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论温病治疗中的顾护津液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建君  张葆花 《河北中医》2003,25(5):361-361
温病过程中 ,无论病邪在卫、在气、入营、入血 ,或在上、中、下三焦的不同脏腑 ,最易伤津损阴 ,酿生他变。因此 ,温病伤津是温病最突出的病理特征。吴鞠通云 :“温热阳邪也 ,阳盛伤人之阴也。”[1 ]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与气血有着密切联系 ,气旺生津 ,气可摄津 ,亦可随液而脱 ,津合脉内则为血 ,血渗脉外则为津。《灵枢·邪客》曰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灵枢·痈疽》曰 :“津液和调 ,变化而赤为血。”《灵枢·营卫生会》曰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故有津血同源之说。由…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指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强调的不是“津与汗”的治疗方法,而是重视阴精的理念。温病不同阶段,温热病邪伤阴程度不同,顾护调养阴精的重点亦不相同。邪在卫分,温热之邪结聚,郁遏气机,宣降失常,治以辛凉轻清疏透,兼清热生津,药选连翘、牛蒡子、栀子皮、桑叶、薄荷、淡豆豉,配合麦冬、花露、芦根汁等。卫分不解,传入气分,温热毒邪深入,热伏于里,津伤更甚,当急泻热、补津液,心胃火燔者,选黄连、石膏泻热养阴;心火上炎,舌绛干,津液亏损者,予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胃津亡者,予玉女煎清胃热滋阴。气分不解,热邪深入营血,煎灼津液,脉道不利,津少化血乏源,当“先清营热,勿得滋腻为稳”,药选犀角、玄参、羚羊角等。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药选生地黄、牡丹皮、阿胶、赤芍等。邪入血分,还可能伤及阴精,当“甘寒之中加入咸寒”,选用甘咸寒濡润之品。温病治疗需全程顾护津液,气分强调汗,通过辛凉清解之法,透邪外达;卫分侧重津液,泻热养阴,可战汗透邪;营血之分关注津液,侧重血,清热化瘀凉血并用,脉道通利,津液自行;血分重伤津液累及阴精,则滋厚填精,急以救阴。  相似文献   

3.
浅析温病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伤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结果,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津液固存对温热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温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不同.本文对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规律进行浅要的分析,提出邪在卫表,辛凉甘润,禁汗护阴;邪入气分,清气逐郁;泄热保津;邪热入营,清营透热,滋阴生津;邪入血分,凉血散血,救阴增液.  相似文献   

4.
云南因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较其他省份更容易出现燥邪致病,属温病学"温燥"范畴,魏丹霞教授师从于云南省荣誉名中医陆家龙教授,传承陆老"益气养阴生津、清肺润燥"之法,结合叶天士"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学术思想,主张以生津止汗以养阴润燥,因津与汗都属于人体阴液的组成部分,津汗亏则阴伤燥生,生津止汗养阴则燥除,运用这种治疗思路,临床在治疗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肖国兴 《四川中医》2009,27(1):36-37
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的重要治法,至今不但对温病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某些病理相同的阴血两虚、汗证等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论述了阴血津汗的生理病理,并结合临床辨证地总结了生津止汗等治法方药,并例举了难治病案,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温病是由四时温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为阳邪,易伤津液,而津液之存亡,是决定温病预后之关键,前人即有“温病法在救阴”、“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然汗为津液所化,汗与津与血,同源异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经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即是此意。叶天士所谓“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也说明了汗与津、血的密切关系。由于温病的发病时令有春、夏、秋、冬不同,温邪种类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之异,病理阶段有卫、气、  相似文献   

7.
口渴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金匮》中论及口渴的条文达50余条,它不汉是后世治疗渴症之典范,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笔者拟将其治疗概括为八法,试述如下:益气生津,清热止渴法此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口渴症,方用白虎加人参汤。《痉湿喝病》篇第二十六条指出:“太阳中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多汤主之。”“喝”是伤暑病,所谓“太阳中热”,是指感受暑热之邪而引起的太阳证。盖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感受暑邪,暑热熏蒸,多致腠理开而汗出,汗出多而腠理空疏,故其人恶寒;暑必发热,  相似文献   

8.
【歌诀】养心神王酸枣仁,补肝敛汗宁心神。甘酸滋阴平生津,虚烦不眠悸惊稳。【释义】酸枣仁味甘,主入心、肝之经,能养心阴,益肝血而有安神之效,为养心安神之要药;其酸而能敛,其有收敛止汗之功效,还能敛阴生津而止渴,用于津伤口渴者。  相似文献   

9.
汗证临床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为心液 ,精气所化 ,故不得过泄 ,过则为病。临证切勿就汗论汗 ,而应在辨证的基础上 ,审因论治 ,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  久病自汗 未必尽虚 俗云 :“自汗多阳虚 ,盗汗多阴虚 ,久病自汗必虚。”《丹溪心法。自汗》说 :“自汗之证 ,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中则不尽然。余临床中曾治王某 ,女 ,54岁。自汗两年余 ,汗出之前阵发怕冷 ,继则烦热 ,少寐 ,口咽 ,舌质略红 ,脉弦细。一老中医说过 :“自汗一证 ,辨有邪无邪 ,有邪者多实 ,无邪者多虚 ,散邪无迫津之因 ,汗可止 ;补正无漏汗之隙 ,汗自收。切勿见汗止汗 ,闭邪于内 ,以致迁延…  相似文献   

10.
酸枣仁——养心安神之王【歌诀】养心神王酸枣仁,补肝敛汗宁心神。甘酸滋阴平生津,虚烦不眠悸惊稳。【释义】酸枣仁味甘,主入心、肝之经,能养心阴,益肝血而有安神之效,为养心安神之要药;其酸而能敛,其有收敛止汗之功效,还能敛阴生津而止渴,用于津伤口渴者。  相似文献   

11.
温热之邪最易损气耗津伤营动血,应根据热邪侵犯的部位及阴精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求其所属而治之。养阴生津是治疗温热病的主要法则,临床常用有十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痰瘀互结致病的临床特点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痰饮、瘀血致病各有特点 ,临床多见痰瘀互结致病者。夫痰饮之成也 ,源于津液 ;瘀血之生也 ,源于血液。血和津液既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二者具有“津血同源”、“津血互化”的关系。《灵枢·邪客》指出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又说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说明血和津液旺则俱旺 ,伤则均伤。在生理条件下 ,津液与血在“气化”作用下可相互资生转化。故在病理条件下 ,气化失常 ,痰饮和瘀血亦能相互影响 ,终致痰瘀互结。如气不化津 ,则津液停聚 ,凝结而形成痰…  相似文献   

13.
生脉注射液在救治烧伤急症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脉注射液是根据金元医家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经现代制剂技术精制而成。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收敛固脱,三药相合,一补一清一敛而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功,使气复津固,汗止而阴存,气阴充于脉道,而复其脉。多年来,我院将其用于烧伤急症病人的救治,效果满意。1 低血容量性休克烧伤休克的主要特点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发生在烧伤后48小时内。中医认为,津血同源,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丢失,伤津脱液而导致气之虚脱,气伤则津液无以化生,终致气阴两伤;血为气之母,气随血…  相似文献   

14.
多汗症属于中医“汗证”范畴。笔者以整体观念、辨证论证为指导思想,以“阴平阳秘”为治疗目标,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多汗症4则:病案1,年老病久,因于血证及外感,阳虚阴脱,治以来复汤合桂枝加附子汤、玉屏风散益气回阳、敛阴止汗;病案2,更年期女性,阴阳失调且以阴虚火旺为主,治以二仙汤合泻白散调和阴阳、滋阴敛汗;病案3,青年男性,阳明热盛伤津,治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病案4,形体肥胖,病程缠绵,湿热内蕴,治以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汤清热利湿。笔者在《黄帝内经》“阳加于阴谓之汗”理论基础上,结合吴鞠通“邪阳”与“正阳”理论,认为多汗症的发生是“正阳”和/或“正阴”的亏虚与“邪阳”和/或“邪阴”的偏胜作用于人体的结果。治疗上,以“谨守阴阳”为纲要,或扶助“正阳”“正阴”,或祛除“邪阳”“邪阴”,使阴平阳秘,邪去正安而汗自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叶天士《温热论》中言温病"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后世医家对此理解不一,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温病学》中将其注释为"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滋补阴血,而是在于生津养液与防汗泄过多而损津液."笔者认为这一解释不够全面."津"与"汗"是温病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有必要澄清.  相似文献   

16.
红汗症治验     
红汗症,这里是指汗液颜色淡红或鲜红,或铁锈色而言,非属《伤寒论》第46条太阳表实不得汗,阳气上盛而致衄,古人所称的“红汗”。中医学认为汗液与泪液、唾液等腺体分泌物统称为津液,常把血液和津液相提并论。《灵枢·营卫生会篇》:“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汪讱庵认为“心之所藏于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乃心之液也。”津血同属于阴,故有津血同源  相似文献   

17.
浅析温病治疗中"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的内涵。认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是叶天士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温热与阴伤常互相影响,治疗时应以顾护津液为重,多汗者宜根据邪正消长以救阴,而救阴在于补益津液以化汗。  相似文献   

18.
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多为外感燥邪、气滞瘀阻而致津液失布,或是火毒之邪灼伤阴液,耗气伤津,久则累及肝肾之精血,故以“散、润、清、补”四法为治疗大法。“散”涵盖散邪宣肺、理气活血;“润”即生津养液、濡润枯涸;“清”包含清热解毒、清营凉血;“补”为补脾助运、填补肝肾。临证时应重视辨证论治,据病机而活用四法。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大、小水火法是天水市中医老前辈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前人有关论述及临床实践,针对伤寒、时疫在某些病理节段的不同特征而创立的两类治疗方法.此法属反治法之列,有反调阴阳之义.伤寒时疫邪热久羁,精血大伤,无以化气生津,作汗逐邪外出,治宜大剂滋阴之品以求汗,故曰“大水火法”;倘若表邪未解,阴气已伤,日久不能酿汗边邪,纯滋阴则有留邪之弊,独解表而有耗阴之虞,法当滋阴与解表并用,分途建绩,故称“小水火法”.此法自民国初年问世,便以其卓越的疗效为医务界广为推崇和采用,兹就这一精良医法的理论依据作一探讨,并对大、小水火法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阶段等  相似文献   

20.
邹天远  陈萌  陆瑞敏 《河南中医》2021,41(3):335-338
一切外感病邪,在人体汗出之时侵袭腠理均可视为汗出当风.平人生理性汗出后当风,一般不会导致疾病发生.若素体阳虚之人汗出当风,则有寒邪流于肌肤、深入腠理之虞.邪实而热盛迫津外泄为汗者,受风,则风气流于腠理;受寒,则寒邪收束腠理,内邪不得透达,邪热难从汗解.此时应视表寒及里热的相对程度使用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等.若汗出不注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