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纯化的人血清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给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腹腔注射,发现注射后大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升高,游离胆固醇(FC)水平明显下降,HDL-C/FC和HDL-C/总胆固醇(TC)比值明显升高,FC/TC比值明显下降。对LCAT可能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LDL-C/HDL-C比值)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共连续收集2006年5月至2010年6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贵宾诊疗科健康体检者1 320例,其中男性885例,女性435例,平均年龄(49.0±10.0)岁,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法了解LDL-C/HDL-C比值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LDL-C/HDL-C比值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独立相关(男性:β=0.067 3,P=0.005;女性:β=0.033 2,P<0.001),而且在女性患者中,即使LDL-C水平在合适范围内(<3.37mmol/L),该相关性仍然存在(β=0.100 9,P=0.015)。结论 LDL-C/HDL-C比值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于LDL-C而言,LDL-C/HDL-C比值是一项更有价值的临床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5.
6.
7.
8.
目的:研究分析脂代谢因素[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在台州市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平台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体检的150例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的150例来院体检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别统计两组年龄,空腹静脉血TC、TG、LDL-C及HDL-C检测数据,并进行比较。并以有无卒中病史作为因变量,以TC、TG、LDL-C、HDL-C为自变量做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的血清脂代谢指标TC、TG、LDL-C、HDL-C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C、TG、LDL-C与卒中的发生呈正相关,为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而HDL-C与脑梗死的发生呈负相关,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血浆脂蛋白与脑卒中风险之间的密切关系一直没有得到肯定。与冠心病不同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增加与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胆固醇的升高没有直接的有意义的相关性 ,与高密度脂蛋白 (HDL)升高之间也没有相反的关系1。事实上 ,总胆固醇浓度与脑出血之间存在相反的联系2 。有几种原因可以用来说明脑卒中与胆固醇之间缺乏或仅有很低的相关性。首先 ,最明显的事实是所有的冠心病都归因于冠状动脉硬化 ,而脑卒中只有不到一半的病例归因于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非动脉硬化的疾病 ,如 :心律失常、小的脑动脉疾病以及皮层变性 ,是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 及其受体(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RAGE)对巨噬细胞胆固醇摄取功能的影响。方法 培养THP-1细胞株,用PMA诱导分化使其成为巨噬细胞,以100μg/ml的氧化LDL(oxidized LDL, oxLDL)孵育细胞使其转化为泡沫细胞。分别以浓度为300、600μg/ml的AGEs对细胞进行刺激,应用用浓度为10μg/ml的抗RAGE抗体对细胞进行预处理,采用油红O染色测定细胞内脂质含量,通过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来检测各组巨噬细胞RAGE表达以及与胆固醇摄取相关因子SRA2、CD36表达变化,将干预后的巨噬细胞与荧光标记的oxLDL共同孵育,动态观察巨噬细胞在不同干预条件下胆固醇摄取功能的变化。结果 高浓度AGEs诱导后,巨噬细胞内脂质含量增加,RAGE表达增加,SRA2、CD36表达增加,巨噬细胞胆固醇摄取能力增加。应用抗体阻断RAGE轴后,AGEs引起的改变均有明显恢复。结论 AGEs-RAGE相互作用可以促进巨噬细胞摄取胆固醇,增加细胞内脂质累积,从而易于形成泡沫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门诊患者首次检测血脂时,是否需要同步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以实现医学检验的分级检测,减少医学检验人员的劳动量和降低医疗费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以近4年同步检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CHO)、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LDLC的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CHO-HDLC。指标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预测LDLC异常与否。结果:LDLC与CHO、nonHDLC相关系数分别为0.843、0.862。CHO和nonHDLC预测升高的LDLC(>3.4 mmol/L和>4.1 mmol/L)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1和0.948、0.967和0.970,两者预测性能有显著性差异(P<0.001)。以LDLC>3.4 mmol/L和>4.1 mmol/L为阳性时,最佳阈值nonHDLC分别为3.85 mmol/L和4.33 mmol/L时,启动LDLC检测,nonHDLC预测LDLC阳性结果的敏感性为91.1%和97.6%,特异性为85.4%和87.3%。节约LDLC测试为66.3%和80.6%,LDLC阳性漏检测率为3.33%和0.16%。结论:门诊患者首次检测血脂时,不必检测LDLC。估计65%以上的LDLC不用检测。以nonHDLC预测LDLC阳性优于CHO。 相似文献
14.
《疑难病杂志》2015,(5)
目的探讨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患者中,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在非罪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08年8月1日—2013年5月31日在支架植入术后6~24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复查的冠心病患者1 180例,入选基线LDL-C<1.80 mmol/L(70 mg/dl)的患者295例,三维定量冠状动脉造影(3D QCA)分析2次CAG的非罪犯冠脉病变变化情况,根据病变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38例)及非进展组(257例)。同时根据Non-HDL-C水平,将患者分为低Non-HDL-C组[Non-HDL-C≤2.6 mmol/L(100 mg/dl)](263例)和非低Non-HDL-C组[Non-HDL-C>2.6 mmol/L(100 mg/dl)](32例)。比较进展组与非进展组血脂变化、心血管药物应用,以及低Non-HDL-C组与非低Non-HDL-C非罪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特征。结果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进展组的Non-HDL-C在基线和随访时NCCL均明显高于非进展组[(2.29±0.62)mmol/L vs.(2.09±0.39)mmol/L,P=0.008];随访时[(2.55±0.80)mmol/L vs.(2.24±0.66)mmol/L,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非低Non-HDL-C组患者发生非罪犯冠脉病变进展组的风险比(HR)明显高于低Non-HDL-C组(HB=2.49,95%CI 1.20~5.13,P=0.014),经校正后,其HR仍明显升高(HR=3.24,95%CI 1.25~8.40,P=0.015)。结论在LDL-C极低患者中,Non-HDL-C在非罪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残余风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示进一步减少Non-HDL-C可能是延缓甚至阻止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一个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观察中链甘油三酯(medium-chain triglyceride,MCT)对高胆固醇血症小鼠体质量、体脂、血清脂质水平及其体内胆固醇逆转运的影响.方法 建立高胆固醇血症小鼠模型,将30只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中链甘油三酯组(MCT组)和长链甘油三酯(long-chain triglyceride,LCT)组,给予含2% MCT和2% LCT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3个月后,腹腔注射富含3H胆固醇的RAW264.7巨噬细胞悬液,单笼饲养3d,收集每天粪便,腹主动脉取血,测量体长、肝及附睾脂肪组织.测定血清脂质,用液闪计数仪测定血清、肝及粪便中3H胆固醇放射活性.结果 实验结束时,与LCT组相比,MCT组小鼠空腹体质量、体质量增加量、Lee氏指数、附睾脂肪重量及血清T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两组血清HDL-C、n-HDL-C和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CT组比较,MCT组血清和肝3H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48 h粪便中3H胆固醇流出量及72 h总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 MCT能够减轻高胆固醇血症小鼠体质量,减少体脂肪积累和改善胆固醇代谢,且能促进体内胆固醇的逆转运. 相似文献
17.
胆固醇肺炎又称内因性类脂质肺炎,较因吸入油脂类物质所引起的外源性类脂质肺炎为少见。国内报道较少,本院收治2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例1男性,34岁,因咳嗽、咯痰、胸痛一年,于1989-12-08入院。4岁患过肺炎、胸膜炎,外院X线检查为右肺中叶结核。经...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浆中胆固醇过多,沉积在动脉内膜上引起动脉管壁增厚、变硬所致.1.胆固醇的正常代谢1.1胆固醇的来源人体中胆固醇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体内合成,主要在肝脏进行. 相似文献
19.
胆固醇是人体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人体细胞的正常功能和新陈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胆固醇可“好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则对人体有害,因此也叫“坏胆固醇”。人们若经常食用含有大量坏胆固醇的食物,就会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肥胖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中风等病症。那么,哪些常见的食物中含有较多的坏胆固醇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及血清胆固醇水平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女性和50例男性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进行血清雌二醇(E2)、血睾酮(T)、血孕酮(P)及血清胆固醇(Cho)的测定,并分别与100例女性和50例男性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男、女性胆固醇结石组的E2、E2/T、Cho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性别对照组(P<0.05),而T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女性胆同醇结石组的孕酮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雌激素、雄激素水平和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异常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