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2009年自贡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反应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从兵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2):102-104
目的通过客观指标评估2009年自贡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反应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自贡市急救中心2009年所有院前急救数据库,计算接警受理时间、出车准备时间、应急反应时间、急救半径,并与2007年应急反应时间、急救半径比较,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全年院前出诊病例共4588例,接警受理时间为(41.92±10.76)秒,出车准备时间为(2.03±1.11)分钟,白班出车准备时间比夜班短(P(0.05),急救半径为(10.39±11.24)km;应急反应时间为(20.31±19.61)分钟,与出诊范围、昼夜分布有关(P(0.05);急救半径及应急反应时间较2007年增加(P(0.05)。结论进一步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急诊队伍急救能力,加强急救网络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急救反应能力,方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急救资源需求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自贡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度自贡市急救中心出诊的院前急救数据,研究院前急救疾病谱及性别、年龄构成,并分析时刻及季节分布特点,描述院前急救转归。结果 2009年度自贡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共4 588例,排前6位疾病依次为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45.6%),循环系统疾病(15.0%),呼吸系统疾病(6.3%),神经系统疾病(6.0%),精神和行为障碍(5.6%),消化系统疾病(4.9%);性别构成男性多于女性(P〈0.05);年龄构成以中老年较多,青少年儿童较少(P〈0.05);时刻分布规律高峰点为15点40分(P〈0.05),季节分布以冬季较多(P〈0.05);患者转归以住院、留院观察为主,院前死亡人数占比例为3.8%。结论根据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规律,可以合理配置急诊资源,增强应急救援能力,满足民众不断增加的医疗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各类出诊原因、院前急救使用物资及急救操作。方法对2011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出诊的出诊原因、院前急救物资使用及疾病转归进行分析。结果现场急救成功率94.5%,死亡率5.5%;到达时患者休克3.7%、意识障碍17.1%、呼吸心跳停止4.9%。出诊原因最常见为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占29.3%。院前急救物资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担架,占81.1%。院前急救操作最多的是球囊辅助通气,占6.1%;其次为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分别占4.3%、2.4%。结论院前急救以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最多,危重患者比例较高,担架使用率最高,囊辅助通气最多。院前急救应根据分析结果优化配置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5.
南充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7年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四川省南充市急救中心7年来院前急救情况,旨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方法对南充市急救中心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院前急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南充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人次呈增长趋势,对求救的反应时间在逐渐加快,现场抢救时间增加,救治成功率逐渐提高,但急救半径过大,急救站点太少,到达救治现场时间过长。结论南充市急救中心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应进一步加大院前资金的投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急救站点,缩短急救医学半径,进一步普及急诊医学教育,提高全民急救意识,推动急救医学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深圳市急救网络的急救综合能力,分析急救网络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急救网络医院5年急救综合能力考核结果的相关资料,比较各年度应急反应能力、急救操作技术、急救病历及模拟案例等指标的考核成绩.结果 5年中,救护车院内反应时间从平均2分18秒降低至60秒;1分钟内出车率由35.3%上升至62.3%.急救技术考核评分2005~2009年逐年提高,心肺复苏从(79.1±11.7)分提高到(92.1±17.1)分,F=2.48,P=0.002;气管插管从(64.2±23.9)分提高到(91.5±32.3)分,F=3.66,P=0.000;心电图识别及电除颤从(74.2±21.9)分提高到(88.7±26.8)分,F=2.51,P=0.001;颈椎伤搬运从(80.1±19.2)分提高到(87.6±23.5)分,F=1.91,P=0.007;止血包扎从(88.9±14.1)分提高到(87.9±16.3)分,F=1.75,P=0.010.急救病历优良率从2005年的76.62%上升至2009年的93.51%(χ2=12.99,P=0.013),不及格率由3.90%降至0(χ2=17.89,P=0.002);模拟案例考核优良率从2005年的72.72%上升至2009年的97.41%(χ2=13.06,P=0.011),不及格率由2.60%降至0(χ2=14.44,P=0.006).结论 深圳市已经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院前急救网络,院前急救水平5年中有了大幅度提高.成功的经验在于:①建立合理的急救网络系统;②实施严格的急救网络医院淘汰机制;③建立良好的急救医护人员培训、考核、激励机制;④建立完善的急救综合能力考核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7.
西安市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为了解西安市院前急救病种构成梯次及其流行病学规律,笔者持对西安急救中心2001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所收治的急救患者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化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进行流程化院前急救护理的48例设为观察组,将由家属直接送至医院就诊的51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院前和院内病死率、医务人员急救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前、院内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医务人员急救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时采取流程化护理措施优于将患者送至医院后再抢救,前者可明显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医院反应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10.
急诊科护士院前急救常见的护理隐患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院前急救工作的特点及护理隐患,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院前救护中护理隐患的发生率。通过对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急诊科“120”院前急救病人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佛山市狮山镇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本区域院前急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华立医院急诊科2009年度院前急救14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男性和21~60岁为主,创伤占55%,其中车祸占59%.非创伤急救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院前急救后64%患者急诊入院治疗,其中39%紧急入院手术治疗,7%)转入危重症监护室治疗.院前死亡67例,其中创伤导致死亡18例,非创伤49例,院前CPR成功11例.结论:以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为依据,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应持续进行院前急救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创伤及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培训,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12.
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信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宜宾市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信息,旨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和指挥调度质量。方法:对2006年7月.2007年6月间宜宾市“120”指挥调度的群众呼救病种构成.日呼救高峰时段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年受理的15917次群众呼救中,呼救病种的构成前四大类依次是:交通伤(32.76%)、除交通伤外的其它创伤(23.57%)、一般内科疾病(17.56%)、心脑血管病(9.75%)。日呼救高峰时段主要集中在18:00-24:00(31.36%)。全年呼救高峰期在1、2、5、8、10月。结论:宜宾市院前急救的主要病种是创伤(56.33%),应重视创伤的急救,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在呼救的高峰时期,要作好人员、物资准备,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指挥调度质量。 相似文献
13.
9729例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7-2009年间我院院前急救的疾病分布规律,为急诊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及急救药品和设备的配置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09年院前急救出诊登记资料.结果:院前9729例急救患者疾病谱中,内科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外科以创伤为主.结论:应不断加强急诊医护人员对神经系统疾病及创伤患者急救水平的培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完善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202医院急诊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107例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状况和护理措施。结果经过及时有效的包扎、止血、固定、维持呼吸等院前急救处理,本组患者院前抢救成功率达到98.13%。结论强化的急救护理专业队伍建设、采取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能有效提高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级预警模式在急危重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衔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方便抽样法抽取某依托型急救中心2017年1-6月出诊的院前患者2728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模式进行急危重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交接;2017年7-12月的2802例为观察组,实施分级预警模式衔接急危重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急救反应时间、病情分级一致率及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院内急救反应时间及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病情分级一致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级预警模式可量化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分级,启动相应级别的院内急救调配预案,引入信息化技术衔接急救过程,从而缩短院前急危重患者院内急救反应时间,保障院前与院内急救交接期间的医疗安全,实现院前与院内无缝隙急救衔接。 相似文献
16.
院前急救4109例ICD-10疾病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地市级急救中心院前急救资料,探讨ICD-10疾病分类方法在院前急救中的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2月份自贡市急救中心出诊的全部有效急救患者的急诊诊断以及随访诊断,使用ICD-10编码进行归类,比较疾病性别构成比。结果:全年院前急救4109例,排5位的疾病分别为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48.4%)、循环系统疾病(17.0%)、消化系统疾病(8.1%)、呼吸系统疾病(6.4%)、精神和行为障碍(5.2%),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循环系统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出诊量男性多于女性(P〈0.05),耳和乳突疾病以及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出诊量女性多于男性(P〈0.05)。结论:采用ICD-10标准对院前急救病谱分类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Douglas A.E. White Paul T. CheungAlicia N. Scribner MPH Bradley W. Frazee MD 《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0
Background: Although national guidelines recommend universal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testing, emergency departments (EDs) may choose to limit testing to certain patients, such as those triaged to urgent care (UC).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rapid HIV testing in an urban ED with an affiliated UC. Methods: 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n HIV testing program that included screening, which was initiated by triage nurses, and diagnostic testing, which was initiated by clinicians. Eligible patients were ≥ 12 years old and medically stable. Results: From April 2005 through December 2006, HIV tests were completed in 6196 (8.3%) of the 74,331 ED visits and 3256 (8.8%) of the 37,169 UC visits. Screening accounted for 5009 (80.8%) of the ED tests and 2914 (89.5%) of the UC tests, and diagnostic testing accounted for the remainder. Eighty (1.3%) of the ED tests and 21 (0.6%) of the UC tests were positive (p = 0.0024). Compared with newly diagnosed HIV-positive ED patients, HIV-positive UC patients were less likely to have CD4 counts < 200 cells/μL (adjusted odds ratio 0.1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05–0.65). Conclusion: Although the yield of HIV testing is greater among ED patients, UC patients are diagnosed at a less advanced stage of illnes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