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建强  张静  赵旭 《护理研究》2005,19(29):2675-2676
面肌痉挛(hemi facial spasm,HFS)一般指原发或继发于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者,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病情缓慢进展,一般不会自然好转,发病时影响病人容貌,给病人身心造成较大痛苦[1].微血管减压(micro 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采用经乳突入路显露面神经脑干段,明确压迫或与面神经粘连的血管后将其推移,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涤纶棉固定,由于手术创伤小,治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完全保留血管、神经功能,成为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2,3].但手术前后病人心理状况如何尚未见系统报道,为此护理人员调查了56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前后病人的心理状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锁孔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效果。方法 138例HFS患者采用锁孔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手术,锁孔入路显露面神经脑干段,判断责任血管,将Teflon棉放置于面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固定;术中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结果 138例术中均发现面神经根部有明确血管压迫,术后面肌痉挛即刻停止106例,1周内停止20例,3月内停止10例,术后复发2例。听力下降5例,听力完全丧失1例。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HF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面神经根部的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Teflon片的放置等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术中应实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并面神经梳理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6例经微血管减压并面神经梳理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暴露面神经,明确责任血管,将其与面神经分离并以Teflon片隔离,同时对面神经进行梳理,并且围绕手术前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全部46例面肌痉挛的病人,有效率为97.8%,暂时性面瘫15.2%,暂时性听力障碍6.5%,术后随访3年均无复发。结论微血管减压并面神经梳理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做好术前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并面神经梳理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6例经微血管减压并面神经梳理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暴露面神经,明确责任血管,将其与面神经分离并以Teflon片隔离,同时对面神经进行梳理,并且围绕手术前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全部46例面肌痉挛的病人,有效率为97.8%,暂时性面瘫15.2%,暂时性听力障碍6.5%,术后随访3年均无复发.结论微血管减压并面神经梳理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做好术前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5.
面肌痉挛的病因及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的病因、手术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对76例保守治疗无效的面肌痉挛患者在全麻下进行减压手术,患者术前均进行CT或MRI检查,其中14例术前进行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检查。结果 72例术中发现面神经根部出脑干区(REZ)有血管压迫。MRTA检查面神经微血管压迫阳性率78.6%,手术有效率为90.8%,1年复发率为4%,无致残,轻微手术并发症13.2%,结论 术前MRTA检查对面肌痉挛病因有诊断价值,显微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是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及正确识别责任血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 T MR仿真内窥镜重建技术在面肌痉挛中的应用研究。材料与方法对30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横断面3D FIESTA C扫描,将原始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仿真内窥镜重建(megnatic resonance virtual ebdoscopy,MRVE),分析症状侧血管与神经的关系。30例中22例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microvacular decompression,MVD)。结果 30例症状侧血管与神经接触者6例,压迫者24例;24例接触或压迫部位发生于面神经出脑干段根部,6例发生于面神经远脑干端;责任血管为小脑后下动脉11例,小脑前下动脉10例,椎动脉6例,基底动脉3例;22例MRI显示责任血管与术后吻合,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消失。结论 3.0 T MR仿真内窥镜重建技术在面肌痉挛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研究价值,为明确病因诊断及手术计划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常肌电反应(AMR)及ZL波(ZLR)监测在面神经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面肌痉挛 患者6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监测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面神经减压术治疗,术中不做神经电生理监 测处理;监测组面神经减压术前、术中及术后均实施AMR监测联合ZL波监测。结果:31例监测组患者中, 28例患者术前记录到典型AMR波形,经面神经减压术处理后,26例AMR消失。术中无法通过AMR确定 责任血管者,采用ZLR监测明确责任血管。监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6月内面肌痉挛复发率均低于对照 组(P<0.05)。结论:面肌痉挛患者的面神经减压术治疗中,AMR监测联合ZLR监测的应用,可准确鉴别责 任血管,为面肌痉挛患者的手术治疗及预后改善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面肌痉挛是面神经受到异常血管压迫后,反复发生短时间的异常兴奋,表现为面部表情肌无痛、无意识的不自主抽动。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因其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等优点,已成为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微血管减压术涉及后颅窝桥小脑角区,该区包含复杂的神经血管结构,术后可出现颅内出血、感染、面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经6~24个月随访,抽搐完全消失91.3%,减轻4.3%,总有效率为95.6%;手术无效4.3%,复发8.7%。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术中面神经根部的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以及减压棉片的放置等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MRI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中的价值。方法 55例面肌痉挛患者均于显微血管减压术前及术后7d行3D-TOF-MRA检查,比较术前、术后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关系,记录术中所见。结果术前患侧3D-TOF-MRA检查显示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接触50例,可疑接触3例,无接触2例;术中见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接触50例,可疑接触4例,无接触1例;术后患侧3D-TOF-MRA检查显示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接触13例,可疑接触24例,无接触18例;术前3D-TOF-MRA结果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D-TOF-MR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前行3D-TOF-MRA检查可明确面神经和责任血管的关系,指导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