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全世界约1/3的人群有既往或现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其中3.5亿人为慢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1,2]。目前认为,HBV活跃复制是决定临床结局的HBV相关免疫事件的关键驱动因素[3]。因此,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4]。国内外已经应用于临床的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lamivudine, LAM)、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 ADV)、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替比夫定(telbivudine, LdT)和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应用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甚至逆转肝纤维化、肝硬化,降低HCC发生,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3.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苷(酸)类药物作为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如何合理使用此类药物对我们临床医师来说仍是个挑战。本文就临床上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α干扰素(IFNα)被公认是目前抗HBV的首选药物,以现在通行的治疗方案(IFNα500MU.每周3次,4个月疗程)、仅能使25%~50%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病情得到长期缓解.疗效差强人意.因此,探寻更有效的治疗措施实属必要.核苷类似物作为潜在有效的抗HBV药物正日益受到重视.早期研究通过HBV转染细胞系及动物感染模型初步筛选,随后进入临床试验的包括阿糖腺苷(adenosine arabinoside,Ara A)、无环鸟苷 相似文献
5.
2010年9月,《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病毒病杂志》联合召开了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UCs)治疗研讨会。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疗法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1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内科综合治疗,为研究组患者在进行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TBil、PTA、ALT及HBV-DNA水平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TBil、PTA、ALT及HBV-DNA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后,在研究组41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7.32%;在对照组41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9.76%。两组患者死亡率的差异不显著(X2=0.1562,P=0.6927>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在研究组41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2.20%;在对照组41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31.71%。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X2=4.5556,P=0.0328<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疗法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核苷(酸)类似物在治疗肝炎及艾滋病过程中的总体安全性较好,但仍可引起包括肾毒性、肌病、乳酸酸中毒、周围神经病等多种临床不良反应。核苷(酸)类似物具有明显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但其不良反应也是值得重视的临床问题。本文就核苷(酸)类似物在治疗肝炎及艾滋病中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
目的:探究不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肾小球滤过率(e GFR)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采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治疗。26例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患者为A组,27例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为B组,27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为C组,比较三组抗病毒治疗24个月后e GFR的水平情况。结果:治疗后e GFR和基线e GFR比较方面,B组、C组治疗后e GFR较基线e 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A组治疗后e GFR较基线e GFR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相较于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e GFR的影响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的焦点与热点问题。方法:查阅国内外参考文献,结合临床所见,并归纳总结。结果:核苷类似物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临床中存在着适应证难以把握,治疗终点难以肯定,病毒突变耐药等难点。结论: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可长期持久的抑制病毒复制,已成为共识,临床中如何选择治疗方案,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避免病毒耐药,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临床问题。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采用免疫调节、抗病毒、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综合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最主要和关键的治疗措施。本文主要介绍抗HBV的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情况。核苷类似物是近年来国内外抗病毒药物研究的热点,进展很快。目前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类似物主要有以下几种。1拉米夫定(lamivudine)拉米夫定是新一代核苷类似物,具有强力抑制HBV的作用,是当前认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的药物。自从美国批准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得到批准,并积累了大量临床实践经验。近年来国内外对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核苷类似物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分析HBV基因耐药位点情况,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贵州航天医院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先给予患者PCR反向点杂交检测,随后对患者的HBV基因分型进行明确,并检测患者的耐药变异位点,此过程分别采用HBV基因分型和耐药相关检测实现,分析检测结果。结果:10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HBV-B型基因耐药变异23例(21.90%),HBV-C型基因耐药变异81例(75.24%),HBV-其他型基因耐药变异3例(2.86%)。共检测出HBV基因耐药变异位点9个,分别为rtL80M、rtA181V、rtA181T、rtT194L、rtS204I、rtM204V、rtN236T、rt180M+rt204V/I、rtA181T+rtN236T;其中HBV-B型基因耐药变异位点检出率为91.30%,HBV-C型基因耐药变异位点检出率为94.94%,HBV-其他型基因耐药变异位点检出率为100.0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基因耐药变异位点多且复杂,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其HBV DNA转阴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HBV DNA转阴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耐药趋势,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3年NAs疗程中496例CHB患者HBV基因型、耐药特征及其分布、变化趋势。结果 3年共检出耐药变异株243例(48.99%),第一、二、三年耐药检出率分别为48.33%(58/120)、49.64%(69/139)和48.95%(116/237),拉米夫定耐药株检出率分别为45.0%(54/120)、44.6%(62/139)和36.7%(87/237),阿德福韦耐药株检出率分别为1.67%(2/120)、2.16%(3/139)和7.59%(18/237),恩替卡韦耐药株检出率分别为0.83%(1/120)、0.72%(1/139)和1.69%(4/237),多重耐药株检出率分别为0.83%(1/120)、2.16%(3/139)和2.95%(7/237)。其中阿德福韦耐药株及多重耐药株检出率有明显的逐年增加趋势(P〈0.05)。结论随着NAs疗程的延长,NAs耐药变异株检出率,尤其是阿德福韦耐药株及多重耐药株检出率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叶下珠制剂联合核苷(酸)类似物与核苷(酸)类似物单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并追查了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年限均从建库到2011年12月。纳入叶下珠制剂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和核苷(酸)类似物单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用Cochrane协作网专用软件Rev Man5.0.0版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9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共计7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纳入,其方法学质量评价均为C级。Meta分析显示,叶下珠制剂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组的血清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均高于核苷(酸)类似物单用组(P<0.00001、P=0.008、P<0.00001、P<0.00001),但HBsAg阴转率两组间无差异[OR=1.21,95%CI(0.36,4.06),Z=0.31(P=0.76)]。结论:叶下珠制剂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核苷(酸)类似物。但由于纳入的文献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均不高,上述结论仍有待于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151例,按照完全随机比法分为干扰素组48例实施干扰素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组49例实施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联合组54例实施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于治疗后4、12、24、48周测定患者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病毒基因(HBV DNA)水平、ALT复常率及乙肝病毒(HBV)抗原抗体相关指标值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BeAg和HBV DNA检测值均不断减小,第4、12、24、48周,联合组患者的HBeAg和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均高于干扰素组和核苷(酸)类似物组(P<005);治疗4、12、24、48周三组患者ALT的复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ALT恢复情况优于干扰素组和核苷(酸)类似物组患者。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BV抗原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组、核苷(酸)类似物组、联合组的HBV抗体抗原检测结果依次升高(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显著促进HBeAg、HBV DNA和ALT的复常,使HBV抗原抗体水平恢复,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抗病毒药物主要有核苷(酸)类药物(NAs)和干扰素(IFN)[1],NAs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给药方式(口服)方便快捷,是目前国内外大部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首选的抗病毒方案[2]。然而NAs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血清学应答/转换率较低,部分患者仍有肝细胞肝癌(HCC)发生[3]。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是通过抗病毒及加强宿主免疫反应达到其治疗CHB的作用[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至HBV DNA降至不可检测水平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仍然异常的高危因素。【方法】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回顾加前瞻性随访核苷(酸)类似物初始治疗至HBV DNA阴转(<20 IU/mL)后的慢性HBV感染者(n = 388),对比ALT复常者(n= 298)及异常者[n = 90;定义为在每1 ~ 3个月的随访间隔中,连续2次以上ALT > 40 U/L(男)或 > 35 U/L(女)]的临床特征,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ALT异常的高危因素。【结果】总随访中位数为42.0月。两组在人口学和病史数据(性别、年龄、乙肝/肝硬化/肝癌家族史、既往嗜酒史等),基线特征(HBeAg阳性率、ALT、AST、HBV DNA水平等),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方案构成比,治疗后的病毒学突破和优化治疗率、治疗中的肝癌发生率等,均无显著差异。但ALT异常组体质指数[(24.1 ± 3.5) vs. (22.5 ± 3.2)kg/m2, t = 4.165, P < 0.001]、基线肝硬化比例(45.6% vs. 27.2%,P =0.001)和HBeAg转换率[58.1%(25/43) vs. 39.2%(49/125),P = 0.016]高于ALT复常组。Logt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抗病毒基线时即诊断肝硬化(OR= 2.472,95% CI = 1.424-4.292,P =0.001)、高体质量指数(OR = 1.170,95% CI = 1.077-1.271,P< 0.001)和治疗1年时HBV DNA水平(OR = 1.727,95% CI = 1.017-2.933,P = 0.043)是NA治疗至HBV DNA不可测后ALT仍然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有肝硬化,更高的体质指数和治疗1年时HBV DNA的对数水平是慢性HBV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至HBV DNA < 20 U/mL后,ALT持续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作为全球严重的卫生问题,每年有近一百万人死于乙肝相关性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目前认为对乙肝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是抗病毒治疗。由于,HBV DNA感染人体后进行肝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并以其为模板不断进行复制,再加上cccDNA半衰期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因此为预防抗病毒治疗停药后病毒复制反弹需要延长治疗时间,而治疗时间的延长,随之而来的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耐药突变的发生,且用药时间越长耐药发生率越高。因此,抗病毒药物耐药突变已经成为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时面临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4,(22):14-14
抗病毒治疗是阻止乙型肝炎(乙肝)疾病进展最根本的策略之一。经抗病毒治疗后,部分慢性乙肝(CHB)患者的远期预后可获得显著改善,但仍有CHB患者经治疗后发生原发无应答、应答不佳,甚至出现耐药及复发的情况,因此,该部分患者的治疗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病毒药物治疗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病毒治疗,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等)治疗,共治疗6个月。结果 (1)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ALB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ALT、AS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Child-Pugh评分及MELD评分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两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肝癌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使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载量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情缓解,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