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分析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头部MRI检查示短T1、长T2信号,其中1例伴癫(癎)发作,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很快好转.结论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报道本院收治的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疾病,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更为罕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局部定位体征、癫向.CT对其诊断阳性率低,头部MRI及MRV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可接受性最高.抗凝治疗安全有效,且并非颅内并发出血的禁忌证.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而不典型;对急、慢性头痛,影像学表现为大脑皮层不规则出血、大脑凸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癫苘发作的患者要警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2005-05-2015-09在我院治疗的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5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早期发病2例患者中1例经抗凝治疗后无效,转行静脉窦内接触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妊娠晚期3例患者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24h给予抗凝治疗,1例发生发生意识障碍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产褥期发病10例中经抗凝治疗无效2例,2例伴癫痫发作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1例出现颅内静脉窦广泛血栓合并脑内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孕产妇出现抽搐、急性和亚急性头痛等症状需警惕出现颅内静脉窦血栓,符合静脉窦引流区域的脑实质异常信号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给予抗凝和溶栓等治疗以改善孕产妇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方法确诊的13例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资料,其中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手术3例,采取早期抗凝、静脉溶栓2例,静脉窦接触性溶栓介入治疗2例,病程较长、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者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手术1例,余5例横窦栓塞患者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行保守治疗。 结果 13例患者中10例治愈,2例存在局灶性症状,1例轻度智力障碍。术后3d~6个月8例复查DSA,3~6个月5例复查MRV,均通畅。结论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一旦确诊应尽早积极治疗,抗凝和溶栓治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研究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及诱发因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或漏诊。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如何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5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和影像学表现分为轻症和重症组,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血管内溶栓或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同时辅助华法林口服6~12个月。术后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术观察静脉窦形态。结果轻症组27例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重症组25例患者中22例经全身抗凝药物联合血管内溶栓治疗后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余3例行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均痊愈。共随访6~60个月(平均3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针对临床分型选择不同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常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 对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持续而严重的头痛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3例患儿发病原因不一,与文献报道感染为主要原因不符,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影像学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乙状窦和横窦; 经降颅内压、抗凝及对症治疗,1例痊愈,1例死亡,1例遗留颅神经功能异常。结论 儿童以急性发作的头痛起病伴孤立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表现者均应警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可能; 对脑脊液压力轻度升高的患儿仍需动态监测颅内压的变化; 儿童目前推荐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颅脑磁共振成像联合磁共振静脉成像,并具有长期随访优势; 全脑血管造影术在儿童中并非禁忌,在严格控制操作时间及造影剂剂量的前提下由技术熟练的专科医生操作亦是可行的; 强调早期抗凝治疗,治疗药物的选择、剂量及持续时间仍有待大样本病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断率,降低误诊与死亡率。方法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48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进行归纳。结果 CVST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其确诊主要依靠CT、MRI、MRV及DSA等影像学进行分析。经抗凝、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患者治疗后的颅内压有明显降低。48例患者中,治愈者26例(54.17%),好转者14例(29.17%),无效8例(16.66%)。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多种,发病形式多样,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最常见的临床特征。结合CT、MRI及MRV可对其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行DSA检查。早期使用抗栓治疗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抗凝治疗联合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与结果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头痛(90.91%,20/22),亦可见意识障碍、癫发作和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12例(54.55%)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14例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9例(9/14)颅内压升高,常规和生化无特征性变化。头部CT和(或)MRI、CTV和(或)MRV显示,22例均有静脉窦血栓直接征象(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皮质静脉扩张),13例(59.09%)存在脑实质损害(脑出血、脑梗死、脑白质异常),2例(9.10%)发生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4.55%)发生硬膜下血肿。DSA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为上矢状窦13例(59.09%)、横窦17例(77.27%)、乙状窦14例(63.64%)、下矢状窦2例(9.10%)、直窦4例(18.18%)、大脑大静脉1例(4.55%)、颈内静脉1例(4.55%),其中9例(40.91%)存在2个静脉窦血栓、8例(36.36%)存在3个或以上静脉窦血栓。予肝素钠静脉滴注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以及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数天,症状未见缓解或进行性加重,21例(95.45%)再予尿激酶静脉窦内或动脉溶栓治疗。共住院13~59 d,平均(25.70±12.18)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13例(59.09%)、2分4例(18.18%)、3~4分5例(22.73%),治疗总有效率为77.27%(17/22)。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常存在多个静脉窦血栓或深静脉血栓及脑实质损害,对于抗凝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联合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CT DS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改变。方法 :分析 1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 ,CT及 DSA改变。结果 :患者男 3例 ,女 15例 ,其中产后发病 11例 ,贫血 2例 ,化脓性中耳炎 1例 ,口服避孕药 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13例 ,横窦血栓形成 2例 ,海绵窦血栓形成 2例 ,上矢状窦合并其它静脉窦血栓形成 1例。 18例中痊愈 10例 ,好转 5例 ,死亡 3例。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困难 ,应借助于脑 CT特别是 DSA,及早诊断及恰当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23例确诊为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经降颅压、抗炎及抗凝等对症及支持治疗后,19例好转出院,3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 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须行MRL/MRV或DSA检查.早期给予抗凝及溶栓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后昏迷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索。 方法对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自2001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以昏迷就诊或在入院6h内出现不同程度昏迷的3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随访0.5~10年,本组患者中12例无明显颅内压增高、脑深静脉血栓及相关脑血管意外,8例死亡,2例重残,8例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或智力语言障碍。CVST后昏迷患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恶性肿瘤、脑深静脉血栓形成、癫痫及颅内出血等改变时患者预后差,其中恶性肿瘤患者重残或死亡率高达50%。 结论CVST后发生昏迷的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及早诊治并合理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近两年来临床工作中发现的27例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RV)证实,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首齐20万U,每日增加5万U。最大剂量达100万U。结果 19例再通,7例建立侧支循环,1例死亡。结论 对临床工作中出现的腰穿颅内压大于300mm H20的病例、跨窦骨折的病例、病情平稳后又出现反复(如头痛加剧、呕吐等)而复查头颅CT无异常的病例,应高度怀疑脑静脉窦或深静脉血栓形成。MRV成像是脑静脉安或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改良溶栓方案治疗脑静脉窦合并颈内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改良溶栓方案【静脉窦内微量持续泵点尿激酶(100,000u/24h)】治疗脑静脉窦合并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11例患者进行机械性破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行最低量尿激酶100,000u/24h静脉窦直接泵点滴48~96h治疗。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 11例脑静脉窦合并颈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脑静脉窦均获得再通(其中8例患者应用尿激酶100,000u/24h效果良好,3例患者在应用尿激酶100,000u/24h,48h复查后增量至250,000u/24h),1例颈内静脉未通,预后良好。结论改良溶栓方案可有效治疗脑静脉窦合并颈内静脉血栓形成,有待大宗病例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的MR征象及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的技术方法。方法4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32~51岁,全部经常规MRI及MRV检查,2例患者行增强扫描,全部患者经DSA检查证实。结果4例患者平扫SE序列均可见静脉窦内正常流空信号消失,代之以异常等或高信号。出血性脑梗死3例;广泛脑肿胀及脑水肿1例。MR增强可见静脉窦异常低信号或闭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contrast enhanced magna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CE-MRV)见受累静脉窦腔内血流信号不规则或信号完全消失。结论MRI结合3D-CE-MRA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方法 对8例以顽固性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采用颅脑MRI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定诊断,并施行经颈内动脉、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协同抗凝治疗。结果 MRI显示相应脑静脉窦区出现长T2WI,短T1WI信号,DSA显示脑静脉窦闭塞、静脉侧支循环建立和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治疗后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临床病情显著缓解。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有待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成型与取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4例经DSA检查证实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颅内静脉窦内球囊扩张成型及取栓手术,使静脉窦即时再通,术后抗凝治疗6个月。结果 24例上矢状窦及横窦血栓患者,微导管与微导丝配合,逆行进至上矢状窦中前1/3处,直径5mm球囊沿微导丝进至该处。充盈球囊,透视监视下回拉球囊,使闭塞的静脉窦再通。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随访30.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血栓再发者。结论颅内静脉窦球囊扩张成型与取栓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和预后,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71例,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生化等实验室检查、病因,以及治疗方案和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颅高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癫痫、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等。D-二聚体升高67例(94.4%)。横窦血栓形成34例(47.9%),乙状窦血栓形成25例(35.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44例(62.0%),深部脑静脉血栓形成(直窦或Galen静脉)9例(12.7%),同时累及2个或以上静脉窦者52例(73.2%)。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对于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的不明原因的头痛患者、产褥期或口服避孕药或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女性头痛患者,需考虑CVST可能性,并积极行影像学检查,早期识别,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发病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估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和青岛即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6~2010年两院共收治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48例,24例(50.0%)患者为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高颅压综合征,8例(16.7%)患者伴肢体活动障碍或肢体抽搐,8例(16.7%)患者有意识障碍。颅脑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静脉窦闭塞。治疗以病因治疗、抗凝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部分患者联合介入溶栓治疗。痊愈15例(占31.3%),好转30例(占62.5%),无效3例(占6.25%)。结论 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及时行颅脑磁共振检查是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的关键,抗凝治疗是CVST的主要治疗方法,治疗后该病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CVST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10例接受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6例行单纯静脉溶栓,2例行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结果 出院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2个月。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的10例中,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6例,1分2例,3分2例。单纯静脉溶栓的6例中,mRS评分0分4例,1分1例,2分1例。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的2例中,mRS评分0分1例,3分1例。结论 CVST应根据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开放程度进行评估,从而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脑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脑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33例脑静脉血栓单独或联合采用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连续溶栓、静脉窦成形(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等方法进行治疗,同时辅以全身抗凝治疗。结果治疗后颅内压均明显下降,除1例ICP降至350mmH2O者失明,1例行静脉窦球囊扩张成形者(拒绝接受静脉窦支架置入)由术前760mmH2O降至450mmH2O外.其余病人ICP基本稳定在200-260mmH2O。颅内出血严重致脑疝死亡2例。溶栓后发生脑出血3例.均经手术治愈。结论同时应用血管内溶栓和全身抗凝是治疗脑静脉血栓较为可靠和安全的方法;血栓部位不同者治疗方案应个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