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报道表明,干扰素(IFN)具有抗人类膀胱癌细胞谱系增殖的作用,Hoeltl等采用α-2bIFN及乙环氧啶对44例表浅型膀胱癌病人进行比较研究,探讨α-2bIFN预防表浅型膀胱癌复发的价值。 44例病人经组织学证实为原发性Ⅰ-Ⅱ级(Ta、T1及Tis)或复发性Ⅰ级(Ta及Ti)膀胱移行细胞癌,所有均经尿道切除肿瘤组织,切除后36小时内按下列设计将药物经导管注入膀胱:Ⅰ组14例,IFN剂量为10×106U;Ⅱ组14例、IFN剂量为100×  相似文献   

2.
正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NF)系神经外胚层与中胚层来源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主要分为NF-Ⅰ型和NF-Ⅱ型两型,NF-Ⅰ型发病率高于NF-Ⅱ型,约占85%~([2]),其致病基因定位于第17号染色体长臂(17q11.2),平均发病率约为3/万[3]。NF-Ⅰ型合并巨大神经纤维瘤者非常少见,且治疗极为棘手~([3])。2017年9月,宜春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了1例罕见的NF-Ⅰ型合并左膝部巨大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获满意效果。现报道及文献复习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1岁,因左膝部肿物进行性增大10 d入院(图1)。患者于12年前因左下肢呈外翻畸形生长,于当地医院行左下肢截骨矫形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维甲酸和干扰素对人膀胱癌细胞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机理。 方法 应用全反式维甲酸 (ATRA)、9 顺式维甲酸 (9cRA)、联合干扰素α 2a(IFNα 2a)作用于 4组膀胱癌细胞 ,应用TUNEL、FCM、RT PCR及Western等技术观察维甲酸、干扰素单独或联合应用时对不同膀胱癌细胞株的生长抑制、诱导凋亡作用以及核维甲酸类受体、Stat1蛋白等方面的改变。 结果 ATRA和 9cRA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的抑制生长和诱导凋亡作用均不明显 ,而IFNα 2a能增强ATRA和9cRA对膀胱癌的这种作用 ,联合应用ATRA和IFNα 2a能诱导膀胱癌细胞RARβ受体和Statl的表达。 结论 IFNα 2a能协同ATRA和 9cRA对膀胱癌细胞生长抑制和凋亡诱导效应 ,上调Stat1基因表达可能是其主要分子学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γ干扰素 (IFNγ)在人体内供皮区创面上对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影响 ,探讨γ干扰素应用于临床防治瘢痕的理论依据。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15例烧伤后患者的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IFNγ对成纤维细胞产生Ⅰ、Ⅲ型胶原及向成纤维细胞分化等生物学作用的影响。结果 IFNγ处理过的创面肉芽组织中 ,Ⅰ、Ⅲ型胶原合成减少 ,α SMA的表达比例下降 (P〈0 .0 5 )。结论 IFNγ可以抑制创面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分化以及合成胶原的功能 ,起到抑制纤维化的作用 ,可用于防治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5.
Ⅲ型干扰素即IFN-λs是-种新型干扰素,家族包括IFN-λ1,IFN-λ2和IFN-λ3(也可分别称作IL-29,IL-28A和IL-28B);IFN-λs的功能性受体复合物是由CRF2—12(IFN-λ-R1/IL-28Ra)和CRF2—4(IL10-R-13)链组成的异二聚体,IFN-λs结合到受体上诱导受体异二聚体化,导致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从而发挥与I型干扰素相似的生物学效应,IFN-λs的生物学效应包括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增殖,调节Thl、Th2及人类细胞因子反应,调节免疫活性,疾病治疗等方面。IFN-λs抗增殖功能不如I型干扰素强烈,提示在骨髓抑制方面可能比I型干扰素低,这为IFN-λs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α-2肾上腺素受体(α-2AR)激动剂兼有麻醉与镇痛剂的功效,系临床麻醉、疼痛治疗实用的辅佐剂,并在围术期起血流动力学稳定作用。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可乐定等α-2AR激动剂均能与非肾上腺素能的咪唑啉受体结合,换言之,此类激动剂可激动咪唑啉受体,因而其作用受咪唑啉受体的调控。这一假说可更全面解释α-2AR激动剂的多种药理作用机制,为临床正确理解、合理应用该类激动剂提供理论基础。 1 α-2AR激动剂的分子药理学 1.1 α-2AR及其附属装置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根据对肾上腺素受体配体的亲和力程度将α-2AR分为α-2a、α-2b、α-2c三型,在10、4号染色体上可分辨出其基因编码,且可从位于2号染色体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过慢病毒干扰细胞分化抑制因子1(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 1,Id1)基因表达,对BMP-2促进兔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软骨特异性基因Ⅱ型胶原、蛋白多糖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椎间盘软骨终板组织分离培养软骨终板细胞,取第2代细胞进行实验。使用绿色荧光蛋白慢病毒、高表达Id1基因慢病毒及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Id1基因慢病毒转染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观察慢病毒转染情况以及对细胞Id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上述慢病毒与BMP-2慢病毒共同转染软骨终板细胞,并设置BMP-2慢病毒转染对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法观察Id1基因表达差异对BMP-2促进椎间盘终板软骨细胞合成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影响。结果慢病毒转染对细胞形态无明显影响,高表达Id1基因和RNAi Id1基因慢病毒能有效转染软骨终板细胞,并干扰内源性Id1基因的表达。BMP-2慢病毒和高表达Id1基因慢病毒共同转染软骨终板细胞后,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均显著高于BMP-2慢病毒、高表达Id1基因慢病毒单独转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1基因表达下降后,软骨终板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合成明显下调(P0.05)。结论 Id1基因表达上调能协同BMP-2促进软骨终板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多糖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脓毒症主要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对巨噬细胞表面主要模式识别受体(PRRs)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用TNFα、IFNγ(终浓度均为20ng/ml)分别刺激细胞3h、6h、12h,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内PRRs,包括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Toll样受体4(TLR4)、清道夫受体(SR)、细菌脂蛋白受体TLR2和细菌DNA受体TLR9mRNA表达及其蛋白表达。结果TNFα和IFNγ表现为不同程度地上调与炎细胞激活作用有关的PRRs(CD14、TLR2、TLR9)(P<0.05),下调与炎细胞防御作用有关的SR(P<0.05),而对TLR4基因及蛋白表达无显著刺激作用(P>0.05)。结论效应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TNFα、IFNγ能从基因转录和蛋白水平上对细胞表面PRRs产生明显的反馈调控作用,对于促进失控性炎症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大鼠白细胞介素-1 (IL-1)Ⅰ型受体基因RNA干扰(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对体外大鼠软骨细胞的作用.方法 筛选确定IL-1 Ⅰ型受体(IL-IR Ⅰ)基因的RNAi有效靶序列,使用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收集293T细胞上清液并浓缩,得到滴度为1×107TU/ml的病毒.使用携带有效干扰片段的慢病毒分别以转染倍数(MOI)值20和50感染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Westem blot法测定软骨细胞中IL-1R Ⅰ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表达.结果 适合感染软骨细胞的MOI为50,感染率>70%.经过RNAi后,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IL-1R I以及MM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慢病毒介导的大鼠IL-IR Ⅰ基因干扰能够显著降低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中IL-IR Ⅰ的表达,并进一步降低下游蛋白MMP-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RNA对其受体表达的调节及其防治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将反义TGF-β1基因导入CCl_4诱导的大鼠纤维化肝脏,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TGF-β受体的表达。结果纤维化肝脏TGF-β1型受体主要分布于汇管区周围及纤维间隔内和散在分布于肝实质内,Ⅱ型受体则主要分布于肝脏小叶、纤维间隔及汇管区,且均较正常组增加。经转基因处理后大鼠纤维化肝脏Ⅰ、Ⅱ型受体的分布未发生改变,但阳性反应明显减弱,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纤维间隔明显减少。结论反义TGF-1基因能下调其Ⅰ、Ⅱ型受体的表达,以抑制贮脂细胞的活化和肝细胞的凋亡,从而减缓肝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对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激素和干扰素α-2b(IFNα-2b)作用后是否产生凋亡,以及相关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或抑制是否一致.方法 对6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6例皮肤标本,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凝胶电泳及FACE ELISA方法通过检测Bax和Bcl-2蛋白表达、特异性DNA梯状条带以及激活(磷酸化)的ERK1/2和JNK的吸光度A值,对不同成纤维细胞在地塞米松(0.1 mg/ml)和干扰素α-2b(1000U/ml)作用后的细胞凋亡及相关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进行了研究.结果 地塞米松可通过激活ERK1/2和JNK细胞传导通路诱导三类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干扰素α-2b不能诱导这三类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发生明显细胞凋亡,且IFN α-2b抑制增殖瘢痕的ERK1/2通路,而对JNK通路无影响,其不引起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ERK1/2和JNK通路的变化.结论 激素类药物和干扰素α-2b对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2.
缩胆囊素(CCK)与CCK受体结合发挥胆囊收缩功能。CCK受体是细胞膜上的一类糖蛋白,属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CCK-1受体(CCK-1R)是CCK受体两个亚型之一,其基因定位于第4号染色体,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人类胆囊平滑肌细胞只有CCK-1R,它有三个结构域:N-端胞外域;跨膜区域和G端胞浆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 α(IL-1 α)及其受体拮抗剂(IL-1ra)对大肠癌细胞株增殖、侵袭的影响.方法:选用高肝转移潜能的大肠癌细胞株WiDr及低肝转移潜能的大肠癌细胞株Caco-2和Colo-320,分别用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IL-1 α及IL-1 Ⅰ型受体(IL-1R I)的基因及蛋白在3种细胞中表达;用不同浓度的外源性IL-1 α或IL-1ra作用于上述细胞后,用WST-1法检测3种细胞的增殖情况以及Transwell小室检测WiDr与Caco-2细胞侵袭能力.结果:RT-PCR显示IL-1 α基因仅在高肝转移潜能的WiDr细胞中表达,在低肝转移潜能的Caco-2和Colo-320细胞中不表达,而IL-1R I基因在3种细胞中均有表达;ELISA检测WiDr细胞IL-1 α蛋白浓度为(7.85±0.52) pg/mL,而Caco-2和Colo-320细胞未检测到;外源性IL-1 α能明显增加Caco-2和Colo-320细胞的增殖能力(均P<0.05),对WiDr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但外源性IL-1ra能明显抑制WiDr细胞的增殖(P<0.05);外源性IL-1 α能明显增强Caco-2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但对WiDr细胞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P>0.05),外源性IL-1ra能明显抑制WiDr细胞侵袭(P<0.05),但对Caco-2细胞的侵袭能力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大肠癌的肝转移潜能与IL-1 α表达有关,外源性IL-1ra能抑制大肠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自分泌现象和阻断TGF-β受体信号转导对TGF-β1自分泌的调控。方法 组织块法体外培养瘢痕疾疙瘩成纤维细胞,加入重组人源(rh)TGF-β1(5mg/L)或含缩短型TGF-βⅡ型体的重组腺病毒(50pfu/cell),并用Northern印迹观察它们对TGF-β1极其Ⅰ、Ⅱ型受体的基因调控。结果 rhTGF-β1能上调TGF-β1(30%-50%)和Ⅰ型受体(30%-90%)的基因表达,但不影响Ⅱ型受体的基因表达。短型TGF-βⅡ型受体在瘢痕疙瘩细胞的过度表达减少细胞TGF-β1(50%-65%)和Ⅰ型受体(21%-55%)的基因表达,但不影响Ⅱ型受体的基因表达。结论 瘢痕疙瘩细胞存在TGF-β1的自分泌现象,而缩短型TGF-βⅡ型受体的过度表达可以通过阻断TGF-β的信号转导来降低TGF-β1的自分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干扰素(IFN)应答相关基因在预测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功能分类基因芯片方法对IFN治疗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FN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IFN治疗快速病毒学应答者(RVR)10例,非快速病毒学应答者(N-RVR)7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VR患者PBMC中发现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个为上调基因,8个为下调基因;N-RVR患者有18个差异表达基因,均为下调基因.RVR与N-RVR患者比较,发现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个为上调基因,分别为PRKCZ、PRKRA、IRF5和TNFSF10(t=5.44、3.13、5.24和2.30,P=0.000、0.010、0.005和0.044),1个下调基因为IFIT5(t=2.43,P=0.035).17例患者中,12例为HCV1b型,5例为HCV2a型,HCV1b型与HCV2a型患者比较,发现2个下调基因,分别为IFI6和IFI44(t=2.42和2.45,P=0.038和0.033).结论 IFN应答相关基因下调可能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IFN治疗的应答有关.HCV1b型患者比HCV2a型患者更容易诱导IFN相关基因表达的下调,从而产生IFN抵抗.  相似文献   

16.
1992-2002年采用免疫化学治疗转移性肾癌(mRCC)患者105例,Ⅰ组70例使用干扰素(IFN)α2a加长春碱(VBL),Ⅱ组35例使用IFNα2a加白介素(IL)2加5氟尿嘧啶(5FU),2组患者有可比性,治疗前均未行免疫化疗。治疗方案:Ⅰ组:IFNα2a1000万单位/m2皮下注射,3次/周,>6周。VBL0.1mg/kg第1、22天静脉注射。Ⅱ组:IFNα2a600万单位/m2第1、4周的第1天,第2、3周第1、3、5天,900万单位/m2第5~8周第1、3、5天皮下注射。IL21000万单位/m2,第1、4周第3、4、5天,2/d,皮下注射,第2、3周第1、3、5天500万单位/m2皮下注射。5FU1000mg/m2第5~8周第1天静脉…  相似文献   

17.
白细胞介素(IL)-26是IL-10家族成员之一,最早由Knappe等在松鼠猴属疱疹病毒转染的T淋巴细胞中发现,并广泛存在于除鼠类以外的脊椎动物中。其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以及巨噬细胞表达。IL-26的基因序列位于12q15,在干扰素(IFN)-γ和IL-22的基因之间。IL-26受体是由两种Ⅱ类细胞因子受体即IL-20受体1和IL-10受体2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受体复合物。近年来,IL-26的生物学功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在银屑病、炎症性肠病、系统性硬化及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而在感染性疾病中,IL-26不仅起到促炎作用,还可能发挥着促进病原体清除与维持病原体持续感染的双重作用。本文就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vonHippel-Lindau病(VHL)基因突变类型及改良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调查1例VHL病Ⅰ型家系及1例Ⅱ型家系,分别绘制树状图;抽取2个家族共8位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改良方法进行3个外显子翻译区及剪接区的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序。将所得突变类型与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核对。结果VHL病I型家系4代12位家族成员中,有双肾透明细胞癌Ⅱ级合并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合并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1例,突变基因携带者1例。Ⅱ型家系7位家族成员中,有双肾透明细胞癌Ⅱ级合并双肾多发囊肿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Ⅰ型家系中,5例接受检测者中2例基因测序均见VHL基因第478位与479位核苷酸分别发生C→T及T→C突变,导致第89位编码氨基酸由亮氨酸转变为丝氨酸。Ⅱ型家系3例接受检测者中,2例基因测序见VHL基因第452位核苷酸发生G→T突变,导致第80位编码氨基酸由丝氨酸转变为异亮氨酸。测序获得突变类型与HGMD核对,发现I型家系中VHL基因第478位核苷酸与479位核苷酸的多点突变,为VHL基因第89位氨基酸位点未曾报道过的突变类型。2个家系的基因突变位点均...  相似文献   

19.
皮肤松弛症(congenital cutis laxa,CL)是一类因体内弹性纤维合成或分泌异常而导致身体各部位皮肤呈早衰样病变的疾病.皮肤松垂、弹性缺失和以面部为主的身体各部位皮肤出现与年龄不符的衰老征象是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CL多为遗传性,国内外也有重症感染或炎性疾病后出现获得性皮肤松弛的病例报道[1-2].目前,遗传性CL依照基因突变位点及遗传方式不同可分为5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突变定位在编码弹性蛋白的ELN基因;伴性遗传性,突变定位在Xq13.3上的ATP7A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Ⅰ型,该型由Fibulin5或Fibulin4突变引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A型,主要由ATP6V0A2突变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B型,突变主要定位在PYCR1基因上[3-4].  相似文献   

20.
Smad4/DPC4基因与胰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mad4/DPC4基因是新近被鉴定的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8q21.1。其编码的Smad4/DPC4蛋白是细胞生长TGF-β受体调控途径中的重要传导蛋白。本文重点对该蛋白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该基因在胰腺癌等肿瘤中的改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