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克勤教授认为,肾主生殖,为月经之根本,肾气受损,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导致子宫藏泻失常,发为崩漏.血瘀既为崩漏的致病机理,又是病理产物,并提出以通因通用之化瘀清宫法为主,配合补虚、温经、清热、养阴等法治之,使“虚者补之”“热者清之”“郁者疏之”“寒者温之”,瘀血祛而新血安,常可收到不止血而血自止之效.  相似文献   

2.
卵巢早衰属中医的“经闭”范畴,其病因中医文献早有记载,如《素问.阴阳别论》说:“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东汉张仲景指出,经闭有血枯与血隔之别。其曰:“血枯与血隔,本自不同,盖隔者、阻隔也,枯者、枯竭也。因邪气之隔滞,血有所逆也。枯竭者,因冲任之亏败,源断其流也。”综上所述,闭经病因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多因肝肾不足、精血两亏,或因气血虚弱,血海空虚无余可下。实者,多因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冲任不通,经血不得下行而致闭经。1中医辨证要点闭经一证,中医有“血枯”、“血滞”之别,辨证尤其详审。血虚血枯之虚证者多…  相似文献   

3.
自陈言倡“三因论”来,七情有了明确的定义,“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七情”相对应者,又有“五志”,喜、怒、思、忧、恐(一作“喜、怒、悲、忧、恐”)。历代医家对此二者多有分述。在明代,不少医书将二者合称为“情志”。如《医方考》之“情志门”;《类经》之“情志病”、“情志九气”等。在现  相似文献   

4.
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25岁开始研究《素问》,直到花甲之年,对《素问》颇多阐发之作,《素问玄机原病式》乃其代表作。由此,笔者遂发联想:“完素”者,完善《素问》之说;“守真”者,恪守《内经》真旨;“通玄”者,通晓并阐发歧黄玄奥之理。如此名、字、号与其学、业、著述之全面吻合,岂止巧合?刘氏自号通玄处士已可知,其名、字亦由刘氏自命,应全不是妄说。于是,笔者将读《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的体会拟题为“完善《素问》病机说,恪守真经续新篇”,将刘氏名字隐含其中,虽有望文生义之嫌,仍自以为已略通完素之意矣。《素问玄机原病式》以《素…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第58条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是中医治病之总纲。纵观《伤寒论》全文,可见自愈证遍及各篇,它显示了人体对疾病本来所具有的自然痊愈力的威力。(伤寒论)所述各种自愈证中,有自汗出而愈者,如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仅停,必先振票,汗出而解。”有自翩血而愈者,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觑者愈。”有自下血而愈者,如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有下利而愈者,如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  相似文献   

6.
滋阴疗法曾滥觞于历代古典医籍中。自《内经》以降,下迄仲景、丹溪、景岳诸贤哲,其论滋阴者,都有精辟的论述。《黄帝内经》:“损者益之”、“虚者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王太仆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从而为滋阴疗法确立了基本法则。汉代张仲景根据外感六淫阴阳胜复的特点,认为伤寒之邪不但可以化寒伤阳,亦可化热伤阴,故在温热救阳的同时,也重视益阴护津,并将养阴方药巧妙化裁于其它治法当中,为养阴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7.
<正> 病理之火有虚实之分,脏腑之别。治疗之法,实火者:“热则寒之”多用苦寒或大剂甘寒;虚火者:“损者益之”阴虚火吐宜滋阴降火;阳虚发热宜甘温除热。自东垣提出甘温除热法以来,诸家又有所发展。厚土敛火的提法首见于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中气虚寒,得冷则泻,而又  相似文献   

8.
道、释两教 ,一直把“虚静”“静心”作为养生理论的核心 ,并视此法为人体养生之要诀。所指“清”与“清虚”的含义 ,医道两家亦有辨析。其“清”,明·高濂在《遵生八笺·清修妙论笺》中引证 :“《仙经》:‘专精养神 ,不为物杂谓之清’。”《真仙直指》说 :“清谓清其心源……心源清 ,则外物不能挠 ,性定而神明。”告诫“学治心者必须万虑俱忘 ,一心清静”,入骨三分地指出了“凡人起一切事 ,本由自心 ;止一切事 ,亦由自心。如耳不闻非礼之声 ,声自不扰汝耳 ;目不视非礼之色 ,色自不侵汝目”的道理 ,只要“作如是想 ,自然清静矣”(《觅云语录…  相似文献   

9.
华庭芳教授认为,中风一证无论由“内风”“外风”何者引起,都归根于“正虚邪实”的基本辨证思路。临证应首先辨明标本缓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若伴有气滞血瘀、痰瘀脉络者用自拟方温胆四物汤或涤痰汤以治标;若正虚肾精不足者用地黄饮子加减方填补肾精以治本;若属于虚实夹杂、气虚血瘀者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标本兼治。灵活运用“急则治其标,实则泻之”“缓则治其本,虚则补之”“虚实夹杂,标本兼治”3法,处方用药不离扶正固本。  相似文献   

10.
笔者临证30余年来,宗“热者寒之”之旨,以“釜底抽薪”法上病下治,运用自拟“大黄胆星散”外敷治疗预防新生儿眼赤百余例,均收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遗精是临床常见而难治之病。因梦而遗者称为“梦遗”;无梦而遗,甚至清醒时精自流出者称“滑精”。本病早在《灵枢·本神》篇中就有记载:“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骨酸痿厥,精时自下。”遗精的中医治疗,难以一方一法治之,应辨证论...  相似文献   

12.
消法的运用     
消法,为中医治疗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之一。是根据《内经》所提“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客者除之”、“坚者削之”的治疗原则而定的。它含有消化、消散、消除、消失的意思。适用于饮食停滞,消化不良;瘿、瘤、瘰疬、症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对肝郁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对肝郁的认识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25001)王禾【关键词】肝郁《内经》补泻条达《内经》曰:“木郁达之”。达者,条达之意,汉唐及宋医家据此多述肝木条达之性。自元朱丹溪首倡:“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以后,历代医家多引述其为肝主疏泄的功...  相似文献   

14.
儒医之名自宋代而始。《宋会要辑稿·崇儒》:“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至此,医生职业为之一变,从草泽铃医辈转到文人士大夫身上,甚至出现“非儒医不足以见重于世”(谢利恒语)的局面,这应该说是医史上一大转折,此后展现儒医辈出的昌盛局面。“昔之明医者,皆自儒而至之。”那么,儒学文人是如何走上医家之路呢,归纳起来,大致有三途。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其精思妙用,众所周知。惟书中“和”字的含义,往往因文而异。窃以为论中的“和”、“未和”、“自和”、“和之”等词,均是辨证论治的着眼着手处,试分别浅述于次: 关于阴阳营卫方面 辨证要点,首重阴阳.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是辨阴病阳病,而阴阳消长、胜复等也俱为辨识之要。《伤寒论》立法论治的主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C)致病原因复杂,究其本源,脾胃虚弱,湿邪内生,蕴久成毒,毒侵肠络,血败肉腐,痈疡内生为基本病机。临床上根据UC特点可从“痈疡”分期论治,活动期以“消”为主,湿热毒邪盛者予黄连、黄芩、败酱草等苦寒清消,脓多者予黄柏、苍术、薏苡仁等燥湿排脓以消之,便血多者予地榆、马齿苋、大血藤、茜草、白头翁等药凉血活血以消之,后期仍有腹痛、里急后重者予木香、当归、白芍、丹参等药调气和血以“托”之,缓解期脾胃虚弱者予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日久累及肾阳者予四神丸健脾温肾以“补”之。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用药,同时配合自拟“青赤散”灌肠方,直达病所,内外兼治,可有效诱导缓解并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7.
天花,在古代的名称甚不一致。或因出虏所得谓之“虏疮”;或因其变化莫测叫做“圣疮”:或因其为天行疫疠病而称曰“天疮”;或言人自少至老难以避免故曰“百岁疮”;或因其形之似豌豆状而叫作“豌豆疮”、“豆”、“天豆疮”;或因其症之变化有若天上花之多变而叫做“天花”;或有称之为“天行发斑疮”者。解放后,由于我党采取了一系列坚决的  相似文献   

18.
“提壶揭盖法”乃朱丹溪用催吐法治疗癃闭而首创。喻肺及膀胱为“滴水之器,上窍通而下窍之水出焉。”古今医者论及者多异。笔者认为,轻宣升阳、调畅“上焦”,凡具有开启“上焦”壅塞之气机。而“下焦”自开的的方法,如开宣肺气;益气升阳;斡旋中焦,开启气机均可归属其列,在临床上用此法治疗气机不畅、上下不通的病症。举验案一例,阐释其法。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归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序 《伤寒论》之研究,若自金·成无己注解算起,至今已近九百年。其间,名贤睿哲层出不穷:专著。论文多不胜览。如百花竞放,争奇斗妍,为发明仲景学术,其功匪浅。然,虽(?)如此,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诸如“伤寒”、“温病”之争;“六病”、“六经”之辩;“提纲”之意义;“传经”之实质等,至今仍悬而未决。此足证《伤寒论》之义理精深,亦说明治伤寒学之难!然而,难诚难矣,却非真难!因难非其书如“天书”之莫可测,实多缘先世之一些“解经”者,无视了了经文,好端端节外生枝,弄出了诸多虚,空造了许多玄。遂使  相似文献   

20.
大蒜别名“葫”、“荤菜”或“天师葫”。自唐宋以来,诸家“本草”多有大蒜之记载。根据古人经验,大蒜有健胃、解毒、治泄泻暴痢及防治霍乱等功用。大蒜属百合科植物,葱属。药用部分为其鳞茎,有白皮与紫皮之分,在临床应用方面,紫皮者效强,故一般均采用紫皮蒜。大蒜的成分是大蒜素,配醣体,丙氨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