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敏娜  楼敏 《传染病信息》2007,20(5):277-280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嗜肝和嗜淋巴细胞病毒,肝脏是其主要靶器官,但也可在非肝组织内复制,许多研究已经在外周血细胞、唾液腺、肾、皮肤、骨髓、胃黏膜、脑脊液中发现HCV的存在和复制,肝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也支持HCV可在肝  相似文献   

2.
肝脏微循环在各种急慢性肝炎病程中均有不同的病理表现.急性肝炎时微循环障碍表现为肝窦不同程度的淤血,肝细胞肿胀、相互挤压致微循环淤滞,微血栓形成,可造成邻近肝细胞出现溶解性坏死.慢性肝病时,肝脏微循环障碍以肝窦腔狭窄为主要表现[1],重度患者肝窦腔部位被胶原纤维填充,可致肝窦腔闭塞或消失;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减少减小,内皮细胞间出现细胞连接及细胞下出现断续或连续的胶原纤维,细胞内出现WP(WeibelPalade)[2]小体,表现为肝窦的毛细血管化.  相似文献   

3.
细胞凋亡与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证实,细胞凋亡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细胞凋亡实际上就是缩主细胞通过主动自杀,来阻止受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或扩散的一种方式,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手段。同时,病毒本身也可通过某种方式来阻止或延缓凋亡的发生,以利其自身复制或扩散。 1 病毒性肝炎肝细胞的凋亡现象除典型的肝炎病毒(如,HBV、HCV)外,很多其他已知的病毒均可引起肝脏的炎症,如腺病毒、EB病毒、HIV、风疹病毒等。在这些病毒引起的急、慢性肝炎的肝组织中,均可见到细  相似文献   

4.
肝星状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被认为是ECM的主要来源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另外,各种病因引起肝细胞损伤时,Kupffers细胞(KF),肝窦内皮细胞等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作用于邻近的HSC,影响其增殖,趋化和ECM代谢.因此,HSC及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关系极为密切,阐明其关系,有助于以HSC为靶点的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现就其关系分别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转化生长因子β_1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的形成过程是致病因素(如病毒、寄生虫感染、毒物等)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激活枯否氏细胞释放一些促纤维化因子(如TGF-β_1等),随同血小板、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等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与某些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致使HSC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作用,使HSC增殖、合成大量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另  相似文献   

6.
肝血窦内皮细胞是肝脏非实质细胞的主要组成细胞,是覆盖于肝窦的薄层扁平状细胞,表面富含窗孔,是肝窦和窦状间隙之间溶质交换的开放通道。肝血窦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尤其是Wnt信号通路在维持Axin2+源性肝细胞的自我更新、促进肝部分切除或肝损伤时肝再生中均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肝损伤时,肝血窦内皮细胞结构发生改变,表现为窗孔消失和内皮下基底膜的形成,即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毛细血管化既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前奏,也会促进肝纤维化的进展。肝窦内皮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可通过信号通路的转换实现肝再生和肝纤维化调控作用的转换。肝血窦内皮细胞参与肝再生和肝纤维化机制的深入认识有望为慢性肝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正肝脏是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不仅参与机体生长、提供营养、提供能量,还有助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新陈代谢、胆汁的分泌以及维生素的储存~([1])。肝脏由实质细胞(肝细胞)和非实质细胞组成,后者包括肝星状细胞(HSC)、肝窦内皮细胞(SECs)、巨噬细胞(KCs)等[2],这些细胞都能以通过激活多种信号通路的方式,在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和进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过度沉积,是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不平衡的结果,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所共有的病理改变和必经途径。目前认为肝纤维化的形成是由于各种损肝因子引起肝细胞损伤、坏死、凋亡及肝组织炎症反应,激活枯否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与肝细胞、血小板及窦内皮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脂质过氧化物等化学递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SC),  相似文献   

9.
非实质肝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最后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其机制极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仅将近几年来有关非实质肝细胞与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肝脏由实质细胞(肝细胞)和非实质细胞或间质细胞组成,后者包括肝星状细胞(stelate cells,SC)、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 KC)、肝窦周围的窦内皮细胞(sinu  相似文献   

10.
杨丽  江宇冰 《传染病信息》2010,23(3):183-186
肝窦内皮细胞具有开放的、没有横膈膜的窗孔,内皮下没有基底膜。这种结构有利于调控肝细胞与肝窦血液的物质交换。肝窦内皮细胞能分泌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并通过窗孔的变化,对肝脏微循环进行调节,同时可分泌大量的形成基底膜的成分,在肝窦毛细血管化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肝窦内皮细胞表型标志发生变化,Ⅷ因子相关抗原、CD44等表达增强,也是肝窦毛细血管化的重要标志。笔者对肝窦内皮细胞的结构及其在肝窦毛细血管化中的功能和表型变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肝脏非实质细胞在肝脏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回顾近几年关于非实质肝细胞,如Kupffer细胞、肝窦内皮细胞、肝星状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分析表明肝脏非实质细胞在HIRI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通过各种途径最终加重或者减轻HIRI。  相似文献   

12.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常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是引起进行性肝脏疾病的主要病因。遗传特征研究发现,HBV的复制周期特异性地依赖于宿主物种类型及其肝细胞。尽管用克隆的病毒基因组转染肝肿瘤来源的细胞系后可实现HBV复制和病毒颗粒组装,然而只有在人原代肝细胞(PHH)或树  相似文献   

13.
肝窦内皮细胞不仅是血液和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中介细胞,也是慢性肝损伤因素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重要肝非实质细胞。它主要通过与肝星状细胞、肝细胞、Kupffer细胞的相互作用和介导肝脏硬度、肝脏血管再生从而调控肝脏微循环,参与肝纤维化的发展。阐明这些机制,有助于探索肝纤维化治疗的新靶点和方案。  相似文献   

14.
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EC)是数量最多的肝脏非实质细胞,占非实质细胞总数的44%~60%,其形态结构和功能具有异质性。SEC与肝微循环、血脂代谢、内分泌代谢、内环境稳定、肝再生、肝细胞移植和肝癌发生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56,自引:28,他引:28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其本质是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增多,而降解相对减少,两者失去动态平衡,致使过多ECM沉积于肝内引起肝纤维化.目前认为肝纤维化的形成是由于各种损肝因子引起肝细胞损伤、坏死、凋亡及肝组织炎症反应,激活枯否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随同肝细胞、血小板和窦内皮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脂质过氧化产物等化学递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使之激活转变为肌纤维母细胞,发生表型及功能改变,通过旁分泌及自分泌机制,使肌纤维母细胞增殖,合成大量的胶原和蛋白多糖等ECM.其发生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病理组织学、细胞学、细胞因子及其分子水平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肝内四种非实质细胞中,肝窦内皮细胞有高度通透性能,所含筛板样小孔可允许小分子物质进入窦周间隙,其清除受体又可清除废物。枯否细胞为定居于肝脏的巨噬细胞,有清除内毒素、细菌、病毒和瘤细胞的功能,参与防御机制。星状细胞贮存维生素A,合成细胞外基质,在肝纤维化中具有重要性,又是肝再生时细胞因子的来源,此外它还有调节肝窦血流的作用。小窝细胞为自然杀伤细胞,对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还破坏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病毒。  相似文献   

17.
李美蓉  赵景民 《肝脏》2008,13(1):79-80
肝窦内皮细胞(LSEC)是最先接触肝脏血流的细胞群,在肝细胞和血液间形成一个通透性屏障。肝窦缺乏基底膜,内皮细胞间缺乏紧密连接,内皮细胞上富有开放的窗孔。由于LSEC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决定了其在肝细胞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肝窦内皮细胞不仅是保护肝脏免受损伤的第一道防线,也在慢性肝损伤导致的纤维化和肝硬化中伴有重要角色。它主要通过介导肝脏炎症反应、参与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血管再生、激活肝星状细胞、分泌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外基质生成以及介导肝脏微循环障碍等参与肝纤维化。阐明这些机制,有助于探索肝纤维化治疗的新靶点和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立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细胞模型及动物模型,对于深入认识HCV病原学特点、复制及发病机制,筛选有效药物及疫苗等极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探讨,概括如下。 1 HCV细胞模型的研究 1.1 HCV感染类细胞模型 1.1.1 以肝细胞为宿主的HCV感染细胞模型 众所周知,人肝细胞是HCV感染的天然宿主细胞,以成人肝细胞作为感染HCV的细胞模型应有更好的代表性。Ito等直接将HCV阳性血清与丙肝患者肝活检分离出来的肝细胞共培养,发现肝细胞内和培养上清液中可检出大量HCV RNA,用  相似文献   

20.
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许多慢性肝病晚期共有的、渐进性的病理改变,是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其主要病理特征为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间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在肝脏的过量沉积。发病机制在于各种损肝因子引起肝细胞损伤,激活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使其转变成为肌纤维母细胞。损伤及再生的肝细胞、Kupffer细胞、窦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