群中冠状动脉 3 支病变同时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与西方人同样很高。冠状动脉 3 支病变的人群中, 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冠状动脉 3 支病变的人应该接受颈动脉的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