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了血清IL-8和中性粒细胞趋化指数测定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方法: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将大脑中动脉(MCA)先行闭塞2h,然后进行灌注不同的时间。应用免疫法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中性粒细胞趋化指数,ELISA法测定IL-8。结果:血浆中性粒细胞趋化指数和IL-8于再灌注1h最高,随后缓慢下降,再灌注48h降至正常组水平。结论:中性粒细胞参与了脑组织的正常代谢及生理功能,又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呼吸链相关基因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海马神经元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改良Pulsinell四血管阻断模型致大鼠脑缺血10min再灌注24h后,取新鲜海马组织抽提mRNA。逆转录后经液相杂交递减无差异表达序列。以抑制性PCR方式扩增差异表达序列。之后构建cDNA文库,测序鉴定阳性克隆。最后应用斑点杂交确认差异表达。结果:构建cDNA文库后获得的78个阳性克隆中有7个克隆经最后的鉴定具有差异表达性。测序提示为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单位和NADH-泛醌氧化酶复合体4链的表达性片段。结论: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单位的差异表达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之前提出的再灌注损伤中细胞色素氧化酶C的重要作用。再灌注损伤后NADH-泛醌氧化酶复合体4链的表达提示原来功能不明的NADH-泛醌氧化酶复合体β亚基可能在这一病理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IL-1β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大鼠脑组织中IL-1β的表达及其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应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1βmRNA,并用图象处理系统对正常、缺血及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的IL-1βmRNA进行相对定量分析;采用MTT和MPO方法分别对大鼠脑组IL-1β的多肽活性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单纯脑缺血IL-1β表达不增加;再灌注2h,IL-1βmRNA表达量明  相似文献   

4.
牛磺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内皮素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探讨牛磺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理,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牛磺酸治疗效果,发现牛磺酸(600mg/kgi.p.)能明显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和钙超载,增加脑组织牛磺酸的含量,抑制血浆和脑脊液内皮素水平的增加。在离体孵育的大鼠脑血管条上发现牛磺酸呈剂量依赖地抑制缺氧引起的内皮素释放。以上结果提示牛磺酸抑制内皮素释放可能是其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外源性低浓度 11,12 -EET预干预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开胸 ,结扎和松开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复制心肌缺血 /再灌注模型 ;采用缺血 5min/再灌注 5min两次造成缺血预处置。实验分 3组 :对照组 ;缺血预处置组 ;外源性 11,12 -EET预干预组。每组再分为A、B 2小组 :A组动物心肌缺血 10min/再灌注 10min ,主要观察缺血 /再灌注各时程之心律失常 ;B组动物缺血 6 0min/再灌注 30min ,主要观察缺血期心律失常、心功能的变化及再灌注后心肌梗死范围。结果 :缺血预处置和 11,12 -EET(6 2 4× 10 -8mol/L)预干预均可减轻缺血 /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变化 ,降低心肌梗死范围。结论 :11,12 -EET预干预具有类缺血预处置样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牛磺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牛磺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使用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和流式细胞仪观察了Tau治疗后细胞凋亡的变化。结论:Tau对脑缺血再灌汪损伤中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部分由于降低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和方法:在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上,于单纯缺血2 h及再灌30 min、2 h、4 h,分离脑线粒体,检测其内NO的生成以及NO合酶(NOS)活性的变化。结果:脑缺血时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显著下降,再灌4 h稍有恢复。与此相对应,脑线粒体NO生成显著增加,再灌后随时间逐渐减少,4 h接近正常对照水平;脑缺血显著增加了脑线粒体总NOS活性,再灌后逐渐减弱,在所观察的时间范围内,仍显著高于对照水平,而iNOS活性无明显变化,总NOS活性变化主要取决于cNOS活性的改变。结论:脑缺血再灌过程中,脑线粒体中NOS/NO系统激活可能参与了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外源性低浓度 11,12-EET预干预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开胸,结扎和松开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缺血 5min/再灌注 5min两次造成缺血预处置。实验分 3组:对照组;缺血预处置组;外源性 11,12-EET预干预组。每组再分为A、B 2小组:A组动物心肌缺血 10min/再灌注 10min,主要观察缺血/再灌注各时程之心律失常;B组动物缺血 6 0min/再灌注 30min,主要观察缺血期心律失常、心功能的变化及再灌注后心肌梗死范围。结果:缺血预处置和 11,12-EET(6 2 4× 10-8mol/L)预干预均可减轻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变化,降低心肌梗死范围。结论:11,12-EET预干预具有类缺血预处置样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细胞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一种重要的病理生理现象。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在IRI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从目前的研究看,以细胞因子为治疗靶标防治IRI导致的器官损害是有前景的。  相似文献   

10.
缺血预处置对大鼠肢体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和方法 在大鼠肢体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上观察了缺血预处置(preconditioning,PC)的影响,结果:发现PC可以明显减轻IR引起的血压降低,血浆乳酸脱氢酶,组织蛋白酶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含量的升高,并抑制骨骼肌组织水肿及骨骼肌细胞线粒体钙超载的发生。同时还观察到,PC对IR时肢体微血管通透性升高,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血浆内皮素水平增高均有抑制作用,结论:PC对大鼠IR肢体有保护  相似文献   

11.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ATP酶和自由基代谢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ATP酶活性变化和自由基损伤方面研究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青年(5月龄)和老龄(20月龄以上)大鼠均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后ATP酶和SOD活性及MDA、Ca2+、Na、K含量。结果:老龄模型组Ca2+水平高于青年模型组和老龄对照组。老龄对照组脑组织Na-K-ATP酶低于青年对照组,老龄模型组低于青年模型组。老龄对照组Ca2+-ATP酶低于青年对照组,老龄模型组低于青年模型组但高于老龄对照组。老龄对照组血清和脑组织中SOD活性低于青年对照组,老龄模型组低于青年模型组。老龄模型组血清和脑组织MDA/SOD比值高于老龄对照组。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钙超载和自由基损伤有关,但由于老龄大鼠脑组织ATP酶和钙含量及自由基代谢的增龄变化,使脑缺血再灌注后这些病理改变较青年大鼠更为明显并具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12.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脑损伤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对脑的损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假手术(S)、后肢单纯缺血(I)及缺血-再灌注(I-R)各时间点组。通过夹闭腹主动脉末端4h、开放2-24h复制I、I-R组模型。光、电镜观察脑的病理变化;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及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脑组织iNOS表达的变化及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的硝基化产物硝基酪氨酸(NT)的生成与分布;比色法测定脑组织MDA含量及SOD活性。结果:①I-R组脑组织水肿,神经元受损较重,S、I组未见异常;②S、I、I-R组iNOS均有表达,I-R6h表达量最大。I-R组大脑皮质、海马等区可见弥散分布的NT阳性神经元;③I-R6h组MDA含量显著高于N、S、I组,SOD活性显著低于这些组(P<0.05);而N、S、I组之间无显著差别。结论:肢体I-R能引发脑损伤,脑内高表达的iNOS-NO-ONOO-可能是脑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缺血后内源性缩血管活性肽神经肽Y(NPY)的变化规律以及中药复圣散对其影响。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喂养复制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在此基础上采用反复脑缺血再灌流手术造成大鼠脑损伤模型,以放免法测定高脂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NPY含量的动态变化,并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模型组大鼠脑组织NPYmRNA表达模式。结果:脑缺血再灌后1d模型组大鼠脑内NPY含量比正常对照组高51.86%(P<0.05),并持续至术后7d,且NPYmRNA表达上调,而复圣散预防和治疗性给药组大鼠脑内NPY含量明显少于同期模型组(P<0.05);同时,复圣散预防和治疗组大鼠脑内NPYmRNA表达下调。结论:提示脑缺血性损伤与脑内NPY释放失衡密切相关,而中药复圣散对脑内神经肽Y含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推测这可能是该方防治脑血管病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大鼠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与综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并评估大鼠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实验动物模型。 方法: 将清洁级成年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结扎组和I/R模型组, 手术的两组全麻下开胸暴露心脏,假结扎组只过线不结扎,模型组使用"U形金属管"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持续心电图监测,并于再灌注2 h与4 h后进行血浆生化﹑心肌组织学的检测。结果: 与正常组和假结扎组比较,I/R模型组心电图有明显ST-T改变和再灌注后病理性Q波,再灌注2 h和4 h时存在比较明显的ST-T改变;血标本检测示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钙蛋白I(cTnI)、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T-SOD水平在2 h和4 h也应激性升高(P<0.05);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模型组左心室心肌损伤疤痕明显,且2 h模型组左室心肌存在间隔性梗死区域,4 h模型组心肌组织区域性梗死和梗死面积明显增加;TUNEL法与Bcl-2﹑Bax蛋白实验显示2 h和4 h心肌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加;Bcl-2/Bax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比值下降显著(P<0.01)。 结论: 成功建立大鼠活体心肌I/R模型,模型大鼠的心电图、血清学、心梗面积﹑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组织病理学等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5.
Yu SZ  Yan L  Wang Q  An TL  Guan XQ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3):165-170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抑制剂z DEVD fmk对大脑皮层缺血再灌流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流大鼠模型,于再灌流前向治疗组缺血侧脑室注射z DEVD fmk(7μg/kg)。采用Western印迹分析、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AB法)等方法,检测各组颞顶叶皮层缺血再灌流区caspase3表达和活化、多(ADP核糖)聚合酶(PARP)表达和切割灭活及神经元凋亡。结果未治疗组(A组)、二甲基亚砜对照组(B组)、z DEVD fmk治疗组(C组),再灌流1h及24h缺血脑区的caspase3前体含量分别为16.7±3.0、11.5±3.0、47.5±3.5及76.1±3.5、71.3±6.4、88.2±5.5;12000caspase3切割片段含量分别为8.2±2.3、9.4±1.2、4.3±1.6及59.0±6.3、60.5±7.2、17.3±2.8;PARP含量分别为12.6±3.0、13.9±2.0、53.7±4.1及67.5±8.6、61.1±6.6、93.6±4.1;24000PARP切割片段含量分别为6.0±0.7、6.6±1.2、3.6±1.1及27.4±2.6、25.8±3.2、12.1±2.8(相对灰度值);凋亡神经元密度分别为83.3±7.5、84.3±5.7、45.7±4.0及197.4±11.8、185.2±11.2、99.1±5.8(个/0.1mm2,x±s)。3组各自再灌流不同时间点缺血脑区以上5种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C组再灌流各时间点缺血脑区以上5种指标与A组及B组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但A、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再灌流不同时间点这5种指标的变化彼此间均呈正相关(r=0.630~0.942,P<0.01)。各组缺血再灌流脑区表达PARP的细胞主要是神经元,但3组间比较其密度差别不大。结论再灌流激发的caspase3表达和活化异常增加使PARP过度切割灭活,是再灌流导致缺血脑区受损神经元凋亡的重要分子机制;z DEVD fmk可通过抑制caspase3活性和自活化,减少PARP切割灭活,阻止受损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抑制剂-西维来司钠(ONO-5046)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CI/R)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合并低血压法建立大鼠CI/R模型,缺血20 min,再灌注24 h。于再灌注时经股静脉输注不同剂量ONO-5046(3、10、30 mg·kg-1·d-1)。分光光度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Western blotting及ELlSA法分别测定脑组织NF-κB p65及TNF-α含量。结果: ONO-5046组脑组织MDA含量较模型组降低,SOD活性升高,MPO活性降低; 脑皮质NF-κB、TNF-α阳性表达细胞数及NF-κB p65、TNF-α含量都明显少于模型组。结论: ONO-5046可减轻大鼠CI/R后脂质过氧化和炎症反应,这可能是其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神经生长因子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耳蜗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听力及耳蜗损伤的作用。方法:本研究给实验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前后肌注NGF,对照组动物肌注等量生理盐水,于处理前后对两组的听力损失及耳蜗结构变化加以比较。结果: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和24h,实验组的听力损失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耳蜗的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毛细胞静纤毛粘连、部分脱落,外毛细胞肿胀、散在性坏死缺失,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变性,线粒体水肿、嵴断裂。实验组耳蜗Corti’s器毛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的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NGF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听力及耳蜗损伤。  相似文献   

18.
SOD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谷氨酸转运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大鼠皮层、海马、太体氨酸转运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3个血管夹闭、松夹复制脑I-R损伤模型。利用脑组织突触膜顾粒对「^3H」-L-谷氨酸摄入量的测定及分光光度法观察SOD对皮层海马纹状体谷氨酸转运体功能、丙二醛(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结果:I-R组谷氨酸转运体的功能及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SO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否与肝细胞凋亡相关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变化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Pringle法复制肝I/R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2组:A组:单纯肝门阻断;B组:血流阻断+抑制剂:N-苯甲基氧化碳酰-缬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氟化丙酮(ZVAD-fmk)15mg/kg;取无肝硬化大鼠,作单纯肝门阻断为C组。各组肝门阻断时间均为30min,再灌注72h。比较3组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肝组织的caspase-3活性和肝细胞凋亡数。结果:A组大鼠肝组织caspase-3活性、肝细胞凋亡数在再灌注后6h达高峰,分别为(18.1±1.8)μmolAMC·h-1·g-1(tissue)和20.9%±4.9%,与I/R前的(6.6±2.0)μmolAMC·h-1·g-1(tissue)和0.5%±0.3%相比,P<0.01。肝细胞凋亡数、caspase-3的活性随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减低,两者随时间的变化一致。3组中A组肝损伤最严重,表现为再灌注后6h血清AST最高,与B、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大鼠7d生存率只为62.5%。进一步研究表明,再灌注后6h,A组的肝组织caspase-3活性、肝细胞凋亡数亦明显比B、C组高。结论:肝细胞凋亡是肝硬化大鼠肝I/R损伤的主要病理改变。肝细胞凋亡的发生可能主要依赖于肝组织caspase-3活性的改变,抑制caspase-3能明显减轻肝I/R损伤。肝硬化肝脏比无硬化肝脏对缺血损伤敏感性高的病理机制与依赖caspase-3的肝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脑组织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及地塞米松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三血管夹闭、松夹制作大鼠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测定假手术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l-R)组和I-R 地塞米松组的皮层、海马、纹状体的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及SOD活性、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3个部位的谷氨酸转运体的功能均明显降低(P<0.05.P<0.01)、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P<0.01),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1-R 地塞米松组的3部位谷氨酸转运体功能与I-R组相比有明显恢复(P<0.05,P<0.01),与对照组已无明显差异(P>0.05)SOD活性回升(P<0.05,P<0.01)、MDA含量回降(P均<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脑组织三部位的谷氨酸转运体功能降低,且可能与自由基效应有关;而地塞米松则可能通过抗自由基效应使谷氨酸转运体功能恢复而发挥其抗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